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千人!不是十万人?”李清正和赵卫德闻言不由得大惊失色,神情愕然地望着李云天。

如果两人没有记错的话,现在骁武军的那些骑兵还在宣化城里沿街大肆宣扬骁武军这次要来十万大军平叛,三千人也就是十万大军的一个零头而已,如何能与有着二十万之众的叛军交战?!^!

第436章坏消息(三更)

“兵不厌诈,本官这样做是为了稳定交趾百姓的民心。。”

李云天见李清正和赵卫德神情震惊,于是微微一笑,有条不紊地说道,“本官准备在广西征兵,等明年就会有一支数万人的骁武军,届时就是那些叛军的灭亡之日。”

“大人,你准备在广西征兵?”

李清正和赵卫德再度感到意外,不由得对视了一眼,两人原本以为李云天会调集北方明军各地方卫所的精锐南下,万万想不到他竟然会在广西征兵,广西卫所的士兵的战斗力可远远不及北方卫所的军队。

“广西的气候和地形与交趾最为相似,从广西征来的士兵最适合到交趾参战。”李云天知道两人心中所想之事,不动声色地解释道,“本官这次征兵不仅面向军户,而且也面向民户,只有达到本官标准之人才能参军,本官相信他们不会令本官失望。”

“大人,下官觉得不宜让本地士卒和土兵加入骁武军,以防消息泄露,使得叛军知道大人此次前来兵力不足。”赵卫德知道木已成舟,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唯有想办法应对,故而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

“这个消息是瞒不了的,叛军终究会打探出来,与其这样不如本官亲自告诉他们本官兵力不足。”

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微笑着向赵卫德说道,“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他们越是轻视本官,那么对本官越为有利。”

“大人是故意泄露的消息?”赵卫德终于明白了过来,李云天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疏忽,而是有意为之,脸上顿时充满了惊讶的神色,有些不明白李云天此举的意图。

“现在交趾的战况如何?”李云天笑着点了一下头,由于涉及到军事机密,他并没有再解释什么,而是望向了李清正。

“叛军已经攻占了交趾三分之二的地区,除了清化城外,我军交州以南地区悉数陷落。”李清正脸上的神色不由得一暗,沉声说道,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堂堂的大明雄师竟然会被交趾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

“清化城守将是谁?”李云天顿时觉得有些意外,不由得问道。

交趾的地形有些怪异,它位于中南半岛的东部,北面的地域开阔,而南面的地域却沿着海岸线呈斜长状,南北相距两千余里,而东西最窄处只有一百里。

如果从空中往下看的话,交趾所辖的地域呈现出一个倒置的葫芦形状,葫芦头很大,而葫芦肚子却细长。

清化城位于交趾的中部,正好在葫芦头和葫芦身子的连接处,是黎利的老巢。

如今叛军已经推进到位于交趾中北部的交州城,交州城以南地区几乎都成为了叛军占领区,而清化城竟然还在明军手中,着实令李云天感到诧异。

“禀大人,清化府知府是罗通,永乐十年的进士,曾经巡按四川,清化卫指挥使是打忠,曾经在英国公南征的时候立有军功,得以世袭清化卫指挥使。”李清正闻言将清化的两名重要文武官员向李云天做了介绍。

“不容易呀!”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罗通和打忠能在叛军的腹地守住清化城,看来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倘若交趾各城的守将有两人十分之一的能耐,交趾的局势也不会如此严峻。

“大人,据下官所知,成山伯曾经下令罗通和打忠弃城,不过两人依旧坚守。”这时,赵卫德不由得开口说道,不动声色地表达着对成山伯的不满。

“噢?”由于信息不通,李云天还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显得有些惊讶,随后就无奈地摇了摇头,以王通的为人这种事情可是做得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派人送黎利请求册封陈暠为安南王的奏表。

“大人,下官昨天得到一个消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说成山伯七天前集合了交趾城的官吏军民出城,在城外立坛与叛首黎利结盟,相约退兵,并宴请黎利,赠给了黎利锦绮,而黎利也回赠宝物为谢。”赵卫德迟疑了一下,沉声告诉了李云天一件事。

“什么?”李云天闻言顿时大吃了一惊,他万万想不到王通竟然敢私下与黎利议和,这可是弥天大罪,形同叛国。

“你是说,成山伯与叛首相约退兵?”随后,李云天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不由得望向了赵卫德,急声追问道。

黎利送来的奏表意思很明确,要朝廷册封陈暠为安南王,这意味着交趾将再次成为大明的属国,而王通的退兵其实就是从交趾撤军,难道王通有如此大的胆子,胆敢违逆宣德帝的圣旨?

不过下一刻,李云天就明白了过来,七天前朝廷的公文刚刚送到宣化府,而宣化府和交州城所在的交州府中间隔着太原府和三江府,王通根本就不知道宣德帝已经下次再次平叛交趾的事情。

交州城是交趾最大同时也是城防最坚固的一座城池,本来李云天还想凭借交州城的城防阻挡住叛军的攻势,可如今看来这将成为一个奢望,七天的时间足够王通布置好撤兵的事宜,他先前对交趾的部署将被完全打乱。

“禀大人,卑职也只是听说而已,如今交州府到处都是叛军,消息传递不便,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清正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情,神情诧异地望着赵卫德,赵卫德谨慎地回答。

“赵大人,你派人即刻赶去三江府打探消息,如果……如果成山伯真的撤了兵,那么立刻停止前行,就地驻扎在三江府,等待本官前去。”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皱,沉声向赵卫德说道。

“卑职遵命。”赵卫德知道事态紧急,因此不敢怠慢,起身冲着李云天一拱手,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安排人手赶赴三江府。

“这个成山伯,可坏了我大事,让我如何向皇上交待!”等赵卫德走后,李云天不由得冲着李清正苦笑了一声。

李云天知道黎利并不想与大明的关系搞得太僵,故而想以交州府为界限,与黎利达成一个停战协议,将交州府以南的地区交给黎利自治,而交州府以北地界依旧归大明,以此来争取喘息的时间,整编从广西征募的士兵。

交州府以南地区有十二府、直隶州,面积占了交趾的三分之二,这是黎利绝对愿意看见的一幕,已经达到了他造反的目的,绝对不愿意与拥有数百万大军和上亿人口的大明死扛到底。

可是,倘若王通撤离了交州城,那么交州府可就保不住了,届时也将成为黎利的囊中之物,明军控制的地区无疑将进一步减小。

尤为重要的是,交州城是交趾三司的治所所在地,也就是交趾的省会,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战略意义,事情要是传出去了让大明的颜面何在?

“大人,这非你之过,毋须自责。”李清正闻言不由得开口劝慰李云天,李云天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赶到交趾,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要怪就怪王通胆大妄为,私自与叛首议和。

“李公,现在没有外人,你称呼我‘复生’即可。”李云天笑了笑,向李清正说道,不仅尊称李清正为“李公”,言语中透露出一股亲密,更显得无比和蔼。

“既然大人如此说,那么下官恭敬不如从命了。”李清正顿时笑了起来,如果换做以前他会觉得李云天此举非常虚伪,是在拉拢他,不过现在不一样,他认为李云天不拘小节,性格直爽,两人之间的恩怨早已经烟消云散。

“李公,你有没有黄福黄大人的消息?”李云天随后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问道。

黄福以工部尚书和詹事府詹事的头衔随着柳升大军前来交趾,准备总掌交趾布政使司衙门和按察使司衙门,自从柳升兵败后黄福就音讯全无,也不知道是死在了乱军中还是逃了一命。

对李云天来说黄福可谓至关重要,黄福在交趾为政十九年,广施仁政,深得交趾百姓爱戴,也因此与马骐交恶,如果有黄福来助他一臂之力的话,那么交趾以后的事情将变得容易很多。

“我也没有黄大人的消息,如果黄大人能一直留在交趾,交趾也不会成为今天这幅模样,阉宦误国呀!”听李云天提到黄福,李清正脸上的神色不由得变得暗淡下来,颇为感慨的说道。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一声苦笑,李清正口中的“阉宦”自然指的是交趾镇守中官马骐,如果不是马骐排挤陷害黄福,黄福也不致于离开交趾。

而黄福不离开交趾,马骐和交趾的那些地方官就不会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最终导致了交趾爆发了比先前几次更大规模的叛乱,进而使得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李云天看来,即使黄福在交趾顶多也就是推迟交趾叛乱的时间,如果不撤换交趾的那些贪婪的地方官员,叛乱终究会爆发。

而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纠正这个错误,先让王瑾拿下马骐,再撤换交趾的地方官员,进而解决交趾叛乱的根源,这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第437章赈济

就在李云天进入宣化城的当天下午,一直紧闭着的宣化城城门打开了。。

在城外灾民愕然地注视下,宣化卫的士兵们将一辆辆装满了粮袋的马车赶出了城,在灾民聚集的地方设立了数十个粥棚,正式拉开了宣化城赈济灾民的序幕。

当灾民们排着队领取食物的时候,放赈的士兵告诉他们是宣德帝下诏打开宣化城内原本储存军粮的粮仓赈济他们,可谓皇恩浩荡,使得灾民们纷纷高呼“皇上万岁”。

与此同时,宣化府知府衙门在城内和城外都贴出了告示,告示上说定南将军已经下令,将在灾民和宣化城的百姓中征召管理灾民的人员,像衙门里的官员一样享有俸禄,并且等平定交趾叛乱后举荐政务优异者为官。

除了“征召令”外,告示上还有“开荒归田令”和“以工代赈令”,给那些无所事事的灾民们都找到了活干。

尤其是“开荒归田令”,在灾民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灾民们纷纷沸腾了起来,谁也不会想到定南将军竟然会下达这样一条法令,只要在宣化府开垦十亩荒地那么等平定叛军后就能在户籍所在地得到五亩荒地。

田地在古代社会是最为重要的资产,尤其是像交趾这样落后的地区,百姓们更是将田地视为命根子,如今只要开荒就能得到田地,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很显然,李云天此举不单单是要安置这些灾民,同时也是为了收买人心,以及促进交趾的农业发展。

此次交趾的叛乱声势浩大,不少交趾当地的大氏族和土司都涉及到了里面,李云天准备拿他们开刀,将他们的土地分给交趾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百姓。

如此一来,那些大氏族和土司就失去了支撑他们家业的根基,同时朝廷也会获得那些得到土地百姓的拥戴,可谓一举数得。

开荒归田令和以工代赈令虽说是两个法令,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点来说的话,那就是以工代赈令是开荒归田令的前提:

只有派人从事以工代赈任务的家庭,才能得到在宣化府开荒的权力,按照每个家庭成年男丁的数量分配一块开荒区域。

李云天已经让人紧急从太平府调用农具,并且下令太平府和宣化府的铁匠连夜打造锄头和铁锹,尽可能多的给灾民提供用来干活的农具。

年后,在扬州城竞得了交趾商业专营权和采矿权的那些商贾会把李云天需要的物资运来,里面包括大批的农具和种子,正好可以赶上春耕,使得明军控制的地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李云天相信,等到那个时候他一定能与叛军达成停战协议,使得交趾的百姓从两年多的战火中脱身而出,恢复一些元气。

除了开仓赈济灾民外,李云天还给李清正出了一口气,教训了宣化城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为了稳定宣化城的民心,他下令官府将宣化仓的粮食以平价卖给城里的百姓。

这使得宣化府居高不下的粮价一夜之间就跌落了下来,宣化城那些高价收购粮食企图屯粮赚取暴利的粮商为此受到了重创。

宣化城的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蜂拥到官方的售粮点买粮,在经历了两天的疯狂抢购后,居民们发现官府售粮点依旧堆积了大量的粮食,购粮的**顿时消退,使得宣化城度过了恐慌性购粮的风潮。

面对眼前这种糟糕的局势,宣化城的粮商很快就做出了两个不同的选择,一些粮商迅速将粮价调到与官府的标价一样,趁着居民需求量巨大的时机清理手中的存粮。

另外的粮商则死咬着粮价不放,他们认为交趾的战争还要持续很长时间,而宣化仓的粮食是交趾唯一的战备储粮。

因此,他们推断李云天不可能全部用来满足宣化城居民的粮食需求,毕竟交趾其他的州府也缺粮,所以宣化城的粮价很快就会再度涨起来。

可惜的是,这些倒霉的粮商并不知道李云天已经从太平城调粮,满足宣化城百姓的粮食需求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而且明年三月份之前那些获得交趾粮食专营权的商贾会把李云天预定的第一批粮食运来。

只要过了夏天,交趾的粮食压力将得到有力的缓解。

交趾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水稻,可以一年两熟,明年夏天是收获早稻的时间,这批粮食将解决交趾百姓的吃饭问题。

经此一事,那些赌交趾会继续缺粮的粮商损失惨重,很显然当宣化府的粮食需求达到饱和后,他们的粮食唯有降价,否则难以有吸引力。

一连五天,李云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他不仅要处理那些灾民的事宜,给灾民划分开荒的地区以及确定以工代赈的工程,而且还要制定征召管理灾民事宜人员的规章制度、从宣化府士卒和土兵中征募骁武军士兵等等,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李云天坐镇宣化城,整个宣化府的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被叛军搅得惶惶不安的百姓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再也不用担心叛军打过来。

就在第六天,赵卫德派去三江府打探消息的人急匆匆地赶回,带来了一个李云天不愿意听见的消息,他所担心的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王通已经率军撤离交州城,在三江府境内接到李云天的军令后就地驻扎。

原来,与黎利结盟后的第三天,王通离开了交州城,将交州城拱手让给了黎利,使得黎利兵不血刃地就得到了这座交趾最坚固的城池。

王通撤离的时候兵分两路,一路由交州守备中官山寿与荣昌伯陈智等人去新安府,从新安府的云屯码头登船经水路回广西钦州,另外一路由其亲自率领,与交趾镇守中官马骐等人经宣化府到广西太平府。

据赵卫德派去的人回报,王通所带领的北归官吏军民超过了十五万,整个交州城一半以上的百姓跟随他返回内陆,途中接连受到零散叛军和当地土人的袭扰,不少人为之丧命,众多女子被掳走。

黎利派出叛军尾随在北归军民后面,大摇大摆地进入沿途的城镇,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城镇占领。

如今,不仅整个交州府已经全归了叛军,而且三江府南部地区的一些城镇也有叛军进驻。

王通一行人到达三江府后,三江城内的形势顿时一片混乱,人心惶惶,那些从内陆迁来的居民和一些土官亲属慌忙收拾行装,准备跟随王通北归。

一些当地居民趁机对那些内陆居民敲诈勒索,使得那些内陆居民不由得忍气吞声,有些内陆居民的妻女还受到了地皮恶霸的强暴。

李云天立在交趾地图前,皱着眉头望着交州府东面的北江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