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学与近代世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事物本身”这一点很重要。中世纪的前期是一个象征

主义的时期。它是观念丰富多彩的时代,也是技术的原始时

代。那时跟自然打交道的事情很少,只限于在自然界中挣得

一个坚苦的生活。但那时的哲学和神学等都具有等待开发的

思想园地。原始的艺术可以把充满在思想家脑子里的观念加

以象征化。中世纪前期的艺术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扣人心

弦的迷人之处。它的使命超越了艺术自身为达成审美目的而

存在的范围,成了深藏在自然界内部的事物的象征。这样便

增强了它的内在品质。在这个象征主义的时期,中世纪艺术

以自然为媒介而繁荣起来,但它却是倾向另一世界的。

中世纪前期的环境和科学思想所需要的气氛是截然不同

的。为了理解两者之间的对照,我们不妨把意大利第6世纪

的情形和16世纪比较一下。在这两个世纪中,意大利的天才

人物都在为新时代奠基。第6世纪之前的3个世纪,虽然基

督教的勃兴带来了对未来的希望,但却仍然暴露了文化衰落

的气象。每一个世纪都丧失了一些东西。当我们阅读到当时

的史籍时,心中总是出现了一个阴影,担忧野蛮时代又会来

临。当时也有一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思想都极高超。但

他们仅能做到暂时抑止普遍衰落的趋势。到第6世纪时,意

大利的形势可以说是达到最低潮。但那一个世纪中的每一行

动,都在为新欧洲文化的蓬勃高涨奠定基础。查士丁尼统治

下的拜占庭帝国从三方面决定了西欧中世纪前期的背景的性

质。首先,它的军队在贝利萨留斯和纳西斯的领导下把统治

意大利的哥德人赶出去了。这样就起了一种清宫除道的作用,

使古代的意大利天才可以创立许多组织,成为日后文化活动

中的观念的卫护者。毫无疑问,我们是同情哥德人的。但教

皇统治西欧一千年的意义,却比我们从意大利统治严密的哥

德王国中所能得到的好处不知要大多少倍,这一点是毫无疑

义的。

其次,罗马法典的制定树立了法治的观念。欧洲往后几

个世纪的社会观念都受这个观念的支配。法律一方面是政府

的工具,同时也是约束政府的条件。教会法典和国家的世俗

法律对欧洲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这都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

律家的丰功伟绩。他们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树立了一个观念,即

政府应当行法也应当守法。它本身应当显示出一种根据理性

来调节的组织系统。第6世纪的意大利首先显示出这些观念

是如何在与拜占庭帝国接触的过程形成的。

第三,在非政治的艺术与学术中,君士坦丁堡也为已得

的成就树立了一个典范。这一方面是人们有直接模仿这种典

范的动力,另一方面,有些人仅仅是由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东

西存在而产生了许多间接灵感,这两种因素使这种典范对西

欧的文化不断起了刺激作用。拜占庭在中世纪初期思想中所

起的作用正和埃及在希腊人早期思想中所起作用相同。这两

种思想中的实际知识的份量可能刚好适合接受者的要求。他

们所知道的东西刚好够他们了解一种可以达到的标准,但又

不至于多到受传统刻板思想方法束缚的程度。因此,在这两

种情形之下,人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进,而且效果极好。

谈到欧洲科学思想的兴起,任何人都不能不提到拜占庭文化

在背景上所起的影响。第6世纪时,拜占庭和西方的关系曾

经有过一种危机。这危机可以和希腊文学在15、16世纪中对

欧洲思想的影响对照起来看。意大利在6世纪时有两个为未

来的时代奠定基础的杰出人物,一个是圣·本笃另一个是大

格黎哥里。提到他们,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出希腊曾经达成过

的科学思想方法,是怎样又完全陷于衰败之中。那时科学的

温度可以说是零度。但格黎哥里和圣·本笃一生的工作对欧

洲的重建作出了贡献,他使这次重新建设起来的科学思想比

古代效果更为卓越。希腊人过于偏重理论。对他们说来,科

学仅是哲学的衍生物,格黎哥里和圣·本笃都是重实际的人,

重视平凡事物的意义。他们把这种实际的精神和自己的宗教

与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尤其是由于有了圣·本笃,当时的隐

修院才成了实际农艺家、艺术家、圣哲与学者的家园。多亏

早期本笃会员有实际精神,科学与技术才能结合起来,学术

也就因之和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建立了联系。现代

科学导源于希腊,同时也导源于罗马。现代科学和实际世界

保持密切联系,因而在思想上增加了动力,这一点就是从罗

马这一派源流得来的。

但隐修院和自然界实际联系的影响首先还是表现于艺术

方面。中世纪后期自然主义兴起之后,科学发展所必需的最

后一种成分也就深入了欧洲的人心。这就是对自然界物体与

事态本身发生了兴趣。某一地区天然的树叶曾被雕刻在一个

偏僻地点的后期建筑上,其目的只在于表示对这些常见的物

体所发生的兴趣。各种艺术整个的气氛都反映出对周围事物

的理解所产生的一种直接的喜悦。中世纪晚期装饰雕刻的艺

人以及几奥图、华滋华斯、华尔特·惠特曼、新英格兰现代

诗人罗伯脱·弗罗斯脱等人在这方面彼此都很相近。可以直

接见到的朴素事实,一方面是引人注意的主题,但另一方面,

它在科学思想之中就变成了“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

实”。

欧洲人的心理那时已经准备好了一次思想上的新冒险。

科学兴起的过程中有许多偶然因素是无需细谈的,诸如财富

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大学的扩展、印刷术的发明、君士坦丁

堡的陷落、哥白尼、瓦斯哥·达·珈玛·哥伦布、望远镜等

等都属于这一类。只要有适当的土壤、种子和气候,树林就

可以生长起来。在后来的文艺复兴这一历史性的革命中,科

学并没有把它的源流在它身上留下的烙印去掉。这一遗留下

来的烙印主要成了一个以天真的信念为基础的反理性运动。

科学所缺少的推理能力从数学方面借来了,这是希腊理性主

义的遗迹,它所根据的是演绎法。因之,科学便否定了哲学。

换句话说,科学从来不为自己的信念找根据,或解释自身的

意义,对于休谟所提出的驳斥也完全置之不理。

当然,这个历史性的革命是完全有理由的。当时需要这

种革命。不仅仅是需要,而且在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中这是

必不可少的。世界需要对无情而不以人意为转移的事实作几

个世纪的观察。一个人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是不容易的,但

在中世纪的理性主义狂热之后人们却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

极为明智的反作用,但却不是维护理性的运动。

故意躲避走向知识之途的人,是难免于天罚的。克伦威

尔的呼声响彻了几个世纪:“同胞们,我以上帝的名义请求你

想想自己可能错了。”

科学的进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物理学的坚实基

础被摧毁了。而生理学则第一次站起来成为一个能起作用的

知识体系,它不再是一堆支离破碎的东西了。科学思想的旧

基础已经无法为人所理解。时间、空间、物质、质料、以太、

电、机械、机体、形态、结构、模式、功用等等都需要重新

加以解释。如果不理解机械是什么,而侈谈机械论的解释又

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现代的科学事业开始时,继承了亚

里士多德派哲学学说中的最薄弱方面的许多观念。从某些方

面说来,这选择是很不错的。它使17世纪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能用一种完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完整性一直到现在还保

存着。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进展可能由于不加批判地采用了

许多半瓶醋的真理而遇到了障碍。如果科学不愿退化成一堆

杂乱无章的特殊假说的话,就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必须对自

身的基础进行彻底的批判。

在这一系统讲演的下几次讲话中,我将追叙一下欧洲思

想在近三世纪以来所持宇宙观中某些特殊观念的成败。在一

般情况下,观念总是能支持两、三世代,也就是能支持60至

100年的时间。但也有些寿命较短的思想浪花,只在主流的表

面上昙花一现就消逝了。因此,我们将发现欧洲某些方面的

面貌变革缓慢地影响了往后的几个世纪。然而在整个历史时

期中,某种固定的科学宇宙观却始终存在着,这种宇宙观事

先就假定有一种不以人意为转移的和不能为人所知的物质存

在。这种物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外形的流变下充满空间的质料。

这种质料本身并没有知觉、价值或目的。它所表现的一切就

是它所表现的一切,它根据外界关系加给它的固定规则来行

动,这种规则并不是从它本身其所以能存在的性质中产生出

来的。我所谓的“科学唯物论”就是这种假说。但我也将对

这一假说提出诘难,我认为它完全不适合于我们现阶段的科

学状况。但若加以适当解释,这种假说倒还不错。如果我们

脱离产生事物的全部环境,只限于讨论某些类型的事物,那

么唯物论的假说就能完满地表达这些事物。但如果我们把感

官运用得更细致一些,或是由于要求理解思维的意义与连续

性,而超出了上述抽象结论的范围时,这种理论体系马上就

垮台了。正是由于这理论体系的有效范围很狭窄,它只把注

意力导向几类在当时的知识状况下需要加以观察的事实,因

此便在方法论上获得了极高的成就。

这种理论体系的确立对于欧洲许多思想潮流是不利的。

这次历史性的革命是反理性主义的革命,因为烦琐学派的理

性主义在接触到不可认识的事实时必须作出明显的修正。但

笛卡儿和他的继承者在恢复哲学时却只根据表面意义接受了

那种科学宇宙观,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完全带着这种色彩。他

们的根本观念后来还是获得了成功,因而使科学家有理由拒

绝把这些观念当成理性探讨的结果来加以修正。当时任何哲

学都不得不在某种方式之下把它们全盘接受下来。同时,科

学上的例证也在其他的思想领域中发生了影响。因此,这次

历史性的革命就被过份夸大了,以致把哲学在协调方法论的

各种抽象结论方面可能起的作用都排斥掉了。思维本是抽象

的东西,而理智对抽象思维的偏执运用却是它本身最大的缺

陷。这一缺陷在回到具体经验去时也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因

为人们所要注意的具体经验只限于某种有限的范围。有两种

方法可以澄清这些概念,一种是运用身体的感官作冷静的观

察。但观察是具有选择性的。因此,用观察法时,如果某种

抽象方式能在很广的范围内获得成功,我们就很难超脱它。另

一种方法是把各种稳固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抽象方式

加以比较。这种比较法的形式可以满足保罗·萨比所提到的

意大利经院派神职人员的要求。他要求运用理性。理性的信

念就是相信事物的终极本质是聚集于一种没有任何武断情形

的谐和状态中。也就是相信我们在事物的后面所找到的将不

仅是一堆武断的神秘物。对自然秩序的信念使科学得以成长

起来,但这只是一种深刻信念中的一个特殊例子。这种信念

不能用归纳的概括加以证明,它是当我们对自身的现存直接

经验中所显示的事物本质作直接观察时产生出来的。这种信

念和我们是血肉相连的。体验这一信念时就会发现以下几点:

(1)我们作为自身而存在的时候不仅是我们自身而已。(2)我

们的经验虽然不明确和零碎,但却说明了现实最奥妙的深处,

(3)事物的细节仅只是为了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放

在整个事物的系统中一起观察,(4)这种事物体系包含着逻

辑理性的谐和与审美学成就的谐和,(5)逻辑谐和在宇宙中

是作为一种无可变易的必然性而存在的,但审美的谐和则在

宇宙间作为一种生动的理想而存在着,并把宇宙走向更细腻、

更微妙的事物所经历的残缺过程熔合起来。

第二章 作为思想史要素之一的数学

纯粹数学这门科学在近代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性灵最富

于创造性的产物。另外还有一个可以和它争这一席地位的就

是音乐。一切争雄问题我们都可以略而不谈,而要考察一下

我们有什么理由承认数学应占有这个地位。数学的创造性就

在于事物在这一门科学中显示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通过

人类理性的作用,便极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所有能够直接

从感官感觉中得到的概念,除开现存数学知识所引起和引导

的知觉以外,其余的都和当代数学家心中所存在的概念风马

牛不相及。

我们不妨回溯到几千年以前,看看当时的人甚至连最伟

大的贤哲的脑筋都是多么简单。某些抽象概念在我们看来也

许一眼就能看清,但他们却认为只能作大概的理解。就拿数

字来当例子吧。我们认为“5”这个数字可以应用到任何适当

的一群实念上去,如5条鱼、5个小孩、5个苹果、5天等。因

此,在考虑数字“5”与数字“3”的关系时,我们所想的便

是两群东西,一群有5个个体,另一群有3个个体。我们决

不会去考虑组成两群的任何个别的实有,甚至也不会去考虑

其中的某一类实有。我们所考虑的两群之间的关系与两群中

任何个体本身的本质完全无关。这便是抽象推理中非常显著

的功绩。人类要达到这一步必然花去了不少的岁月。在漫长

的时间中,一堆堆的鱼必须互相比出一个多少,一段一段的

日子也要作出一个比较。但首先注意到7条鱼和7天之间的

共同点的人必然使思想史进了一大步。他是第一个具有纯数

学观念的人。当时他一定还不可能看出有待发现的抽象数学

观念的复杂性与微妙性,也一定料想不到这些观念会在往后

的每一个世纪中发生广泛的吸引力。学术界有一个错误的传

统,认为对数学的爱好是一种怪癖,每一个时代只有少数的

怪人才有这种怪癖。情形尽管是这样,但抽象思维在古代的

社会里是找不到类似例子的。因此,从这里面所能得到的乐

趣也是难以估计的。第三,数学知识对人类的生活、日常事

务、传统思想以及整个的社会组织等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更是完全出乎早期思想家的意料之外了。甚至一直到

现在,数学作为思想史中的一个要素来说,实际上应占什么

地位,人们的理解也还是摇摆不定的。假如有人说;编著一

部思想史而不深刻研究每一个时代的数学概念,就等于是在

“汉姆雷特”这一剧本中去掉了汉姆雷特这一角色。这种说法

也许太过份了,我不愿说得这样过火。但这样做却肯定地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