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自然就不存在贵贱之分。

定稿之后,李贽发自肺腑感叹道:“能随着大人著成此书,李贽死而无憾了!”

“别。”唐毅呵呵一笑,“这才是开头,抛出去试试水温,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

“当真?”李贽不敢置信。

“自然!”唐毅笑道:“卓吾兄,历代以来,读书人把功夫都放在研究虚无缥缈的东西上面,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反而无人问津,唐某不才,愿意开一个头儿,只要能让这些真正学问流传于世,哪怕付出再多,也值得了!”

唐毅一副舍身殉道的架势,把李贽感动坏了,啥也不说,跟在唐毅身边,死心塌地做起了秘书兼幕僚。

唐毅也是说得好听,实际上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是连《国富论》都接受不了,其他的东西也别指望了,还不如不提呢!

千万别第一炮就哑火啊!

唐毅满心祈祷,第一批三千本,悄然出现在了各大书坊,一天,两天,足足五天,都没人过问,只卖出了寥寥几本。

大家都对这个奇怪的书名没什么兴趣,他们更喜欢八股科举,通俗小说。

直到第六天,有个商人偶然到了书坊,随手一翻,竟然入迷了,舍不得挪步,足足看了一个下午,临走的时候,把店里的几十本都给买光了。

有了一个,就有第二个,十天过去,三千本销售一空不说,更有闻讯而来的商人士子,把书坊的门都给堵住了,挥舞着银子,千言万语一句话:我们要看《国富论》!

第743章眼见为实

第一批三千本卖光了,加印五千本,三天光了,再加印一万本,一天卖光了,印的越多,卖的竟然越多,莫非人都疯了?

书坊的老板亲自带着工匠昼夜赶工,一口气加印出五万本,总算顶住了抢购的浪潮,不过也仅仅撑了五天,一队从东南赶来的商旅,直接买了两万本,即刻用快马送回了东南……

好多想买书的人,不甘心空手而回,就开始手抄,总之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国富论》,势头之猛,大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的趋势。

一本书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总算让所有人领教了洛阳纸贵的含义。

其实如此热销,并不算奇怪。

唐毅在天下人的眼中,本身就是个传奇,千年来第一个六首魁元,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前的大员,入仕七年,东南开海,西北战俺答,上马带兵,下马治民。无论在中枢,还是在地方,都政绩斐然,堪称大明第一干吏。

谁能不想知道他为何成功,不客气的说,哪怕只是白纸本,封面写上唐毅两个字,也有无数人购买。

尤其心学门人,大家都知道唐毅是新任的心学盟主,可是他还不到三十岁,年纪轻轻,没有任何著述,凭什么压过那么多的老前辈,执心学牛耳,鬼知道有多少人不服气啊!

你敢出书,倒要看看,你小子有多少斤两。

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想法,大肆购买,不光自己看,还要送给亲朋好友,让所有人一起找唐毅的麻烦。

可以说,前面的热销,完全是人成全了书。

只是接下来的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最先发现《国富论》的商人通读下来,他决定仿照唐毅的建议,也给手下人分工。

他是生产猪鬃刷子的,分工之后,半个月生产出三万把刷子,几乎顶得上过去两个月的量,之所以停了下来,是因为猪鬃不够用了,不然还能生产更多。

商人几乎晕倒了,原来唐大人不是开玩笑,而是玩真的!

天啊,区区的一本书,工匠不变,干活的时间不变,只是把分工调整了,效率就成倍提高,堪称点石成金啊!

不断有人按照唐毅的办法来实验,有烧瓷器的,有做衣服的,有饭馆,有点心铺儿……每一个成功的消息传出,都给《国富论》增加了神秘的魔力,吸引着更多人去疯狂研读,仔细揣摩,越是琢磨,就越是有味道。

唐毅在书中除了单纯的分工专业化之外,还建议用奖励制度代替惩罚,革新工具,提倡发明,研究新工艺等等,每一项都有人去尝试,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国富论》和其他的书都不一样,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空谈,按照书上的方法,能让你的作坊增加几倍、几十倍的产能,用同样的人,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实在是太神奇了!正如书名,这是传授富国裕民之法的宝典!

最初买书的是士人的圈子为主,他们多数只是好奇唐毅写了什么东西。

第二波的热潮却是商贾带动的,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去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践,并且还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唐毅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作者强大的光环,加上绝佳的内容,强大的实践性,相辅相成,直接造成了整个嘉靖四十三年的春天,到处都在谈论《国富论》,不管官场,还是商场,谁要是不知道唐大人的著作,就彻底被淘汰了。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行之果然厉害!”徐渭伸出两个大拇指,毫不吝啬地夸奖着,他一直思索唐毅会以什么方式继续发光发热,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拿出了一本神书,再也不用担心被人遗忘了。

唐毅名气大增,对他们来说,堪称一大福音。

徐渭扫了一眼对面的王世贞,王世贞还捧着书,低头观看,徐渭不屑道:“我说凤洲兄,这几年不会是记忆差了吧,你都看了多少遍了,还记不住?”

王世贞白了他一眼,“徐文长,你这个人就是驴粪球表面光,你一点都没看出来行之这本书的真谛。”

“我倒想要领教,你读出了什么?”徐渭不服气问道。

王世贞把书合上,闭目思索了一会儿,满脸感叹。

“以往读书的时候,总是向往男耕女织,世外桃源,可是按照行之的说法,这可是最没效率的方式了,还不知道多少人桃源梦碎呢!”

徐渭眨眨眼,貌似真有道理,“梦碎倒是小事情,我怕有人会借机发难,找行之的麻烦。”

王世贞战意十足,大笑道:“来就来,他们要攻击行之,咱们也不是吃素的,不服气就辩论辩论,看看谁有道理!”

王世贞是越发钦佩自己的妹夫,维护起来,那是不遗余力。

“呵呵,王凤洲,你还说我是驴粪球,你也好不到哪去。没见行之说吗,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知行合一。要想驳斥他的观点,完全可以,只是要拿出真东西。靠着清谈,靠着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徐渭笑道:“所以啊,我准备带着翰林院的那帮小子,去天津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再说了,我也想领教一下,行之怎么靠着一张苇席,就让一个村子变得富裕起来。”

“好啊,这个主意好,算上我一个,国子监那边刚考完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这俩人也看透了,与其浪费口水,坐而论道,不如领着人去看一看,他们深信唐毅不会让支持他的人失望的。

消息放出去,回响之热烈,简直超出了徐渭的想象,几乎所有的翰林,从上到下,全都报名了,足有四十几号人。

国子监那边,更是热闹,王世贞本以为有个七八十人就很不错了,哪知道光是报名的就突破了二百。

里面有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幼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几乎一个没有落下。

而且仔细一了解,还有不少冒名顶替的,好多商人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仰慕唐毅的名声,想要拜访讨教,就花钱从国子监的生员手里买来报名的资格。

王世贞和徐渭互相通气,是既喜悦,又担心,这么多人,如何安排啊,听说唐毅那里不过是个小村子,百十户的人家,怎么能住得下这么多人。

后来还是诸大受和陶大临想出了办法,分批,正好国子监和翰林院不能空了,一次只准五十人前去,而且不准带仆人,怕辛苦的别去,不怕辛苦的抽签。

结果没有人主动退出,最终抽出了五十个幸运儿,由徐渭和王世贞带领,前往天津,考察书中所说。他们和同学们话别,花了四天的时间,赶到了天津。

又在人的带领之下,来到了村子外面。

离着老远,眺望过去,一片低矮的土坯房,冒着炊烟,看在眼里,徐渭和王世贞,都惊讶的长大了嘴巴,同行的翰林和监生也都惊叹,唐大人竟然住在了如此简陋的地方,实在是令人惊讶。

他们走近了村子,遇到了忙碌的村民,这些村民只是看了看他们,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了,没有丝毫的害怕,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了。

自从《国富论》刊发之后,就有不少商人仿佛朝圣一般,前来拜会唐毅,前不久,天津巡抚殷士儋还带着大大小小的官吏,有知府,知县,前来拜见唐毅,请教治理地方之法,盘桓了两天才离开。

见惯了那么多官员,区区一帮读书人算得了什么。

“果然和别处不一样,老师还真是厉害!”王锡爵欣然说道,他幸运地抽中了签,一想到还在京城写青词的申时行,就忍不住幸灾乐祸。

“凤洲公,咱们快点吧,村子就在前面了。”

王锡爵一溜烟儿跑在前面,其他人争先恐后跟着,进入了村庄,四下留神,看得出来,的确房屋简陋,低矮逼仄,老百姓以往的日子过得不算好。

可如今全然不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不论老人孩子,都换上了得体的衣服,干净整洁,不管是村子里的道路,还是自己的院落,都规规矩矩。

而且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着石块方砖,好些急性子的人们已经准备开工建新房了。只是他们还必须完成一项神圣的任务,才能轮到自己。

那就是修建村子里的学堂!

就在唐毅住的土地庙对面,辟出好大的一块平地,几十名打着赤膊的村民正在挖地基,目测一下,学堂的面积也有十间房舍,地面上有青石青砖,还有比腰都粗的房梁,在另一面,有十几个木工在忙着制作桌椅板凳,预备着给娃娃们上学用,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要不了一两个月,方圆十里八乡,最大的私塾就会赫然出现。

看得出来,村民们的确富裕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小小的村子,竟然舍得不惜血本,大兴文教,都是老师的功劳。

身为唐毅的学生之一,王锡爵十足的自豪,何其幸运,能成为老师的弟子。

他迫不及待地嚷嚷道:“快去见恩师吧,我们满肚子的话要请教恩师呢!”

第744章唐毅的考题

打谷场中间,一团篝火熊熊燃烧,火堆的周围,几十个身着儒衫的读书人席地而坐,欢声笑语不断。在不远处的木架上面,挂着三头开膛破肚的肥羊。

有村民负责把羊肉切成大小适当的块,用木签穿起来,裹上香料,堆成了一座小山。

徐渭和李贽都是好吃之人,尤其是大碗酒,大块肉,吃的满头热汗,那才是最痛快的。他们两个等不及都串好,先捧过来一大堆,放在火上烤着,没有多大一会儿,羊肉就嗞嗞冒油,飘出淡淡的香气,这两位口水流的老长,不停发出啧啧声音,恨不得立刻大快朵颐,别提多丢人了。

唐毅借口给大家伙倒酒,离这俩丢人的家伙远一点。

农家的浊酒,算不得好,可是此时喝起来,别有滋味。唐毅就像是好客的主人,给每一个翰林还有国子监生倒酒。有人竟然激动的双手颤抖,还没喝酒脸就红了,心里不停狂喊,崇拜的偶像给自己倒酒了,不要太幸福啊!

唐毅转了一圈,回到了位置,王锡爵不知道从哪里给老师搬来了一个木墩,坐下来就能比别人高一头,说话也能听得更清楚。

唐毅先举起来酒碗,和蔼笑道:“大家伙远路而来,本该好好招待大家,奈何万事开头难,村子里一切都刚刚开始,只能因陋就简,不周之处,还请海涵。”

说着唐毅先干为敬,其他人连忙陪着,王锡爵喝干了碗里的酒,感叹说道:“老师,您都来四个月了,还是如此简陋,想必刚来的时候,一定更加辛苦。弟子们却在京城养尊处优,歌舞升平,安逸享乐,说起来真是羞愧,该死!”

其他人也都低下了头,感慨万千,仿佛犯了多大错一般。

唐毅满不在乎一笑,“元驭说的对,可是也不对。当初来的时候,的确如此,房舍四面漏风,躺在屋子里,能看到星星和月亮,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自己动手。”唐毅简单说了两句,话锋一转,“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想的更多,可以说略有心得,你们大家伙过来,索性就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好啊!”王锡爵带着头鼓掌,其他人也一起仰望着唐毅,火光照应着他的脸庞,熠熠生辉,恍惚间他们甚至觉得唐毅有了一丝神圣的味道。

王阳明被贬官龙场,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从此心学门人多数高谈阔论,盼着能够顿悟,立地成圣,只是几十年过去,再也没有第二个王阳明。

今天在场的五十多人,几乎都是心学门下,他们憧憬着,想要知道五十年来,最接近阳明公的人,到底悟出了什么道理,每个人竖着耳朵聆听,见证传奇的一幕。

“初到此地,修房舍,砍柴,挑水,煮饭,凡事亲力亲为,无非为了温饱二字,后来便不愿坐吃山空,开始给村民写信,办学堂,挣一些花销,当得知村民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都会编织苇席,换一些银钱,我就建议他们分工协作,织出更多的苇席,赚更多的银子。到了过年的时候,总算是安静下来,回头想了想,却发现几个月的经历,和千百年来的历史演进何其相似。”

唐毅微微仰起头,感叹念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韩愈的这篇《原道》你们多半耳熟能详,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吃饱穿暖,制作出各种实用的工具,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布匹,商品多了,自然就出现了交换,出现了商人,社会越发富庶,医者、乐师出现,治疗疾病,愉悦心灵。制定礼法规范,建立王朝,订立规矩,制定度量衡,组建军队,一步步走来,才有当今之天下。”

用韩愈的观点,把《国富论》的社会分工说法重新阐释一番,大家耳目一新,仔细一琢磨,可不是吗,原来古圣先贤早就发现了,只不过他们说的没有《国富论》这般清楚,当然,后世读书人也没有唐毅的聪明智慧,洞察烛照。

原本对《国富论》还存有怀疑的人,也不得不认同唐毅的说法。

“韩昌黎所言可谓至理,可是他却忘了,数千年下来,不是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生病了能看医生,想要求学,就有书读。实际上如何呢,大多数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有实现,这就是最基本的现实。就在这座村子里,就在三个月之前,有个孩子为了能来读书,不惜把自己的手烫伤,因为手伤了,父母就不会逼着他编苇席,他就能读书了。”

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他们多数家境优渥,实在是想象不了,为了读书,竟然不惜自残,当即就有几个人激动地站了起来。

“大人,想不到世上有如此好学之人,我们愿意出钱。”

“没错,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