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对派对他也是无可奈何。王安石针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祖宗旧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与反对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王安石认为自然界的灾变不可怕,祖宗立的法不适应时是需要改变的,社会上的错误舆论是不能够接受的。这三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图强的决心,坚决与传统守旧的势力抗争到底。同时这三句话也反映了王安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字篇 第七章(2)

“三不足”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经常用“三不足”来形容勇于革新的大无谓的斗争精神。

■ 三寸舌

语出《史记?留侯世家》留侯的一句话: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汉朝时期的张良履立战功,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张良虽然身份显赫,然而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有着消极避世的念头。有一次张良在回忆自己人生的时候说:“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韩国的忠臣,自从秦国将韩国灭掉以后,我不惜花重金,向秦国报仇。全天下的人都为此事感到震惊。没想到今天我却仅凭着这三寸之舌向皇帝献计献策,就当上了皇帝的老师。而且还位列留侯,封地万户,我已经非常满足了,这也就是普通人的最高待遇了吧。然而这些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丢弃它们与仙人一起去学习轻身的法术了。”从此之后张良就不吃不喝,开始了修行。刘邦死后,吕后依然很器重张良,吕后劝张良进食,张良没有办法又开始少量进食。

后来就有了“三寸舌”一词,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巧于辞令。

■ 三只手

“三只手”一词据说最初来源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坛黄金》。

《一坛黄金》主要讲述了穷得一文不名的主人公欧克里奥的女儿与梅格多罗斯的外甥卢科尼得斯相恋而怀孕,梅格多罗斯为了促成这两个人的婚事,答应不让女方陪嫁,准备在临产的当天迎娶欧克里奥的女儿。正巧当天欧克里奥无意之中在自己家的灶台下挖得了一坛黄金,在惊喜之余又有些担心黄金会被别人觊觎,于是决定将黄金埋到一片柳树林里。这一幕正巧被卢科尼得斯派遣去他家的奴仆斯特罗比卢斯撞见,便顺手牵羊将黄金盗走给了他的主人。欧克里奥发现自己的黄金丢失之后宛若得了失心疯一样严厉地盘问仆人,要他伸手出来看是不是他偷了黄金,仆人将两只手都伸出来之后,欧克里奥居然让他将第三只手伸出来看。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三只手来表示小偷。

■ 三珠树

语出《旧唐书?王勃传》: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唐朝时期的王勃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而且诗情豪迈,辞藻优美,而他的两位哥哥,也都和他一样写起文章来思绪流畅,毫无阻滞。三人经常一起吟诗作对,很是愉快。有一次,他们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来到他们家,看见三位文人又在那里吟诗弄墨,就随口称赞道:“这三兄弟真是你们王家的三株树啊。”“三珠树”是一种非常珍奇的树名,杜易简用“三珠树”来形容王勃他们三兄弟,可谓是对他们才华极高的评价啊。王勃的成就真的很大,他写的《腾王阁序》到今天也还依然被人们争相背诵。

“三珠树”就是出自这个故事,今天人们用“三珠树”来表示对别人兄弟的美称。

■ 丧家狗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他们来到郑国的时候,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于是他一个人站在郑国的东门等着弟子们来找自己。郑国有一个人告诉正在找师傅的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是尧,脖子像是皋陶,肩膀像是子产,但是自腰以下却要比禹短上三寸,那种不得志的样子活像是一只没有家的狗。”子贡找到孔子之后如实地说了这些话,孔子笑着说:“说我长的什么样子是次要的,而说我像是丧家犬倒是真的,的确如此。”

三字篇 第七章(3)

后人自此经常用“丧家狗”来比喻一个人处境困窘,无处归依的狼狈相。

■ 丧斯文

典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次,他从卫国到陈国,中途经过匡地,匡人误把他们当作是曾经攻打、掳掠过匡地的阳虎,便将他们重重地围困起来。经过一番周折好容易将误会解开,匡人又认为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虎,将孔子拘禁起来,关了五天。当时伴随在孔子左右的弟子们因此都非常害怕,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天下的文化不是都在我的身上了吗,若是上天想要将这种文化毁灭,后世之人便不能得到这种文化,若是上天并不打算将这种文化毁灭,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丧斯文”来哀叹文人之死或是文人遭受厄运,也用来比喻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自甘堕落。

■ 上下床

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三国时期的陈登是一个很有声望的人,曾经多次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军。有一次,刘备,刘表还有许汜三人在一起聊天便谈起了陈登。许汜说:“陈登虽然已经是个大将军了,可依然也是个江湖草莽之辈,傲气十足的毛病丝毫没有去掉。”刘备就问刘表说:“许汜说的是实话吗?”刘表说:“如果不是实话吧,许汜却不是那撒谎之人,如果是实话吧,陈登却是一个如此有威望的人。”刘备就问许汜说:“你这样讲,有什么凭据吗?”许汜说:“以前我曾去拜访过陈登,他不仅丝毫没有代客之意,不与我说话也就是了,可是还要自己躺在上面的大床上,叫我躺在下面的小床上。”刘备明白了就说:“这个时侯,兵荒马乱的你不知道保卫国家忧国忧民,尽然只想着自己如何置办房产,而这正是陈登所忌讳的,难道这样他还希望与您交谈吗?如果是我,我一定睡在百尺的高楼上,而让您睡在地上。您和陈登之间的差别可不是简单的上下床的区别呀。”

从此以后就有了“上下床”一词,表示地位,高下的悬殊。

■ 十三点

“十三点”是上海人中用的非常多的贬人的话之一。

这个词的来源颇有些争论,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赌博的时候掷的骰子。在一般的赌博中只有两只骰子,每只上的点数分别是一至六,一次掷两只能得到最大的点数也只是两个六点,即十二点,而抛出十三点就是“出色”,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因为在旧上海麻将之类的娱乐和赌博行为非常盛行,所以“十三点”这个词不知道由哪位赌君子首先在牌桌上说出来。那海时人们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形象,也就这样流行了起来,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愚昧无知或者是呆头呆脑的。

后来也有人用来表示嗔怪,或用于某个特定人的昵称。

■ 四知金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杨震的青年,他从小苦读诗书,才华出众,人称:“关西孔子。”有一位大将军听说了他的才能就下令招他,选为茂才,后来又连续升迁四次,直至官为东莱太守。在他到任的时候,他的朋友王密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没有人的时候,王密从怀中取出十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非常生气,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你还不了解我吗?”王密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却说:“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王密很惭愧地离开了。后来杨震在做太守时期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明的高尚情操,从不接待私自拜访,吃粗茶淡饭,出门从不乘车。有人见杨震的生活过于清贫,就想为他置办一些产业,杨震却不同意,他说:“我要做一个清白的官,让我的子孙后代也都是清白的,把这种优秀的品德留给子孙后代。这可是难得的遗产啊。”

“四知金”就来源于这个故事,后人用“四知金”来形容为官清廉的人。

■ 苏公堤

“苏公堤”一词出自《宋史?苏轼传》: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杭州本来是靠近大海的,所以杭州地下的水又咸又苦,唐代的李泌就引来了西湖的水,并且造了六口井,满足了居民的用水需要。等到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时,又把西湖的水引进漕运的通道,满足了百姓灌溉良田的需要,使得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到了五代的时候也一直有人修建治理。可是宋朝开国之后就废弃了这些条约,于是运漕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就连六口井也荒废了。苏轼上任以后又开始继续修建工程,重新疏通了运漕,恢复了六口井的使用。还修建了一条长堤满足人们通行之便。长堤修建成以后在上面种上了芙蓉,杨树,柳树,看上去美得就像图画一般,由于是苏轼带领大家修建而成的,所以人们就把这条堤叫做“苏公堤”。

今天我们也简称“苏公堤”为“苏堤”,它从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有时我们也用“苏公堤”来称赞地方官的政绩。

■ 苏武节

典出苏武被流放北海18年。

苏武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汉武帝时期被派出使匈奴,匈奴的头领单于让卫律劝苏武投降匈奴,结果被苏武言辞拒绝了,卫律知道苏武是不可能投降的,于是就如实地禀告了单于。单于就想出了各种办法折磨苏武让他投降,可是苏武依然坚贞不屈,后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去放羊,单于让苏武放的都是公羊,他说:“要等到公羊生出小羊时,苏武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于是苏武带着出使匈奴时的信物—节,一个人来到北海,他不论是夜晚睡觉还是白天放羊,都始终手中拿着节,直到节杖上的旗子都脱落了。十八年后汉昭帝当政苏武才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他离开汉朝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可是回来时已经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武,就一直沿用“苏武节”这个词,用来形容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爱国情操。

三字篇 第八章(1)

■ 替罪羊

“替罪羊”一词来源于一则圣经故事。

亚伯拉罕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对自己是否忠诚,便对他说:“把你的儿子以撒带到山上,并将他烤来给我吃。”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和柴火带上,骑着驴便进了深山,他到达目的地之后将柴火架好,并且将自己的儿子绑起来放到柴火上,准备将其杀死,这时天使传来上帝的命令说:“上帝已经知道亚伯拉罕你是忠诚的了,所以不必杀你的儿子了!”听了天使的话亚伯拉罕马上给儿子松绑。这时,亚伯拉罕发现山坡上有一只公羊,因为双角被稠密的树枝绊住不能动弹,亚伯拉罕为感激上帝对儿子的不杀之恩,便将公羊杀死,烤熟后献给上帝吃,犹太教徒便将其称之为“替罪羊”。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替罪羊”来表示替别人承担罪过的人。

■ 铁公鸡

典出清代袁枚的《子不语?铁公鸡》:济南富翁某,性悭吝,绰号铁公鸡,言一毛不拔也。

据说济南有一位富翁,家里非常富有,但是为人十分吝啬,人赠外号“铁公鸡”,意思是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也能一毛不拔。有一次他想要找一个小妾,要求是人长得越是端正漂亮越好,但是彩礼也越少越好。不久之后,一个媒婆便给他领来一位女子,年轻貌美,并且不要一分钱的彩礼,但求每日温饱而已,富翁见到之后大喜,将其留下。半年之后,富翁打开自己的仓库,发现自己辛苦攒下的家当一丝一毫都没有了。原来这女子原本是富翁家的一个房客,但是富翁嫌她用度太大,便将其赶走了。女子怀恨在心,回来将他家的库藏全部偷走,将铁公鸡的毛拔光了以示报复。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铁公鸡”表示一个人极为吝啬。

■ 忘年交

典出《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为人傲慢刚毅,蔑视贵族,数次得罪曹操。曹操不想落下杀有才之人的名声,于是想借刀杀人,将其送到刘表处,刘表将其迁至黄祖处,终因得罪黄祖被杀。当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进许都,一时之间许都名士云集,祢衡来到许都游历。有人问祢衡:“为什么不跟随陈长文、司马伯达呢?”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跟在屠夫和卖酒的人身边呢?”那人又问:“那荀文若、赵稚长怎么样呢?”祢衡回答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来吊丧,赵稚长可以在请客的时候监视厨子。”祢衡独独欣赏孔融和杨修,经常在众人面前说:“孔融和杨修还可以,其余的人都是一些庸俗之辈,不值得一提。”孔融非常爱惜祢衡的才学,当时祢衡正直弱冠,孔融已经四十岁了,他们遂结交为好友。

“忘年交”便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比喻不拘于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好朋友。

■ 望夫石

典出《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归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在武昌的北山上有一块石头,名为望夫石,形状就像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相传在古代的时候,有一对夫妻十分相爱,无奈战争时期,家家户户的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前线作战了,这家的丈夫也不例外,于是在丈夫离开的那一天妻子带着幼小的孩子,去山头为丈夫饯行。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想念丈夫的时候,妻子就会去山头等待,远远地望着丈夫离开时的那条山路,丈夫在外打仗几十年没有归来,妻子就这么一直等待着。几十年过去了,山头上多了一块石头,像是一个人站立在那里,原来,由于妻子过于思念丈夫,每天站在山头上翘首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久而久之,竟然化作为山间的石头,永远的伫立在哪里了。后来人们就称这块石头为“望夫石”。

三字篇 第八章(2)

今天当我们提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与忠贞时依然会说到“望夫石”这个词。

■ 伟丈夫

典出《宋史?范祖禹传》:其生也,母梦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

范祖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曾经与司马光一同编纂《资治通鉴》,并自己编纂了《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其中以《唐鉴》为最,它将唐朝三百年治乱分析得非常透彻,当时的学者都非常尊重他,并将他尊称为“唐鉴公”。

据说在范祖禹出世的时候,他的母亲晚上做梦梦到一个身披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