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o于静室,名曰堂子。入主中原之后,这一古礼发展为祭堂子风俗。 
  以京城北京为例,就曾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造祭神殿于堂子正中,汇祀社稷诸神祇。“岁正朔,皇上率宗室、王公、满一品文武官诣堂子,行拜天礼。 
  凡立竿祭神于堂子之礼,岁以春季、秋季月朔日举行。祭日悬黄幡,系彩绳,缀五色缯百缕,备陈香。。是日大内及军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啸亭杂录》),满民上下,皆以为俗。清代燕酬常仪也自有特点,如凡有喜庆之事,贺客来者必穿长衫加马褂。酒席待客,男坐于东,女坐于西,以北为上座。席首坐亲戚,席次坐邻友,再次坐宗族,故有一亲、二友、三本家之说。满族嫁娶礼俗很少指腹为婚,一般都是成年聘娶。辛亥革命后,我国传统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封建性大大减弱,现代性渐渐增强,风俗活动方式呈现出日趋简略之势。风俗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实践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特定的风俗是特定的社会时代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我国传统风俗是我国古代人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的产物,是我国古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反映,它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也有“良俗”、“陋习”之分。只要我们择优而娶因陋而弃,就一定会使传统风俗为今人树立时代新风尚再作贡献,同时,也使传统风俗自身获得健康发展。




姓氏名字
  中国人的姓名很有特点,要说清它的特点,就必须从它的来源说起。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社会。当时,人们为了区别婚姻和种族,就把姓作为一个家族的称号,以母亲的姓为姓。后来出现了父系社会,妇女从称姓变成了称氏,比如娘家姓李、婆家姓王,她就被称为王李氏,一般人也就以父亲的姓为姓了。这种演变始于战国以后。据宋初钱塘老儒所编《百家姓》记载,当时中国人的单姓已有408个,复姓76个,因宋朝皇帝姓赵,《百家姓》也就以赵开头,编成了四字一行的韵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吴沈的《千家姓》已载有1968个姓了。据近年《东西南北》杂志记载,目前中国人的姓已有4129个,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余下的是三至五字的姓。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可见张、王、李、赵、刘是最多见的单姓,诸葛、欧阳、端木、公孙则是最常见的复姓。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字往往有一定含义,表示一定的愿望,如“富、贵、财、禄”是希望发财致富;“康、舰松、寿”是希望健康长寿;“栋、杰、竣才”是希望成为有用的人材等。同姓人的名字要按辈排列,而同辈人的名字往往取一个相同的字。一般人有小名(孩童时用名)和大名(上学后用名或成人后用名)。名人还有字、号或者笔名。如文学家鲁迅就是笔名,他本姓周,名树人,字豫才。今人比古人限制多有减少,现在一般都可自由命名,甚至不一定按辈排列了,名字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了。此外,中国男人和女人的名字也有区别。男人多以雄壮的字眼取名,如“峰、良、栋、生”;女人多以美丽的字眼取名,如“珍、琴、花、芬”等。传统单姓姓名多为三字,前字为姓、中字为辈、末字为名。为了易写易记,现在单名增多了,即前字为姓,后字为名,故重名现象也多起来了。




干支纪年
  我国远在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了历法,“干支纪年法”,又称“甲子纪年法”,便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古老的历法,这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因它与我国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故又通称“农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以哪个月为一年的开始,曾经几度变更。汉武帝改用太初历,重按夏代历法,以正月为岁首,此后约两千年间,一直沿用了下来,俗称“夏历”即由此而来。“农历”与“夏历”是同一回事。“干支纪年法”就是以甲、乙、丙、盯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总称“天干”)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总称“地支”),两两相配,依次组合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以至癸亥等六十个名号,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这60个名号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分别代表60年,为一个周期;然后再从甲子到癸亥,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如清朝建国于公元1616年,这一年是丙辰年,60年后的1676年便又是丙辰年了。如前所述,干支纪年是以天干与地支名号错综参互、两相搭配而成的,所以又叫“六十花甲子”。中国人习惯把60岁的人称为“年满花甲”,由来即在于此。相传,干支为远古先人所创,到黄帝时始以干支相配。东汉以前仅用它来纪月、纪日,从东汉光武帝建武25年以后,开始为纪年,其后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按照干支纪年历法,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为12个月,354天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天又21小时,故又设置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七闰。民谚说:“三年两头闰,闰着又不闰,”就是这样来的。闰年为13个月,384天或385天。我国古时候不仅用干支纪年、纪月,而且用来纪日、纪时。不过现在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已不常用,唯有干支纪年尚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正式采用公历纪年,即太阳历,简称阳历。 
  但是,由于我国农历沿袭时间较长,人民已成习惯,并且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并没有明令废止实行农历纪年法。 
  在我国广大农村,目前,“农历”还仍旧相当广泛地被使用着。




廿四节气
  我国很早就使用夏历,但在夏历中,每年的日期和四季的变化,总是不能很密切地配合起来,不能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我们的祖先又根据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创造了节气,以弥补夏历的不足。秦汉之际,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是一部简要、明确、灵活而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事历,与夏历配合使用,十分方便,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特别为广大农民所喜用。24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24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列在12个月里面。在月首的称“节气”,在月中的称“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顺序说来,24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节气,按其内容可分四类;一、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二、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和小寒、大寒五个节气。三、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四、反映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24节气的释义为:立春——这一天春天开始;雨水——雨水将多;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春分——春季3个月90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清明——清净明洁,这一天起草木萌芽;谷雨——雨生百俗,这一天起雨水加多;立夏——夏天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小满——麦粒即将饱满,这一天起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芒种——指麦种,从这一天起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机;夏至——日影长至终极,这一天起开始炎热;小暑——气候炎热但还未到极点;大暑——炎热到极点;立秋——这一天起,秋天开始;处暑——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天气开始转凉;秋分——秋季3个月90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气候即将逐渐转冷;霜降——见霜;立冬——这一天起冬天开始;小雪——降雪而还不多;大雪——雪将由小至大;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这一天起寒冷降临;小寒——天气寒冷而还未到极点;大寒——冷到极点。




十二属相
  用动物来代表年,确定人的属相和年龄,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我国古老的农历纪年,是以“天干”10字与“地支”12字搭配组合而成的。 
  后来民间又以12种动物与12地支配合组成十二属相(又叫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凡是“子”年生的人,其属相便是“鼠”;“丑”年生的,属相便是“牛”;“寅”年生的,属相便是“虎”,以此类推。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个属相,属相是中国人记忆和推算年龄的特殊符号。关于12属相,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远古时候,黄帝要挑选12种动物值班。为此举行了一次动物赛跑会,以便依名次先后,来安排它们的值班时辰。结果是牛跑得最快,但是狡猾的老鼠却爬在了牛背上,将到终点的时候,老鼠从牛背上跳了下来,抢了个第一,牛得了第二。下面的名次便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于是黄帝按照这个次序安排了它们的值班时辰。 
  流传至今,十二属相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这样定下来的。传说虽然荒诞,但十二属相之说至少在东汉时就确实已经有了。王充《论衡》中的“物势”篇和“言毒”篇里,以及《月令问答》、《抱朴子》等古书中,都曾说到过这回事。同时,《宋史》吐蕃附传中还有记载:宋仁宗时,西部厮啰有一次向宋廷使者谈到了12辰属,并说到兔年、马年等。这说明十二属相不仅在汉族中有,少数民族中也有。用十二属相记岁历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往有人借十二属相宣扬“阴阳五行”、“属相定命”、“生肖相克”等封建迷信思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了。




自然崇拜的产生
  人类的原始时代是指从人类产生到使用文字来记事的那一个漫长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开端很不好确定。根据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人类早在700万年前就产生了,而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是在300万年前。此后,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类,先后经过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旧石器时代是指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时代,与此相联系的经济生活方式是渔猎和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这时的人类已发明了农业、畜牧、制陶和纺织。从我国发掘出来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看,新旧石器时代的交替约在距今8000年前。新旧石器时代组成了原始时代的主要内容。 
  人类在原始时代,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人类的生存在当时又是完全依赖自然界的。由于认识水平低下,原始人的思维具有一种直观的性质。 
  当某天的食物获得很多,而有时又很少时,他们就相信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背后左右这一切,并根据自己的特征来类推万物,这样就出现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所谓“万物有灵”,就是指原始人相信自然界的一切东西都和人一样,有一个灵魂,有喜怒哀乐,它们掌管着自然界的变化。“万物有灵”观念使人类赋予了自然物和自然力以生命、意志和伟大的能力。当人们开始耕种时,相信土地有灵,便祈祷它,希望它给人们带来好收成。这种对自然物的崇拜就叫“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在原始人群中最先产生的信仰形式,这是因为人类最初的认识必定是同生存问题密切相关的,而人的生存又是一种完全依赖自然物的生存。所以自然崇拜又是人类最早的信仰习俗。




世界各国手语
  手语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其地位十分重要。据语言学家统计,人们的情感交流7%靠语言,38%靠语调,而手语竟占55%,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克文季利安编纂的两卷集《手语大典》,到现代哥伦比亚出版的两卷集《手语大典》,人类积累的手语总数达70多万个,比当今世界上任何一部词书收录的词汇量还要多。 
  手语的产生贯穿于人类进化的全过程,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饶有风趣,颇具魅力。下面就让我们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手语世界,去感受其独特的神韵和奥妙吧!




世界各国手语 风格迥异的否定手语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阐述否定手语的起源时,曾追溯到婴儿吸足乳汁后离开母体的摇头姿态,并据此认为这就是否定手语的最初萌芽,且适用于一切民族。但事实却不然,外国旅游者在保加利亚经常闹笑话,抑或做出荒唐事,原因就在于该国的手语与众不同,点头表示否定,摇头则成了肯定。 
  美洲印第安人表示否定的惯用动作是先屈肘,然后将手从面颊移至肩部。 
  阿拉伯人表示婉拒通常作抵头状,同时弹出一声响舌;当坚决不同意时,一般先咬住右手拇指甲,然后迅即放开前伸。对土耳其人来说,大都是努嘴,下巴上抬并眯缝眼睛弹响舌头。日本人的动作是手心朝里反复挥动小臂,或举手后垂直移动手掌至面颊,在有些场合也可朝上伸出食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否定动作毫无二致,都是在胸前平摊双手。马来人干脆就垂下眼皮,以不屑一顾表示否定。




世界各国手语 妙趣横生的问候手语
  不同民族相互间的问候手语也千差万别。拉美男性多习惯于程式化的拥抱:先将头放在对方的右肩上,用手拍三下背,然后换成左肩,也拍三下背。 
  波里尼西亚人的见面礼通常是边拥抱边互相揉背;一些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相遇时往往把拳头轻轻地击在对方的头部和肩部以示亲热。 
  库尔德人相逢必定是右手相握并高高举起,尔后相互亲吻手背。拉普兰人邂逅则是各自揉揉鼻子。萨摩亚人的问候手语更是独树一帜,每逢知交见面,彼此总要用鼻子闻个遍。 
  埃及人和也门人的问候方式犹如敬礼——都是将手掌紧贴在前额部。 
  在非洲,一些民族的问候方式是馈赠南瓜,其动作要领是右手持瓜,左手托住右手。但更多的人则以拥抱和碰碰面颊表达良好祝愿。而我们汉民族的双手合十作揖则充分显示了礼仪之邦的丰采。




世界各国手语 奇特别致的告别和招呼手语
  有一些民族所习惯的告别方式在其他民族不一定能理解。安达曼群岛居民在别离时总是把对方手指放进自己口中并轻轻吹气。俄罗斯人的传统方式是忽上忽下地招手,它源于拉美人邀请贵宾时的习俗。而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比较流行的告别手语就是手心对着客人左右摇动。 
  在打招呼方面,斯拉夫民族均使用招手动作,但手心一律朝里;但西班牙人、拉美人及部分意大利人和非洲人的招手恰好与其相反,即手心朝外招手。生物学家就此指出,其间的差异系由人种肤色造成,因为招呼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让对方发觉,而皮肤黝黑者的手心较身体其他部位明显,能见度好,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手心朝外的招手方式。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它极易被当作“滚开”的同义语。




世界各国手语 绘形绘色的手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