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宣德帝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挥手让金英将定南将军大印和广西、交趾巡抚的大印交给李云天。

两个大印放在一个上面铺着黄色丝绸的托盘里,代表着权力和地位,有了它们李云天就将正式统掌广西、交趾的军政大权,并对两地四品以下的官员形行使生杀予夺的特权。

“皇上,交趾经此战乱必定民生困苦,臣恳请皇上免其三年赋税,以示皇恩。”从金英手中接过托盘后,李云天端着托盘,躬身向宣德帝说道。

其实,朝廷这些年并没从交趾收到什么赋税,反倒是因为民生困苦,户部发放了不少救济。

“嗯,朕准你所奏!”宣德帝闻言点了点头,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既给李云天送了一个顺水人情,又在交趾百姓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名声。

“皇上,臣还有一事,请皇上示下。”李云天早就知道宣德帝会恩准,随后不动声色地说道,“交趾战乱导致其所属各州府的官吏或死或逃或叛,所缺官吏如何解决?”

“骞少师,吏部可有官员选派到交趾?”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皱,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没有官吏的话那些地方衙门可就无法运作,他沉吟了一下,抬头望向了吏部尚书骞义。

“启禀陛下,由于路途遥远,除了少数官员由吏部选派外,其他交趾官员一部分由吏部从广西、广东和云南征召,另一部分是当地世袭的土官。”

骞义从队列中走出,躬身向宣德帝说道,“按照惯例,镇武伯可从两广和云南征召官员。”

“征召?”宣德帝的双目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疑惑的神色,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官员可都是由吏部选派的。

“皇上有所不知,当年太宗皇帝为了使得交趾的局势尽快稳定,故而就近征召了官员。”骞义见状于是向宣德帝解释着。

“从交趾归我大明算起,如今已经过了二十余年,为何还是征召?”宣德帝对这个解释并不满意,皱着眉头望向了骞义。

“皇上,交趾地处偏远,而且气候异于内陆,不宜于选派,故而除了少数官员外,其余者采用征召。”骞义闻言再度向宣德帝做出了解释。

宣德帝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冷笑,他知道骞义此言不过是在掩饰而已,很显然是朝中的那些官员都不愿意去交趾那种蛮夷之地,不仅没多少油水,而且环境艰苦,再加上时不时就有蛮人作乱,处境非常危险,搞不好把命都会留在那里。

由此一来,那些征召官员的素质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是为了发财的话,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交趾这种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为官?

宣德帝的脸上变得有些难看,这也意味着那些在交趾当官的人平日里可没少搜刮民财,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治理政务上,怪不得交趾这些年都不太平,想必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传朕旨意,从吏部候缺者选派五十名跟随镇武伯到交趾为官!”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冷冷地向骞义说道,“从今以后,交趾的官员由吏部选派。”

“遵旨!”骞义怔了一下,见宣德帝的语气有些生硬,而且面色也变得不善,知道宣德帝看破了他先前的掩饰之言,有些无奈地躬身应道,看来年轻气盛的宣德帝这次给吏部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如果是两京十三省的官缺,那些在吏部候缺的官员们肯定会欣然接受,尤其是江南一代的官缺,更是会打破了脑袋去争抢。

可是交趾……不仅偏远荒蛮,而且现在又在打仗,候缺的官员们肯定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人愿意去如此凶险的地方。

要是吏部强行进行指定,那些不幸被选中的官员绝对会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拒绝前去交趾赴任,有的说不定会来吏部大闹一场,认为吏部选派不公,必将滋生许许多多的事端来。

“启禀皇上,臣有一事启奏,还望皇上恩准。”李云天见状知道宣德帝对交趾大部分官员实行征召颇为不满,想了想后开口说道。

“镇武伯有何事?”宣德帝闻言看向了李云天,面色稍有缓和。

如果不是李云天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并不清楚交趾竟然与两京十三省在官员任用上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皇上,交趾经历战火后必定满目疮痍,以交趾目前的境况臣觉得宜在两广和云南开恩科,从读书人中选拔官员,他们熟知当地的风土民情,更宜用于处理交趾的政务。”

李云天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

“开恩科?”宣德帝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李云天刚才的话提醒了他,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强迫京城那些候缺的官员们去了交趾,想必他们也不会用心处理政务。

随后,宣德帝的眉头就是微微一皱,他倒不是不能单独给两广和云南的那些举子们开恩科,可有多少举子会去应考呢?!^!

第401章任免大权

“皇上,臣所说之恩科与往常不同,并非只有举人能应考,只要是读书人都能参加考试,为国选拔良才。”见宣德帝眉头微皱,李云天沉声解释道。

李云天是两榜进士出身,自然清楚两广和云南的举子们的心思,肯定是想进入京城各大部院这种重要的衙门历练,以积累资历,岂会去被视为蛮夷之地的交趾为官?

另外,宣德帝为了交趾的官员而给两广和云南的举人单独开的恩科并不是正规的会试,即使是考中了也非正统的两榜进士,这是那些寒窗苦读的举人们所无法接受的。

再者说了,即使那些举人考不上两榜进士,也会获得在两广和云南任职的机会,远比前往交趾要好,保不准就丢了性命。

正是因为两广和云南临近交趾,使得三地的举人深知交趾的危险,故而就算他们想参加这次恩科恐怕也会被家人所阻止。

李云天既然提出了在三地开恩科,那么肯定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他的处理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像讲武堂的新式武举一样,面向所有的士子开放考试,择优录取。

在李云天看来,他并不认为那些举子虽然能写一手好文章,但并不比普通读书人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故而对其一视同仁。

此言一出,大殿左侧的文臣顿时就是一阵骚动,能出现在太和殿的文臣几乎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自然视两榜科考为正统,而李云天所提的恩科无疑违背了正统科考。

“皇上,此事情非得已,只是权宜之计,待交趾事态平稳后再由吏部选派官员前去任职。”李云天听见了身后左侧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知道文臣们对他的提议有抵触,故而提高了音量说道。

“皇上,臣觉得镇武伯所说之事可行,如今交趾缺乏治理政务的干吏,不妨以此恩科来选材,以解燃眉之急。”

李云天的话音刚落,杨士奇就走了队列,来到殿前冲着宣德帝拱手说道,他昨天晚上就知道李云天的这个打算,对此举颇为赞同,认为李云天一定能选一批好官来治理交趾,解除大明的西南边患。

“皇上,非常之事行非常之事,臣认为当务之急是给交趾选拔官员,请皇上可此恩科。”

随即,蹇义也走到了杨士奇的身旁,躬身向宣德帝说道,李云天的这个办法不仅可以解决交趾的官员问题,还能使得吏部免去一场风波,他自然同意。

“臣附议!”随着杨士奇和蹇义表明态度,内阁阁员和六部堂官们相继走出了队列,对李云天所提的恩科表示了支持。

“臣附议!”在场的文官们见状纷纷向宣德帝一躬身,赞同李云天所说的恩科,毕竟这事关交趾平叛,而他们也没有好办法来解决交趾官员的问题,总不能让他们前去交趾做官吧!

另外,李云天也是两榜出身的进士,而且还是翰林侍读,从情理上来讲,那些文官们都更容易接受。

“镇武伯,朕准你所奏。”宣德帝见文臣们皆同意李云天的做法,于是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说道:

“由于交趾地处偏远,此次恩科朕决定由你来主考,另,五品以下官员在交趾的任免由你便宜行事,你可不要辜负了朕,一定要给朕一个太平安康的交趾!”

“皇上,这恐怕有所不妥,选拔官员是吏部之事,臣无权干涉。”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连忙躬身说道。

大殿上的重臣也纷纷面露诧异的神色,谁都没有想到宣德帝会让李云天在交趾五品以下官员的任免上“便宜行事”,这可是将那些官员的任免大权交给了李云天。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官员的任免权并不是在上级官员那里,而是归属于吏部。

这意味着,即使是贵为一省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也无权任免县里面的那些从九品的官吏。

不过,上级官员掌握着下级官员每年的考评,这可是官员仕途升迁最重要的凭据,故而下级官员并不敢造次。

举个例子,虽然布政使不能撤掉一名从九品的官员,但是却可以将他的考评写为差等,届时吏部会将那些考评将差等的官员降职或者撤职。

另外,上级官员也可以去查下级官员有无贪赃枉法之事,趁机找个由头将其狠狠整治一番,而这恰巧就是下级官员最怕的事情。

如果简单点来说的话,虽然上级官员没有任免下级官员的权力,但是却掌握着下级官员的命运,这就是官场上森严的等级,也就是俗称的官大一级压死人。

“这有何难,你兼了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不就可以了。”宣德帝见李云天婉拒,知道他说的也是事情,眉头微微一皱后沉声说道。

吏部文选清吏司专门管官员的选补升调之事,李云天有了这个头衔,任免交趾的官员也就“有法可依”了。

六部下属各司的主事都是正六品,李云天的文职官阶是正六品,他又是翰林侍读,而翰林侍读可谓是正六品中官职中的顶级职务,故而他兼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并无不妥。

由于李云天是“兼”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不是“兼掌”或者“兼任”,这表明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一个虚职而已,只是表明了李云天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在吏部并无实际职务。

李云天闻言,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宣德帝的这个主意是一个绝佳的变通,看来宣德帝已经打定主意要将交趾的事务全权交给他来处理了,“便宜行事”的权力正是他所希望得到的。

宣德帝之所以要个李云天这个权限,是因为他对吏部在交趾官员上的事情是倍感失望。

因此,与其然让吏部的人来任命交趾的那些官员,不如让李云天来做这件事,他可不认为吏部的那些人比李云天更值得信赖。

“皇上英明,镇武伯是翰林院的侍读,文采斐然,由他来主考一定能给我大明选出良才来治理交趾。”就在众臣面面相觑的时候,蹇义打破了现场的平静,高声向宣德帝说道。

既然宣德帝心意已决,那么蹇义也唯有顺其自然,真的要是惹急了宣德帝的话,保不准宣德帝就要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官员发配到交趾为官,届时事情可就要闹大了。

就像蹇义先前说的那样,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面对交趾目前的局势需要一员干才前去治理,而李云天无疑就是绝佳的人选,故而他认为应该给李云天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他能在交趾大展拳脚。

本来,有几名文官想要站出来反对此事,不过见蹇义支持宣德帝的做法后立刻缩了回去:连吏部尚书都赞同了,其余人又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其余的文官也在对视了几眼后陷入了沉寂中,无人站出来表示异议。

归根结底,文官们还是没有将偏远荒蛮的交趾真正当成大明的领土,故而抵触此事的情绪微弱。

“镇武伯,你可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番苦心!”见此情形,宣德帝语心中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重心长地叮嘱李云天,他希望李云天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趾之事。

“皇上之言臣铭记在心,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云天闻言面色一整,双腿一曲跪在了殿前,神情严肃地高声回道。

“诸位爱卿,可有人愿意随镇武伯一同前去交趾平叛?”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笑容,示意李云天起身,随后环视了一眼大殿内的文武官员,沉声问道。

由于此次平叛事关重大,故而宣德帝要给李云天找几名副手,不过他不想强人所难,所以想让那些有意者毛遂自荐。

“启禀皇上,臣愿意随同镇武伯前去平叛。”宣德帝的话音刚落,军阁次辅张本就从队列中站了出来,宏声说道。

军阁次辅就是原兵部尚书的职位,王通率兵平叛时,首任军阁次辅陈洽随军参谋军务,柳升率兵平叛时,次任军阁次辅沥青随军参谋军务,故而李云天此次平叛,张本自然也要随军参谋军务。

陈洽和李庆在交趾的结局都不怎么好,陈洽被围自刎而亡,而李庆是病死,也不知道张本的运气如何。

“皇上,臣也愿意随同镇武伯前去平叛。”随后,大殿右侧勋贵队列中走出一人,冲着宣德帝一拱手,高声说道。

众人见状不由得感到好奇,纷纷举目望去,李云天只不过是一名新晋升的伯爵,又是一名资历浅薄的毛头小子,那些勋贵有谁会甘于在他的手下效命,届时颜面何存?

不过随后大家就释然了,因为站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京畿都督府都督同知、骁勇伯王简。

王简之所以能得以晋升为伯爵,凭借的是他在平叛汉王时立下的战功,而他所立战功的仗都是由李云天指挥的。

故而,虽然王简在军中的资历比李云天深厚,但在伯爵的排名中却要位于李云太的后面,所以他来当李云天的副手就显得顺理成章,没有其他勋贵的那种尴尬。

按照大明祖制,非军功者不得封爵,王简能迈进伯爵的行列多亏了李云天的提携,他此次追随李云天出征,既是报答李云天的恩情,同时也是想着再立新功。

倘若李云天能平定了交趾的叛乱,那么王简相信他的战功足以再上一层楼,一跃成为大明的侯爷,要知道已经有一位侯爷、一位伯爵和两位军阁次辅死在了交趾,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交趾战事的残酷,也映衬出了平定交趾叛乱战功的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张辅就是因为平定了交趾的叛乱,被永乐帝从新城候进封为了英国公。!^!

第402章帝王之术(第一更)

“皇上,臣也愿随镇武伯前赴交趾,平定交趾叛乱!”就在王简出列后,又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大殿右侧的人群中响起,立刻吸引了殿上众人的目光。

在人们诧异地注意下,一名身材高大的国字脸男子从队列后方走出,站在殿前向宣德帝躬身行礼。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打量了那名国字脸男子一眼,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对国字脸男子此举感到颇为意外。

国字脸男子是中军都督府都指挥同知、肃王府仪宾梁少杰,梁少杰是肃亲王朱安文之女安庆郡主的夫婿,年近三十。

所谓“仪宾”,并不是一种官职,而是指王府的女婿。

在明代,公主的丈夫是驸马,全称“驸马都尉”,而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和玄孙女婿一律称“仪宾”。

梁少杰的爷爷因为战功被洪武帝封为安泰伯,不过这个爵位并不是世袭,而是两世而终,也就是伯爵到他父亲安泰伯梁坤处为止,后世子孙世袭卫指挥使。

因为跟随周征平定汉王的叛乱时在真定府的战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梁少杰被升为了中军都督府都指挥同知,可谓勋贵子弟中的后起之秀。

大殿上的人之所以对他的出列感到惊讶,是因为以梁少杰现在的官职还无法担任李云天的副手。

虽然宣德帝刚才是面向大殿上的文武众臣发问,但要想成为李云天的副手有着严格的资历要求,即文臣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