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子说:“炒肉末大家都喜欢吃,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人们尊重父母和君主,不称呼他们的名字,却可以称呼他们的姓。姓是整个家族共同使用的,而名字却是他一个人用的。”

以后,人们就用“脍炙人口”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四字篇 第十章(1)

■ 狼子野心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春秋时期,楚国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子越。子良的哥哥令尹子文说:“你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杀了。你看,这个孩子有熊虎的形状,豺狼的声音。如果不杀掉他,他一定会毁掉我们若敖氏家族。俗话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下不了狠心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子文临死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都叫来说:“子越要是掌了权,你们就赶紧离开楚国逃命吧,以免遭到灾祸。”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子越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不久,子越在楚穆王面前百般进谗言,说斗般的坏话,后来子越顶替斗般当上了令尹。楚穆王死后,子越趁机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这年秋天,子越带领若敖氏的人同楚王作战,几次交战后,若敖氏就被楚王的军队灭掉了。

“狼子野心”指狼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 老马识途

典出《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春天,山戎又犯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就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明白,山戎若侵占燕国,必然又要攻打齐国,所以就与相国管仲、上大夫隰朋等大臣,率领大军北伐山戎。

由于是春天从齐国出发,班师凯旋时已经是冬季,路上的物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迷失了行军的路线。管仲说:“老马的聪明智慧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于是就选择了一匹齿龄长的老马,解脱了它的缰绳和鞍具,放任它自由自在地往前走。就这样,齐军跟着老马,找到了返回的路。

“老马识途”指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 老生常谈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飏曰:“此老生之常谈。”

三国时,曹魏的侍中尚书何晏位高权重,风光无限。一天,他和朝中大臣邓飏吃饱喝足后,闲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才思敏捷,通晓占卜术,在当时小有名气。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这几天,我接连梦到有十来只绿豆蝇聚在鼻子上,怎么也轰不走,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这个梦不是祥兆啊。君侯您权倾朝野,势力庞大,很多人都畏惧您的威严,却极少有人对你感恩,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他接着说:“梦中的绿豆蝇预示着有轻率狂徒正在伺机谋害您,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多以仁慈之心待人啊。”何晏对管辂的话颇为不悦,不耐烦地说:“我看你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说的全是‘老生常谈’。”

“老生常谈”指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 乐不思蜀

典出晋裴松之的《汉晋春秋》为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作的注引: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四字篇 第十章(2)

司马懿攻占了蜀国,蜀汉宣告灭亡。做了42年的皇帝刘禅,全家被司马懿押解到了洛阳。一天,司马懿宴请刘禅,与宴的人都为蜀亡而伤心,而刘禅却谈笑自如。司马懿见状很是不解,对尚书令贾充说:“人没有情义,怎么能到这种地步?”贾充说:“要不是这样,您怎么能灭掉蜀汉呢。”

有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思念四川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随侍刘禅的郤正听说后,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没有一天不想念的。’”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还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你的回答怎么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睁大眼望着司马昭说:“是,正像您说的那样。”左右的人都笑了。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含贬义。

■ 落井下石

典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韩愈和柳宗元是我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两位。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只活了46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括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文学上的成就。当年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也同时被贬往播州,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辛,而刘禹锡还有高龄老母。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对此,韩愈在铭文中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描述小人的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称兄道弟,一旦遇到蝇头利益,便翻脸不认人,“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就如同看到要掉进井里,不仅不去拉一把,反而把他挤下去,还往井里扔石头。

“落井下石”指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也作“落阱下石”。

■ 马首是瞻

典出《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时,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晋悼公联合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联军的指挥官是晋国的大将荀偃。联军到达秦国边境泾水的时候,担心过去后受到秦军的伏击,都不肯渡河。联军人心惶惶,畏缩不前。后来,由郑、卫两国带头,联军总算渡过了江。

晋悼公以为,十二国的联军杀到秦国边境,秦国至少会求和。没想到秦国已经了解联军心气不一、步调不齐,已经严阵以待。荀偃对联军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明天鸡一叫就套好战车,把水井填了,把把土灶平了,看我的马头行事。

荀偃的命令,受到一些诸侯的怀疑,魏军首先撤军了。魏国一撤,联军势如雪崩,纷纷撤军返回领地了,联军伐秦无果而终。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 芒刺在背

四字篇 第十章(3)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 '

汉宣帝刘询即位初时,依照祖法拜谒高祖刘邦祠庙。开始时,大将军霍光为宣帝作骖乘。霍光的权势很大,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后参政二十年,族党遍布朝野,威震主上。途中,霍光不苟言笑,满面威风,使人望而生畏。宣帝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命令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骖乘,张安世对宣帝一向恭谨服顺,由他担任骖乘后,宣帝才感到无拘无束,行动自由了,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芒刺在背”指如同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 毛遂自荐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战国时,很多掌管实权的士大夫们,平素都供养着很多门客,为他们出谋划策。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也养了很多。一次,赵国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救兵,约楚国合纵抗秦。平原君准备在门下挑选二十个门客,作为随员。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位。这时门下有一位姓毛名遂的,不经别人推荐,主动请行。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正如一柄锥子,被放进布袋,那锋利的尖端会立即显露出来的,现在将军已经寄居在我的门下三年了,还不见表现,先生,您没有本领,做不了这差事,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是今天才入这袋子的,要早进了,我早就把袋子给刺破了。”平原君勉强答应了带他去。

到了楚国,费尽了唇舌,还是没把楚王说服,那十九个门客都面面相觑,最后,毛遂鼓其如簧之舌,向楚王陈说了一番利害关系,才说服了他,订立了盟约。

“毛遂自荐”指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 美轮美奂

典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晋国赵武新建了一座大房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为他暖新居。大夫中有一位叫张老的,他对赵武祝贺道:“美好啊!真高大啊!美好啊!居室繁多啊!以后若有祭祀事宜,可以在这里奏乐;若有葬礼,我们可以在这里举办追悼会;这里甚至可以宴集国宾,聚会宗族。”旁人十分惊讶。

张老的话用耳朵听是贺词,用心听却是讽刺赵武奢靡的苦语。

“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 门庭若市

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齐国的君主齐威王身边总有一群溜须拍马,为齐威王歌功颂德的小人,邹忌为此忧心忡忡。一天,邹忌为齐威王“献身说法”。

他对齐威王说:“有一天,我穿好衣服,照着镜子问我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妻子说:‘当然是夫君美!’我又问我的妾,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你!’第二天我又用同样的话问家里来的一个客人,客人回答说:‘徐公哪有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到我家,我仔细端详徐公,他确实比我漂亮多了。晚上,我在床上反复思考,得出了结论: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说我漂亮,是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四字篇 第十章(4)

接着他指出,“皇上周围的人,有的是偏爱于您的,有的是怕您的,有的是有求于您,想从您那儿得到好处的。大王很难听到实话,都被蒙蔽了。”

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向全国发诏令,敢于向皇上进谏的有奖赏。诏令发出后,一时间,齐威王的宫室“门庭若市”。

“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 名列前茅

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鲁宣公十二年春(公元前597年),楚国发兵将郑国包围。六月时,晋国出兵救郑,派大将荀林父做中军统帅援助郑国。

晋军行至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与楚国将和,荀林父决定班师还国。另一位大将士会同意统帅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晋、楚双方的形势,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士会分析晋、楚双方形势时,曾说过,楚国的政令法规、礼仪典册都符合常理、顺应民意,晋国不应为救郑国与楚国为敌。而且楚国伐郑是因为郑国违背了盟约,伐郑是名正言顺的。另外“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意思是楚军的前锋戒备森严,中军领导很强,后军实力也很充足,所以不宜轻敌。可是荀林父的副将先縠不同意,竟不听指挥,擅自带领他的兵马,渡过黄河,追击楚军,终被楚军打得大败。

士会说的“前茅”指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先锋部队,由这一词衍生出“名列前茅”。但现在原意已失,“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 名落孙山

典出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吴人孙山是个能言善辩且颇为幽默的才子。按朝廷的规定,他到外省去应聘举人。临行时,乡亲把儿子托付给他。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孙山见自己榜上有名,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乡了。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的,叫做“名落孙山”。

■ 明察秋毫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听说,齐宣王见到有人准备杀牛做祭祀,牛因害怕而哆嗦,很可怜。于是,齐宣王下令把牛换成羊。孟子认为齐宣王对动物很有爱心,对百姓却不够仁爱。

于是,孟子对齐宣王谏言说:“有人说:‘我的力量可以举起三千斤的重物,但掂不起一根羽毛,眼力可以看清鸟身上刚长出的羽毛,却看不到眼前的一车柴禾。’您认同他的观点吗?”

“秋毫”指鸟类在秋季更生羽毛御寒,此时的羽毛比春夏之羽更为细小。

齐宣王当然不认同这种舍近求远、舍轻求重的观点。孟子说:“您的善心足以使动物蒙恩,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就是舍轻求重、舍近求远的错误观点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表现。

经孟子的说教,齐宣王终于接受了孟子以仁治国的主张。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 明哲保身

典出《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朝时,仲山甫与尹吉甫同朝为官,辅佐周宣王治理天下,劳苦功高。当时,周朝边境不断受异族侵扰,仲山甫等大臣率兵平息了异族的侵犯,并扩大了周朝的领地,为周朝的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尹吉甫为仲山甫写了首诗,“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意是,贤明的人啊,深谙事理,明晓善恶,极具智慧辨知是非,很善于保全自身。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从不懈怠,对君主是那么的忠心不二!这首诗是对仲山甫功德的赞美诗。

人们将“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概括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 明珠暗投

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