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毅轻蔑一笑,“我什么时候差过钱?再说了,没准还有人给咱们掏钱呢!”唐毅回头,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总督府,转身招呼着大家,一起杀向了琉璃苑。

……

胡宗宪的书房,灯火通明,传说中巡查军队的胡宗宪正坐在太师椅上,一左一右,郑若曾和王寅陪伴着。只见王寅低垂着脑袋,满脸羞愧,恨不得把脑袋插进地缝里。

“部堂,都怪我一时糊涂,坏了您的大事。”

胡宗宪摆摆手,“唉,十岳公,你也不要自责,唐行之有多机敏我早就知道,我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郑若曾不服气道:“部堂,您说那事非要唐毅去办吗?我就不信,没了唐屠户,咱们就吃带毛猪?”

“不一样!”

胡宗宪摇了摇头,沉吟半晌说道:“对付王直和徐海,我力主招降,王本固等人主张彻底绞杀,如果我去做,肯定会招来非议,不但不会成功,还容易惹出更大的篓子。”

“那唐毅就不会吗?”郑若曾不解道。

这回轮到王寅说话了,“唐毅出身心学,有对东南士绅有恩,而且他隐然是东南的第三方势力,再加上圣眷正隆,又机敏过人,不论是王直和徐海,还是王本固这根搅屎棍子,都不是他的对手。要想招降倭寇,非此人莫属!”

王寅越说越气,都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嘴巴子,好好的一件事,让他给办砸了,真是没脸见人啊!

“部堂,我去求见唐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会说动他的。”

胡宗宪摇摇头,“十岳公,唐毅那小子是用人情说得动的?他要的是利益,他现在多半在待价而沽,等着狠狠宰我一刀呢!”

“那可怎么办啊?”郑若曾一脸的为难。

胡宗宪背着手,在地上走来走去,足足过了一刻钟,有不甘,有痛苦,有挣扎,最后化成了一声长叹。

“横竖一刀,躲不过的,十岳公,你去告诉唐毅,只要他能帮着招降王直和徐海,我给他二百万两银子修路。”

二百万两啊!

王寅和郑若曾都咬着后槽牙,那个惊讶就不用说了。这几乎就是东南两年的军饷啊,真是好大的手笔。

“部堂,我这就去找唐毅,他要是不答应,我,我就抹脖子,血溅三尺!”王寅决然地说道。

“不至于,不至于!”胡宗宪连忙摆手,“行之还是顾全大局的……最好你还是找个帮手,让何心隐陪着你去就不错。”

王寅用力点头,从总督衙门出来,直奔馆驿,何大侠前番找到了两只白鹿,帮了唐毅和胡宗宪的大忙,为了保证白鹿安全,何心隐一路护送着进京,前些日子才回到了东南,正在杭州休息。

王寅和他都在胡宗宪手下办过事,交情很不错,不用通禀,直接走了进来,只见何心隐正在舞剑。

三尺青锋,在他的手里就宛如一条白蛇,寒光烁烁,上下飞舞,把周身笼罩起来,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罢了,何大侠的功夫又厉害了许多!

王寅等到何心隐收了宝剑,才笑道:“夫山,好功夫,这是有一点可惜啊!功夫再好,不过十步取一人,终究是匹夫之勇。”

何心隐从桌案上抓起小巧的紫砂壶,抿了一口茶,笑道:“十岳兄,有什么话直说,不用绕圈子。”

“夫山兄快人快语,我也就不瞒着了,想必你也清楚倭寇的情况,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招降,奈何唐行之不愿意出力,夫山兄,你可要帮我啊。”

何心隐收起了宝剑,把眼睛一眯缝,淡淡说道:“十岳兄,别人都好说,唐大人可是最有主意的,我怕是帮不了你什么。”

“也不要夫山兄为难,只要能让唐大人见我一面就好。”王寅算是见识了唐毅的诡诈,也不敢托大。

何心隐迟疑一下,“好吧,能不能成,我可不保准。”

“能见到人,就多谢老兄了。”

两个人打听了一下,就直接赶到了琉璃苑。

通报之后,过了好一会儿,唐毅才从里面出来,这位披头散发,头上还湿漉漉的,身穿着宽大的袍子,光脚踩着木屐,一副刚刚洗完澡的模样。

一进来就笑道:“是夫山先生啊,这儿的药浴不差,泡一会儿,找几个姑娘搓搓背,别提多舒服了,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是苏州人不假,也到了杭州好多次,匆匆忙忙,从来都没享受过,甚是遗憾,甚是遗憾啊!”

唐毅感慨着,一屁股坐在了太师椅上,笑道:“夫山兄,你走南闯北多年,保证有些好玩的事情,咱们摆一桌酒,促膝长谈,岂不美哉!”

看着唐毅东拉西扯,王寅只觉得胃疼。

“状元公,打扰您的雅兴是在下不是,还请状元公以国事为重,能听在下说几句话。”

唐毅没有回答,何心隐忍不住说道:“唐大人,十岳兄的确是有要事,你就让他说吧。”

“嗯,先生有话就说,我听着就是。”唐毅沉着脸,看不出一丝笑容。

“多谢状元公。”王寅顿了一下,说道:“这几年下来,东南抗倭的局面已经扭转过来,可是距离彻底消灭倭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下认为倭寇只有招降一途,而能招降倭寇之人,非状元公莫属。”

唐毅嘴角动了一下,冷笑道:“胡部堂不是说要练十万大军,造两千艘战船,扫荡海面,还用得着招抚吗?”

王寅不好打东翁的嘴巴,只能求助似的看向何心隐。何心隐沉着脸,突然站起身,神情凝重地说道:“启禀唐大人,我有几句浅见。”

“讲。”

“所谓倭寇,和一般的山贼土匪并不相同,人员之复杂,难以言说。”何心隐侃侃而谈,“人言王直为倭寇头子,实则他手下直辖的倭寇不过两三万人,还有七八万只是名义上依附于他,至于徐海也是如此。依附他们的倭寇龙蛇混杂,有大明的海商,有经年的海盗,其中多半都和朝廷有血海深仇,化解不开。里面还有倭国武士,西洋海盗,来自波斯等地的大胡子……”何心隐苦笑道:“大人,您说杀了王直和徐海,会有什么后果?”

唐毅仰着头,五官纠结到了一起。

“还能什么后果,杀了他们,再也没有能约束其他人,甚至连个谈判的头目都选不出来。”唐毅突然觉得东南的情况和后世的伊拉克很像,杀掉傻大木容易,可是杀了他,群龙无首,就再也没法收拾残局了……

第460章史上最贵的酬劳

倭寇实际的情况比起何心隐说的还要复杂无数倍,大大小小的倭寇,差不多有几百股之多,最强的就是王直和徐海两伙,他们直属的兵力在四五万左右,换句说话,还有十来万的倭寇是毫无组织的墙头草,哪边风硬往哪边倒。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以抢掠为生,且野性难驯,有些人甚至几辈子都是海盗,还有西洋、印度、波斯这些地方的海盗商人混入,对他们除了物理消灭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王直和徐海的存在,固然是心腹大患,可是他们都是海商出身,热衷贸易。自从泉州市舶司重开之后,他们都欢欣鼓舞,甚至约束手下倭寇,和官府合作,支持开海事业。

假使把他们都干掉,剩下的倭寇更凶残,也更暴虐,他们只喜欢抢掠烧杀,到时候东南的倭患只会成倍增加,危害更甚。

像胡宗宪所说,练出十万大军,聚集无数战船,横扫海上,效果又会如何呢?

先不说朝廷不会允许出现那么庞大的水师,就算有了强兵,成百上千的岛屿,挨个去绞杀倭寇,简直是用大炮打蚊子,得不偿失。

唐毅思索了好半晌,也不得不承认,何心隐和王寅的看法是正确的。

唯有招降徐海和王直,然后以倭寇对付倭寇,以毒攻毒,东南的海面才能平静下来,倭患才能彻底消除。

只是招降真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唐毅又陷入了沉思,何心隐性子急,说道:“唐大人,去年的时候,我化装成倭寇,在海上跑了大半年,对倭寇的情况也略有所知,他们之中七八成都是我大明的子民,过不下去了,才跑到海上为盗,他们固然可恶,可是也未必个个都十恶不赦,有不少人都担心客死异乡,盼着能重回家乡,大人若是顺天应人,把他们都招降了,实在是东南的一大幸事。”何心隐说到了激动之处,连脖子都红了。

“夫山先生,我担心的不是倭寇,虽然他们不太好对付,但是总归办法比困难多,难题在朝廷,在那一帮榆木脑壳儿。”

王寅眼前一亮,唐毅的话算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朝中就是有那么一帮糊涂蛋,读书读得脑袋都堵死了,一根筋,又臭又硬,拿他们还没有办法。死抱着圣人教训,抱着祖宗法度不放,说什么汉贼不两立,说什么倭寇野性难驯,不能真心投降。他们的脑袋也不知道转一转,谁也没指望倭寇能真心投降,只要把他们拉过来,到时候决定权就在朝廷手里,想让他们干啥,他们就要干啥。就像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将,占山为王的时候,所向睥睨,一旦投降了朝廷,南北驱使,打几场仗,就消耗一空了。连小孩子都能想明白的事情,他们怎么就不懂呢!”

唐毅心中暗笑,王寅的见识是真不错,只是他不太明白文官的心思。

这个道理是不懂吗?

未必!

从科举一路考出来的官员,说到底还有文人的习性,文人什么习性呢,好面子,又有些过于理想。

一旦招降倭寇,就要给他们官职,一想到和昔日的贼人同殿称臣,官员们就受不了,他们会千方百计,阻挠这种事情。还别说比较死硬的明朝文人,宋朝又如何?

北宋名将狄青累积战功,一路升到了枢密使,执掌全国兵权,结果却遭到了整个文管体系的排挤攻击,各种泼脏水,无中生有,恶语中伤。其中就不乏欧阳修,韩琦,文彦博等等名臣。

在无休止的攻击之中,软弱的仁宗皇帝选择向文官集团妥协,将一位功勋卓著,忠心耿耿的大将贬到了陈州,一年多之后,狄青就暴病而亡,将星陨落,狄青就是被文官集团给阴死的,死的比岳飞还冤!

相比狄青,王直和徐海不但出身更卑贱,而且他们还反抗朝廷,在海外称孤道寡,弄得大明朝灰头土脸,颜面无存。

千刀万剐了他们还不解气,如何能给他们官职,哪怕是假的,文官们也转不过这个弯儿。

更何况文官之中,又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他们就是以挑毛病活着的。

真心招降,他们说有辱斯文,如果假招降,他们就说朝廷失信于人,总而言之,道理都在他们那里,可是真让他们去做点事情,保证是一团糟。

很不幸,浙江就有这么一根极品搅屎棍。

此人就是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别看他只是个七品官,可是巡按御史和巡抚总督一样,都是钦差的性质,有专折奏事的权利,典型官小权大。胡宗宪当初就是从这个职位一跃升到浙江巡抚的。

王本固是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资历不差,而且官声极好,虽然比不上海瑞那种偏执狂,他也是极为清廉,不贪不占,爱惜民力,处处打着为百姓做主的旗号,能战敢战。

而且他本身没有把柄,浑身是刺,哪怕强如胡宗宪,面对他,也是老虎吃天,没处下嘴。

也不知怎么回事,王本固从哪里听说胡宗宪打算招降倭寇,他上蹿下跳,几次当着胡宗宪质问。

倭寇祸国殃民,人所共知,朝廷每年花费百万两军饷,聚集几十万大军,拿区区倭寇没有办法,竟然要招降,要不要脸?把大明的尊严置于何地?死于倭寇手里的军民百姓会如何看?堂堂大明朝,连倭寇都对付不了,简直愧对祖宗,有负圣恩。

王本固甚至直言,谁提议招降倭寇,就是和倭寇暗中勾结,图谋不轨。为了大明朝的正气,他要誓死力争,绝不和倭寇妥协。

有了这么一个不要命的家伙挡着,胡宗宪是真不敢去招降王直和徐海,可不招降也不成,恰巧这时候,唐毅来了,胡宗宪就把主意打到了他的身上。

王寅低声下气,近乎哀求道:“状元公,胡部堂身为东南总督,却也受到方方面面掣肘,加之朝廷有人把他视作严党,一旦胡部堂招降倭寇,就会有人攻击他图谋不轨,居心叵测。胡部堂心有余而力不足,状元公身为六首魁元,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由您出面招降倭寇,定然能马到成功,倘若东南有天下太平的时候,状元公居功厥伟,千万百姓都会感念状元公大恩啊!”

何心隐频频点头,也说道:“十岳兄乃是肺腑之言,大人,您就答应了吧!”

“哼,我又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胡宗宪都不敢招降,我哪有那个本事!”唐毅脸色铁青,从座位上站起来,来回踱步。

“夫山先生,十岳先生,我也知道招降是最好的办法,可你们别忘了,舆论不站在我们一边,有多少人等着盼着,要用倭寇做文章。这些人是见了棺材都不落泪的主儿!他们只会把责任推给别人。你们信不信,就算招降成功了,他们没准儿也会偷偷下手,把倭寇头子给砍了,拿着倭寇的人头请功。”

“怎么可以这样,会天下大乱的!”

“人家信奉的是升官之后,拍屁股走人,哪管洪水滔天。”唐毅毫不留情嘲讽道。

放在以往,唐毅或许还会冒险一试,可是现在他可没有那个心思。抗倭的重要程度,甚至都排不到前五名,实在是不值得堵上一切。

何心隐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大口喘气,说不出话来。王寅攥着拳头,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突然道:“二百万两!”

别人或许不懂,可是唐毅却明白了过来,他眼皮挑了挑,沉默了许久,才缓缓道:“三百万两,少一个子我都不干!”

“好!三百万就三百万!只要状元公能招降王直和徐海,银子自然奉上。”

唐毅呵呵一笑,“我不会傻乎乎去招降倭寇的,总之我有办法让倭寇销声匿迹。”唐毅负着手,从容笑道:“只是我这个从来都是先拿钱,让胡汝贞把银子给我,这个烫手的山芋我接了。”

第461章比倭寇还倭寇

王寅毕竟只是胡宗宪的谋主,不能替主人决定,他和唐毅谈好之后,立刻起身,回总督府报告,屋子里只剩下何心隐和唐毅两个。

何大侠坐在那里,东瞧西望,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夫山先生,有什么疑问,只管说吧。”

何心隐抹了一把络腮胡子,憨笑道:“大人看出来了?”

“哈哈,夫山先生,这点眼力我还是有的。”唐毅叹口气,“不是我爱惜羽毛,害怕承担责任,实在是招安倭酋不是一件小事,哪怕办成了,过了十年八年,也有可能被人翻出来,他胡宗宪把抗倭看成这辈子最大的事业,尚且不敢轻易掺和,我又怎么能冲到第一线?”

或许觉得这话说的太现实,太自私了,唐毅又笑道:“不过我相信总归有办法解决困难的。”

何心隐长叹一声,说道:“大人,实不相瞒,我跑到倭寇那边卧底的时候,见到了徐海,还和他聊过,此人的确有投降朝廷的心思。只是他为人狡诈多疑,又和朝廷打了这么多年,绝不会轻易低头,他常说凭着手下的人马,最少也要当上总兵,还要丹书铁券,保护他徐家世代富贵,才肯投降,您说,这朝廷能答应吗?”

何心隐唉声叹气,可是唐毅却两眼放光,看何心隐的目光都变了,跟财迷看到了文物一般,充满了炽热的光,吓了何大侠一跳。

“大人,我的话可有不当之处?”

“没有,夫山兄说的太好了。”

唐毅真是觉得何心隐这家伙实在是太神奇了,明明一介草莽,却手眼通天,登堂入室,部堂高官对他都客客气气,到了倭寇那边,也是座上宾。

简直和传说中的侠士一般不二,要想解决倭寇的问题,多半还要落在他的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