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5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王爷不答应那么在下就不起来。”陈泰并没有起身,而是神色焦急地望着越王,“只要王爷这次能救在下,那么在下以后就唯王爷马首是瞻。

“这……”越王的双目顿时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亮光,他等的就是陈泰的这句话,看来陈泰挺识时务的,随后眉头一皱,故意装作为难的模样。

“王爷,在下是冤枉的,请王爷给在下洗冤。”陈泰知道越王这只是推托之言,因此连忙再度恳求道。

“看在你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份儿上,本王就帮你这一次。”越王好像被陈泰的诚心打动了,犹豫了一下后皱着眉头说道,“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极大,一旦让外界知道的话本王也会牵涉其中。”

“只要王爷帮在下摆脱这场是非,在下愿意给王爷效犬马之劳。”陈泰闻言连忙信誓旦旦地说道,他知道自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仁国公,你错了,咱们都是大明的臣子,需要你效力是大明而不是本王。”越王微微一笑,开口纠正了陈泰的说法。

“王爷一心为公,在下深感钦佩。”陈泰自然不会将越王的这句话当真,如果越王真的是想效忠大明的话也就不会替他脱罪了,虽然心中这样想的但他嘴上却不能这样说,不动声色地拍了越王一个马屁。

“仁国公,如今朝局复杂,有人暗地里兴风作浪,想要趁着大行皇帝离去扰乱朝政,本王和太后需要你来稳定朝局,确保大明江山社稷。”越王心里暗自受用,不过脸上却神色一整,一本正经地向陈泰说道。

“在下一定尽力而为,确保大明江山社稷。”听闻越王提到太后陈泰怔了一下,意识到张太后现在是站在越王一边的,也就是说越王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张太后的意思,随后连忙神情严肃地回答。

“很好!”越王的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拿起陈天雷的供词放在火上引燃,使得供词很快就灰飞烟灭。

虽然供词成为了灰烬,但陈泰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很清楚如果越王需要的话能再度拥有,他现在唯有跟着越王才能避开眼前的这一劫。

中午,太仆寺,典厩署。

“我刚才得到了一个消息,越王去了仁国公府。”李云天被胡一图喊去吃午饭,他到的时候酒菜已经摆在了桌上,胡一图给他倒了一杯酒后问道,“猜猜看,越王为何这个时候去找仁国公?”

“越王现在在审方良的案子,除非……”李云天闻言感到有些奇怪,在他看来越王现在好像没有与陈泰接触的必要,随后眉头微微一皱,若有所思地说道,“除非与案情有关。”

“我也是这么想的,看来越王手里有了仁国公的把柄。”胡一图闻言微微一笑,冲着李云天举起了手里的酒杯,两人碰了一下一干而尽。

“先是文远伯,接着仁国公,如果再考虑到从居庸关调来的守军,越王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李云天拿起酒壶给胡一图倒酒,边倒边苦笑着说道。

如果李云天没有猜错,越王是冲着京城的兵权来的,先是用方良搞掉了亲军都护府的副都督陈天雷,然后再拿下京畿都督府左副都督陈泰,要是新近调来的居庸关守军也是越王的人,那么京城届时可就会刀光剑影了。

不过,让李云天想不通的是,越王只不过是京城里的一个闲散王爷,就算要结交的话也是结交京城里的权贵而不是居庸关的守将,况且杨云贵的情报网络并没有发现越王与镇守居庸关的武忠侯樊勇有何交往。

另外,近来京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很显然是有人精心谋划的,需要众多的人力和财力才能布成今天的这个局,而且还花费了不少时间,可越王并没有这样做的动机。

原因很简单,宣德帝驾崩前越王没有丝毫的机会觊觎大明江山,而一旦再过几年太子成为一名可以理政的少年他也没有染指龙椅的可能,越王无法知道宣德帝会英年早逝,故而根本来不及布置这些。

由此一来的话,所有的这一切就是那名幕后策划者的手笔,李云天不得不佩服对方下了如此大的精力来设这个局,时机可谓把握得恰到好处。

“如果文远伯被定罪,那么他手下的亲军很有可能会被调离皇城。”胡一图端起酒杯闻了一下酒香,有条不紊地说道,“届时居庸关守军很可能会接替他们驻守皇城。”

“也就是说,武忠侯樊勇一定有问题,否则越王不会千方百计地把居庸关的士兵送进皇城!”李云天皱着眉头把胡一图的言外之意说了出来,届时居庸关的守军是唯一让张太后放心把守皇城的部队。

“看来你有的忙了。”胡一图笑了笑,冲着李云天举起了手里的酒杯。

李云天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的神色,端起酒杯与胡一图碰了一下,这次的麻烦如果处理不好的话绝对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第838章得偿所愿

元宵节。

由于适逢宣德帝驾崩,因此官府取消了一年一次的元宵灯会,很显然京城里的氛围并不适合过这种喜庆的节日。

经过几天的突审,越王在方良一案中收获良多,接连提审了左军都督府右都督、武宁侯冯长安,后军都督府右都督、安武侯龚奎,以及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安义侯古大勇。

按照冯长安、龚奎和古大勇的供述,由于在宣德帝平定汉王之乱后他们受到了冷遇,因此心有不甘,故而联合起来想要找机会东山再起。

汉王薨后宣德帝放了被囚禁在宫里的汉王家眷,将其安置在了江南,在当地官府的监视下以平民的身份进行生活。

宣德帝的病情越来越重,这给了三人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三人私下里秘密聚会,经过一番商议后准备在宣德帝驾崩后掌控京城的局势,然后派人前去江南接汉王的世子进京继承皇位。

为了清除拦在他们计划前的障碍,他们为此特意设计了李云天,原本想通过李云天牵连朝中的一大批人出来,制造一场与胡惟庸、蓝玉大案规模相同的大狱。

可惜的是李云天太厉害,竟然能从他们自以为万无一失的计划中接连找出破绽,最后使得他们功亏一篑,不得不动用了一直潜伏在司礼监的左监丞王裕,一把火烧死了李云天。

按照三人的解释,他们不得不杀了李云天,李云天不仅在军队中威望甚高,而且还智谋无双,再加上城外驻扎的骁武军,如果李云天在的话肯定能看穿他们的诡计并加以应对,这使得他们对李云天甚是忌惮。

虽然李云天打乱了他们的诡计,但他们的夺权计划已经展开无法停止,所以就对张昊下手,准备继续栽赃朝中的大臣说其与北元勾结进而使得京城形势混乱,这样的话他们就能趁乱夺权。

然而他们的计划再次受挫,本以为天衣无缝、万无一失的一次刺杀竟然被张昊躲过了一劫。

不仅如此,连方良也因为这次失败的刺杀事件暴露,进而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简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慈宁宫,张太后看了越王送来的几张供词后不由得勃然大怒,将供词往地上一扔,怒气冲冲地喝道。

这几张供词是陈天雷、冯长安、龚奎和古大勇的,按照四人的供述,张昊遇袭身亡后他们会把矛头对准张辅一系的勋贵,如此一来的话京畿都督府大都督的位子就空了出来,而且周征、张昊一系的勋贵和张辅一系的勋贵就会斗起来,他们就可以隔山观火,坐收渔人之利,趁机谋取京畿都督府的大权。

尤为令张太后感到震惊的是,陈天雷等人还与朝中以前与汉王有染的文官相勾结,暗中聚集了以工部右侍郎武通为首的一干文官,届时在朝堂上与其遥相呼应。

武通原为刑部右侍郎,平定汉王之乱后宣德帝虽然没有像原刑部左侍郎秦永祥和原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范彬一样被宣德帝革职或者调到南京养老,但明升暗降去了工部,夹着尾巴当起了工部右侍郎。

由于武通和冯长安等人曾经与汉王关系密切,这使得张太后心中甚为震惊,无形中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她深知皇位争夺的残酷,要是武通和冯长安等人的这个计划成功的话那么大明可就将成为汉王一脉的天下,而太子恐怕也就没有了活路。

“母后,此事千真万确,儿臣从他们家中搜到了用来记载往来钱财的账簿,表明他们暗中支出了不少钱财用来实施他们的阴谋诡计。”越王闻言向张太后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

“可恶至极,大行皇帝对他们不薄,并没有追究他们当年与汉王有染的罪责,可他们不思报效皇恩竟然想要谋反作乱,实在是罪无可恕。”张太后面色一寒,冷冷地望着越王吩咐道,“此事涉及谋反,事关重大,着你会同锦衣卫北镇抚司彻查此案,一定要将所有涉案人员悉数抓捕归案!”

“儿臣谨遵懿旨。”越王闻言心中不由得大喜,躬身应下了这件事情,张太后这次之所以撇开了三法司,很显然是对三法司已经不信任,这正好可以使得他掌控住审讯的局面,进而上下其手,为所欲为。

让锦衣卫来审理谋反大案可谓是大明的传统,自从大明立国以来,凡是遇到了与朝中重臣相关的谋反大案,悉数交与锦衣卫镇抚司处置,永乐帝迁都后办这件事情的就是改制后的北镇抚司。

之所以不让三法司插手,是因为无论明太祖还是永乐帝都担心三法司的官员可能会在审案中徇私,文官集团内部利益错综复杂,两位皇帝并不相信文官集团能秉公断案。

因此,锦衣卫北镇抚司就是审理谋反案的不二选择,由于锦衣卫是皇帝的亲信部队,再加上平常与朝臣关系恶劣,所以皇帝们并不担心其会包庇那些涉案的臣子,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彻查。

锦衣卫和东厂之所以在明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行事嚣张,飞扬跋扈,很大的原因就是皇帝的纵容,使得他们与朝臣之间矛盾重重,如此一来皇帝也就不用担心双方相勾结,可谓是驭下之道的典范。

当然了,文武百官肯定不敢说皇帝的不是,因此就把怨念集中在了东厂和锦衣卫的身上,使得皇帝得以从中脱身,坐山观虎斗。

另外还有内廷,大明的宦官之所以厉害也是皇帝在暗中扶持,以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进行较量,以平衡朝中的政局。

只不过,有的皇帝能很好地掌控住宦官,而有的皇帝则对宦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以至于大明政局弊端丛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文远伯手下的将领肯定有人涉及到此案,他所统辖的亲军在结案前不宜驻扎在皇城。”接下了主审陈天雷等人的谋反案子后,越王沉吟了一下,不无担忧地望向了张太后。

“是呀,亲军负责守卫皇城,事关重大,现在他们确实不适合再来皇城驻守。”张太后闻言若有所地点了一下头,认为越王言之有理,万一亲军中有人发生叛乱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来人,传太师和武平侯。”随后,张太后沉声吩咐侍立在一侧的女官,她准备将陈天雷手下的亲军先调出皇城,以防不测。

“儿臣告退。”越王知道张太后的用意,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向张太后躬身说道。

“你留下,把案情告诉太师和武平侯。”张太后一伸手阻止了越王,她要让张辅和崔安知道调离陈天雷手下亲军的用意。

越王闻言再度一躬身,留下来与张太后商议着目前朝堂上的局势,他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张太后日益倚重他,这使得他心中不由得万分得意,感到有些飘飘然。

“太后,此事是否已经查实?”张辅和崔安来到慈宁宫后,张太后把陈天雷和武通等人的供词给两人看,两人看了后纷纷倍感震惊,张辅神色愕然地望向了张太后。

“证据确凿,他们已经对罪行供认不讳。”越王闻言随即开口,神情严肃地说道,“包括镇国公的事情在内,近来京城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暗中搞得鬼,妄想着借助汉王世子东山再起。”

张辅闻言顿时沉默了,现在这个案子已经不是简单的官场上的争权夺利,也不是简单的谋反,而是涉及到大明皇室的正统,要是在这上面行差踏错一步的话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尤其是张辅,此时的处境非常敏感,当年虽然他站在了宣德帝一边,并且将汉王派来秘密联络的人捆起来交给了官府,但由于张辅与汉王关系密切,而且有传言说永乐帝驾崩的消息是他暗中通传给了汉王,使得汉王布下重兵拦截进京的遗诏。

这令宣德帝心里始终对张辅有着芥蒂,汉王的叛乱平定后张辅不仅失去了兵权而且连新成立的军阁都没有进入,军阁的第一任首辅是忠国公周征。

直到后来,宣德帝对张辅的态度才逐渐有了好转,在周征的劝说下任命勋贵中资历最高的张辅为军阁首辅。

如今陈天雷和武通等人的案子涉及到了汉王世子,作为曾经与汉王关系密切的人,张辅现在最好的抉择就是静观其变,以免说错了话。

“太后,如果文远伯真的图谋不轨,那么他麾下的亲军不宜再留在皇城,请太后早做决断。”崔安此时已经明白过来张太后召他和张辅进宫的目的,于是躬身说道。

“太师,你觉得如何?”张太后闻言微微颔首,开口问向了沉默的张辅。

“太后,臣也觉得将文远伯手下的亲军暂时调离皇城为好。”张辅自然也清楚张太后的用意,因此沉声回答。

“那你说该如何调换?”张太后闻言不动声色地望着张辅,毕竟她是后宫之人,这种调兵遣将的事情还是由张辅这个军阁首辅说出来为好。

“太后,臣对案情不明,不知朝中是否还有文远伯等人的同党,越王既然主审此案,那么不如听听越王的意见。”张辅肯定不会回答这个问题,随即开口推脱,一是为了避免受到猜忌,二来也是防止万一调皇城的军队是陈天雷等人的同谋,那么后果可就麻烦了。

“太后,依臣看来亲军不宜大动,不如让他们与居庸关的守军暂时调换,等案子审结后再换回来。”张太后闻言看向了越王,越王早有准备,有条不紊地回答。

“太师意下如何?”张太后点了点头,向张辅说道。

“臣觉得此举甚好。”张辅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觉得居庸关守军的变动也太频繁了一些,他的嘴角蠕动了一下想要说些什么,不过最终没能说出口,而是向张太后一躬身,赞同了越王的这个提议。

“既然如此,那么此事就交给军阁和亲军都护府去办,尽快换防!”张太后闻言望了张辅和崔安一眼,郑重其事地说道。

由于亲军都护府不归军阁管理,因此亲军与京军的调换必须要经过两个衙门的协调,这也是张太后让张辅和崔安前来的原因。

“臣谨遵懿旨。”张辅和崔安齐齐向张太后一躬身,沉声将此事应了下来。

越王的双目闪过一道亮光,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事到如今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阿仇和他的计划在走,这使得他的心情万分舒畅,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实施最终的计划。

第839章几家欢乐几家愁

元宵节过后,京城的百姓发现街上又有大规模的军队在调动,而且竟然是皇城的亲军与外城的京军之间调防,自从大明立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顿时引得市面上议论纷纷。

与此同时,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校尉和力士四处出击,在京城大肆抓捕陈天雷和冯长安等人的“同党”,包括工部右侍郎武通等众多高官显贵被抓,使得京城一时间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可是“阎王殿”,只要进去了就很难全身而退,更何况还有越王坐镇,在各式酷刑下已经年过半百的武通等人根本就熬不住,纷纷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