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7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正统帝下旨进行税务革新,对南京各大部院的冲击最大,意味着他们手中将失去最大的权力――税收,故而杨溥要前来镇住场子。

南京各大部院的堂官虽然不愿意,但也无可奈何,毕竟正统帝会下令,意味着京城各大势力已经就江南税务革新的问题达成了一致,纵使他们反对也没用,说到底京城各大部院才是大明的中央衙门,他们不过是陪衬而已。

虽说如此,南京各大部院衙门堂官的牢骚肯定少不了的,李云天对此淡然一笑,总不能不让那些人把火气给出了吧。

第1200章隐忧

由于杨溥这次来江南肩负重担,因此接风宴上李云天与他都没喝多少酒,两人点到为止。

宴会在讲武堂扬州司务处里举行,结束后杨溥跟着李云天去了后院的厢房,他此次不远千里前来自然有事情要跟李云天谈。

进了厢房后,等侍卫们端上来两倍热茶后,李云天屏退了所有人,杨溥跟他说的事情属于朝廷的顶级机密,自然不能让外人知道。

“王爷,太皇太后年后身子抱恙,虽然太医院的人没有向外透露太皇太后的病情,但形势想必不容乐观。”等林馨领着侍卫离开,杨溥放了手里的茶杯,忧心忡忡地向望向了李云天。

“怎么会这样!”正慢条斯理地品着茶的李云天闻言顿时大吃了一惊,虽然他也得到了张氏太皇太后身体不适的禀报,但没想到事态会如此严重,竟然使得杨溥感到如此担忧。

而根据李云天得到的消息,张氏太皇太后依旧正常地召见朝中大臣的家眷,周雨婷已经进宫陪伴了张氏太皇太后数次,并没有发现有何不妥。

“本官来京之前,太皇太后曾经召见本官,结果赐宴的时候太皇太后呕出了几口血,本官这才知道太皇太后的病情不妙。”杨溥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张氏太皇太后果真是一名奇女子,竟然能把患病之事掩饰得如此之好。

杨溥私下里曾经旁敲侧击地向太医院负责给张氏太皇太后诊治的御医打探过张氏太皇太后的病情,那名御医告诉他张氏太皇太后只是操劳过度而已,并无大碍。

“太皇太后是一番苦心呀!”李云天这时回过神来,不由得感慨了一句,张氏太皇太后之所以会隐瞒病情完全是为了镇住京中的局势。

正统帝虽然已经登基了七年,但现在只是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天子,没有办法掌控住朝局,所以张氏太皇太后必须要撑下来,以给正统帝争取更多的时间,实在令人钦佩。

“太皇太后有个好歹,京城的局势将变得复杂起来。”杨溥苦笑着望着李云天,脸上满是郁闷的神色。

李云天对此深有同感,张氏太皇太后的存在填补了正统帝年幼无法亲政的空缺,这使得京城各派势力不敢造次。

一旦张氏太皇太后病逝,那么京城各派势力必将蠢蠢欲动,为了权势斗个你死我活,届时京城少不了又是一番血雨腥风。

虽然杨溥没有明说,但李云天心里十分清楚他所担心的事情,忧心张氏太皇太后一死内廷会趁机借助正统帝坐大。

在张氏太皇太后的暗中支持下,内廷的实力逐渐增强,得以与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相抗衡,是张氏太皇太后给正统帝保驾护航的最大依仗。

而一旦失去了张氏太皇太后对内廷的制约,内廷的势力必将会急剧扩张,届时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都会受到其压制,说不定连李云天和讲武堂也会被其算计。

毕竟,内廷的那些宦官们是内臣,包括李云天在内的文臣武官属于外臣,双方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制约。

固然李云天能镇住那些内廷的宦官,可李云天百年之后有谁能制约内廷的人?无论是永乐帝还是洪熙帝以及宣德帝,都对宦官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信任和依赖,同更是也有着非常高的手段对其进行掌控。

李云天相信正统帝如果能有宣德帝的阅历,肯定也会对内廷的宦官游刃有余地掌控,可问题是正统帝并不是宣德帝,而且现在只是一名尚未成人的少年,必然在张氏太皇太后死后对身边朝夕相处的宦官信赖有加,这就使得事情变得无比复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因此,张氏太皇太后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她的存在使得京城各派势力中间有了一个缓冲地带,不至于刀兵相接。

据史料记载,张氏太皇太后在明朝诸位皇后中最为精明能干,平时对内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

洪熙帝驾崩后,宣德帝每遇军国大事都会禀明张氏太皇太后再做决定,而张氏太皇太后也时常询问宣德帝朝政事宜,并经常提醒宣德帝要体恤百姓的疾苦。

正是由于张氏太皇太后的存在,使得大明君臣和睦,各派势力安分守己,虽然内廷已经当时已经对朝廷的政事进行干预,但正统前期内廷还不足以压制文臣集团,正统帝虽然宠信王振,但王振还没有达到专权擅政的程度,朝廷政局大体保持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太皇太后死前司礼监掌印太监一直由金英担任,王振虽然恃宠而骄但还无法掌控住内廷,在张氏太皇太后看来金英老成持稳、经验丰富,是主掌内廷的最佳人选。

直到张氏太皇太后死后,王振才取代金英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这才擅权误国,逐渐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并导致了土木堡的惨败。

“阁老,现在就你我二人,有何话尽管直说。”李云天感觉杨溥在自己面前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微笑着说道。

到了李云天和杨溥这个位子,有些话已经不需要再拐弯抹角,两人都是非常聪明的人,而且相互间关系也不错,所以没有必要玩一些文字上的游戏。

“不知王爷是否知道去年十月份时皇上在宫中设宴时发生的事情。”杨溥闻言顿时微微一笑,有了李云天这句话他也就没有了顾虑,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问道。

“阁老,你是指王振入宴一事?”李云天立刻清楚了杨溥的意思,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正统六年十月,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正统帝在皇宫里设宴庆贺。

按照大明的规制,宦官是没有资格参加宫宴的,不过这时的王振已经深得正统帝的宠信,正统帝见如此热闹的宴会上少了宋大山和王英,于是派人赏赐了这两名最值得他信赖的贴身宦官一桌宴席。

与行事有些跋扈的王振相比,宋大山平日里显得异常低调,颇有神华内敛的意味,因此恭恭敬敬地叩谢了正统帝赏赐的宴席,不过王振却自比周公,冲着宋大山发起了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我等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

宋大山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有言语,不过前来赏赐的宦官知趣地把此事禀报给了正统帝,正统帝闻之后不但不怪罪反倒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于是下令打开东华门中门,让王振和宋大山进入宫中参加宴会。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宋大山和王振深受正统帝的宠爱,同时也意味着已经成为少年的正统帝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对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宫廷宴会事件结束后,一些文官和勋贵私下里已经开始亲近宋大山和王振,宫里的宦官们更是纷纷向两人靠拢,谁都清楚在正统帝的支持下宋大山和王振将成为大明的权宦。

李云天年前就知道这件事情,不过他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很清楚王振的为人,也知道正统帝已经不再是昔日少不更事的孩童,以后这种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王振此人,狡猾奸诈,飞扬跋扈,日后必将成为朝廷的大患。”杨溥知道李云天消息灵通,京城的事情很少能瞒过李云天,于是微微颔首后忧心忡忡地说道。

“阁老的意思是……”李云天听出杨溥对王振有着很深的成见,于是不动声色地望着他。

“王爷,此人不除大明今后必将没有宁日。”杨溥犹豫了一下,随后郑重其事地说道,“还望王爷能出手相助,除了这个祸害。”

“阁老,王振此人深得皇上的信赖,恐怕就算本王出面皇上也会袒护他。”

李云天清楚杨溥的意思,并不是让自己杀了王振,这可犯了正统帝的大忌,而是想办法使得王振失宠,闻言不由得苦笑着摇了摇头,再怎么说王振也是陪着正统帝长大的,只要王振不犯了谋逆的罪行那么正统帝绝对会信任他,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现在还希望用内廷牵制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岂会把王振给灭了,这样对她没有丝毫的好处。

“阁老难道忘了,太皇太后想要杀王振而被皇上拦下的事情!”随后,李云天开口提醒杨溥。

“唉!”杨溥当然知道李云天所说之事,闻言不由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正统帝毕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喜好,连张氏太皇太后都没能杀了王振更何况李云天?

况且,王振的存在对李云天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得讲武堂避开朝堂之上的争端,杨溥是个聪明人自然清楚其中的门道。

不过杨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由于正统帝的宠信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把王振给灭了,故而唯有向李云天求助,李云天文韬武略都非常卓越,再加上受到正统帝的尊敬和信赖,说不定能使得王振失宠。

从现在的情形看来要想对付王振只能依靠杨溥和文官集团了,毕竟王振现在还没有做出需要李云天出面来收拾残局的事情来,因此李云天岂会此时动手来修理他?这样的话势必引发内廷的敌对。

第1201章恩威并施

张氏太皇太后要杀王振的事情发生在去年宫宴结束后,当时惊动了京城,给了王振沉重打击,可惜李云天错过了这场好戏。

本来,张氏太皇太后并不想把事情闹得这么大,再怎么说王振也是正统帝的心腹,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她怎么也得给正统帝留几分面子,毕竟正统帝才是天子,大明的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太皇太后虽然代替了正统帝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将政务交给了朝廷的文武官员去处理,忠实地秉承了明太祖订下的后宫和外戚不得干政的祖训,放眼中华上下两千年,恐怕中国封建王朝中也只有明朝没有后宫专权外戚乱政的事情发生。

可王振实在是太过张扬,这使得张氏太皇太后心生警惕,她在世的时候能镇住王振,可一旦去世的话恐怕内廷就要趁机做大,这可不是她所希望看见的事情。

其实,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李云天在京城多留些时日,是想李云天教授给正统帝驭下之策,使得正统帝可以像宣德帝一样将那些宦官掌控在手心,维持朝堂之上的均势。

可惜的是李云天实在是太忙了,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留在京城,这也是张氏太皇太后欣赏李云天的地方,不像京城别的高官显贵那样一直在京城里窝着想着如何讨她和正统帝的欢心,再不然就是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党同伐异。

毕竟,张氏太皇太后已经年过六旬,这在古代可谓是高龄老人,健康江河日下,考虑到正统帝年幼,她不得不未雨绸缪提前做准备,即便是杀不了王振也要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不得不说,王振心机深沉非常有手段,虽然没在司礼监任职但是却能越过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金英来介入“批红”事宜。

司礼监的几个秉笔太监都跟王振和宋大山走得非常近,谁都知道两人将来会执掌司礼监,所以现在肯定要打好关系,免得届时被排挤。

说起来,王振和宋大山的官职在宦官中只是中上水平,两人现在担任御马监的左右少监,是从四品的官职,上面还有正四品的御马监太监。

但从权力上而言,王振和宋大山足以跟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相提并论,宫里面的宦官超过一半投靠了两人,其中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投靠显得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司礼监是内廷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不仅总管着宫中的宦官事务,还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着内外的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

由于司礼监的重要,故而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都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

当大明的“票拟”制度形成后,皇帝对大臣们上奏的奏章的意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再由掌印太监在上面用印,称为“批红”,然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实际上,由此一来司礼监的太监们就掌握了“批红”大权,成为了皇帝的代言人。

纵观大明历史,大明自宣德帝以后的朝堂政务基本上都由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处理,这样的话大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省得皇帝与那些文官集团勾心斗角。

因为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故而清楚皇帝的喜好,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特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成为宦官日后擅权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他们足以与强大的文官集团对抗。

虽然王振和宋大山深得正统帝的喜爱,但正统帝毕竟年幼无法主政,朝廷大事由张氏太皇太后垂拱而治,而张氏太皇太后不仅信任李云天、张辅和杨士奇等朝廷文武权贵,同时也重用了金英等内廷权宦。

由于李云天、张辅、杨士奇和金英等人都是前朝的元老,在朝廷和内廷的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难与匹敌所以还不敢放肆以免惹祸上身,暗中等待时机来攥取权力。

因此,正统帝登基后王振对张氏太皇太后和朝中文武重臣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装出一副知节明义、一心为国的架势以获得众人的好感。

有一件事情足以表明王振的奸诈,正统帝曾经与小宦官在御花园里击球玩耍,王振事后趁着朝中文武重臣被召来宫中议事的时机当着众人的面跪奏正统帝,恳请正统帝以江山社稷为重,勿要醉心于玩乐。

现场的文武权贵对此是深受感动,纷纷慨叹王振一个宦官也能忧国忧民,实在是一名忠心的臣子。

李云天当时也在现场,闻之不由得感到有些好笑,他很清楚那几名与正统帝玩球的小宦官是王振安排的,其目的是迎合正统帝的喜好,毕竟正统帝只是一名少年而已,自然有着爱玩的天性。

与此同时,李云天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躬身立在正统帝一侧的金英嘴角流露出一丝不屑的神色,很显然他也清楚内情知道王振的虚伪。

值得一提的是,正统帝登基后,王振每次到内阁传达皇帝的旨意都是一副恭敬的模样,站在门外不进入阁内,以免耽误了内阁的事务。

王振此举无疑迷惑住了内阁包括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在内的阁老们,认为其是一名忠宦,故而后来王振再来内阁传旨时,内阁的阁老们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毕竟王振代表的是皇帝。

虽然王振表面上讨好朝中的文武重臣,装出一副事事顺从的模样,但内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权利的****,一有机会就扩张自己的势力,而且常在私下里劝正统帝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对开“经筵”、倡导文治,建议发展军事、以武治国等等。

正是由于王振联武治文,故而内廷与勋贵集团的关系相处的比较融洽,在王振看来文官集团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勋贵集团,双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当年,西域大捷的捷报传来后正统帝大喜,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阅兵,举行校场比试以振国威。

王振于是利用这个机会,趁着正统帝高兴的时候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为骑射第一,使得纪广得以从卫指挥佥事越级提升为了都督佥事。

随着王振按捺不住私欲的诱惑蠢蠢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