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说律例规定官员们六十岁就要致仕,但是由于这条律例通常不会严格执行,因此明朝官员的致仕年龄基本上在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位置越高的人退休越晚。

在明代,官员退休后还能享受相应的政治优待,洪武年间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并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过而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可以参加官方的宴会、祭祀活动等。

不过,致仕后的官员经济待遇变化很大,洪武初年执行“仕官食原俸”的规定,即致仕后拿当职时的俸禄,可惜好景不长,这种规定很快就被明太祖取消,不再发放俸禄,而是享受豁免赋役的权利,生活困难的官员有司每月米二石,修(终)其身。

即便如此,能获取每月两石米的官员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对官员们没有多少吸引力,所以到了六十岁不愿致仕的官员比比皆是,无不想法设法地继续为官,那种没有没有门路而又赖在官位上的官员通常会受到弹劾。

因此,对主动致仕的官员朝廷则会给予鼓励,例如弘治年间,明孝宗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侯爷能从辽东赶来给通州城解围,老朽自然要来拜见侯爷。”

虽然李云天在刘通面前自称学生,但刘通却不能以老师自居,毕竟当年他只是一个监考官而不是主考官,而只有主考官才能称为进士们的恩师,因此起身后笑着向李云天说道,言语中流露出激动的神色,他做梦也想不到收复通州城的人会是李云天。

本来,刘通并不知道李云天去了辽东,毕竟这属于大明的机密,很多京城的文武大员都不知道,更何况是他已经致仕,远离了朝堂,更没有什么消息来源了。

不过蒙古军队攻占通州城后为了威慑城里的居民,在大街小巷张贴了不少告示,上面不仅宣德帝北征失利的消息,还涉及到了辽东战事。

按照告示上的说法,李云天和张昊已经被辽东的蒙古军队包围在了辽阳城里,迟早要成为蒙古军队的俘虏,这使得通州城的百姓深受打击。

不得不说,蒙古军队的张贴的告示有着很大的迷惑性,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欺骗通州城的百姓,宣德帝北征失利的事情已经显而易见,否则蒙古军队岂能打到京畿地区,而既然宣德帝所率领的大军都败了,那么李云天和张昊在辽东的失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通州城里的战斗在中午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结束,只剩下零星的交战还在持续,面对从天而降的凶悍明军,大量蒙古兵和仆从军士兵选择了投降,街上到处可见长长的俘虏队伍。

虽然查干巴拉第一时间领着人冲向了阿鲁台的住处,可他还是晚了一步,阿鲁台已经提前离开,召集了城里的军队从南门突围。

刘通从入城的明军那里得知收复通州城的是辽东明军后大吃了一惊,这才知道蒙古军队对辽东战事撒了弥天大谎,于是找来了通州城里有名的官吏士绅,一同出城前来拜见李云天。

“老师的心意学生心领了,学生要即刻回京觐见皇上,等眼前的事务忙完后学生定于老师和几位大人一醉方休。”

刘通等人本想邀请李云天进通州城鼓舞城中百姓的士气,同时也是给李云天等人接风洗尘,不过被李云天笑着婉拒,如今通州城已经被攻克当务之急是前往北京城见宣德帝,给处于风口浪尖的宣德帝报喜。

“我大明能有镇武侯这般文韬武略的干臣,实乃社稷之幸!”刘通等人自然不好再坚持,目送李云天率领数千骑兵奔赴京城,望着李云天远去的背影,刘通禁不住向身边的人赞了一句,周围的几个人纷纷点着头。

在刘通等人看来,李云天三战而定辽东,大明除了他外恐怕无人能在如此困难的情形下完成此等壮举,再加上其勇闯大宁城说服兀良哈三卫归顺朝廷,简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无不充满了传奇色彩。

第726章重返京城

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倾洒在北京城的城墙上,使得这座被围困了两个多月的城池显得更加孤寞。

自从居庸关被攻破后,京城的九门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蒙古大军封锁了进出京城的各条通道,使得京城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虽然蒙古军队并没有围城,距离京城最近的一支由两千蒙古兵和五千仆从军的蒙古军队也驻扎在城南五里的一个镇子上,平时顶多有一些零散的蒙古骑兵在城下骚扰,但京城的守军却不敢贸然出城,避免与蒙古军队发生冲突,固守待援。

由于躲在城里不出来,城墙上的明军士兵没少受到在城外游荡蒙古骑兵和仆从军骑兵的嘲讽和挖苦,甚至当着明军的面杀戮从京城附近村庄抓来的百姓以及****妇女,令守城的明军是义愤填膺,如果不是张辅严令禁止出城的话恐怕早有血气方刚的士兵冲出城与那些蒙古骑兵和仆从军骑兵拼命。

张辅这样做是为了稳妥起见,蒙古骑兵机动性能要胜于明军骑兵一筹,更何况蒙古骑兵善于骑射,明军骑兵出城迎战岂不是自寻死路。

尤为重要的是,要是蒙古军队在城外有埋伏,那么可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这两个多月来守城的明军过得十分憋气,默默地忍受着那些蒙古骑兵和仆从军骑兵的挑衅和奚落,心中对其是恨之入骨可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为恶。

京城北城,安定门。

城墙上的明军正在交岗,正当值守了一天的士兵们准备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时,地面忽然毫无预警地颤抖了起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地传来,使得所有人禁不住都怔住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天呀!”一名老兵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脸色一变后冲到了护墙前,望着远处的路面发出了一声惊叹。

士兵们纷纷蜂拥着来到护墙前,只见远处的道路上有黑压压的一群小黑点正在向京城的方向移动,在夕阳的映射下周身散发出淡淡的金黄色光芒。

“骑兵!蒙古人的骑兵!”一个有些惊慌的声音随后在人群中响了起来,很显然能制造如此响动的肯定是骑兵了,而且从声势来看来的人不少,至少有数千人,甚至更多,目前京畿地区只有蒙古骑兵能达到这种规模。

随着那声惊呼,安定门的明军士兵立刻慌乱了起来,纷纷拿起弓箭紧张地立在护墙前,两个多月来他们还是第一次遇见如此多的蒙古军队,而且还是纵横疆场的蒙古骑兵。

不仅安定门,德胜门也被这群忽然出现的蒙古骑兵惊动了,同样变得慌乱,士兵们拎着弓箭乱哄哄地聚集在城墙上。

安定门和德胜门是京城九门中的两个,都位于京城的北面,其中德胜门在西侧,安定门在东侧,两者相距并不太远,故而双方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快就能知晓。

负责镇守安定门的是永宁伯张峰,从城门楼的阁楼里出来后立在护墙前面无表情地望着那些越来越近的骑兵,蒙古军队一直按兵不动,如今忽然之间到来,是攻城还是议和?

为了确保京城九门的安全,张辅用九名勋贵来坐镇,京城里虽然兵力不是太多,但勋贵却一抓一把,故而自然派上了用场。

由于迁都已经毫无可能,因此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分成了三大派,一派是以张辅等勋贵为首的主战派,另外一派是以杨士奇、杨荣和胡滢为首的议和派,而蹇义则保持了沉默,成为了第三派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杨士奇主张议和,但于谦却是挺战派,认为北元此次进犯大明虽然来势汹汹,但大明已非当年的南宋,只要能坚持到来年,那么等各地勤王大军一到,必能将蒙古军队赶出居庸关。

主战派与议和派在朝会上争吵不休,使得宣德帝颇为头疼,很显然他并不想在蒙古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与阿鲁台议和,可是随着京城被围时间越来越长,京城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

作为大明的天子,宣德帝很清楚,京城的精锐部队在他北征的时候几乎全军覆没,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万全都司已经聚集了大明北方和南直隶的主力部队,明年即便是各地的勤王之师抵达恐怕也难以与蒙古军队相抗衡。

而且,宣德帝得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蒙古军队不仅大肆征召仆从军,而且还在地方上设立政权,摆出了一副吞并大明的架势,这令他心中非常不安,他并不害怕蒙古兵,毕竟蒙古兵人数有限,而要是仆从军壮大起来,那么对大明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唯今之计,宣德帝只能寄希望于万全都司的周征以及辽东都司的张昊、李云天能击败蒙古军队入关救驾。

尤其是辽东都司,宣德帝心中抱着很大的希望,李云天既然能出其不意地用清风谷、银州城和虎皮营三场胜利一举扭转明军在辽东的不利战局,那么以明军现在在辽东的声势,李云天肯定能击败辽东的蒙古军队,挥师南下来救援京城。

只要辽东明军一到,那么北直隶的战局将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反转,明军将重新占有优势。

在宣德帝看来,李云天所率领的辽东明军能在战场上与蒙古军队正面硬撼,毫无疑问是大明最为精锐的部队,只要辽东军队攻破了蒙古军队把守的居庸关与万全都司的周征汇合,明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对蒙古军队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因此,宣德帝一直在等待,等待李云天击败辽东的蒙古军队,他相信李云天一定不会让他失望,更不愿意做一个与北元定下城下之盟的大明天子,那样的话大明肯定会向南宋一样割地赔款,他以后还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张峰身为大明勋贵,自然清楚朝廷上的动向,议和派认为越早与蒙古军队议和为好,蒙古军队现在正在抓紧攻城事宜,一旦来年猛烈攻城的话那么再想议和可就晚了。

虽然京城的百姓不清楚当前的局势,可议和派的那些高官显贵知道大明军队的主力基本上已经调来与蒙古军队作战,各地的勤王之师难以与蒙古军队相抗衡,如果主动进攻的话那无疑是找死,正中蒙古军队的下怀。

正是因为如此,朝廷中有些勋贵也都表露出了议和的意愿,他们比普通人更清楚蒙古军队的可怕,所以与其在京城里碌碌无为地等待,不如先与蒙古军队讲和,以确保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能顺利脱困,那么即便丢了北京城也可以移驾南京城,整军备战来年再与蒙古军队一决雌雄。

不过,张峰既然被张辅派来守城门,那么很显然是主战派,在他看来大明在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还有二三十万大军,根本就没有必要跟蒙古军队议和,而且京城城防坚固,粮草充足,足以坚持到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援兵到来。

现如今,大明勋贵中最能打仗的四个勋贵中有三个,也就是周征、张昊和李云天在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与蒙古军队作战,剩下的张辅坐镇京城指挥防御,张峰相信周征、张昊和李云天一定能想出办法击败对手赶来救援京城。

张峰皱着眉头望着逐渐靠近的骑兵部队,他并不担心蒙古军队攻打京城,以京城的城防和兵力将使得蒙古军队伤亡惨重,令他忌惮的是蒙古军队派人来议和,那样的话会使得事情变得非常复杂,朝廷里的那些中间派官员很有可能会开口支持议和。

此时此刻,张峰并不认为蒙古军队会愚蠢地选择晚上来攻城,那样只会有利于守城的一方,因此对方就只可能是来谈判议和的。

在张峰面无表情地注视下,那支前来的骑兵队伍在距离城门数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一名举着一面旗子的骑兵策马奔向了城门楼,这使得城门楼上的士兵纷纷弓箭瞄准了他。

“辽东副总兵!”此时夜色已经降临,等到那名骑兵靠近后张峰借着天空最后一丝光亮看清了骑兵手上拿着的那名旗子,双目不由得浮现出惊愕的神色,这可是李云天的帅旗,难道李云天战败了,被蒙古军队夺了帅旗?

不过下一刻张峰的视线就落在了骑兵的服饰上,黑色的制式军服,这可是只有骁武军才拥有的类型。

“楼上的人听着,镇武侯回京觐见皇上,快快打开城门。”就在张峰陷入沉思的时候,楼下的骑兵冲着他高声喊道。

“镇武侯!”张峰闻言顿时回过神来,嘴巴微张,一脸的难以置信,这个时候李云天不是应该在辽东吗?李云天即便是再能打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能击溃辽东的那些蒙古军队。

附近的明军士兵也面面相觑,由于事发突然他们一时间难以相信那名骑兵所说的话,毕竟李云天在辽东一事已经不是机密,只有击败了辽东的蒙古军队才能回京,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十有八九城下面的这些骑兵师蒙古兵伪装的,目的是骗开京城的城门!

第727章各持己见

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

宣德帝倚坐在暖炕上的一个金黄色的舒适软垫上,用雪白的手帕捂着嘴不停地咳嗽着。

房间里,张辅、杨士奇和蹇义等大臣坐在圆凳上,一个个神情关切地望着他。

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轻轻地抚着宣德帝的背部,双目满是焦虑和担忧的神色,去年宣德帝从饮马河逃回大同城的路上受了风寒大病了一场,由于以至于现在都没有好利索。

与去年出征时的意气风发相比,而立之年的宣德帝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不仅面容憔悴,而且眼神中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鬓角处竟然泛出了丝丝白发,可见这段时间他过得并不舒心,一直被前方的战事所困扰。

“诸位爱卿,朕意已决,决不当割地赔款的皇帝,因此议和之事不要再提及。”咳完后,宣德帝扫了一眼手中的手帕将手帕攥在了手里,神情严肃地向在座的重臣们说道。

“皇上,此次蒙古人来势汹汹,而我大明军队主力被阻在居庸关和山海关外无法挥师救援,来年蒙古人必定攻打京城,倘若京城有失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臣恳请皇上先行议和,以确保京师安危。”

听闻此言,杨荣率先站了起来,冲着宣德帝一拱手,躬身沉声说道。

“皇上乃万金之躯,北直隶现在形势危急,依臣之见皇上应南狩金陵,不宜身处险境。”随后,杨士奇也起身劝道。

“臣附议!”胡滢和几名文官跟着开口,表明了议和的态度。

“皇上,如今我守城将士万众一心,忠国公、义国公和镇武侯正在万全和辽东与蒙古人激战,如果现在与蒙古人议和会使得我军士气大伤,将万全和辽东拱手于人。”

张辅见状连忙表示了反对,神情严肃地向宣德帝说道,现在蒙古军队还没有攻城就跟他们议和,与不战而降有何分别,届时大明的威严何在?

“臣等附议!”在场的几名勋贵自然站在张辅一边,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表明了态度。

蹇义不由得无奈地摇了摇头,看来又要爆发一场争吵,围绕主战还是议和朝廷里近来吵得不可开交,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搅得京城官场上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说实话,大部分的官员私下里还是支持议和的,毕竟很少有人想要跟京城共存亡的,如今大明还有大片疆土,完全没有必要在京城与蒙古军队死磕,即便是与蒙古人划黄河或者长江而治那么大明也有不少疆土可以治理,以后可以积蓄力量进行反击。

只不过如此一来大明的威望和宣德帝的颜面就要受到很大的损害,大明自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建立起来的天朝上国形象在那些藩属国面前讲土崩瓦解。

宣德帝的眉头皱了皱,再度用手帕捂在嘴角轻咳起来,他当然知道在京城坚守会有危险,可是为了大明的声威不能毁在他的手里,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