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了正襟危坐的王彬身上。

“大人过奖了,大人是翰林侍读,下官在大人面前岂敢提‘博学多才、精于谋略’八个字。”王彬连忙起身,毕恭毕敬地冲着李云天拱手说道,“大人知人善任,下官一定竭尽全力办好差事,不辜负大人的厚望。”

李云天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向王彬压了压手示意其落座,心中对王彬颇为期待。

王彬是永乐末年甲辰科的两榜进士,名次位列二甲中部,本可以像李云天一样考庶吉士,并且进入京城各大部院衙门历练,有着不可限量的仕途。

可惜的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使得王彬彻底与仕途隔绝,那就是他娶了京城隆庆郡王的女儿,成为了隆庆郡王府的仪宾,自此远离了仕途。

不仅王彬的仕途因为娶了隆庆郡王而完结,就是他的亲属也不得考科举为官。

这与明朝皇室的一条祖制有关,那就是驸马和仪宾必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中选取,而且被选中的人家中近亲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休回家。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至弘治十三年三法司遂以入问刑条例中,沿袭至今,遂为定例。以故诗礼世家、衣冠世胄,俱不愿与王家结亲,惟闾井白丁扳援宗戚,转相诱引。累朝以不许王亲除授京职,盖亦防闲之道宜然。

原来,之所以制定这条看起来非常奇怪的规矩,是为了不让王公贵族及大小官员借这着皇家姻亲的身份为非作歹,危害政权。

虽然这是一条不错的预防举措,可一个家族中若有子弟被选为驸马或仪宾,则举族不能应举为官,而所谓的驸马仪宾也不过是一个领干俸的虚职。

这样一来,民间的世家大族、书香门第都视与皇家结亲为畏途,而公主及皇室宗女夫君的素质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不少家财万贯的商贾子弟由于仕途无望,故而就打起当皇亲国戚的主意,收买负责皇室宗女婚姻的官员来当仪宾。

《明英宗实录》中有过记载:富家子弟投托各主婚官员与议婚阴阳人通同作庇,有钱求嘱或虽人物鄙猥,亦称年命相宜堪与成婚,而无钱求嘱者虽人物聪俊,遂称年命相克难以成配,以此多不得人。

各处王府选择仪宾赴京授职,多有人物鄙偎,礼貌粗陋者。

由于买通了负责婚事的官员,堂堂的大明公主和皇室宗女竟然会嫁给那些丑陋顽劣的市井小人,真的可谓是一个悲剧,遂成为贪官污吏和市井小民卑劣计谋的最大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娶了公主或者皇室宗女不得为官是对那些文官来说的,朝中的勋贵则不受此限制。

为了拉拢朝中的那些勋贵,皇帝、太后和皇后会挑选皇室宗女给勋贵子弟赐婚,使得双方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

朱玉馨去年之所以要舍弃郡主的身份,也有这里面的因素在内,李云天是文官,如果朱玉馨要是嫁给他的话,那么李云天就成为了福王府的仪宾,按照大明的祖制他将失去文官的官位,这对李云天的仕途来说将是一个重创。

只不过朱玉馨万万想不到,李云天竟然会在平定汉王的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进而得以被宣德帝封为了镇武伯。!^!

第406章用心良苦(第一更)

隆庆郡王的祖上是洪武帝五服以内的堂兄,因此得以被封为郡王,不过与洪武帝的亲戚关系要比肃王的祖上和福王远一些。

李云天之所以会带王彬去交趾而且留他在骁武军参谋部做事,除了王彬的妻子――隆庆郡王嫡次女水云县主托朱玉馨说情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王彬才华横溢、生性洒脱,在李云天看来是一个精于谋略的人才,故而才将他安置在参谋部这种要害部门。

王彬与水云县主之间的结合充满了一丝浪漫的味道,按理说王彬金榜题名后已经不符合与水云县主成亲的条件,他将被安排到京城各大部院中历练,并且得到考庶吉士的机会。

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喝完了顺天府尹给新科进士们准备的琼林宴后,王彬竟然径直去了隆庆郡王府找隆庆郡王提亲,放弃他的大好前程想要迎娶水云县主,而水云县主也跪在地上请隆庆郡王成全两人。

原来,王彬在京城备考的时候偶遇水云县主,两人一见倾情,故而王彬舍弃了自己的仕途,否则水云县主将嫁给别人。

隆庆郡王对此是又惊又喜,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有一个进士女婿,因此自然不会反对此事,暗地里买通了负责水云县主婚事的官员,使得王彬最终成为了隆庆郡王府的仪宾,在民间留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本来,王彬和水云县主恩恩爱爱,如胶似漆,小日子获得滋润甜蜜,可当李云天被宣德帝进封为镇武伯后,王彬的眉目间就多出了一丝淡淡的忧愁,敏锐地被水云县主察觉。

俗话说龙翔九天,作为一名满腹经纶、心高气傲的男人,王彬虽然对水云县主一往情深,但是内心深处又岂会甘于平淡的生活?

他也想像李云天那样建功立业,可惜仕途之路已经随着成为隆庆郡王府的仪宾而被彻底堵死,只能徒呼奈何,空有一腔抱负而无用武之地。

面对王彬的苦恼,水云县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大明祖制面前她无能为力,根本就帮不了王彬。

除非……除非王彬能像李云天一样能在战场上立功封爵,成为大明的勋贵,否则无法摆脱大明祖制的限制进入官场。

然而,想在战场上立功又谈何容易,战场上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保不准小命就没了。

尤为重要的是,王彬首先必须要拥有武职,因为按照大明祖制只有武官立军功后可以进爵,文官即使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只能晋升官阶。

以李云天为例,他是两榜出身的文官,平定汉王叛乱后之所以能得以进封伯爵,是因为当时身上有两个武职,一个是讲武堂总教官,另外一个就是兼掌军阁武选清吏司武举厅主事。

如果没有武职的话,即使李云天在黑牛镇出生入死,最后得到的不过是官阶的提升和宣德帝的赏赐而已。

然而,武职并不是那么好来的,大明的军队实行屯兵制,各级军官都是世袭而来,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哪里有多余的官职出来?

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李云天那么好的机遇,能够同时担任文官和武官,通常而言文官和武官是不能够相互转换的,因为这不仅涉及了双方的利益,而且术业有专攻,谁会接纳一个外行来担任自己的上司?

李云天之所以能成为武官,得益于他所进行的一番精密筹划,先是担任京师讲武堂总教官,然后说服宣德帝成立了军阁,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并在了一起,使得兵部的文官转为了军阁的武官。

京师讲武堂又是兵部的下属部门,李云天自然而然地就随着兵部并入军阁有了武官的身份,与此同时他也是都察院的监察御史,进而一举跨越了文官和武官的界限,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说起来,王彬的身份很特殊,虽然他无法涉足仕途,但却是大明不折不扣的官员,因为按照礼制大明县主的仪宾是个从六品的闲散官职,只拿俸禄而没有实际职务。

简单来说,如果县主的仪宾是个没有功名的白丁,那么迎娶了县主后就将成为大明从六品的官员,摇身一变拥有了官身,彻底告别庶民的身份。

这就是为何那些仕途无望的商贾子弟趋之若鹜的原因,有了皇亲国戚的头衔,那些商贾的社会地位将水涨船高,生意上也会少很多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仪宾和驸马一样都是大明的皇亲国戚,其并不属于文官和武官的范畴,不过官袍服饰的礼制与公侯伯这些勋贵相同。

别看王彬是隆庆郡王府的仪宾,贵为皇亲国戚,可他要想获得武职也并不容易,唯有隆庆郡王从宣德帝那里给他求来一个武职,然后报备军阁。

这意味着王彬的后人将成为大明的军户,以后无法再考科举,只能投身行伍之中。

即便是隆庆郡王从宣德帝那里给王彬求来一个武职,那么估计十有**也只是正六品的百户而已,要想积累到足以封爵的战功可谓是难上加难。

另外,那些进爵的勋贵无不是踏着死人堆爬上来的,也不知道王彬有没有命等到那一天。

面对着心情越来越低落的王彬,水云县主不由得暗自神伤,她与王彬生活这么些年自然清楚王彬并不是那种甘于寂寞的人,应该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开创一番事业。

可事已至此也就只有得过且过了,总不能真的让王彬拎着刀去战场与敌人厮杀吧!这或许就是王彬的命。

不过,事情在李云天率军前去交趾平叛以及朱玉馨嫁给李云天后发生了转机,水云县主立刻意识到这是王彬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水云县主与朱玉馨年龄相仿,作为大明同在京城的旁系皇族两家之间的关系很好,两人也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故而水云县主在张太后赐婚的当天晚上就去找了朱玉馨,希望朱玉馨能向李云天说情,让王彬跟着李云天前去交趾平叛。

按照惯例,作为此次平叛交趾的主帅,李云天可以从朝中的武官里点将随他出征。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的调兵和统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在大明的统兵系统中,从高到低的职务是:

大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卫指挥同知、卫指挥佥事、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和小旗。

而在大明的调兵系统中,从高到低的职务是:

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校尉和把总。

必须要指出的是,调兵系统中的官职都没有品级,只是在遇有战事中才设置,是临时差遣的一个职务,当战事结束后职务自动取消,属于“差官”的性质。

通常来说,总兵、副总兵和参将由都督同知以上的武官或者勋贵来担任,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定制,只是官场上通行的一种被大众认可的规则而已,否则梁少杰无法以都指挥同知的身份担任右副总兵。

总兵要被皇上授予将军印,作为调兵的凭据,例如广西总兵挂镇蛮将军印,交趾总兵挂征虏副将军印。

副总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副将”,与参将、游击将军一样,属于军队中的将领。

举个例子,梁少杰的武职是中军都督府都指挥同知,但在率军前往交趾平叛的时候,是以右副总兵的身份来调兵作战,而不是都指挥同知。

王彬是皇亲国戚,身份特殊,虽然不属于文官和武官,但而身为大明仪宾的他也能随李云天出征,在战场上浴血杀敌。

毕竟,忠君报国也是皇亲国戚的职责,如今交趾战事紧急,朝廷岂会阻止他为国效力的,所以王彬可以在平叛大军中获得一个职务,进而立下军功。

而正是由于王彬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其立下军功后的封赏会与武官相同,按照他的品级会往上晋升为千户、卫指挥使之类的武职。

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王彬晋升的千户或者卫指挥之类的官职只是一个虚职,只是用来表明他的品级而已,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军中并没有职务,故而也就不会成为了世袭军户。

说实话,水云县主并不愿意让王彬去交趾,交趾的战局现在对明军极为不利,而李云天仓促之中仅仅带了三千骁武军出征,可谓前途莫测。

不过,这对王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她实在是不想放弃。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也是两榜的进士,再加上水云县主和朱玉馨之间的亲密关系,想必一定会对王彬关照有加,即使有危险也肯定会保护王彬周全。

万一此次成功平定了交趾叛乱的话,李云天必定不会亏待了王彬,给王彬向朝廷上报一份厚功,届时即使王彬不能进爵,想必品级也能晋升不少。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平叛王彬和李云天之间将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如果李云天平叛后把王彬调入讲武堂为官的话,那么想必宣德帝也会恩准,进而使得王彬得以踏入仕途。

果然,李云天并没有让水云县主失望,让王彬出征之日前来讲武堂议事,这表明李云天将会对王彬委以重任,对王彬荣立战功将大有裨益。

如此一来,此次平叛交趾的部队中就有两名皇亲国戚,一个是刘少杰,另外一个就是王彬。

说起来两人还与李云天有着亲戚关系,从辈分上来算的话朱玉馨是刘少杰和王斌的姑姑,因此李云天是两人的姑丈。!^!

第407章挥师南下(第二更)

李云天心中非常欣赏王彬,他曾经看过王斌会试和殿试时所作的文章,不仅大气恢弘,跌宕起伏,而且针砭时弊的火候拿捏得恰好处,可谓才华横溢,稳重睿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故而,李云天对王彬是大力提拔,使得王彬得以参加讲武堂这次由平叛明军高级将领出席的议事会议,否则以王彬的品级根本就没有资格出现在这里。

李云天对王彬的期望很高,既希望王彬能在交趾的战事上帮他出谋划策,也希望王彬能助他一臂之力在交趾实施他所制定的政略,成为一个能帮他分担压力的得力助手。

今早这次议事的内容很简单,李云天要宣布李大牛和王彬等人在平叛大军中的职务,昨天宣德帝已经御准了他所上报的随军将领名单。

按照众人武职的品级,正三品的卫指挥使被任命为参将,从三品的卫指挥同知被任命为游击将军。

参将有三人,即李大牛、秦昆和赵宇。

游击将军有四人,即王彬、韩卫、鲁民恩和顾礼裕。

其中,秦昆属于靖难勋贵一系,其余人除了王彬为皆为开国勋贵一系。

秦昆的爷爷当年追随永乐帝起兵,不幸在攻打德州的一场恶仗中战死,故而子嗣得以世袭卫指挥使。

王彬能以从六品的品级得以与从三品的韩卫、鲁民恩和顾礼裕等人同为游击将军,可谓破了大明军队的一个天荒。

军队中等级森严,按照资历来授予官职,如果不是李云天力挺的话王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宣德帝恩准为游击将军。

巳时三刻,讲武堂外的街道上一阵喧闹,路上的百姓纷纷向两边闪避,宣德帝的仪仗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早已经立在门口处恭候圣驾的李云天等人连忙站好了队列,躬身等待宣德帝御辇的到来。

内阁阁老、军阁阁员、六部堂官和各都督府的都督率领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跟在御辇后面,盛大的声势使得路两旁那些早已经见惯了大场面的京城百姓也不由得吃了一惊,私下里饶有兴致地议论着这次交趾平叛。

很显然,宣德帝对此次平叛异常重视,否则也不会摆出如此大的阵仗来给平叛大军送行。

到了讲武堂,宣德帝在大校场上检阅了即将出征的三千骁武军将士,里面除了白虎团的人外,剩下就是师部的各级人员。

李云天打算用交趾的战事来检验一下师部各部门的运作效率,同时也是让师部各部门的人员来积累经验,毕竟实战与平常的训练大不相同。

出征的骁武军精神抖擞,士气高昂,这使得宣德帝感到非常满意,时不时与立在他他身后的李云天耳语几句,看上去兴致不错。

军阁次辅张本站在李云天的身旁,他将以参赞军事的名义与李云天一同前往交趾,也就是给李云天在战事上出谋划策。

除了张本外,六部各自派有官员随军,基本上都是六部下属各司的主事,来帮李云天处理平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与政务有关的问题,类似于顾问的性质。

毕竟,李云天此次前去西南边陲,一定会与当地的百姓和土官打交道,朝廷对此是否有什么礼仪法制的要求需要六部的人来告诉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