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原始思维-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他觉得,

…… 583

    675原 始 思 维

    “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认识无力克服两重性,它不是真正的占有……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些民族中,对互渗的需要仍然无疑……更迫切更强烈……它的来源更为久远”

    (第451页)。

    列维-布留尔既不是唯物主义辩证论者,甚至也不是唯心主义辩证论者,他不能克服形式逻辑,因此,他不能从他所收集的那些最宝贵的事实材料中得出一切结论来。

    列维-布留尔用自己的实证论伪装起来,只拜倒于事实的脚下,断然拒绝在他的“原始思维”的工作假说的基础上作出总结。他好象是给旧大陆和新大陆的整个学术界出了一个“谜语”

    ,而企图揭开“谜底”的也不只一个维德拉同志。

    我在巴黎的时候,在跟列维-布留尔谈起他的关于“原始思维”的著作的俄译本选集时,曾请他给我指出,在对他的大量批判著作中他认为哪一些最重要。他在一片纸上给我写道:伯阿斯、戈登维塞(A。

    Goldenweiser)

    (以上为美国人)

    ;瑞维尔斯、马利诺夫斯基(B。

    Malinowsky)

    、巴特勒(F。

    C。

    Bartlet)

    (以上为英国人)

    ;杜恩瓦尔德(德国)

    ;黎鲁埃(O。

    Leroy)和“法国哲学协会”的“讨论”。

    我在熟悉了他们对列维-布留尔的批判以后,又在这个名单上加进一些新人物,如维纳(H。

    Werner)

    (汉堡)

    、勃来斯(J。

    Preus)

    (柏林)

    (见31)

    、李诺埃(R。

    Lenoir)

    (巴黎)

    、格耐布尼尔(科隆)

    、威廉。施米特红衣主教(P。

    W。

    Schmidt)

    (维也纳)

    、克利格林格尔(布鲁塞尔)

    、亚立埃(R。

    Alier)

    (巴黎)

    、娄夫(G。

    Leuw)

    (哥罗宁根)

    (17)

    ,等等,等等。我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出许多有趣的细节,但在总的方面则很少指出什么东西。

…… 584

    原 始 思 维775

    列维-布留尔的观点遭到了伪科学的教权派人种志学家们的疯狂反对;反对他的还有彬彬有礼的新教徒亚立埃(1和2)

    (尽管他无疑受到了列维-布留尔的影响)

    ,有威廉。施米特(37和38)

    、林德沃尔斯基(J。

    Lindworsky)

    (26)和黎鲁埃(20)等天主教徒。黎鲁埃甚至发表了一部题为《原始理性,试驳原逻辑理论》的大部头著作(巴黎,1927年,316页)专门反对列维-布留尔。列维-布留尔引起教堂派的仇恨的原因有三:1)他是一个实证论者(用黎鲁埃的话来说是一个“孔德主义者”)

    ;2)他是一个犹太人;3)他是饶勒斯的密友,列维-布留尔根据未发表过的书信给这位伟大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立过传。

    黎鲁埃无力推翻他,只是有助于原始思维理论的加速普及。法国著名的“杜尔克姆主义者”布隆德尔(Ch。

    Blondel)在他那本普及列维-布留尔的理论的小册子《原始思维》(1922年)中完全正确地说:“今天在法国对原始人所。。

    固有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的研究,象列维-布留尔那样的东。

    西是不多见的。“

    (4,12)无怪乎“法国道德与政治科学院”。。。

    在1917年选举列维-布留尔作院士。

    在法国以外的国家中,美国和英国对列维-布留尔的理论表示冷淡;在那里,作实地调查研究的人种志学家(伯阿斯,见43;马利诺夫斯基,见28和29;瑞维尔斯,见35)与书房理论家(戈登维塞,见11、12和13;巴特勒,见3)联合起来反对非逻辑主义(原文如此!)。

    但是,在德国,列维-布留尔则获得极大成功:维纳(42)

    、杜恩瓦尔德(39、40和41)

    、卡西雷尔(E。

…… 585

    875原 始 思 维

    Casierer)

    (5和6)

    、格耐布尼尔(部分地)

    (14)都受到了列维-布留尔的理论的或大或小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奥地利,除了牧师学者以外,列维-布留尔却引起了很大的兴趣:耶路撒冷(14a)

    出版了他的1910年著作的德译本(1921年)

    ;1928年,马克思主义的叛徒考茨基(15)试图在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卷中批判列维-布留尔的观点,可是他批判不了,因为他不懂得这些观点,结果不是在跟它们作斗争,而是以列维-布留尔为由与他自己的胡说八道的东西作了斗争。

    列维-布留尔的著作也在苏联引起了巨大的兴趣:革命前对他的著作感兴趣的有鲍戈金教授(52)和尤什凯维奇(。)

    (54)

    ,他们把自己的每一个特点都带进列维' K ‘ O X  ' U-布留尔的著作中。十月革命以后,布哈林(45)

    ,以后又有他的鼓吹者、臭名昭著的波格丹诺夫(。)

    (4)企a     F N D E L M N 图利用列维-布留尔来支持自己的体系。波格丹诺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引起了马尔院士和维德拉(46和47)的公正的批判,后者又招来了梅辛的愤怒(49)。列维-布留尔的热烈的崇拜者是莫斯科的弥勒(50)

    、基辅的卡特琳娜。格鲁雪芙斯卡娅()

    (476)。

    L J X H ' M L M H G ‘ X  R O L I评论过列维-布留尔的研究者有这样多,所以,即使极粗略地叙述一下他们的见解,也谈不完这些论题(它们远非全部列出)

    ,而且,占很多篇幅也会使读者感到太厌倦。遗憾的是,在对列维-布留尔的批评中,批评者们不但没有弄清他的理论体系,反而使它混乱起来。因此,我们不把注意力停留在一些专门问题上,只来考察一下那些应当能够帮助列

…… 586

    原 始 思 维975

    维-布留尔在他的研究道路上迈进的最重要建议。

    杜尔克姆的继承者毛斯在1923年的讨论会上(25)责备列维-布留尔不够个历史学家,责备他没有考虑各个所谓原始社会之间的深刻差异,同时忽略了这些社会与我们的、现代的社会的血统关系,而这种关系比列维-布留尔所想像的要密切得多。换句话说,毛斯建议他按照杜尔克姆学派所确定的“社会类型”来进行思维的研究。

    这个学派的另一位代表者福空耐也在同一次讨论会上宣称,最好不要“enbloc”

    (笼统地)谈“原始思维”

    ,因为这没有任何确定的社会类型与它相适应。他认为,这个思维如果不在一定的社会中拥有体现者,就会有变成类似孔德的“神学”阶段那样的“抽象的统一”的危险。

    初看起来,不能不承认这些责难是完全有根据的。但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会相信他们的建议是根本做不到的。

    莫基(Mochi)于1929年写道:“一个大哲学家(他的尊敬使我感到荣幸,我向他宣布了我要开始批判现代社会学)

    问我,我与烟雾战斗难道会感到愉快!“

    ①

    在资产阶级社会学的这种状况下,列维-布留尔如果按照“施米特神甫”的文化范围论的框框,或者按照杜恩瓦尔德给“自然民族”臆想出的三阶梯,或者按照另一些人为的分类根据来安排自己的宝贵材料,那就更糟了。

    对列维-布留尔的理论来说,更重要得多的是他的原逻辑结构的始与终的问题,这是他没有回答的。他的两个同胞

    ①Revuephilosophique,1929,v。

    54,7—8,p。

    105。

    J

…… 587

    085原 始 思 维

    ——皮耶隆(Piéron)

    和我们已经熟悉的皮亚杰试图帮助他弄清这两个问题。

    动物心理学家皮耶隆在那次1923年的讨论会上(25)提出一个问题:“逻辑思维是不是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或者它是不是人的有机体的机能作用的自然结果?”

    他自己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从人类社会形成的时刻开始,可以假定在它里面有两个为它的存在所必需的特征:1)

    社会成员的相互行为中的一定的平衡,以防止集体分裂;2)这些成员对于与环境的胜利斗争的适应。

    为了保持平衡,‘原逻辑思维’可能是必要的,它可以是一个‘社会特征’。但是,生活需要特别会以技术积极性的形式支持原逻辑思维接受经验的教训。当‘实验精神(espritexperimental)在地中海文明中居于最高地位以前,’经验‘的成就是要受到’原逻辑思维‘的阻碍的。“皮耶隆在提出自己的假说时,比列维-布留尔说得更明确,但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归结为承认原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始终存在的二象性,同时他给逻辑思维指出了生物学根源。在自己的原始思维的研究中彻底避免生物主义的列维-布留尔,在这方面不是落在皮耶隆的后面,而是站在他的前头。

    有趣的是,我们已故的波格丹诺夫在1925年试图把列维-布留尔的理论与巴甫洛夫院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牵扯在一起,但他遭到了特别是马尔的非常有力的批判(48)。梁赞诺夫院士(。。)写道:“条件反射论解释了动物,G F I N L M N 其中也包括人的心理世界……但它无力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一种动物能思维,另一种则不能,为什么各种思想形式改变着

…… 588

    原 始 思 维185

    和替换着。

    正因为它在自己的领域中作了一个普遍的解决,所以它不能解释人类历史所归结的和由之决定的那种特殊的东西。“

    ①所以,皮耶隆不是教训了列维-布留尔,只是警告了他。

    我们已经熟悉的皮亚杰更适于担任列维-布留尔的继承人的角色。他拥有一种超过列维-布留尔的优点,即善于克服形式逻辑。当批评列维-布留尔的大多数资产阶级批评家都对他的“互渗律”所固有的对矛盾律的不关心态度表示惊骇,皮亚杰却指出也有矛盾律对现代社会丧失力量的例子。

    他写道:“当事情涉及法律的时候,逻辑学家要我们习惯于谈矛盾律(31,175)……应用矛盾律的绝对必需的条件,乃是稳定的和同义的概念定义。因而,形式逻辑的利用要求把认识归结为定理。只要我们一脱离名义上确定的概念,矛盾律就不再起作用了。”

    (31,17)……这种如愿以偿地抛弃形式逻辑的框子的能力,使皮亚杰能够在列维-布留尔宁愿保持沉默的地方说话。皮亚杰继续谈他对原始思维演化成科学的思维的看法,同时补充说明,列维-布留尔可以拒绝他皮亚杰根据列维-布留尔的前提作出的结论。

    “假如我们的逻辑与我们的社会状况的联系,象原始思维与分节的和协调的②社会的组织的联系一样,那就应当有能产生‘第三种’逻辑等等的另一种社会组织。”

    (31,180)但是,皮亚杰说出了这个见

    ①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俄文版序,国立出版社,1929年版,第lx—x页。

    ②“分节的和协调的社会”

    (杜尔克姆的用语)一般上符合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

…… 589

    285原 始 思 维

    解以后,自己又赶快推翻了它。他的理由之一是说,在分化的社会中思维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与在分节的社会中根本不一样(31,181)。但是,十分明显,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对资产阶级社会致命的关于它必将灭亡的问题以后,自己不知不觉地钻进了死胡同。因此,教育家皮亚杰与动物心理学家皮耶隆、社会学家毛斯等人一样,遭到了同一个命运。他们不能战胜列维-布留尔,他的出版不久并已成为“经典的”三部著作仍然是他的资产阶级同行们所望尘莫及的。列维-布留尔自己把他的“原逻辑思维”的理论谦逊地说成只是一个“工作假说”

    (第428页)。他特别着重指出,在这个领域中要做的工作,比已经作了的仍然多得不能比,他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他在指出“传统心理学在形式逻辑的影响下企图用来限制思想的活动的那些过分狭窄的框子”

    (第6页)时,表示了一个希望,即借助“比较方法”

    ,使这项“艰巨任务”

    “通过整整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努力”来完成(第6页)。他相信,“各种宗教教义和哲学体系的历史今后就可以用新的观点来阐明了。”

    (第452页)甚至这条道路无疑会引向“新的、实证的认识论”。

    苏联学者们至少要加上两项修正才能同意这些愿望。

    “比较方法”必须代之以“历史方法”

    ,“实证主义”应当由唯物主义来代替。

    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保证列维-布留尔的愿望实现,甚至超过他的计划。

…… 590

    原 始 思 维385

    发生学派①的代表者列维-布留尔不仅善于搜集最丰富最宝贵的事实材料,而且还善于以自己的“原逻辑思维”来给弗莱节尔所研究的前万物有灵论时期的巫术宗教以及随后由泰勒发现的万物有灵论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把这两位大研究家对这些现象所作的解释作为远非完善的解释而加以“取消”。

    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者们如果把这种研究掌握在自己手中,那结果可能宏伟得多!他们将从社会经济结构和具体的社会出发,来代替公式化的“社会类型”。对他们来说,下面一点将是清楚的,即所谓集体表象(因而也有思维的整个原逻辑结构)乃是被意识形态包围着的,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思维,它丧失了与实际联系的意识并以颠倒的形式不正确地反映实际”

    ②。意识形态不是素来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出发点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天才地论证了的那个简单情况,即知识是作为客体——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反映而产生的,客体的发展也推进了知识的发展,而知识的发展又揭示出认识的客体中的日新又新的方面。”

    (卡列夫)

    ③

    意识形态是历史的产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论费尔巴哈的著作中这样写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

    ①关于发生学派,参看我著的《原始经济发展的现代理论综述》一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1929年,10—11月号)。

    ②见阿多拉茨基(B。)

    :《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a E N H L J R O ' Q下》,1922年,第11—12期,第19—210页)。

    ③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