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汉语-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1'恣,放纵。
  '12'籍,名册。
  '13'倚,仗着。戢(jí),禁止。
  '14'火,《新唐书·兵志》:府兵十人为火,火有长。纩骑(宿卫兵)十人为火,五火为团。火伍,即队伍。
  '15'晡(bū),申时,等於现在下午三时至五时。晡食,夕食,古人一日两餐,这是指吃第二顿饭。
  '16'假,借,等於说就便。草具,见第一册99页注〔9〕。
  '17'旦日,次日。
  '18'候卒,负责巡逻警卫的士兵。柝(tuò),巡夜时用来敲打的木梆子。
  '19'旦,即旦日,次日。谢,谢罪。不能,等於说无能。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2',自占数十顷,给与农'3',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4'。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5',辞甚巽'6',使人求谕谌'7'。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邪?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8',舁来庭中'9'。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10',手注善药'11',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12',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13',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14',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邪'15'?〃谌虽暴抗'16',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17'。
  '1'段秀实任泾州刺史前,曾在白孝德手下任支度营田副使(帮助节度使掌管一方财政、召集流民为官府垦田的官)。
  '2'焦令谌(chén),人名。
  '3'给与农,这里指佃给农夫耕种。
  '4'责,索取。
  '5'判,裁决,判决。
  '6'巽(xùn),通逊,恭顺。
  '7'谕,告。
  '8'垂,将近。
  '9'舁(yú),抬。
  '10'衣(yì),这里指包扎。疮,通创,伤口。
  '11'手,亲手。注,附著,这里指敷。
  '12'市,买。
  '13'赭,赤土。野如赭,指大旱。
  '14'傲,这里指轻视。大人,等於说〃长者〃,这里指段秀实。
  '15'尚,还。奴隶,泛指卑贱者。这是说行事如此,连奴隶都不如。
  '16'抗,等於说傲慢。
  '17'据《通鉴·考异》,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焦令谌还活着,柳宗元这样说,可能是根据传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1',戒其族:〃过岐'2',朱泚幸致货币'3',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4'。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5'。〃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6'。〃以如司农治事堂'7',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8'。
  '1'徵,召。以司农徵,指段秀实被召至京城作司农卿(主管储粮和供应国家用粮的官)。
  '2'岐,指岐州,今陕西凤翔县。这是朱泚军队驻扎的地方。
  '3'朱泚,唐德宗时拜太尉,后反唐,立为大秦皇帝。不久,又改国号为汉,后来为其部将所杀。幸,敬词,等於说有幸。致,这里指赠送。
  '4'固,副词,硬要,固执地。
  '5'处贱,居於贱位。
  '6'第,住宅。这句是说,不可把绫放在我的住宅里。
  '7'如,往。以如,指把绫送往。'8'识(zhì),封条上所记的字。
  大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1'。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2',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过真定,北上马岭'4',历亭鄣堡戍'5'。窃好问老校退卒'6',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7',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8',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9',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10',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11'。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12',敢以状私於执事'13'。谨状'14'。
  '1'员外置同正员,指定额以外的与正员禄俸相同的官员。
  '2'出入,指不符合实际情况。
  '3'周,今陕西岐山县。斄(tái),通邰,古邰国故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4'真定,不详,疑为马岭山南的一个地名。马岭,即马岭山,在甘肃省庆阳县西北。
  '5'亭,这里指边防区的哨所。鄣,同障,在边塞险要处所筑的防御工事。堡,防守用的堡垒。戍,守边,这里指戍边士兵的驻地。
  '6'校,低级军官。
  '7'姁姁(xǔ xǔ),和悦的样子。
  '8'色,颜色,这里指傲慢之色。物,这里指人。
  '9'不可,这里指不合理的事。必达其志,这是说一定要达到纠正不合理的事的目的。
  '10'崔公,指崔能。崔在元和六年任黔中观察使,因郡邑被外族攻陷,坐罪,贬永州刺史。
  '11'校(jiào),审查。
  '12'逸,失。太史氏,指史官。
  '13'私,用如动词,有〃私自送交〃的意思。
  '14'状,用如动词。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1'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於郊邑之中'2',则必辇山石'3',沟涧壑'4',陵绝险阻'5',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6',昔之所难,今於是乎在'7'。
  '1'韦使君,当时的永州刺史。使君,对刺史的尊称。
  '2'穹谷,深谷。嵁(kān)岩,深岩。渊池,深池。
  '3'辇,人拉的车,用如动词。
  '4'沟,用如动词。
  '5'陵,登。绝,越过。
  '6'全,保全。天,指天然的形状。
  '7'是,指示代词,指下文所说的新堂。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1'。其始度土者'2',环山为城。有石焉,翳於奥草'3';有泉焉,伏於土涂'4'。蛇虺之所蟠'5',貍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6',乱杂而争植'7',号为秽墟。
  '1'九疑,即九嶷,山名,在今湖南省境。麓,山脚。
  '2'度(duó),量度,这里有勘测的意思。度土,指度土建州。
  '3'翳,遮蔽。奥草,深草。
  '4'伏,隐藏。涂,污泥。
  '5'虺(huǐ),一种毒蛇。蟠,也写作盘,屈曲,这里指盘据。
  '6'葩(pā),花。卉(huì),草。
  '7'植,生长。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1'。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2',行其涂'3'。积之丘如'4',蠲之浏如'5'。既焚既酾'6',奇势迭出'7'。清浊辨质,美恶异位'8'。视其植'9',则清秀敷舒'10';视其蓄'11',则溶漾纡馀'12'。怪石森然'13',周於四隅'14'。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15',堆阜突怒'16'。乃作栋宇,以为观游'17'。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18',效伎於堂庑之下'19'。外之连山高原'20',林麓之崖'21',闲厕隐显'22'。迩延野绿'23',远混天碧,咸会於谯门之内'24'。
  '1'理,形容词,政治有成绩。
  '2'芟(shān),削除。芜,荒草。芟其芜,与上文〃翳於奥草〃相应,又与下文〃积之丘如〃相应。
  '3'行,使动用法,指疏通。涂,泥。行其涂,与上文〃伏於土涂〃相应,又与下文〃蠲之浏如〃相应。
  '4'之,指石。丘如,像山丘的样子。
  '5'蠲(juān),清洁,使动用法。之,指泉。浏如,水清澈的样子。
  '6'焚,指烧草。酾(shī),疏浚。
  '7'迭,副词,等於说一个跟着一个。
  '8'泉水树木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浊美恶不分了。
  '9'植,指树木。
  '10'敷,分布。舒,伸展开。
  '11'蓄,指积蓄的水。
  '12'溶漾,一作容漾,双声连绵字,水动荡的样子。纡(yū)馀,叠韵连绵字,曲折萦回的样子。
  '13'这是说怪石像树木丛生的样子。
  '14'周,环绕。
  '15'窍穴,这里指山洞。逶,曲折。邃(suì),深远。
  '16'堆,小阜。阜,小土山。突怒,等於说突兀。
  '17'拿来做观赏和游览的地方。
  '18'合形辅势,配合自然的形势。
  '19'效,献。伎,通技。庑(wǔ),廊。
  '20'外,指新堂外边。
  '21'林麓,布满树木的山脚。崖,边际。
  '22'间(jiàn)厕,互相交杂。隐显,若隐若现。
  '23'迩,近。
  '24'谯(qiáo)门,城门上的高楼,用来眺望敌人的,又叫谯楼。因为新堂设在城内,所以说〃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1',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2',岂不欲因俗以成化'3'?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4'?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5'?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6',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7',措诸壁'8',编以为二千石楷法'9'。
  '1'延,引进。
  '2'因,藉,这里指顺着。胜,胜景。因土而得胜,顺着山水的自然而获得胜景。
  '3'因俗以成化,顺着风俗而形成教化。
  '4'佑,助。
  '5'适,指适意。
  '6'理,治理。继公之理者,即下任刺史。
  '7'志,记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志〃。
  '8'措,置。措诸壁,嵌置石刻於墙壁上。
  '9'编,指编入卷册。二千石,袭用汉代郡国守相的称呼,这里指当时州的行政长官刺史而言。楷法,楷模法式。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参知政事(副宰相)。最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官退休,死后谥文忠。
  欧阳修出身较寒微,对人民疾苦、社会弊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居官时曾提出许多改革时政的主张,要求减轻人民的负担。在当时革新派范仲淹与守旧派吕夷简的政治斗争中,他站在革新派一边,曾因此数次被贬。可是当他晚年王安石变法时,他又采取保守的态度而反对新法。
  欧阳修又是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和尹洙、梅尧臣等人一起,极力反对当时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文风,提倡写平易朴素的诗文,强调内容重於形式,实际上继承了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以三苏、曾巩、王安石等的支持,这一革新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
  欧阳修的散文、诗、词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具有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留下的作品很多,现存的有《欧阳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
  醉翁亭记'1'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於泉上者'5',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僊也'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7'。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等由於守旧派的陷害,相继去职,欧阳修上疏力争。守旧派给欧阳修加上别的罪名,贬知滁州。这篇文章是他在滁州时写的。於写景叙事之中,蕴蓄着抑郁的心情。
  '2'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县。
  '3'琅琊,山名,在滁州西南。
  '4'回,转弯。
  '5'翼然,像鸟展翅的样子。
  '6'僊,同仙。
  '7'太守,即郡太守,这是袭用前代郡的行政长官的称号。宋代有州无郡,没有太守的名称,一州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这里是欧阳修的自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云归而岩穴暝'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林霏(fēi),树林中的云气。
  '2'暝(míng),昏暗(指夜色)。
  '3'秀,茂盛。
  '4'四时,四季。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山肴野蔌'3',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4',弈者胜,觥筹交错'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6'。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7',太守醉也。
  '1'伛偻(yǔ lǚ),叠韵连绵字,腰弯背曲的样子。伛偻提携,指乡民背上背着东西,手里拿着东西。下面虽说〃滁人游也〃,这种〃游〃并不像太守与众宾的游。
  '2'洌(liè),清。
  '3'肴(yáo),鱼肉等荤菜。山肴,指山里得来的野味。蔌(sù),菜。
  '4'射,指投壶。这是古代举行宴会时常玩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里,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要罚酒。
  '5'筹,这里指酒筹,用来计算饮酒的数量。
  '6'欢,同欢。
  '7'颓,倒。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后用此名),封荆国公。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他的新法是在北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新法的目的在於给大官僚大地主等特权阶级以一定的限制,以增加朝廷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屡受排挤,最后只得辞职。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他的散文有较大的成就,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作文章一定要〃有福於世〃,因而他写文章的态度很严肃,目的性很明确。他的散文大多数是政论性的,抨击时政,指责时弊,多精辟中肯,富有说服力。他的诗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的作品辑为《临川集》,共一百卷,由南宋詹大和核定。南宋李壁为他的诗作了注。清沈饮韩为他的文作了注,并补正了李壁所注王诗的阙误。沈氏注中华书局有重印本。
  游褒禅山记'1'
  '1'翳(yì ),遮蔽。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2',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5'。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