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人们便以“一箭双雕”来形容做一件事可以得到两个好处,比喻一举两得。

■ 一毛不拔

典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有一位名叫杨朱的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

一次,杨朱偶遇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禽滑厘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若是能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吗?”杨朱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解决的了的。”禽滑厘道:“如果真的拔你一根汗毛天下便能安定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不再说话。孟子说:“杨朱主张的是‘为我’,让他拔一根汗毛来利天下,他也是绝对不会干的,墨子兼爱天下,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他也愿意。”

四字篇 第十四章(5)

后人自此便用“一毛不拔”来表示极为吝啬的人。

■ 一鸣惊人

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口才很好。齐威王即位后沉迷于酒色,各国的诸侯趁机来侵犯。

淳于髡见到齐威王,隐晦地说“大王,某国王庭有只大鸟,三年它既不飞翔,也不鸣叫,这是为什么呢?”齐威王明白他这是在劝谏自己,就说:“这只大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天;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人。”为了实践自己说过的话,从此,齐威王开始认真整顿国政。

首先,齐威王召见全国的官吏,给予奖惩,并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此后,后世便用“一鸣惊人”来表示平时表现平庸,但后来却一下子作出非常惊人成绩的人。

■ 一诺千金

典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曹丘至,则揖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

秦末,楚地有个人叫季布,性情耿直,侠义好助。身为项羽的部下,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几次为项羽立下大功。刘邦称帝后,不计前嫌封季布做了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名字叫做曹丘。这个人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一向喜欢讨好巴结权贵以获得钱财,季布一向不屑他的为人。曹丘听到季布当了太守就前来拜访,季布本想给他一个教训的,见到曹丘后就阴沉着脸。曹丘先前听人说过季布不喜欢自己,所以他见到季布后就说:“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类的话,正是由于我的宣传,天下人才知道了您的名字,况且我们还是同乡,您为什么这么不接受我呢?”季布听了大悦,便留他作为贵客,并以厚礼相赠。

此后,后人便用“一诺千金”来表示说话算话,极讲信用。

■ 一抔黄土

典出《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张释之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官,任公车令时,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马步行,张释之上前加以制止,并立即向皇帝举报,后来皇太后下特旨,才允许太子及梁王入宫。

后来,汉文帝任命张释之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经过渭桥时,有人惊了驾。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张释之按法律规定处以罚款。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后,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文帝认为应将小偷的全家处斩。张释之说:“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把土(取长陵一抔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皇帝最后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意见。

后人自此以“一抔黄土”借指坟墓或是没落、渺小的反派势力。

■ 一身是胆

典出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作的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亲率大军驻扎于汉中。有一次,曹军粮草运至北山下,黄忠率兵去夺,过了好长时间也没回来。赵云于是率少数兵将接应,没想到中途突然和大队曹军相遇。赵云率部突击敌阵,将敌军打散后退回营寨。曹军反应过来后重新汇合,追至赵云营寨。赵云入营之后打开营门,兵将入营,表面不再保持战斗的状态,曹军怕中计不敢进攻,于是就开始撤退。此时赵云营内战鼓齐鸣,鼓声震天,并放箭射向曹军。曹军惊慌失措,惨败后落荒而逃。

四字篇 第十四章(6)

次日,刘备听说后,来到赵云营寨,察看前一天留下的作战痕迹,很高兴地称赞道:“子龙真是一身是胆啊!”于是,刘备大摆宴席,为赵云庆功。军中将士皆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也作浑身是胆。

■ 一往情深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晋名将桓伊曾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大军,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赫赫功勋。后因战功升迁为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

名将桓伊十分喜欢音乐,甚至自己会作曲,并且善长吹笛,桓伊每当听到喜欢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随之击节而合。时任宰相并亲自指挥了“淝水之战”的著名文人谢安也非常喜爱音乐,于是两人经常相约谈论音乐,桓伊每听到有人用不同乐器伴奏歌唱,总是感慨地说:“哎呀,怎么办呢!”谢安见恒伊对音乐十分钟爱,便说:“子野对音乐真的可以说是一往情深啊!”

后人便用“一往情深”来表示一个人对某人或某事用情很深。

■ 一衣带水

典出《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杨坚建隋称帝后志在统一中国,陈朝后主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南征,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后来,隋朝仆射高颎提出削减陈朝财力和骚扰、佯攻等一系列灭陈计策,隋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并经过长达七年的准备,于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

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够受限于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而不去救百姓呢?”隋文帝派自己的次子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起进攻,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后人便用“一衣带水”来形容江河等无法限制人们往来的两地。

■ 一字千金

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战国末期的大商人吕不韦不惜巨资,把在他国作人质的异人拥立为秦国国君。异人为报答吕不韦的拥立之功,封他为丞相。但吕不韦在朝堂之上没有大的声望,难以服众,他召集门客进行商议,决定写一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

吕不韦的三千门客很快写出包含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名为《吕氏春秋》的书。书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若有人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或减少一个,赏黄金千两。”

此后,人们便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章非常好,拥有极高的价值。

■ 一字之师

典出宋时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晚唐僧人齐己,非常喜欢诗文,经常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去拜会并请教他的诗友郑谷。有一次,齐己把自己的诗稿拿给郑谷看,当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说:“梅开数枝,已经不能说是早了,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这样更为贴切。”齐己听后大喜,便向郑谷下拜。后来人们便将郑谷称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自此,人们便把帮助自己修正诗歌中一个字,使自己的诗更加完美贴切的人,称为“一字之师”。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四字篇 第十五章(1)

■ 以卵击石

典出《墨子?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墨子去齐国时,有人对他说:“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皮肤黑,你去北方不吉利。”

墨子不理他,继续朝北走去。但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那人便以此嘲笑墨子。墨子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无论是皮肤黑的还是白的行人全都受阻,若是天帝今天在东方杀青龙,南方杀赤龙,西方杀白龙,中央杀黄龙,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办法出行了呢?所以,用你的话来推倒我的言论,就像拿鸡蛋去砸石头,天下的鸡蛋全被碰光后,石头还是会安然无恙。”那人听了无言以对,转身就走了。

后人便以“以卵击石”表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 饮鸩止渴

典出《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霍谞,东汉汉桓帝时人,曾官至少府廷尉。霍谞十五岁那年,有人在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谞的舅父宋光,说他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宋光为此而入狱,终日遭严刑逼供。

霍谞听说舅舅落难,不顾“连坐”的危险,上书梁商,为宋光辩白。他在申诉书上说:“我的舅舅宋光,出身名门,做事一向安分守己,为官品行端正,就算他对诏书有疑义,也会按照正当的途径呈报朝廷,怎么可能冒死去私改诏书呢?那就像是人在饥饿时,以毒草来充饥,在饥渴时,饮毒酒来解渴,还没有进入腹中,命就已经没了,宋光会做这样的傻事吗?”

梁商看完申诉书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件事呈报了皇上,不久,宋光就获释了。

“饮鸩止渴”原指以鸩羽浸制的毒酒来解渴。后比喻仅仅解救目前的困境,而不顾将来的祸患;或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严重的后果。

■ 庸人自扰

典出《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陆象先,唐代苏州人。陆象先出任剑南按察使时,主张施行仁政,对待百姓要仁爱。一个司马劝陆象先说:“行政应苛刻严厉。要不然,百姓不会惧怕官府的。”陆象先不以为然地说:“政务在于治理,官府不能以严刑来树立威风。”

后来,陆象先一直坚持自己的行政方法。吏民有罪了,大多开导教育一番,就放了。稍微严重的,就罚以杖责。陆象先说:“人的性情很相近,难道他们不明白我的话吗?人们都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能理解官府的教导。”陆象先还常常说:“天下本来无事,都是人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才将事情越弄越糟。如果在开始就能清醒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

“庸人自扰”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 忧心如焚

典出《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西周从周厉王起势力渐渐衰落。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登基非但不励志改革,反而重用太师尹氏,致使政治更加混乱,国势衰败,民心不稳。

当时,有位名叫家父的臣子对此非常焦虑,他写了一首诗,在揭露太师尹氏罪恶的同时,表达了百姓当时的心情。其中第一节写道:“巍然的终南山啊,层峦叠嶂。名声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抬头盯着你看。百姓的心像在火中煎熬,却不敢笑谈你。”

然而,周幽王依然不听家父等大臣的劝谏,继续作乐。终于,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因“烽火戏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被杀。犬戎破镐京,西周亡。

四字篇 第十五章(2)

因“惔”即火烧的意思与“焚”同意,后人便以“忧心如焚”表示心中极为忧虑。

■ 游刃有余

典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

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宰牛的技术非常高明。文惠君看到极为赞叹,说:“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说:“我宰牛的技术很熟练,不仅仅是因我经常宰牛,而是我在宰牛的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我清楚地知道牛体的肌理结构,牛的骨骼之间的间隙在哪。在宰牛的过程中我用薄薄的刀刃在牛骨的间隙中行走,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我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不要说股部的大骨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刀在用了十九年的时间还是像刚刚磨好还未使用过一样的原因。”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 有备无患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晋悼公有一个部下叫司马魏绛,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好官。晋国在司马魏绛的辅佐下日益强大,并与郑宋等十一国签订了和约。楚国因十二国签订合约而出兵伐郑。郑无法抵抗,与楚国签订合约。北方十一国因此要出兵攻打郑国,于是,郑国派使臣来向晋求和。晋国同意了,郑国为谢晋国,送来大批珍宝、歌女等。晋悼公要把其中的一半歌女赐给魏绛,魏绛不接受,并趁机劝谏晋悼公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所有的歌女归还。几年后,晋悼公在魏绛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后人自此便引用“有备无患”来形容做事情有了万全的准备,就可以避免突发的状况了。

■ 有口皆碑

典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一天,永州太平的安禅师坐在佛殿的主座上,向僧人们宣讲,他说:“每一种货物,贩卖时价钱的高低,都离不开市场的价格。听说镇州的萝卜贵极了,而卢陵那里的大米却贱的出奇,哪像咱们这里啊。咱们这儿五谷丰登,世道太平,用不着去北边买贱的,去西边买贵的。咱们这儿顺应自然,商品就丰富,人群来往就多;顺应自然,就有利于推行朝廷的仁政。这已经是国泰民安,怎么还说是佛的道理呢?”

过了挺长时间,安禅师说:“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后来,安禅师的这些歌颂升平气象的宣讲被精炼为“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普遍称赞。

■ 有条不紊

典出《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盘庚,是商朝的君主。他为了更好地建设商朝,把商都由奄迁到殷,但百姓都不喜欢。于是他命令群臣对百姓说:“君主之所以迁都,是因为旧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