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队!”李云天见状冲着他们挥了一下手。

几名预备学员这才反应了过来,连忙双腿一并,冲着李云天敬了一礼,然后快步走回了队列。

“今天还有谁在那个酒楼上,出列站到前面来。”就当众人以为李云天酒楼事件已经了结的时候,李云天忽然开口,神情严肃地说道。

现场的预备学员闻言不由得倍感意外,互相张望着,想知道当时还有谁在酒楼上。

“本官再说一遍,今天在那个酒楼的人站到前面来。”由于感觉李云天言语不善,故而没有一个人来到队列前方,李云天见状冷笑了一声,提高了音量问道。

直到这时,队列里才陆陆续续地走出来几个人,神情紧张地并排站在队列前方,心中忐忑不安,不清楚李云天要做什么。

“你们可能感到很奇怪,本官为何要将他们喊出来。”

李云天望了一眼那几名神色局促的预备学员,高声向队列里眼神疑惑的众人说道,“虽然他们今天并没有在酒楼上惹事,可坐视了同窗被人围殴,不仅不顾同窗的生死而且还使得外人看了咱们讲武堂的笑话,本官对这种置身事外的行为是深恶痛绝。”

“记着,既然大家进了讲武堂,那么在外面就是乘坐同一条船的兄弟,无论你们相互间有何矛盾,也不管你们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但在面对外敌的时候一律要一致对外,只有这样以后在战场上才能活得长远,才能放心将后背交给讲武堂的这些同窗!”

停顿了一下后,李云天面色一寒,冷冷地望着眼前的队列中的预备学员,“如果本官有谁知道见死不救,又或者手足相残,那么就别怪本官不客气!”。。

第324章指点江山

李云天的言语中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丝杀机,这使得演武场上的预备学员不寒而栗,脊背上纷纷冒起了一股凉气,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李云天发怒。

“今天,本官要给讲武堂的规章上加上一条规矩,‘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手足相残,遗臭万年’,倘若有人违反这条规矩,本官一定将其踢出讲武堂,不仅现在,将来也一样。”

见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萧杀,李云天的语气变得缓和了一些,神情冷峻地望着那些预备学员,“本官也不指望你们真的亲如兄弟,但至少面对外人的时候要团结一心,这样才能在战场上攻无不利,战无不克!”

“不要以为讲武堂只是一个花架子,本官可以告诉你们,皇上之所以会成立讲武堂,并不是让人在里面熬资历的!”

随后,李云天语峰一转,语气凝重地说道,“如今,北元残部威胁未除,交趾战火又起,再加上东南倭寇肆意侵扰,西北诸族纷争不断,我大明看似四海升平,实则边疆危机四伏,吾辈身为武人岂能坐视,将这些纷扰留给后世子孙?”

听闻此言,包括那些教官在内,现场的所有人都齐刷刷望向了李云天,双目满是惊讶的神色,他们还是第一次听到李云天谈论讲武堂的未来。

就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在此之前每个人都认为由宣德帝御命所建的讲武堂是一个混出身的地方,以后对他们的仕途大有裨益。

“本官知道,你们以为本官是在危言耸听,以我大明国力之强盛,想要平定周边蕃夷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

李云天看穿了众人的心思,冷冷地说道,“本官可以告诉你们,边疆情形复杂,远非中原地区可比,绝非大军一至就能扫平烽烟,否则大宁和交趾等地早已经平安无事,而天下之大、海外蕃夷之多也远超你们所想象。”'32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1执宰大明324

“这次南直隶武举,本官曾经见过南京守备太监郑和,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郑太监下西洋的事迹,你们想过没有,今时今日我大明可以西下,那么他日那些海外蕃夷就会东上。”

说着,李云天在队列前方来回走动了起来,一边走一边神情严肃地望着队列里的预备学员,“我大明繁华富庶,尊孔孟之道,礼仪天下,可海外蕃夷却蛮荒贫瘠,既无孔孟之说,岂会与我大明礼尚往来?”

“假以时日,我大明势必与海外蕃夷交锋,届时讲武堂将是圣上手中的一把利剑,剑锋所指,务必所向披靡!”

说到这里,李云天停下了脚步,语气决然地向众人说道,“讲武堂就是一个熔炉,专门用来锻造圣上手中的那把剑,只有百炼精钢才配得上留在这里,也只有众志成城才能打磨出这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利剑!”

“或许本官说的有些长远,人生短短数十春秋,自然只争朝夕。”

盯着面前的预备学员打量了一会儿,李云天再度起步在队列前走动着,冷峻的目光一一从众人的脸上扫过,“想必你们都知道,本官从交趾都指挥使司调来了一些人,你们有没有想过本官为何要这样做?”

现场人们的视线聚集在李云天的身上,随着他的走动而移动着,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他的话,现在鸦雀无声,一派沉寂。

“你们可不要小看了交趾的那些叛匪,交趾多是山地和高原,气候湿润,山高林密,而那些叛匪熟悉地形,又有当地乱民暗中相助。原交趾总兵陈智陈大人已经吃了大亏,成山伯虽勇武善战,可山地不比平原,无法将叛军一举歼灭,势必陷于苦战。”

说着说着,李云天的神情变得沉重,显得忧心忡忡,“你们可知十万大军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草?那些叛军可就地补给,而我大明不仅要从广西将粮草运到交趾,还要开仓救济当地那些因为战事而导致的灾民,倘若粮道被叛军袭扰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李云天这已经是尽量维护成山伯的威严,成山伯跟随永乐帝出征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确实是一员虎将。

可正是因为成山伯战功显赫,那么面对交趾那些叛军的时候必然产生轻怠的思想,进而给那些叛军抓住战机,叛军能击败原交趾总兵陈智,岂可是泛泛之辈?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成山伯对交趾的情形一无所知,在李云天看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成山伯能与叛军形成对峙的态势无疑是最好的结局,否则的话难免一场惨败。

“本官可以向你们透个底,如果交趾的战事到明年还无法结束,那么本官就会向皇上请战,率讲武堂所有武官前去交趾平叛,不成功则成仁!”

走到队列正前方的时候,李云天停下了脚步,神情冷峻地说道,“趁你们现在还在测训期,你们可要想好了是否留在讲武堂,若是届时前往交趾平叛,有人想离开的话本官会以临阵脱逃论处!”

听到这里,现场众人的脸上纷纷流露出惊愕的神色,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要去交趾平叛。'321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1执宰大明324

“作为一名武官,咱们的祖辈赶上了太祖皇帝开国,咱们的父辈赶上了太宗皇帝靖难,得以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李云天早就料到了人们的反应,语气随后缓和了下来,郑重其事地说道,“本官不敢与先辈相比,更不能许诺给你们荣华富贵,但路就在脚下,该如何走要看你们的抉择,本官唯一可以向你们承诺的是,倘若需要咱们讲武堂守疆拓土,那么本官一定与你们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说完后,李云天双腿一并,神情严肃地向队列中的预备学员和教官敬了一个军礼。

扑的一声,众人紧跟着并起了双腿,齐刷刷向李云天回礼,眼神中充满敬佩和激动的神色,李云天身为堂堂的御史和庶吉士能做出如此承诺已经实属不易,更何况他还勾起了众人心中建功立业的期望。

“由于这次的事件是第一次发生,本官也就不予严究,你们几个每人三天禁闭,以示警戒。”

敬完礼后,李云天望向了立在队列前的那几名神色尴尬的预备学员,高声说道。

“是,总教官大人。”那几个预备学员心中正忐忑不安,不知道李云天如何惩处他们,闻言立刻松了一口气,连忙一挺胸膛,高声回答。

人群中,张恒神情复杂地望着队列前方神情冷峻的李云天,禁不住心潮澎湃,不可否认,李云天刚才的那番言语极具感染力,使得他的心中也对讲武堂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自此,“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手足相残,遗臭万年!”的警句就写进了讲武堂的规章中,而且是各项规章中的第一条,不仅强调了讲武堂学员相互间的团结友爱,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一种狼性。

毕竟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一旦需要动用部队那就是到了战争的边缘,领头的将领对待敌人必须要像狼一样凶狠,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只会酿下大祸。

随着这条规章的确定,讲武堂逐渐形成了悍勇的风气,学员们在经历了数场大规模的混战后终于在京城打出了名声,无论是各大都督府的人还是朝中的权贵子弟,无不对其礼让三分。

除了讲武堂的学员能打外,还有一点尤为重要,每次混战结束李云天都会将事情给扛下来,不就是打官司嘛,他还从没有怕过谁。

结果,那些与李云天对簿公堂的人纷纷在堂审中吃了瘪,被李云天辩得哑口无言,再加上宣德帝也偏袒讲武堂,后来大家都知道讲武堂不好招惹,因此再也没人吃饱了撑的去招惹讲武堂的人。

况且,讲武堂的学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朝中宗亲和勋贵子弟,后来又有不少各大部院堂官子弟,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跟讲武堂的人作对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当然了,对于讲武堂中那些仗势欺人的学员,李云天也从来不会客气,他需要的是一直军纪严明的勇武之师,而不是惹是生非的乌合之众,故而只要一经查实必将进行军法惩处,绝不姑息放纵。

七月初一日,讲武堂为期三个月的测训正式结束,教官们开始对预备学员进行考核。

李云天划了一个及格线分数,只要总分超过及格线者即可留下,成为讲武堂的正式学员,颁发学员肩章。

学员肩章是一对长方形的红色肩牌,与黑色军搭配异常醒目,代表了讲武堂学员的身份,同时也意味着是一名准武官。

考核的内容就是预备学员们平常训练的科目,只要能撑过三个月的测训那么肯定都能通过,除非有人不想进入讲武堂,这也是离开讲武堂的最后一个机会。

李云天并没有参加这次考核,他不想给学员们施加压力,于是去文渊阁溜达了一圈,顺便打探了一下朝堂上的最新局势,尤其是汉王和赵王的动向。

赵王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在彰德韬光养晦,摆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

不过李云天很清楚,赵王这不过是在掩饰而已,因为从年前开始赵王府的三卫护军已经开始加强了操练,表明赵王心有异志。

至于汉王,则正好与赵王相反,以为宣德帝软若可欺,行事越来越飞扬跋扈,也越来越不把宣德帝放在眼里。

从汉王肆无忌惮的行事上,李云天敏锐地嗅到了战争的气息,对汉王来说越早反叛越有利,否则等宣德帝坐稳了江山那么可就悔之晚矣了,而宣德帝的纵容无疑会助长汉王反叛的决心。。。

第325章未雨绸缪

在李云天看来,汉王可谓生不逢时,倘若他面对的是优柔寡断的建文帝,那么十有**像永乐帝一样一承大统。

可惜的是,汉王的对手是自幼跟随永乐帝出征的宣德帝,虽然宣德帝与建文帝一样年轻,但深受永乐帝的熏陶,有着冷静的头脑、卓越的谋略和果决的决断。

为了对付汉王宣德帝对汉王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诱导他谋反叛乱,进而一举歼之,彻底清除这个危及到皇权的重大隐患。

由于宣德帝对汉王的奏请无不批准,而且言行之中表现出对汉王这个皇叔万分敬重,这使得汉王不由得有些飘飘然,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

李云天知道汉王这些年一直在乐安谋划,现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时都可能举兵反叛。

届时,讲武堂的这些学员们必将披挂上阵,来亲身体验一下战争的复杂和残酷。

晚上回到讲武堂后,两名副总教官将考核的成绩薄交给了李云天,令李云天感到欣慰的是,包括张恒七人在内讲武堂所有的预备学员都通过了考核,无一人被淘汰。

于是,第二天上午讲武堂大礼堂里举行了授衔仪式,预备学员从李云天等教官手中接过了红色肩牌,这意味着他们正式成为了讲武堂的学员。

李云天亲自将红色肩牌交给了张恒,嘴角流露出了笑意。'32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2执宰大明325

看来张恒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确的一个抉择,而以张恒的实力以后必将在军中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张恒七人的这个决定也使得南京国子监得以写入讲武堂的校史,否则的话京师讲武堂的第一届学员中将无南京国子监的监生,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既然李云天高兴了,那么南京国子监前来京城接张恒七人的一个司业则郁闷了,南京国子监祭酒担心李云不放人,故而特意让国子监的一个司业带着李云天的保证书来北京城,等待着将张恒七人接回南京,参加八月份在南京城举办的南直隶乡试。

得知张恒七人要留在讲武堂,那名司业是倍感惊讶,说实话他瞧不起那些粗俗的武官,弄不明白张恒七人为何要投笔从戎,难道受到了李云天的威胁。

后来,经过与张恒七人相处后,那名司业才明白过来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在讲武堂学得很多不同寻常的知识,对讲武堂评价甚高。

既然这是张恒七人的决定,南京国子监的那名司业无可奈何,只好神情黯然地离开,他很想知道李云天给张恒七人灌了什么**药,使得张恒七人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李云天送给了那些学员一个礼物,学员们都得到了一支制作精良的鹅毛笔,只要蘸一次墨汁就能一口气写出六七十个字来,比毛笔用起来便捷许多。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讲武堂的学员们将以携带方便、使用简捷的鹅毛笔为主要的记录工具,毛笔成为辅助的记录工具,这是讲武堂与大明其他官学最大的一个区别,同时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变革。

这个变革一经公布立刻受到了外界无数的非议,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如此大胆,竟然摒弃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毛笔,使用什么鹅毛笔,简直就是哗众取**,误人子弟。

李云天顶住了压力,坚决在讲武堂推行使用鹅毛笔,在他看来鹅毛笔更适合讲武堂的教学。

在讲武堂迎来第一批正式学员的同时,京城里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确切的说是宫里发生了一件引发后来朝中政治格局的大事:宣德帝在宫里设立了内书堂。

所谓的内书堂,指的是专门教小内侍读书的场所。

洪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内侍干政,洪武帝禁止内侍识字,后设内官监典簿,掌文籍,以通晓书、算之小内使任职,又设尚宝监,掌管王室图书,其内官皆仅识字,不明其义。

永乐帝时,永乐帝开始令教官入宫内教习内官,已经使得部分内侍开始读书习字。

内书堂成立后,宣德帝改刑部主事刘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左右者近三百人入内。'322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22执宰大明325

李云天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看来他一直担心着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年轻的宣德帝一是对每日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感到厌烦,二来面对朝中那些德高望重的元老以及战功赫赫的勋贵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自古以来,无论君臣如何和睦,君权和臣权始终是一个对立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