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不会有任何效果却要去做,成汤的脸皮厚到了极点,明明知道延误挖渠的时机,百姓就会渴死饿死,他却是无动于衷,这心肠之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至少对于成汤和汉文帝来说,仁德的追求真的不是什么难事,他们“欲仁”,斯仁至矣,如此轻易地获得了仁德的名声,而让他们成功的,仍然不过是“厚黑”两个字。

第16章 人皆生而厚之

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话也有,比如说:五步之内,必有芳草,意思是说,哪怕是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社区里,都会有忠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的人。而这些人之所以没有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像孔子那样,矢志不移地学习、思考并追求。任何时候,人一旦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你就已经是不战而败。

这番教导,实在是言真意切,让我们于沉沦之中猛醒,从此像孔子那样,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目标,任何时候也不放弃,不气馁……可是且慢,孔子这话,是说给我们听的,我们信之以为然。可是孔子他自己,信不信这事呢?

孔子自己是不信这句话的。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里所描述的是古代乡间淳朴而和谐的生活场景,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名叫原壤的男子,他是孔子的老街坊,老邻居,是和孔子一起玩着游戏长大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原壤的年纪已经老了,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但是原壤却没有丝毫悲痛的感觉,他背靠着土墙,坐在地上,叉开两条老寒腿,一边晒太阳,一边解开裤腰带逮虱子,还一边引吭高歌。

这时候孔子来了,指着原壤的鼻子大骂道:“你这个人,打小的时候,就不疼爱你的弟弟妹妹,白活了一辈子,却没有一点人生成就,浑浑噩噩过一世,你自己说你是不是个老不死的?”

骂完,孔子抡起拐杖,不由分说,照原壤的脚脖子就打了下去……

孔子是否把原壤打残了,这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像原壤这种人,恰恰构成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反证。孔子说的“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句话,莫非正是在说原壤这个人?

就算孔子说的不是原壤,但我们也清楚,就在我们身边找一找,如孔子这般至圣先师,几千年也碰不到一个,但如原壤这种毫无生活目标,活一天算一天的颓废人物,却是满街满谷,一抓一大把。

最早有一部《稗史》,书中提到一个叫吴蠢子的人,此人生性懒惰,不事生产,已经三十多岁了,还让五十岁的父亲养活他,算是古代的啃老族吧。有个算命先生,替吴蠢子一家人算卦,说:“吴蠢子的父亲,可以活到八十岁,而吴蠢子则可以活到六十二岁”。吴蠢子听了,顿时放声大哭起来,说:“我父亲只能活到八十岁,还有三十年,而我能活到六十二岁,还有三十二年,这么算起来,到我六十岁的时候,还剩下两年,谁来养我啊……”

事实上,孔子通过原壤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的是忠信的本质。难道原壤这个人就不忠、不信吗?原壤其人,论及忠信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孔子,只不过,他和孔子忠信的内容完全不同罢了。

孔子是忠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原壤也是。孔子是坚守自己内心信念的,原壤也是。但是,孔子的人生志向是追求知识和思想,为万世楷模,而原壤的人生志向却是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孔子的人生信念是只要努力付出,人生就会有所成就,而原壤的人生信念却是付出太累,不管你有多大的人生成就,到时候两腿一蹬入了黄土,管你是孔子还是原壤,大家有什么区别?

很显然,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光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而原壤和吴蠢子的人生态度,却是消极的,向下的,阴暗的,不足取的。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人生态度上的坚定与执著,没有人能够改变孔子,同样也没有人能够影响到原壤。

这种坚定与执著,于孔子而言是忠信,于原壤而言,就是厚黑。

忠与信,只不过是厚黑的另一面——但我们还是要说,人生而平等,平等就平等在拥有同样的厚黑,如果你厚黑对了路子,那么孔子的人生成就,于你而言并非是什么难事。但如果你厚黑到了原壤这种程度,那就难免要挨拐杖了。

第17章 虽千万人,吾厚矣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经人物中排第一位的是孔子,排第二位的,就是孟子。所以儒家必读之书《孟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本。

孟子的思想,千言万语,归根到底就一个字:义。

那么,什么叫义呢?

义者,宜也,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做正确的事情。正如孟子所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有多少困难,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反对的人及反对的意见,我也绝不会放弃。

这话说得虽是铿锵有力,可是却让读书人顿生无尽的困惑,既然你持有的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做的又是利国利民的正确的事情,怎么会有千万之众反对你呢?

话再说回来,你的人生态度和你所做的事情,竟然面临着千万之众的反对者,你又如何敢肯定你是正确的?难道这千万之众,个个都没有脑子?偏偏就你先知先觉,天然正确?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你的人生态度正确与否,你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义的理念,群众看得清楚又明白。这世上,会存在着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群众却成千上万哭着喊着来阻拦你的情形吗?

孟子的这句话,让我们越思考越是不对味,莫非……还是打开史书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中记载,西汉哀帝年间,函谷关以东地区的居民百姓,突然炸了窝,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哭喊着到处乱跑,奔跑的人手中还拿着一枝禾秆或是麻秆,奔跑途中遇到了人,就将禾秆递过去,说:“快,快快快,这是西王母的筹策,要快一点传递天下……”接过禾秆的人也不问究竟,如同接力赛跑一样,拿着禾秆继续飞奔。当时的道路上,手持禾秆、麻秆狂奔的人,足有几千人,因为奔跑的时间太长,有的披散着头发,有的光着两只脚板,却仍然是狂奔不止。

各地的官员被百姓这疯狂的举动吓坏了,就急切地关闭关卡,截断驿道。可这些都没用,疯狂的人群趁黑夜绕关而行,有的翻墙而过,还有的人冲入驿站中,抢夺了驿站的马匹,骑上马在官道上狂奔,谁也不晓得他们到底想跑到什么地方去。

这些狂奔的人们席卷了二十六个郡国,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其中,手持禾秆的人已经冲入了京城,京城的百姓大乱,地方官无力阻止,只能眼看着这些人疯了一样地到处乱跑。

就这样从春天跑到了秋天,疯狂的人们终于跑累了,就在街巷和田间小路上聚会,可是参加聚会的人,谁也说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聚会就成了赌博大会,还有人莫名其妙地唱歌跳舞,祭祀西王母。

就这样闹啊闹,闹到最后,这些人吃没得吃,喝没得喝,终于慢慢散去了。可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却是谁也说不清楚。

这场乱子,又可以称之为“群体的癫狂”,意思是说,群体并非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比个体的人更为聪明,群体糊涂起来,比单独一个人要糊涂得多。一个人再糊涂,也不可能糊涂到这种程度。

一旦我们明白了群体并不具备足够的理性和更高的智商,那我们就明白孟子是什么意思了。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大众丧失了理性,陷入了癫狂状态,这时候你要是想阻止大众犯蠢,那就需要天大的勇气。这种勇气意味着你必须和所有人为敌,这时候绝不会有人理解你,认同你,赞赏你。相反,既然你已经沦为公众的敌人,那么公众对你当然也不会客气。

也就是说,并非是做坏事才需要厚脸皮,才需要黑心肠,即使你是在做好事的时候,也需要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强大的心理素质,只能是来自于厚黑的力量。如果脸皮不够厚,你就没有勇气对抗犯蠢的大众。如果心肠不够黑,你同样也没有办法让大众恢复理性。

与大众对抗,需要的不仅仅是厚的勇气,黑的智慧更重要。

汉桓帝年间,荆州刺史度尚率军剿贼,贼人毕竟是乌合之众,一击而溃,尽数逃入了山中,而官兵则趁此机会将贼人抢劫来的金银珠宝哄抢一空,穷当兵的一个个富了起来,就再也没有心思打仗,都想快点回家买田、买丫鬟,过上土财主的逍遥日子。因此当度尚下令追击余匪的时候,士卒们立即吵吵嚷嚷起来,拒不从命。

见此情形,度尚眼珠一转,立即答应了士兵停止追击的要求,并宣布放假三天。众士兵欢声雷动,就趁放假的当口,全都跑出了军营,去酒肆饭馆享受人生。可不料想,度尚趁着自己的军营空虚的时候,偷偷地放了一把火,把士兵们抢来的珠宝全都烧成了灰烬。士兵们回来后,看到这情形,无不心痛得放声大哭。

度尚趁机劝道:“大家不要伤心,你们的珠宝,都是贼人放火烧的,你们要想报仇,抢回更多的珠宝,那就听我的命令,继续追击敌人,把贼人全部消灭光……”到了这地步,士兵们已无办法可想,只好同仇敌忾,听从度尚的命令,继续追击贼兵,最终讨平了贼寇。

在这里,度尚所表现出来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决与智慧,无不体现着厚黑的宗旨。可知孔孟的伟大思想,如果缺少了厚黑学的理论支持,就根本无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第18章 厚黑定天下

儒家经典中,最备受非议的,莫过于《中庸》了。

那么什么叫中庸呢?

北宋大学者程伊川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伊川先生的意思是说:中,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意指一种客观的人生态度。而庸呢,则是万古不易的一种存在,实际上说的是人生、社会、世界、自然、天地、宇宙之间的规律。因此,只有奉守最为冷静客观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才是中。而只有把握住那万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才叫庸。

程伊川的解释,听起来蛮有道理,可是如果有谁想要照方抓药,照着来做,就会立即遭遇到天大的麻烦。这麻烦就在于,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客观的,正确的呢?凭什么你程伊川的人生态度就正确,就客观,别人就是错误的,就是主观的呢?再者说了,凭什么你程伊川做事,就是遵循了客观规律,别人做事怎么就违背规律了呢?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弄出大笑话,搞出大纰漏。

东汉末年,侍中向栩,就是学中庸学昏了头,他认为,孝是人世间最大的道理,儿子孝敬爹,天下就太平,儿子好叛逆,天下就大乱。适逢黄巾军大起义,朝廷束手无策,于是向栩越众而出,献上一条锦囊妙计:遣一员大将,捧《孝经》一本,到黄河边上,冲着北边哇啦哇啦地念,则黄巾军必然不战自灭。当时皇帝一看这条建议,顿时就火大了,心说这人谁呀,都节骨眼上了还添什么乱呢,快点把这个向栩弄到监狱里去吧。于是向栩下狱身死。

无独有偶,向栩这个人的脑子已经够怪异的了,但后世还有人比他更离谱。明朝年间,有一个叫王惭的怪人,也认为孝是天下最大的道理,只要孝了,天地就祥和了,万物就欣欣向荣了,所以但凡村子里有人斗嘴吵架,王惭就满脸严肃地捧了书去,往人家门口一站,抑扬顿挫地念起书来,念到最后,大凡村里有人生病,丢了东西,或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把王惭叫去,让他站在门口给大家念书。

向栩和王惭之所以搞出这么大的怪笑话来是因为他们对于中庸的理解,已经是非常地接近了,只不过中庸的路数不对,所以才显得古怪。

这中庸二字,倘若说破了的话,可谓石破天惊,其实不过就是厚黑二字。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中字,中者,不偏不倚也,但如果你想要做到不偏不倚,难免就要和稀泥,若是脸皮稍薄一点,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再说庸,如果说庸真的是万古不变的规律的话,那么黑就是规律的最为逼真的描述。

想一想,规律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客观!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规律这东西是不近人情的,不讲道理的,该狠就狠,该黑就黑,说到底,就是一个黑字。

中庸到底是不是厚黑,来看看明朝一位官员的解释吧。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大画家董其昌,其人书画双绝,至今留名。只是此人虽然是个颇具天分的艺术家,人品却极是恶劣下作,恃仗着他的画好,京师达官莫不趋奉以求,这董其昌越发地猖狂起来,每天不是抢男,就是霸女,忙得不亦乐乎。遭他无辜欺凌的百姓,哭喊连天地去击鼓告状,可是各地官员还都想交好董其昌,让他送自己一幅画,也好风雅风雅,所以这百姓的哭喊,也就无人理会。

终于有一天,董其昌的恶行被苦主告到了一位清官的衙门前,当下这位官员毫不客气,立即将董其昌拿下,当庭与被他伤害过的百姓对质,证据确凿之后,报交刑部请求严惩。

这位官员之举,等同于捅了一个大马蜂窝,不唯是董其昌的家人不理解,不乐意,就连朝中诸官,也都愤愤不平。大家都说,这董其昌是个多么有天分的艺术家啊,我们要爱惜人才,怎么能就因为他抢男霸女,就要惩罚他呢?

于是朝中官员纷纷出京,来找这位清官理论,众多的官员将他团团围住,指责说:“圣人不做过分的事儿,你自己说说,那董其昌的画画得这么好,就算是杀几个男人,抢几个女人,又怎么了?至于你这样大动肝火吗?”

当时这位清官看着诸官,缓缓地说了一句:“我不是圣人,所以,我专做过分的事儿,你们看着办吧!”一句话,令众官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而那董其昌,也终于明正其罪,受到了惩罚。

我们来看看这件异事。在处理案子的过程中,唯有这位清官是真正的“中庸”,他秉持了正确的人生态度,遵循了正确的社会法则,做了件正确的事情。可是董其昌的势力关系盘根错节,人们认为这位清官这样做是错误的,不合中庸之道,只有不追究董其昌,放任他抢男霸女,才是合乎情理的。而这位清官要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就只能和大家对着干,不走中庸之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所有的人都失其中庸的时候,你所秉持的中庸,必然是厚黑。

第19章 厚黑运行小周天

儒家还有一部传古经典,是用来研习厚黑的基本规律和技巧的。这本书,就是《大学》。

正如《论语》、《孟子》及《中庸》一样,《大学》这本书也是构建于性善说及性恶说的双重基础之上,而在这两种学说的理论框架之下,就是厚黑学的实用操作方法。凡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读儒家之书,都是越读越糊涂,最后生生地把人读傻了。

历史上读书读傻之人,满山满谷,数不胜数。比如说唐昭宗李晔在位的时候,他任命了一个宰相,名叫郑綮。之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