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祈祷堂的门开了,午后耀眼的阳光透进这个潮湿阴暗的地方,琳达走进来。她的头发刻意烫卷,有些不自然。苍白的脸庞布满岁月的痕迹,大大的圆耳环在脸颊两侧晃动。我说:“谢谢你答应见我。你这么不舒服,仍愿意与我讨论你的信仰。谢谢你。”

琳达不置可否。她坐下来,一只脚来回晃呀晃,像个小孩。她说:“我的信仰应该从胚胎形成前就存在了,不然的话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我问她:“你所谓的信仰是什么?”她说:“相信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要这样想不容易,因为我很矮,你也是,我们都是拿破仑那一类的。很难相信上帝会这样安排。”琳达发出一阵咯咯的笑声。

我端详她的脸。她两眼炯炯有神,仍难以掩饰些许深沉的恐惧。我问:“你在电话里告诉我,你的信仰开始动摇,你开始质疑你的女儿是不是圣徒……”我有点迟疑。琳达扬起眉毛,说:“我不是这样说的。”

谎言与关爱竟如此纠葛不清

“你说你开始怀疑,我想谈谈你如何……”

她说:“那不重要,基本上我一点都不怀疑。”她听起来很生气。我说:“这样啊!”她说:“你听好,我知道我是谁,也知道我女儿是谁。奥黛莉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她把病人的请求交给上帝,上帝让病痛消失,不是奥黛莉让病痛消失。是上帝,但是奥黛莉有办法联系他。”我点点头。

琳达继续说:“跟你说一件事吧!有一次,一位正在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来看奥黛莉,几天之后,奥黛莉全身起红疹,好像着火一样。为什么会长红疹?我们请一位皮肤科医生来家里给她看病,他是犹太人,不过人很亲切。他说:‘这是化疗引起的反应。’我们打电话给那位病人,她身上的红疹退了。你看,奥黛莉带走她身上痛苦的红疹,这一定是她做的。”

琳达告诉我另一个故事。有位妇女得了卵巢癌,见过奥黛莉后,她去做B超,结果发现卵巢上方有个模糊的影像,看起来像位天使,然后她就不药而愈了。我不相信这些事。琳达走到神龛前,拿起一个有盖的杯子,要我看看里面的东西:一颗血色圆珠浸在油脂里。她说:“我们把这杯油拿去化验,30多名药师检验过,成分都与人体油脂无异。”

我轻声问:“琳达,这些圣油,还有奥黛莉和上帝的交情,为什么都救不了你?”琳达静默不语,好长一段时间。我看见她的眼神变得幽远,飘到我无法触及的地方。我不知道她只是呆坐出神,还是在寻觅新的解释,我的思绪犹如纺车的轮轴一样转个不停。琳达抬头望着天花板,许久,她终于开口说:“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头了。”

露比突然说:“耶稣显灵了!”她手指我们面前的一尊雕像,我确实看到了。耶稣雕像流出两小滴油,沿着脸庞滑进颈部的皱褶。我瞪大眼睛注视这一幕,此时此地,我也遭遇了认知冲突。一来我不信天主教,二来我认为所谓的“神迹”,其实只是某种手法拙劣的骗局,但是那尊神像确实流出油来,当然那也可能是某人预先放在那里的奶油,慢慢溶化了,现在才流出来。

可是我无法确定。我检视心中的想法,确定自己没有出现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的反应。根据费斯汀格的理论,我会提出解释以减少冲突。但我确实提不出解释。有可能是奶油,但也可能不是。谁知道上帝用什么方式显灵?会出现什么征兆?我们三人站在祈祷堂里,看着耶稣哭泣。

我听见屋里传来一位已成植物人的女孩的呻吟,看护者设法让她安静。我想像15年前,琳达看到3岁的女儿在泳池深处漂浮时,内心不知有多害怕。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也不知道是否有圣徒可以见到天堂,更不知道痛苦是否有其神圣目的。我不知道神像为何流泪,为何血珠会出现在高脚杯中。我来此是想看到琳达是否愿意容忍信仰与现实的冲突,我只能继续发问。

琳达又说了一遍:“扩散到骨头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我接着说:“你是她的母亲,照顾她18年。她治好数以千计的人,也应该把你治好。”琳达虚弱地笑着说:“奥黛莉没有治好我,因为我没想要她这样做,我也不会这样做。她也许是个圣徒,但她也是我的女儿,我的宝贝。我不会让她承担我的痛苦,也不准她这样做。母亲绝不会这样要求子女。母亲只会消除子女的痛苦。怎么可能让子女受苦呢?”

琳达要去斯隆癌症中心(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复查,所以先离开了。我独自在祈祷堂里又坐了一会儿。不管琳达在电话中表露出什么样的怀疑,显然都只是一时冲动,她几乎不承认有这回事。琳达说:“母亲绝不会这样要求子女。母亲只会消除子女的痛苦,怎么可能让子女受苦?”这也许是种合理化的借口,女儿治不好她的病,是因为她未曾开口要求,这个故事也能保持圆满。

但应该不只如此,她这样做也是出于衷心的关爱。我听见琳达在屋内轻声哼歌给女儿听,有人咯咯笑着回应,她这样照顾女儿将近20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费斯汀格是否想过,寻找合理解释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他可曾想过谎言与关爱竟如此纠葛不清?

脑中的“魔鬼代言人”

我读心理学研究生期间,曾在一家大型医院的神经科病房工作,病房里有些人就像奥黛莉一样,蜷缩在床上,昏睡不醒,四肢僵硬冰冷。我对一个小男孩印象特别深刻。有时候我站在他们床边,念着姓名牌上的英文字母,心想这些人是否只剩下躯体,魂魄早已离开了呢?

那时候,有科学家尝试从精神生理层面,探究认知不协调理论。20世纪颇负盛名的神经科学家拉玛钱德朗(V。 S。 Ramachandran),就在探寻哪些神经物质会引发拒绝与调适的心理反应。他认为在人类左脑某处,有某种由神经元构成的组织,一旦内在信仰体系受到剧烈冲击,此组织便会释放神经传导物质,提醒我们去平衡认知冲突。他将此组织称为“魔鬼代言人”。不过大脑右半球也有神经突触与细胞构成的神秘组织,处于活跃状态时,会释放信息,压制左脑神经元组织的作用。

拉玛钱德朗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助教李伯曼(Matthew Lie…berman)说:“并非所有人都会依循单一的思路,设法为一切事物寻找合理化的解释。”李伯曼以东亚民族为研究对象,仿效费斯汀格开展了一个为不同酬劳而说谎的实验,“东亚人不像美国人那么喜欢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李伯曼认为,东亚文化长期以来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较能包容矛盾对立的观点。表面看似不合常理的悖论,但如果你能从其他角度解读,你便能领悟其中深含的寓意。

受到独特文化的潜移默化,东亚人脑部神经元便发展出不同于美国人的反应特性。李伯曼说:“这不表示亚洲人感受不到认知冲突,只是他们比较不急于减低冲突。”李伯曼推测,前扣带回可能就是脑中的“异常侦测器”或“魔鬼代言人”,再者脑部的前额叶皮层就是我们进行合理化的所在,而东亚人脑部通往此处的路径比美国人少多了。他说:“如果是这样,东亚人和美国人感受到的认知不协调其实不相上下,只不过东亚人不是那么执着,他们并不是非要得到回应不可。”换言之,亚洲人即使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也较能淡然处之。

无法调和,那就敞开心胸

这种天气让我担心。12月3日,温度17℃,天空一片灰暗,庭院里只有一朵玫瑰绽放,仿佛在传达某种启示。费斯汀格认为,担忧也可以用来降低认知冲突,说来有些讽刺。你害怕找不到好理由,所以编造一个理由,以此解释你的忧虑。但我们怎么知道哪些理由确实合理?哪些只是借口?如果我是东亚人,也许我连想都不想。然而地球日趋暖化似乎不是危言耸听。12月初,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臭味,我看到地上有只甲虫,多节带刺的脚在温暖的空气中挥舞,腹部下方明显可见一滩分泌物。

琳达去过斯隆癌症中心后,已经返家休养。一星期前我去拜访她,我满脑子都在想她的事,或者应该说是我的前扣带回一直在思考她的事。我做过若干调查,有些严谨的医学专家表示,奥黛莉的情况确实罕见。那位犹太裔的皮肤科医生说:“我只能说,她的皮肤状况是因化疗所引起的,但她母亲坚称,奥黛莉并未接受任何化疗。”为奥黛莉看病的小儿科医生说:“我不知道。我看过她掌中出现十字,血色的十字,你可以说那是血渍,不过十字出现在表皮之下,所以不可能是割伤形成的。我无法解释。医学通常是把圆的东西放进圆洞里,但奥黛莉的症状就像个方型的东西,就是套不进去。”

琳达告诉我,天主教会会派人来访查,他们表示奥黛莉可能真的是圣徒。露比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我希望她能被封为圣徒。”语气就像啦啦队队员。天主教会最近一次册封圣徒是在1983年。一名3岁女孩吞下一整瓶含氰化物的止痛剂,医师全都束手无策,一名妇女为女孩祷告后,女孩病情便奇迹般好转。

我打电话给琳达。她刚动完乳腺癌手术,正在逐渐康复。她的声音听起来虚弱飘忽,她告诉我:“医生切开我的胸部,发现全都是癌细胞。”于是我眼前浮现出像鳗鱼也像甲虫一样深黑色的癌细胞,我想像着医生动手切除癌细胞。现在琳达回家了,她拖着蹒跚的步伐,一方面要打理自己的生活,一方面还要照顾她的小圣徒。

冬至前后,我再度驱车前往琳达家。我到达时夕阳就要下山,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映着金光闪闪的地面。50年前,基奇、阿姆斯特朗医生、在场的信徒,他们在等待沙纳达的到来,等着暴雨降临,但是救世主、暴雨都没有出现,于是这些人为此设想出另一套说辞。

15年前,奥黛莉掉进自家泳池,溺水成为植物人,家人发现她再也不会康复了,便寻求理由解释这场不幸。现在我离琳达家越来越近,这次我不走前门,也不去祈祷堂。我偷偷走到房子侧面,从窗户望进去。我看到奥黛莉本人。她躺在床上,长发乌黑亮丽,大把大把地披散在缎面的枕头上,一条黑色的薄被掉到地上。她睁开双眼,注视某处。若不是微微张开的嘴流出一点口水,她与一般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没有两样。

老实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我来找琳达,原本是想看看她怎么接受与原有信念相抵触的思想,怎么把矛盾融入既有的认知体系中,并创造出新的认知模式。但琳达并没有这样做。她找到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并坚持到底,这一切都出于爱。深厚的爱让这对母女多年来相依为命,紧密难分,我是受这份爱的吸引而来的吗?还是因为我在这栋房子里目睹了奇异景象,让我对世界的看法产生巨大质疑,我是因为经历了认知不协调,想找出答案,才又回到这里的吗?

如果知道琳达家的神迹,费斯汀格会怎么说?他应该会提醒我,基督教思想全部源于认知不协调及后续的合理化解释。费斯汀格在《当预言失灵》(When Prophecy Fails)一书中谈到,弥赛亚救世主不应该“受苦”,所以信徒看到耶稣竟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会感到极大的痛苦。费斯汀格推论,就在此时,信徒开始改变想法,以减轻心中的怀疑。

基督教信仰成为认知不协调的产物,我觉得很可笑,也有点难过。事实上,原始信念出现急剧转变时,也代表新契机的出现,也许可以衍生出源源不绝的新思想。

我按下琳达家的门铃,走到祈祷堂等她开门。祈祷堂里一片昏暗,墙壁传来油脂、旧布、薰香混杂的浓烈气味。我走到那只高脚杯前,打开杯盖,看着里面血色圆珠在油脂中漂浮,和几个星期前没有两样。如果琳达死了,谁来照顾奥黛莉?我用手碰触一尊小型耶稣雕像的脸,随即发现我的手沾上了油脂,闪闪发光。我卷起长裤,把油涂在腿上一处伤口上,伤口是几天前洗澡时不小心割到的。皮肤随即吸收油脂,伤口逐渐缩小,连疤痕都消失不见了。

我没办法解释这个奇异现象。谁知道这是不是上帝打算在这栋简陋平房中,以这尊廉价的塑胶雕像为媒介显灵,让我知道他的存在。我没办法断定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合理化的解释或想法,这是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多种意义的地方。此时此刻,我在一致与矛盾之间摇摆,心中安详宁静,这是费斯汀格忽略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像在和谐与冲突的夹缝中生存,新的论点逐渐成形,新的信仰酝酿产生。

* * *

'1' 勒温,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称。——译者注。

'2' 位于巴勒斯坦南部,气候干燥炎热。——译者注

'3' 20世纪70年代,旧金山的牧师琼斯(Jim Jones)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在南美洲的约翰斯顿创立“人民圣殿”(People’s Temple)。1978年,他率领913名信徒集体自杀殉道。——译者注

第6章 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引言

哈洛(Harry Harlow)原名哈利·以色列,1905年出生在艾奥瓦州,父亲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发明家,而他的母亲,根据哈洛在一本没有完成的自传中回忆,也不是那么和蔼可亲。

在学校,他不合群,所以在10岁之前,他把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画画。在他的图画世界里,哈洛创造了一个叫做雅族园(Yazoo)的地方。

哈洛在斯坦福大学跟随著名的智商研究专家特曼(Lewis Terman)念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在特曼的建议下,他把自己带有浓厚犹太色彩的名字改为了哈利·哈洛。

哈洛的猴子实验,堪称心理学依恋(attachment)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证。哈洛的实验过程以影片方式记录下来,呈现的景象虽然令人心寒惊恐,却也凸显了亲密情感对生命的重要。

顺从、服从、认知、暗示,这些主题哈洛都不喜欢。他想探究“爱”。他在一场研讨会中谈到爱,他一讲到“爱”这个字,在场一位学者就插嘴:“你是指亲近(proximity)吧?”到最后哈洛按捺不住,毫不客气地反击:“你显然不知道,亲近只是爱的一部分。感谢上帝,还好我不像你这么无知。”

这确实是哈洛的说话风格,即使在公开场合,他也不改其直率。他言词尖锐,毫不客气。有人打从心里讨厌他,也有人就是喜欢他这调调。他儿子詹姆斯说:“父亲带我到处旅游。他带我搭双层客舱的飞机去夏威夷,我们拜访知名人类学家贝特森(Gregory Bateson),还和他的长臂猿共进晚餐。我记得他给我买了冰激凌。”不过要找到相反的言论也不难。他以前的某位学生说:“哈洛是个混蛋,他差点毁了我。”另一名学生说:“他讨厌女性,他是头沙文主义猪。”不过这头猪于1959年站在讲台上,以突破性的、前卫的方式谈论科学,在冰冷的统计数据中加入耸动的情节与浓烈的情感,堪称心理学界的李安。

灰暗阴沉、抑郁、拙于言词

哈洛的童年鲜为人知。哈洛曾在传记中提到印象中的母亲。他回想起母亲站在客厅落地窗前,低头注视外头街道的神情。屋外终年寒冷,天空总是灰暗阴沉,大地一片空旷凄凉,厚重的积雪从纠结的枯枝上掉落,她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冷冰。

哈洛一生中多次发作抑郁症,这从他的童年可略窥端倪。小镇的冬天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