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购买的价格还要高吗?现在的情形是这样,米和面的成本没有涨多少,你却单单把糕饼涨得很高,这是典型的奸商行为,因此我不能饶了你。”

于是宗泽下令,将倒霉的糕饼师傅处斩。当天,开封府中的食物价格,就迅速地回落到了原有的水平。

宗泽斩杀糕饼老板,是最明显的权术运作,毫无公平可言。若然是糕饼涨价就该杀,那么全开封城的糕饼老板都该杀。若然是糕饼老板罪不该死,则宗泽杀他,不过是杀鸡儆猴。然而权力这种东西,讲究的就是不公平,真要是讲公平,只怕这开封城中的物价,永远也降不下来。而宗泽终究是带兵之人,借无罪的糕饼老板一颗人头,解决了民生的大麻烦,这种处理方法,说好听点叫雷厉风行,实话实说,那就是凶。

然而当官的若然不凶,同样也会发生凶事。比如说明朝年间,当湖府的赵通判去县城催讨租税,城中的百姓不想交租,就故意造谣说:“姓赵的从府库里带来了三千两纹银,专门用于赈济乞丐,大家快点去县府领银子去啊。”谣言迅速传开,一时间,数百名乞丐呜嗷怪叫着,将县府团团包围了起来。赵通判见外边来了这么多的人,不知是怎么回事,就隔着门问干什么,外边的乞丐大喊要银子,租户则高喊不要缴租。赵通判还想跟外边的人讲道理,说这租税不能不交,结果引发了外边乡人和乞丐的愤怒,重重地擂击府衙大门,吓得赵通判脸色惨白。

由于害怕这些人冲进来,赵通判只好答应外边的人的要求,写了张免去当地租税的告示,贴了出去。可是乞丐们闹得更加热闹了,赵通判无奈,又将府衙库房里的两百张豆饼全都搬了出来,刚刚运到门口,就被众人哄抢一空。前面的抱着豆饼跑掉了,后面的人没有抢到豆饼,更加愤怒起来,吼声惊动天地,终于捣碎府衙的大门,冲了进来,赵通判跳后墙而逃,府衙竟然被乡民捣碎一空。

这次事件之后,当地的乡民尝到了甜头,更加骄纵起来,无论官府有什么政策,一概加以反对,并纠众打跑府官,捣碎衙门。事情越闹越大,最后迫得官兵出动,杀得当地百姓血流成河,十室九空,当地的民风才渐渐恢复以前的样子。

当湖府城的民乱,起因就在于开始的时候缺乏雷霆之手段,官府一味容忍退让,最终导致了本是温和的百姓,也因此变得骄纵起来,最后沦为暴民,彻底失去了平和的本性。倘若是开始时官府就以凶对凶,铲除掉民众的凶戾意识,则当地的百姓,断不至于罹此大难。

所以说,凶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手段。开始之所以凶,是为了防止管理失控后的大凶大暴。如果把凶视为目的,那就沦为了暴政,反倒失去人心,届时自食其果,悔之晚矣。

第93章 “聋”的文化哲学

“聋”,是由一条龙和一只耳朵所组成的。

莫非这个字的意思是说,聋就是龙的耳朵吗?

要想弄清楚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那就要从龙这种神异生物的原始含义说起。上古时候的龙,并非是如今这种腾飞于云雾之间,倏忽千里,来去无踪,可大可小,披鳞挂甲的神异物种,上古代的龙是很肥胖的,而且看样子,古代的龙似乎并不在意飞天远遁。甚至有考古学者信誓旦旦地说,上古时代的龙实际上就是非洲的大蜥蜴。

但很显然,非洲的大蜥蜴固然更符合科学精神,可它与我们上古传承的文化精神是丝毫不搭界的。

事实上,古代的聋字,是一条蛇与一只耳朵配搭。因为蛇类是没有听觉器官的,说人的耳朵像蛇一样,也就是说人的耳朵听不到动静,正是现在这个聋字。但是,当古人煞费苦心地将蛇转写成龙字的时候,事态就显得严重起来。

古代的龙,写作“龍”,笔画极多,超乎寻常地繁琐,古代的繁琐就意味着庄重,意味着此事非同小可。要知道,上古人类写字,最早是刻在石头上,后来刻在竹简上,甚至到了孔子时代,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可想而知,不管是在竹简上,还是在石块上,要刻这么一个“龍”字,那要下多么大的辛苦,花费多少工夫,如果不是事关重大,原始人岂会如此煞费周章?

实际上,“龍”这个字,单从字形上来看,是从风雨中传来的一个恐怖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排山倒海,震动着原始人那不安而脆弱的耳膜,伴随着这可怕的声音而来的,往往是洪水泛滥,天地间尽为泽乡。这声音一如狂海怒潮,又如高天轰雷,一旦袭来,就会于顷刻之间夺走人的感官知觉,让人陷入末日劫狱般的凄惨境地。

这是灭顶之灾行将到来之前的恐怖前兆,惯常以它那无坚不摧的神秘节奏,摧毁人类的固有触感。也就是说,这可怕的声音具有夺走人们视听功能的强大威力,它实际上是天上的轰雷与地面席卷而至的洪潮的合成,源自于人类大洪水时代惨痛记忆的伤痕。

所以《易经》中有震卦,曰,震为雷为龙。所以“龍”这个字,形容的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震动。

总而言之,“龍”意味着一种可怕的信息,标志着极度危险的到来,当这种危险的信号过于强大的时候,它也就于霎时间湮没了人的听觉。

当龙出现的时候,人的耳朵就会失去听觉的功能,所以龙作用于耳朵之上,就构成了一个精致的“聋”字。

聋字始源于天灾,但现代社会,天灾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概率已经降至极小。相比之下,不管任何时代,人祸始终是人的生命最大的威胁。

人祸始自何出?人祸最经常出没的地点,就是官场。盖因这个神秘的地方,充满了利益的争夺与无法解释的仇恨怨毒。有的人为了权力不顾一切,有的人为了利益丧尽天良,有的人却纯粹是出于报复而灭绝人性,还有的人,纯粹是出于愚笨而将自己或别人置于危险之地。但所有的这一切,在行将发生之前都是有着前兆的,而这个标志着危险的前兆,就是官场上最需要警觉的聋字。

细说起来,这种危险有以下几种:

一是官场上的派系相残,在这种情况下想避免卷进去很难,居身事外易被两派同时视为敌人,依附一方又会成为另一派攻击的靶子。是进亦忧退亦忧,非唯聋,不足以保全性命身家。

第二种情况是危险工作,高层问责。官场上是不讲道理的,有些奇特的工作,具有责任重而回报低微甚至没有回报的特点,遇上这种工作的时候,大家就会踢皮球找替罪羊,一旦你荣幸中标,那就彻底完蛋了。所以人在官场,该聋就聋,该哑就哑,该躲就躲,该逃就逃,不如此,还能如何?

第三种情况是东窗事发,也许是你的责任,也许不是,但无论是或不是,官场上隔三差五,总难免会搞出点事情来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为了给民间百姓一个交代,轰轰烈烈地追究责任人总是免不了的。这时候你不唯要会面对责任装聋,还要消除你留在事情结果上的所有痕迹,否则你就完蛋了。

第四种情况是部属所求,举凡部属的要求,必然是有其难处,又或是合情合理,但无论你的官职有多高,所掌控的资源必定是有限的,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一旦你面对着合乎情理而你又无法满足的要求,你将如何处置?除了你恰巧“聋”了,能找出第二个办法来才是怪事。

第五种情况是沉年积案,不管你到了哪个位置上,都会发现你的前任留给你的是一个烂摊子。如果你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把这些解决的话,那固然是好,但这意味着你必须要有着超乎你的职位的资源供你使用,至少你的前任就没有,有的话他早就把问题解决了,何苦还要等你来?如果你压根就没什么背景,那么千万别碰沉年积案,那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潜在矛盾,你有多少顶乌纱帽也不够摘的。

第六种情况是上司授命,一旦上司认为某项工作非你莫属,那你就完蛋了。你做好了,不过是印证了上司善于识人用人,跟你没任何关系。倘若你没有做好,那就意味着你辜负了上司的信任,职业上就有了污点,从此在同僚中沦为笑柄,这让你以后如何混下去?

第七种情况是官场上的流言,流言这个东西,是官场上最美丽的风景,虽然内容有那么一点点肮脏下流,但却因为刺激了人性中最本能的欲望,任何时候一旦听到,人就会亢奋得无以复加。然而这种流言也恰恰是官场上最可怕的陷阱,一旦你听到了,那么迟早你会被拖出来被人求证,为了避免这不愉快的结局,劝你还是对这种流言碎语躲远一点的好。

第八种情况是官场上对你的评价。评价这个东西,是一个绝对主观,绝对与事实背离的存在,也就是说,甭管你多么地自信,别人私下里的议论于你而言定然是当头一棒。不要试图去弥补,事实上没人关心这些,也不要渴望这种状况会改变,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饶你是圣德君子,也须得经由公众唾沫星子的洗礼。

第九种情况是建议与要求,如果你的官位足够大,那么你每天都会收到无数条合理化建议,哪怕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也有着指点江山的迫切冲动。这些建议一旦你看了,这些呼声一旦你听了,于对方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期待,而且这种期待百分之百地会落空,届时你的名声,就会顶风臭出十万八千里,你说你这又是何苦?

第十种情况是私友相求,官场上倒下来的官员,多数都是栽在这里,因为你无法拒绝多年的老交情,有时候甚至是亲人处心积虑地把你往火坑里推,若然你不答应让他们推你入火坑,则众叛亲离,骂名四起,你说你还怎么活下去?快点装聋作哑吧,拜托,这世道就是这么个模样,你得适应才行。

事实上,人在官场,所面临的危险前兆远不止这些,但就在这些陷阱里,栽进去的官员已经是车载斗量。正如聋字所表达的意境,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与其等事情发生之后再行弥补,莫不如垂手静坐,闭目养神,就拿自己当泥菩萨好了。你纵千求万拜,我自不动如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闭眼最省心。装聋作哑,闷声发大财,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第94章 “聋”的实用价值

“聋”字诀,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官场中人无数血泪的总结和实践。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韩雍的人,他在巡视江西的时候,忽然有人报说宁王的弟弟来到,韩雍立即吩咐人说:“我正在病中,稍候一会儿才能出来见客。”而私下里,他已经命人立即去报告给当地的官员,告诉官员说宁王的弟弟来他这里了,并让人先搬了一张小桌子出来,然后他才装着萎靡不振的样子,出来见客。

宁王的弟弟一见韩雍,就急忙说道:“我是来向朝廷举报的,你们难道不知道吗,我哥哥宁王他要起兵造反。”韩雍侧过脸,把耳朵对着宁王的弟弟,大声说:“你说什么?我耳朵聋了,听不清……”宁王的弟弟提高嗓门,可韩雍还说他听不见,实在没办法,只好让宁王的弟弟把要举报的事情写在纸上。

然后,韩雍就将宁王弟弟举报哥哥谋反的事情向朝廷报告。朝廷大惊,派人下来追查,可是这时候宁王兄弟已经和好了,当初弟弟之所以举报哥哥谋反,是因为兄弟不和,现在兄弟和好,当然不再承认以前的事情了。所以宁王的弟弟作证说:“是韩雍这厮瞎说,我怎么可能举报我的哥哥?我哥哥又怎么可能谋反?这都是韩雍在造谣,你们绝不能放过他。”

于是韩雍就被披枷带锁,押送到朝廷上去,到了地方,韩雍把宁王弟弟的手书拿出来,说:“你们自己看,这是我瞎掰,还是他们哥俩折腾我?”皇帝看了,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释放了韩雍。

韩雍所面对的,正是官场上最大的风险,有权势的人今天闹得翻了脸皮,可明天他们又会搂脖子抱腰,亲如一家。你如果当了真,那可就惨了。幸亏韩雍此人深知人性,知道人这玩意儿是最靠不住的,一切以书面证据为准,这才保住了自己。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个宁王,到底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呢?

实际上,要造反的不是这个宁王,而是他的后代,一个叫朱辰濠的小宁王。那已经到了明武宗时代了,当时的宁王看武宗吊儿郎当,不上心思,就琢磨着取而代之,于是广开贤路,招揽八方英豪,不论是学文的还是习武的,但凡有点名气,宁王都请到家中,好茶好饭招待,以为自己的谋反之助。

这时候正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名闻于世的时代,话说那唐寅,书画双绝,诗才过人,又兼风流倜傥,名满天下。于是宁王热情地邀请唐伯虎去府上做客。唐伯虎高高兴兴地去了,到了地方,就发现情形不对头。宁王府中,厉兵秣马,瞧这架势马上就要起兵了。当时唐伯虎吓坏了,知道自己被卷入了造反大军之中,一旦宁王失败,届时朝廷追究“从贼”之人,他唐伯虎肯定是头一个,谁让他的名气太大呢?

怎么办呢?跑?怕是跑不了,宁王府中有许多武学高手,日行千里,夜奔八百,唐伯虎就算是再多长两条腿,也跑不过人家。莫不如请求回家?可是宁王既然已经把他给骗来了,还指望着靠唐伯虎的名头号召士林呢,岂会放他离开?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唐伯虎想来想去,就剩下最后一个法子了:干脆我装疯算了,于是唐伯虎就疯了。

听说大才子唐伯虎发疯,宁王如何肯信?就亲自过去瞧一瞧。到了地方一瞧,只见唐伯虎光着身子,冲着大家兴奋得直乐,还不停地摆弄着自己的敏感部位。宁王看了这情形,心说唐伯虎真的疯了,我留着这么一个疯子干什么?快点把他撵出去吧。

于是唐伯虎终于脱身,他立即狂奔回家,躲藏了起来。不久,宁王果然起兵,但刚刚打到南昌,就被大儒王阳明单骑走马,调集兵民,轻而易举地给消灭了。事后追查从贼之人,发现唐伯虎借疯而逃,所有人不得不叹服这位大才子的过人智慧。

疯癫,显然是更高层次的聋。他人都疯了,自然也就听不见你的唧唧歪歪,你又有什么办法?但是大才子唐伯虎竟然被逼得装疯,可知这个官场,风险系数实在是太高。

然而,为什么这个宁王要造反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明武宗天子,是个有名的混蛋皇帝,此人拿国家大事当游戏,经常率亲随出宫游玩,还和街头的地痞打架斗殴,十足的孩子气。当他听说宁王造反的时候,非但没有愤怒或生气,反而是大喜,居然带着一伙太监宫女,赶来弹压,拿战争当儿戏。他刚刚走到路上,突然听说宁王已经被大儒王阳明平定,当时就火大了,派了一帮太监去南昌城,务必要让王阳明放了宁王,大家要好好地玩上一玩。

于是,一伙小太监冲入南昌城中,唆使士兵到处抢砸,并提着王阳明的名字不停地骂娘骂祖宗。而王阳明呢,只能装听不见。反正别人怎么骂他,他都认了,但要释放宁王,让宁王再集结兵马大干一场,→文·冇·人·冇·书·冇·屋←这放虎归山的事儿,他是绝对不肯干的。

见王阳明拒不释放宁王,太监们大怒,就冲入府衙,指着王阳明的鼻尖破口大骂,王阳明全当自己耳朵聋了,笑眯眯地听着,命人拿过来从宁王那里缴获的一口箱子,打开来,里边全是太监们和宁王私通情报的书信。这下子太监们吓傻了,可是王阳明却没有难为他们,而是当着他们的面,将书信销毁。太监们松了一口气,都回去劝说明武宗,夸奖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