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是几千年前、现在,还是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就存在于父母的心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第一个学习的榜样就是父母。就算是父亲早晨起床后看报纸的样子,在孩子的脑海里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当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述学习的重要性、解释是非曲直的时候,几个孩子能够理解并真正遵守吗?如果孩子能够接受,那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与其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不如妈妈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

作为母亲,不能只考虑孩子怎样做才能长大成才,还应该考虑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 生活中妈妈的意义

南希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考入耶鲁大学专攻法律并最终成为一名国际律师。但是,现在她却要为了养育她的两个孩子而放弃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事业。考虑她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工作成绩,我劝她要慎重考虑一下。她微笑着回答说:“妈妈当年不也是这样吗?托妈妈的福,我健康成长起来,现在我有了孩子,我也要对他们负责,我绝不会为我的选择后悔。”

美国不扼杀创造力

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将来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令人遗憾的是,韩国的教育无法满足母亲们的愿望。

我认识一位母亲,在孩子上小学后,她每天都叫嚷着说无法再生活在韩国了,她说如果有一天攒够了钱,她将带着孩子移民海外。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辞辛劳的母亲们最向往的国家就是美国。我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非常理解这些母亲的想法。美国式的教育高瞻远瞩,教育工作者时刻都在研究,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但是,美国在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70年代,在全美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建立法制国家“回归基础(Back to the Basic)”的运动,事情的起因,正是源于美国标榜的“自由”。

提起美国,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第一次来到美国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衣着暴露、在市中心闲庭信步的女性。在这里我们可以亲眼目睹美国人是如何享受个人自由的,他们近乎于放纵的自由,令我们看了都觉得不好意思。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片面的一部分,虽然美国人的文化和我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

在步入近代社会之前,美国可以被称作是自由至上的国家。美国人绝不允许有任何东西干涉私人生活,他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份自由。但是,就如同一汪积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自由主义开始发生了腐变。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的背信弃义重新唤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与怀疑,并且逐渐转变成了放纵与堕落。此前支撑着社会的自由平等思想,也远离了正轨。街上出现了许多不务正业的嬉皮士,甚至还有很多人公然在街上吸食大麻。

这就引发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孩子们也纷纷走上了街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上街头的人年龄越来越小,最后连小学生也开始在黑夜的大街上徘徊。孩子们分不清自由与放纵、自立与出轨的界限。

走上街头的孩子们称:枯燥的学校学不到任何东西,他们要过更加有创造性的自由生活。

在脱缰野马似的孩子们面前,公共教育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孩子的父母也不能给价值观混乱的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

即便是这样,美国政府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在等待中期盼事态自己会发生好转。一直标榜“自由与梦想”的美国,还想为自己的口号留下最后一点尊严。

但是,事态进一步恶化,青少年犯罪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有人说,连夜晚走在纽约的大街上,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事态已经快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政府终于站出来,开始收拾残局。因为孩子们的成长关系到美国未来的根基,于是政府喊出口号要挽回局面。因此,“回归基础”成为美国21世纪教育的雏形。

    美国的教育就像硬币的两面

面对混乱不堪的教育局面,美国政府首先宣布恢复正常的公共教育。以前,很多专家只注重对孩子自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在,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要打牢基础,一切才有可能。

美国政府首先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孩子学习基本课程。如果不去学校上课,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不能升级;如果哪个学生出勤率太低,学校有权不经该学生父母同意而将其强制转到特殊学校。

政府的政策很快取得了效果。父母们也认同政府的做法,因为他们也意识到只有打好基础之后,才可能谈自由、自立和创造性的问题。就这样,经过3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教育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

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灯总是彻夜通明。学生们不分昼夜自觉地学习,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但并没有人要求学生们必须这样做,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在享受着学校所给予的自由。他们感受着学习所带来的充实,尽情享受着蕴藏在基础教育之上的自由。

通过报刊杂志的介绍,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美国的教育是相当自由的:上课就像讨论会、学习如同做游戏、学生穿着奇装异服……但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美术院校,但在这里我们却感受不到想象中那种激发人创造力的自由授课气氛,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素质的严格训练。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每天早晨7点必须到校,上1个小时左右的自习后,从8点开始听课。这里的授课方式非常严格,在一天之中,学生们除了短暂的休息之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站着画画。学院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大家自己体验一下画家的生活和今后所要面对的激烈竞争。

晚上9点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后,学院还会从其他著名大学邀请知名教授来给学生们讲课。这一切都结束后,已是深夜11点多了,因为错过了末班公共汽车的时间,住在外地的学生便无法回家。于是,他们便留在学院里继续学习,然后在学校的宿舍里短短地睡上几个小时,准备第二天上课。

学院里负责辅导学生的画家说:“仅凭自学是打不好基础的,打不好基础就谈不上今后的成功。严格的授课方式是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打好基础,我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也是付出巨大代价后换来的教训。”

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美国教育的两面性。美国人尊重能体现孩子个人能力的自由和创造力,但同时也为孩子们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他们的教育哲学。

我们常想,如果像美国家庭那样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岂不是更好?但实际上,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对孩子的管制近乎于保守。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朋友交往、学习态度等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他们这么做正是为了给孩子打好学习的基础,而且,这作为美国普遍的家庭文化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如果没有基础,创造力便无从谈起

现在韩国的母亲大部分是被所谓传统教育所束缚的一代。其中有很多人被埋没了才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她们认为,孩子绝对不能重蹈自己的覆辙,如果孩子想做什么就任由他们自由地去做。

因此,她们一边致力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边又要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为了教育孩子,这些母亲们真是煞费苦心,因为她们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样成为传统教育的牺牲品。

很多母亲抱怨说:“我小时候,一天到晚都坐在书桌前埋头背书,学习枯燥得要死。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逼我们学那些无聊的功课。”

最近,韩国有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新教学方法,这正顺应了母亲们的想法。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好事。

但问题是,现在有些母亲因为对过去的传统教育存有太大的抵触心理,从而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当年的美国教育正是因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创造力,实行开放式教育,结果导致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

我也和那些母亲一样,接受过传统教育。在留学美国之前,我也是整日伏在桌上,做着漫长而又令人厌烦的朗读、背诵、写作。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传统教育,令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使我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坚持下来,自己把握生活。

现在的母亲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了反复背诵、重复练习的作用,却没有认真想过这种教育方法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孩子们真的学不到东西吗?应当如何给孩子打好基础呢?

在我们一边高喊自律、激发创造力、进行感性教育、废除校服制度的同时,美国的名牌大学则又纷纷让学生穿上了统一式样的校服。他们认为男女同校制度也存在很大问题,以纽约的学校为中心,许多学校开始实行男女学生分开教育。小学和初、高中课程内容之繁多,甚至不亚于大学的课程内容。美国人现在更重视通过艰苦的训练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也经历着和美国相同的遭遇。过去,日本将美国文化一股脑地全盘吸收,结果在教育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孩子们陶醉于颓废的流行音乐之中,街头到处都是穿着奇装异服、头发五颜六色的青少年。

但是,现在日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日本人将美国的教育当作一面镜子,建立起自己的新教育制度,在重视创造力和自立的同时更强调打好坚实基础。

每当我看到韩国的母亲们时,总是很担心。我希望她们不要只看到硬币的正面却忽视了背面,不要总是追随别人的步伐走路。

现在,韩国的孩子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无视学习,甘愿去街上当暴走族,书包里装的不是课本,而是香烟和化妆品,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现在的孩子不肯吃苦,稍微辛苦一点他们就会大发雷霆,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越来越多的孩子空有理想却很少付诸实践,有的孩子甚至连理想都没有。

    播种之前先开垦出肥沃的土地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曾经有一位母亲问过我关于美国创造力教育的问题。她是这样问的:“创造力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待在家里的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背诵和写作吗?他们坐在书桌前注意力到底能集中几分钟呢?”

我做事情的时候,总是首先理清做事的顺序,按照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顺序将应该处理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去处理。这样一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我之所以能够在母亲、学者、主妇等不同的身份变换中游刃有余,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要领。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母亲的责任就是要分清对孩子来说什么事情是既重要又紧急的。虽然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教他们各种本领(当然也包括创造力和EQ)是相当重要的事,但这并不是最紧急的事。对孩子来说,最重要而且最紧急的事情是学好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打好基础,其他的教育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其实,这和种地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种子茁壮成长,选择优良的品种及使用优质的肥料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不先把土地开垦好,那恐怕再好的种子、再优质的肥料也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吧。总之,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关键的就是打好基础。

我相信,爱丽丝、彼得和南希之所以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因为我帮他们开垦出了一块可以施展才华的土地。

我的孩子们从来没有接受过个别教育。他们只是坐在椅子上认真学习,自己去完成功课,遇到问题时,也会绞尽脑汁去寻找答案。我想,正是这些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在日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想对那些急于让孩子发挥创造力、自由实现梦想的母亲说一句话,那就是:“先打好基础,再谈其他!”

没有牢固基础,我们就无法从孩子那里得到任何希望。这就如同我们无法期待荒芜的土地上长出绿油油的庄稼一样。 

☆ 从日本没落的教育吸取教训

不久前,我接到一个从日本打来的电话。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在日本时所教的学生×××的妈妈,您还记得我的孩子吗?”

我努力在记忆中搜索着,很快,一张清晰的脸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日本生活期间,曾经有人委托我负责一所学校的管理事务。由于已经从教育一线退下来很久,所以我决定先考察一下再做决定。不过很快,这所学校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里的学生非常特殊,他们不是经受过高考落榜的打击,就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进入正规学校。他们在这所学校里做留学的前期准备,他们都准备去美国留学。这一次,已经年过半百的我再次站到了教育的第一线,我非常重视和珍惜这份工作,因为它可以给经受过失败的孩子们再来一次的机会。

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这些孩子为了考上大学,被迫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费尽心思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们不知今后何去何从,心中充满沮丧和迷惘。照料这样的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在枯燥的学校里,孩子们像鹦鹉学舌一样接受着教育,已经筋疲力尽的孩子们早就丢掉了他们的梦想。失败的经历使他们心中羞愧不安,而且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戒备,他们默默忍受着失败带来的心灵创伤。

其中有一个报考一流大学落榜的孩子,内心的压抑和心灵的创伤使他关闭了心灵之门。而且,因为父母的离异,他甚至找不到可以倾诉衷肠的对象。但是,我看得出,Qī。shū。ωǎng。这个孩子身上还有重新找回自信的希望。于是我抛开师生的身份,开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他谈心。他渐渐地敞开了心扉、恢复了自信、找回了梦想、重整旗鼓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学习中来了,最后,他终于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真不知道这位母亲从哪里得到了我的电话。她告诉我现在孩子已经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并且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泡沫经济大崩溃的恶劣条件下,他被一家外国著名银行录用,可以说有个不错的前途。他的母亲表示这都是我当年耐心教导的结果,并再三向我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瞬间我感到无比自豪。但在欣慰之余,我又为那些没能重新振奋起来的孩子们感到惋惜。尽管有的孩子克服了众多社会上的偏见,实现了再次飞跃的梦想。但是,还有很多孩子将自己封闭起来,与教育制度的格格不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挫折使他们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

乔治 ?奥威尔在小说《一九八四》中这样描写道:一切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定去做,绝对不允许有个人的思想,因为这会妨碍统一规划的社会;因此,可以唤起个人思想的读书、写日记等学习行为被彻底禁止。

1984年已经过去,乔治 ?奥威尔小说中所描述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