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玩鉴定辨伪-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施釉不到底。

钧窑天青釉紫斑碗

(元)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仿宋钧玫瑰紫釉瓶(现代)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来源:华夏收藏网

 唐三彩辨伪新知

一件三彩器物上手后,究意应该怎样来鉴定呢?主要还应从下列几点来察看和思考。

一、看胎质。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属钢胎。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的伤残处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

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同时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和硫酸的气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长期从事陶瓷制作的,他们技艺娴熟,随心所欲,所制器物古朴生动,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觉。

仿品则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颇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上欠谐调,马、骆驼、俑等器物底部四周有刀削痕迹,显得过于规整,给人一种刻意造作的感觉,器物的内部过于洁白,没有锈斑和自然尘旧土层现象。

三、看釉色。真品无论刷釉或者点釉,流淌自然,色彩较为光亮莹润,釉面有一种柔和的光泽,俗称“宝光”,有部分釉面出现白色银片,用水洗过后会出现鲜艳的光泽,干燥后会马上露出白色银片。

仿品釉面光彩夺目,有刺眼感,在日光灯下斜看仿品釉面时会呈现紫色、金黄色、鲜绿色三种颜色,釉面上的白色银片洗后很少出现银片,这是因为硫酸腐蚀过后才会出现的反应。

四、看纹片。真品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一种无色的细碎纹片,大片基本均匀,纹片四周轻微有上翘感,纹线多数是由左向右发展,纹线短中交错。

仿品纹片较大,没有上翘感,纹线多从上往下发展,纹线长而直。

五、闻气味。真品的气味近似土腥气,放入水中一尺内便可闻出,我们称它为葬气,真品在经过几百或者上千年缓慢的水土和尸体浸蚀,这种气味会被器物的胎质所吸收。

仿品经水后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味,是烧窑时的煤烟气。近年来有几家仿制高手为达到葬气的效果,曾采用农药六六粉水浸蚀陶胎,以求达到葬气效果。

六、看土锈。真品的表面及内部经过几百年水土的浸蚀后,三彩器物内部露胎处,会出现很多针尖大的铁红色斑点,整齐有序。

来源:华夏收藏网

 唐三彩辩伪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一朵奇葩,其斑斓的色彩,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无不令人赞叹。

三彩贴花纹瓶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魏晋南北朝单色釉及唐初彩绘釉陶(出现于贞观二十二年至高宗麟德元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低温釉陶器。它以高岭土作胎,经过素烧后,用含有铁、铜、钴、锰等呈色元素的矿物釉料作着色剂,在胎面上按一定的设计思想,将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釉汁巧妙搭配,涂沫在器物表面上,再入窑烧造。釉料在窑炉内,随着炉温的增高,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流淌,各种颜色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明艳柔和,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色彩釉。在呈色元素中氧化铁呈褐红、浅黄、赫黄色;氧化铜呈绿色、兰色;氧化钴呈兰色;氧化锰呈紫色,再用铅作釉的助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赫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

唐代盛行厚葬,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要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三品以上多至90件,九品以上也达40件。包括所谓〃当圹、当野、祖望、地轴、诞马、偶人,各高一尺;其余音声队与童仆之属,威仪服玩,各视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为之,其长率七寸〃。(见《唐六典》)。皇室厚葬,势必影响下层。《旧唐书·舆服志》载太极元年(712)左司郎中唐绍的疏文:〃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人因心致礼,更相煽动,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

唐三彩器就是在这样的厚葬之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

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生活用器很少。其制作年代究竟始于何时?从目前已发掘的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唐高宗时期的唐墓不见出土。也就是说,唐三彩的烧造始于高宗时期。1973年在陕西省富平县虢庄王李凤墓(上元二年,公元675)墓内出土的三彩又联罐、三彩塌以及十余件三彩陶器的碎片是目前所发现年代最早的三彩器皿。西安地区及其附近出土三彩器的重要唐纪年墓还有咸阳北郊契必明万风通天元年墓(696)、西安东郊红庆村独孤君妻元氏长庆三年墓(703),乾陵陪葬永泰公主神龙二年墓(706)、乾陵陪葬懿德太子神龙二年墓(706)、乾陵陪葬章太子神龙二年墓(706)、昭陵陪葬越王李贞开元元年墓(718)以及西安郊鲜于庭诲开元十一年墓(723)等等。通过对这些纪年墓内出的三彩器进行排比分析,我们知道,三彩器的制作至迟在唐高宗时期已经开始并很快发展起来。三彩生活用器要早于三彩俑,武则天以后的墓葬中三彩俑才较多地出现。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三彩生活用器的烧造无论在数量、种类之多,质量之高,造型之丰富,色彩之绚丽,艺术价值之高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办衰落,三彩锐减,其数量、种类、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均不及盛唐时期。至中晚唐以后,三彩器在墓中几乎没有出土而被瓷器所代替。

三彩天王俑

三彩陶器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和洛阳两地的唐墓中出土最多。七十年代以来,又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内出土过许多唐三彩。此外,在山西、甘肃两省的唐墓中也有出土,其它省区则很少。烧制唐三彩的窑址近年来先后在河南巩县、河北临城、陕西铜川耀州窑等地被发现。三处窑址以河南巩县窑面积最大,产量最多,质量最精。从各窑址内出土的素烧器物分析,唐三彩的烧造是采用二次烧成法,其制作工艺是将粘土经过塑成型干燥后,入窑以10000C-11100C温度素烧,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烧成温度为8500C-9500C。氧化焰烧成。由于原料选择得当,素烧、釉烧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烧成后的三彩器不仅胎体较致密,吸水率低和机械程度高,而且胎釉结合好,釉彩不易脱落。

唐三彩种类丰富,包括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仿生活用品,如盘、碗、瓶、壶、盂、杯、砚、枕、灯、钵等;有模仿居屋用具的各种模型,常见的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榭、住房、仓库、厕所、舂、柜橱以及牛车、马车等等;还有各种俑,人物俑有仕女俑、男女侍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动物俑有鸡、牛、羊、马、骆驼、猪、羊、鸭、狗等,凡生者生前所享用的事物无所不备。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唐三彩价格的日高,于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仿制品,在这诸多的仿制品中有些制作粗率,一眼即可看出,有些则制作较精,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后者为真伪的鉴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论真品或仿制品,都难免留下本时代工艺制作上的特征和历史赋于的时代烙印。只要细心体察和揣磨,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

唐三彩的胎料以白色粘土为主,但因烧造地区不同,胎质也就有所差异。从窑址内出土的器物看,河南烧制的三彩器物胎质较为洁白细腻,火侯略高,质地较坚硬,釉料色泽瑰丽,浸润流淌自然,兰彩较丰富。河北内丘三彩器目前出土较少,因此,不能对器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作出规律性的总结。陕西铜川窑州窑烧制的唐三彩,胎色白中闪红,胎质较粗松,不及河南三彩的胎质坚硬、细腻,釉色不甚鲜艳,各釉色之间的交织线比较明显,造型古拙。各地所烧的唐三彩虽然存在着差异,各具地方特色,但其共性明显存在:即胎料陶洗精炼,胎质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釉色丰富,浓艳瑰丽。

唐三彩真伪的鉴定主要从胎、釉、造型、制作工艺及时代风格等方面着手,即用眼看、手摸、耳听、鼻嗅等方法,仔细观察,认真辨别,去伪存真。

1、胎釉

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判别赝品时,运用胎釉特征就能及时剥去伪装,鞭辟入里。

a、胎:鉴别胎质时,首先要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其次要注意胎土的色泽。唐三彩为陶胎,胎质较粗松,胎色白中闪黄、或呈黄褐色、淡粉红色。手感适中。

仿品胎质分三类:

第一类是瓷胎。这类仿品的胎料选用瓷土作胎,而非唐三彩所选用的陶土为胎,所以胎体结构较真品细密,胎骨坚硬,扣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

第二类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作胎,胎色洁白或稍灰,胎质细密,胎体较轻,手感也轻。

三彩龙纹兽足炉

第三类是陶胎,这类仿品使用的胎料虽为陶土,但因陶洗不精、陶体颗粒较大,胎质较唐三彩粗糙松软,手感较轻。

总之,唐三彩的仿制品或因选料的不同,或因工艺程序上的欠缺,胎体颜色、重量与真品就不尽相同,手感非轻即重。

b、釉:唐三彩釉色浓艳瑰丽,釉汁流淌自然,浸润交融。釉面光泽柔和莹润,精光内蕴,玻璃质感不强,没有耀眼夺目的光泽。釉面开片细小均匀,仔细观察会发现开片的两头往上翘,给人一种欲剥离的感觉。

仿品釉色艳丽飘浮,釉质过细,很少流淌,釉面光泽耀眼刺目,釉光外爆,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种,有开片的仿品,开片大小不匀,纹路杂乱无章,开片的两头不上翘,没有欲剥离的感觉。此外,釉面晦涩,一点光泽也没有的也非真品。

2、制作工艺

唐三彩陶俑多用捏塑、雕刻或印模制成,陶器则采用陶车轮制或轮制、捏塑两种手法兼用,在器物胎体上都留有上述的工艺特征。器表釉汁流淌自然舒畅、无拘无束,釉面厚薄不匀,往往有微小的露胎点。唐三彩俑人的头部、足部和底盘,兽的足部和底盘大多不施釉,是素胎。

仿品大多数采用模型注浆而成,器物胎体上没有捏塑和轮制的工艺特征。釉面均匀细腻、流淌现象少,流痕呆滞,不自然,风格与真品迥然不同。也有采用捏塑、雕刻和轮制等方法制作的仿品,但这一类仿品在造型上往往显得笨拙,器物线条生硬,制作较粗率,失去了唐三彩神韵。

3、彩绘

唐三彩俑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髭须和巾帽、口唇和面颊都是后挂彩,即俑人烧好后,再在俑人的头部用黑彩描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和巾帽,用朱红彩描画口唇和面颊,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明显的变淡变薄,且渗入胎骨。面仿品的彩绘因为是新描画上去的,往往颜色鲜艳清晰,彩绘浮于陶胎表面,没有渗入胎骨。

4、造型

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在美学观、科技、文化等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时代的产品必然留下本时代的工艺特征和时代烙印,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唐三彩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矞皇华丽的美学内涵。而仿造者在制作仿品时,只能一心一意地〃依葫芦画瓢〃,不能随心所欲,所制仿品上的各部们的轮廓线都是小心翼翼地依真品的模样做出来的,因此显得生硬呆板,只见其形而不见其神,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唐三彩的艺术魅力荡然尽失。其造型风格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终不能与唐三彩雍容的神韵相比肩。这也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不可逾越的时代鸿沟。

5、手摸

三彩骆驼

唐三彩经过千年的地下埋藏,器物表面受地下酸、碱、盐等物质的浸蚀,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上手摸有一种〃涩滞〃的感觉。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的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

6、鼻嗅

唐三彩用鼻嗅,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土腥味。

仿品:用陶土新制作的仿品,用鼻嗅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用石膏作的仿品则能嗅到一股石膏味;经过作旧的仿品,有的能嗅到刺鼻的化学味道,有的则能嗅到腥臭味(粪池中泡过)这些都是在作旧过程中留下的不可消除的痕迹。

7、吸水率

唐三彩胎料为陶土,土质密度较大,吸水率不是很高。仿品或为瓷胎,或为石膏,或为石膏加水泥,胎质致密,胎体颗粒密度大,吸水率低。也有用陶土作胎新仿制的唐三彩,这种仿品因所用陶土陶洗不精,陶土颗粒较真品大而粗松,致密程度差,因此,吸水率较真品要高。

唐三彩仿品的这些仿制特征,具体到某件器物上,不可能同时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摩,通过对比分析,抓住其漏洞,辩其真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