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方哲学初步-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在”

    、“缘在”)

    ,它当然是指人的“是”

    ,唯有人才明了自己之所是,同时又明了万物之所是。

    要问“是”

    的意义,必先追问人的意义。

    那么人是什么?这么不经心的一问便又重堕进传统的思维窠臼中去了,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等等,“是”本身的问题即在此忙于弄清人为何种“是者”之中被轻轻地瞒过了。因此,更根本的问题应是人如何是的?这比人是什么的问题更本真、更原始。人总先会是、能是,然后才是些什么。那么人如何是呢?这就需要一番现象学的描述了,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方法便成了从“是者”的把捉转向是者之“是”的理解的方便手段。

    人是“是于世中的”

    (Being—in—the—world)

    ,“是于世中”是“本是”的基本的生存机制,海德格尔用连字符把“是于世中”写成In—der—welt—Sein(Being—in—the—world)

    ,以示它是一个统一的现象,这个统一的现象便成了整部《是与时间》的出发点,这也是海德格尔与众不同的所在。

    这个概念看似平淡无奇,世中万物哪一个不是于世中?钢笔在文具盒中,文具盒在书包中,书包在教室中,教室在学校中,学校在城市中,城市在世界中,大千世界为何偏偏说人是于世中?书包固然是在世界中的,但我们从不说书包是在世的,我们只说人在世的,因而也只说人去世的而不说书包

…… 322

    813西方哲学初步

    去世了。看来常识已对“是于世中”多少有所领悟,只是欠进一步思索罢了。

    “于……之中”

    对于一般物而言,只是一种现成的空间关系,是一个“是者”在另一个“是者”之中,比如钢笔这玩意儿在文具盒之中,它们是现成地摆在世界之中的物事,都具有现成存在的方式。与此相反,“本是”的“是于世中”并不把现成的人的身体摆放在现成的世界之中,这里根本就不是一种现成的空间关系,而是一种生存关系,人是居住于、逗留于世界之中的,他是在生产、探查、询问、谈论、规划、利用、消费、放弃……这些都是“是于世中”方式即“烦忙”。

    要说明的是,说“本是”知道自己“是于世中”

    ,这里的“知道”

    ,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不知道的知道,它不是“认知的”

    ,而是“觉知的”

    ,“本是”在对这一切加以反省与认识前,就已觉知自己是“抛入”世中的,在他烦忙于事物中时,在他烦神于人际中时,他总是在情绪中觉知着,这个情绪不是心理学中加以研究的对象(。电子书。整*理*提*供),也不是耍脾气闹情绪的情绪,而是原始的“本是的”现身情态,欣欣然、惶惶然、漠漠然、茫茫然都只是这种源始情绪的一种表现而已,无情绪也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情绪。

    “本是”

    即是在此情绪中筹划于世界之中的。也正是在这一烦忙的筹划中,周围的物事才被领会为桌子、椅子、车、桥……桌子可以供伏案疾书,椅子可以坐,车是交通工具,桥是过河的通道,在人们进行具体的认知活动之前,它们已被得到先行地理解与掌握了,而言谈无非即是把此已得到领会的东西加以勾连而已,把它道出来而已。正由于人们具有这种前认识的理解的筹划能力,人

…… 323

    西方哲学初步913

    们才能听到辚辚的车声,呜呜的风声,轰轰的雷声,而不是纯粹的机械的音响与振动;人们才能看到他人脸上所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纯粹的皱纹与肌肉的运动。

    如此说来,纯认识与纯认识主体都不是原始的现象了,“本是”的“是于世中”方是最原始的现象,“本是”从不是一开始就瞄着周围的对象进行沉思与反省,“本是”

    首先是烦忙于世的。总是有所筹划地“是”于世中了,只要“本是”存在,世界的一切就已经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而被“本是”加以领会了。传统哲学所说的认识与真理无非是“本是”生存真理的专题化而已,唯当本是“是”方有真理,或者说真理与“本是”是一回事,“本是”是“是”的澄明。

    “是于”是指“本是”的种种生存能力,“世界”也正是在“本是”

    、“是”的过程中呈报出来的。

    “是于世中”的“世界”不是常识意义上的现成物事堆积而成的大千世界,而是“本是”

    烦忙于世时呈现出的世界。

    世界中的物事恰恰是在我们在烦忙打交道之际对之有所行为的东西,它是作为“用具”来照面的。比如我们用锤子来锤东西,锤子首先是作为烦忙活动的用具呈现出来的,我们用锤用得越起劲,对它的关系就越原始,它也就越不起眼,这就像庄子所说的“忘要(腰)

    ,带之适也“

    ,“忘足,履之适也”一样。并不是人们先认识一番锤子,肯定它是存在的,然后才去使用锤子,在用锤者烦忙于锤的活动中时,锤之为锤早已得到了前认识的理解了。只有当锤子不合用了,比如锤柄突然断了,锤子作为对象才被注意到了。锤子当然是用来锤东西的,就说锤钉子吧,钉子是用来挂衣服的,而衣服的料子是由生皮子制成的,

…… 324

    023西方哲学初步

    生皮子来自兽类,是由他人畜养或猎取的……一切用具都是用作什么什么的,都有一个“为了……”的结构,正是在用具的相互牵引之中,世界才来照面了。因此,事物的源初呈现皆是在“本是”烦忙于世之际进行的,事物的远与近之空间性质亦是在此烦忙的筹划之中呈报出来。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生存于世不可或缺的东西,于是太阳就因对它提供的东西的使用不断变化而有其位置日出、日午、日落、午夜;房子有其向阳面与防风面是依房子主人居住活动而呈报出来;我们说从图书馆到饭堂有“一袋烟功夫”或“5分钟车程”

    ,这些表示距离的尺度恰恰是属于人们正在烦忙着的某个物事;远与近之原始的空间性亦是在“本是”

    的烦忙筹划中形成的,行走时每一步都触到街道,它仿佛是离你最切近、最实在的东西,但是比在街上行走老远遇见的熟人来,脚下的街道却相去甚远了。

    《论语》云:“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连那时间的长短也是在”本是“烦忙于世的活动中呈现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欢乐嫌夜短,寂寞怨更长,常识对此早有领会了。

    “是于世中”

    至此已有了初步的眉目,那么究竟是何人是于世中呢?或者是于世中的“本是”为谁?流俗会马上回应道那当然是我哩,“本是”向来是我的“本是”

    ,“我”难道不是最确凿无疑的东西吗?哲学如果一味跟着常识走,也就没有什么哲学了。

    “我思,故我是”

    (I

    think,there

    for

    I‘m,一译“我思,故我在”)

    ,在我何以“是”

    ,如何“是”都还暗昧不清,传统哲学就忙着附和俗见嚷嚷什么“我是”

    ,或许正

…… 325

    西方哲学初步123

    是在你不是这个“是者”的时候,你却偏偏叫得最响哩。实际上“是于世中”的生存机制早已先行描划出世界向来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了。“是于世中”即是同他人共同“是”

    ,例如我们在“外面”走的这块地显然是属于某某人的,这本用着的书是在……买来的,或者是由……赠送的,人烦忙于物事之际同时也是烦神与他人之时,互相关心,互相反对,互不相照,望望然去之,互不关涉等等都是烦神的种种方式。杂然“共是”乃是日常“共是”的“是”的方式,是“本是”的“常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本是”早已处于他人可以发号施令的范围了,我和他人乘坐一样的交通工具,和他阅读一样的报纸,收看一样的电视节目,穿一样的流行时装,留一样的发型,谈论同样的话题……我要干什么什么因为他人也干什么什么,我不干什么什么因为他人也不干什么什么,这个他人专门投我所好,把一切都给我舒舒服服地安排好了。这个他人到底是谁呢?这个他人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甚至不是人本身,不是一切人,也不是一些人,这个他人乃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不阴不阳的怪物“常人”。如果我不参军世界岂不是没有战争?但我不参军,他人能不参军吗?他人不参军,他人的他人能不参军吗?这个他人处处在场,抚慰你的心灵:干这个吧,别人都是这样干的;不要干那个,别人都不干那个。

    但一旦“本是”真地挺身而出,这个他人却总已悄悄溜走了。他人实是“无此人”每个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常人就是“从无其人”

    的他人,日常生活中的“本是”恰恰是在受无此人的摆布哩。

    “本是”是“沉沦”于世的。

…… 326

    23西方哲学初步

    要注意的是,说“本是”沉沦于世并不是说“本是”原先曾是他自身,然后受“常人”的诱惑而放弃了自身,“本是”并不是先在伊甸园中本真地生存了一段时间然后因蛇的唆使而沉沦了,“本是”的沉沦根本上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人首先就生活在“常人”之中,而且就一直生活在“常人”之中,我们或许认为自己是在自以为是地行事,然而这个“自以为是”中的“是”最初难道不是家庭、学校、政府的“是”

    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吗?

    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可以自由地思想,但这个思想难道不已是受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操纵吗?

    在人们对时事报道振振闲谈之际,在人们对新闻人物评头品足之际,在人们因好奇而问这问那,然后便热衷于道听途说之际,我们能说这一切都是出自“本是”本已生存的理解与领会吗?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本是”自己的言行,但认真追究起来,里面竟然没有一件东西是“本是”自己的货色,除了从“常人”那里批发来的劳什子外,“本是”空空如也。

    说“本是”沉沦,也不是说“本是”在过一种受苦受难的生活,更不是说“本是”生活得空虚、不实在,不,沉沦于世的“本是”或许自认为是在过天下最幸福、最充实的生活呢,他的日程表总是安排得满当当的,上班、下班,看报纸,吃饭,看电视,聊天,睡觉……生活太充实了,以致于他会抱怨时间总不够用,于是就想办法挤时间,时间是海绵中的水,总是挤不完的。

    然而或许就在他忙里偷闲的一刹那间,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会悄然袭来:这一切为了什么?在这烦忙于物事与烦神于人事的背后,“我”又是什么?这种莫名的情绪就是“畏”

    ,

…… 327

    西方哲学初步323

    畏不是怕,怕总是怕某个也内的“是者”

    ,怕猛虎了,怕苛政了,怕贪官污吏了,反正怕总要怕点什么。畏不是这样,畏没有任何明确的对象,作为明确对象的世内的“是者”恰恰在畏中被撇在一边去了,被悬搁起来了,既然一切实有的东西都被存而不论了,畏最终公开出来的只能是“无”

    ,这个无并不是“顽无”之无,而是生生之无,是“本是”之“最本己的可能性”。我们没有必要使海德格尔之“无”神秘化,他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本是”的日常所是并不是本已的而是“常人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常人”的东西撇开来,“本是”

    也就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了,也正是在此时,可能性才现身了,这种生存的可能性由于抛开了所有“常人”的套子而表现出“无”的品格,“无”不是虚无主义,在畏所启示的“无”之中,“本是”才真正自觉到其“本真的能是”

    ,“无”是“本是”对当下沉沦于世的“超越”

    ,是“先行于自身”的筹划能力本身的体现。

    别小看这个“先行于自身”

    ,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这个“先行于自身”

    才决定了人是会去世的,而且只有人是会去世的。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仔细一想也觉得挺有道理,我们从不说石头去世了,也不说木头去世了,我们也不会说小猫去世了,为什么?这倒没有人去留意,的确,日常生活中谁会去为死亡瞎操心呢?

    人总有一死,但现在还没轮到我。

    报纸上倒会发表一些大人物死亡的讣告,但常人也不过是将之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罢了。世俗还会开导那些怕死的人:在我死前,死亡与我无关;在我死后,死亡亦与我关;所以死亡与我无关。于是死亡便成了一件只在某一特定时间发生的

…… 328

    423西方哲学初步

    物事,杞人何必忧天,生人何必怕死呢?就这样死在根子上被世俗埋在地下去了。海德格尔当然并不是要人们怕死,实际上怕死与不怕死一样对死亡的本质都是茫然无察,本质的东西在于“畏死”。人是“向死亡的是”

    ,只要“本是”

    、“是”着,他实际上就在死亡着,死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它充斥着人生的每一时刻,“人一出生,就老得足以去死”

    ,因此,死并不是无关乎,“本是”生存的未来发生的某件物事,它是“本是”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是”的可能性。

    就此而言。怕死所怕的是他本真的能是,他们在常人的家中一直生活得很安宁,很舒适,生活中的一切都由常人安排好了,现在如果突然让他面对他自己,让他自己做决定,他不感到茫然无措才怪哩。于是他便逃避,逃避自由,逃避自我,逃避本真的能是,最终他要逃避死亡。

    “畏死”是需要勇气的,只有在畏死的勇气中,“本是”

    之最本己的能是才得以浮现出来。

    常人可包办你的工作,包办你的婚姻,包办你的地位,甚至包办你的丧礼,但死亡是无可包办的,谁也不能代你去死,“每一个本是向来都必须自己接受自己的死亡”

    ,死亡是伟大的自由与平等,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死,人人都终会死,而是说一旦人们保持“畏死的勇气”

    ,他就会觉悟到自己独特的“本己的能是”

    ,死使“本是”个别化了,“本是”得以从“常人”

    设计的套子中解放出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本是”

    自此可以由他自己出发,从他自己那里,把他的最本己的“是”承担了下来。因此,“向死的自由”与“向死的是”并不是号召人们真地去死亡,而是通过畏死的勇气认取自家本来面目。现代人迷失于常人之中亦久矣,老婆心切的海德格

…… 329

    西方哲学初步523

    尔只好将我们通到死亡面前,以期让我们幡然醒悟,菩萨心肠,苦口婆心,不能不察。

    但是,畏死的勇气从何而起呢?既然“本是”原来即丧失于“常人”之中,它又如何认取自家本来面目?在这里我们碰到了胡塞尔曾面临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