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4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阁拜相,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目标,杨博身为晋党的领袖,有更深的打算。晋商发展了一百多年,已经到了极致。再想突破,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权力,入阁拜相,替晋商保驾护航,是杨博的必然使命。

上一次他想借助唐毅和徐阶的斗争,趁机入阁,结果唐毅没有上当,反而摆了杨博一道。痛定思痛之后,杨博一改投机取巧的伎俩,转而采用光明正大的手段,拉拢朝臣,不惜身份,屈身下士,折节下交。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杨博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本钱,可以通过廷推,顺利入阁。

唐顺之拼着一口气,想要硬撑到嘉靖驾崩,除了护送弟子入阁之后,还有一层目的,就是挡住杨博。毕竟晋党的领袖,根基深厚,实力惊人,和徐阶专注于官场不同,杨博在九边,在商界,都有强大的号召力。

他入阁之后,龙入大海,虎归深山,再也无人能抑制。

可假如嘉靖死了,裕王登基,以杨博的身份,能舍了老脸不要,和一帮晚生后辈抢吗?不管任何人,到了内阁,都要先低声下气,把屁股坐热了,和裕王的师父一起熬资历,老头子保证拉不下脸。

最后的几个月,是杨博入阁最后的机会。撑过去,此老就只能止步内阁之外。

别看差不了多长时间,一个是两朝元老,一个是新朝显贵,地位完全是不同的。

老师为自己想到了这么多,今生今世,师恩难报。

一想到这里,唐毅悲从中来,再也忍不住了,伏在恩师的身上,放声痛哭。唐顺之伸手,拍了拍唐毅的肩头,想要说什么,到了最后,只剩下一声叹息。

好半晌,唐毅哭够了,才不好意思道:“师父,弟子失态了,您老立刻上书请辞吧,抛开一切政务,什么都不用想,让弟子好好照顾您老。”

唐鹤征不知道什么时候,端着药碗进来,鼻子头红红的。

“爹,您老就听师兄的吧,不要再操心了。”

唐顺之叹了口气,“我已经是半截枯木,什么都放下,也多活不了一年半载,生死有命,何必那么在乎啊!”

“不,我们在乎!”唐毅坚定说道:“师父,您老苦心焦思,不过是让弟子占一个好位置,实现抱负,可是在君臣纲常的圈子里,怎么绕都是输,因为皇帝输了,可以掀桌子重来。这一次弟子就要让您老看看,我也同样有掀桌子的本钱!皇帝不讲道理,我同样可以不讲道理,区区几个阉竖,真以为能翻了天,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在老师的面前,唐毅再无保留,“您老一定要好好看着,东南就要有一场好戏上演了!”

第813章苏州之变

唐毅在见老师之前,还有些拿不准,要不要撕破脸皮,大闹一场。可是见过之后,他下定了决心,以唐顺之的见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旧想着把自己送进内阁,利用帝师的身份,裕王的懦弱,大刀阔斧变法革新,至于十几年,几十年之后会如何,他都没有想法。

几千年的皇权,太深入人心了,哪怕已经有一大批士人看出了问题,却还是没有勇气,去真正抗衡皇权。

其实想想也很容易明白,大臣们果然实力强悍,却人数众多,门户派别多如牛毛,大家伙都有自己的心思,往往互相拉扯,互相消耗,还没等开战,就先丢盔弃甲,大败亏输。

唐毅觉得有必要做一个示范,戳破皇权虚弱的本质,只要几千年的积威被打破,大家伙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正确认识自己的力量,不再妄自菲薄,以后和皇权的争斗,士人的胆气就会更足。

只是说起来容易,要怎么操作,难度可就大了。

“行之,为师是将死之人,你所言的事情,为师相信了,你不必为了我去冒险,不值得。”唐顺之生怕唐毅一时冲动,鲁莽出手,怎么微妙的时候,万一惹来大祸,多年布局,毁于一旦,他死都闭不上眼睛。

唐毅反倒笑嘻嘻的,他这个人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不会犹豫了。

“师父,弟子不敢说十拿九稳,不过也有七八成的把握,而且弟子手上还有一张王牌,陛下奈何不了我的。”

“当真?”

“那是自然,您老放心,我不会拿小命开玩笑的。”

唐顺之沉吟半晌,“那就好,那就好,元卿,你替为父上一道辞官的奏疏吧!”

……

一直到了傍晚,唐毅才从老师的家中出来,到了家中,也是闷闷不乐,连晚饭都没吃。

“荆川先生的身体如何?”沈明臣不无忧虑地问道。

“唉,很不好。”唐毅右手按着额头,满心自责。

他安排李时珍帮忙,送来各种药物,替老师调理身体,延长寿命,比起历史上,唐顺之多活了六年,本来可以活得更长久的。

“都怪我,避居小站,把京城的一堆事情都留给了老师,偏偏老师又是个追求完美的性子,为了保住唐党,他耗尽了心血,以至油尽灯枯,我这个当弟子的竟然没有察觉,真是该死啊!”

唐毅攥着拳头,嘭嘭锤击胸膛,泪水从眼角滚落。

这世上,他真正在乎的人不多,而唐顺之在其中,却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一想到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要离开自己,唐毅的心就仿佛被掏空了。

“从明天开始,我要搬到老师的府邸,去照顾师父,陪着他老人家,走完最后的一段路程,有什么事情,都不要打扰我。”

沈明臣瞪大了眼睛,怪叫道:“大人,不成啊,东南怎么办,难道坐视不理吗?”沈明臣觉得有些不妥,又补充道:“荆川先生当然重要,只是……”

唐毅拦住了他,“句章先生,你记住一句话,天助自助者,我不是保姆,如果刀子架到了脖子上,那帮人还不知道反抗,他们就该死!”

唐毅说完之后,扬长而去,只留下沈明臣傻愣愣地站在当场,他虽然不完全明白唐毅的意思,可是他却以诗人的敏锐,发现了唐毅的变化。

更加大胆,更加果决,还透着一股子无情无义,和想象中的枭雄越来越像,人情味却少了许多,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沈明臣满心惆怅。

……

苏州府,不知道唐毅的家乡,还是东南经济的中心,盛产丝绸,行销四海,天下驰名。东南最大的银行,交通行的总部就设在苏州,偌大的城中,光是给交通行办事的人员就超过一万人。

发达的金融,繁荣的经济,让这座天堂一般的城市,更加耀眼夺目。

能在苏州当一任知府,那是给个巡抚都不换。

自从出了个六首魁元唐毅之后,苏州在科举之路上,就一骑绝尘,把其他州府都远远甩在身后,单独把苏州拿出来,和其他的省放在一起,都能排进前五名。

申时行、王锡爵的那一科,苏州包揽前两名,更是贡献了史无前例的八个翰林,不敢说空前绝后,也是耀眼夺目,令人咋舌。

成绩不是凭空取得的,苏州重视教育,肯大把投资,遍观整个城市,最好的建筑不是知府衙门,也不是交通行的总部,而是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书院。

光是能数得着的就有和靖书院、学道书院、鹤山书院、甫里书院、文正书院、金乡书院、正谊书院、平江书院。

书院大兴,各地鸿儒齐聚,每天都有名人讲学,使得苏州变成思想最活跃,学术最繁荣的所在。

不只是苏州,整个江南,甚至湖广四川的学子,都争相前来求学。

登坛讲学的鸿儒无一不是门人弟子遍及天下,文章著作等身,吃透了他们的思想,没准考试的时候,就会遇到这些鸿儒的朋友或者弟子作为主考,投其所好,考试自然无往而不利。

正因为如此,才吸引天下英才,汇聚苏州。

只是凡事都逃不过盛极而衰四个字,往日无忧无虑的苏州文人,此刻却面临着灭顶之灾。吴太监率领着厂卫的人马,已经开进了苏州。

他们第一个目标,就是和靖书院,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老学堂,苍松翠柏,雕梁画栋,处处体现着匠心独具,整个学堂,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江南园林。师生们在树荫下,在池塘边,谈论学问,交流心得,好不痛快。

今天大家却没有了往常的悠闲自得,他们凑在了学宫的前面,一个个面色凝重,盯着大门的方向,不多时,整齐的脚步声传来,吴太监率领着数百名番子,冲进了书院。

吴太监一改在京城谨小慎微的作风,换了一身紫蟒袍,玉带披风,杀气十足。骑在高头大马上面,撇着嘴,盯着面前的师生们。

“哈哈哈,胆子不小啊,竟然没人逃跑。对了,听说你们读书人都喜欢以身殉道,莫非要试一试咱家的刀,是不是锋利?”

年轻气盛的学生哪里受得了阉竖羞辱,一个个拧眉瞪眼,就要反驳,一个老者从中间走了出来,他摆了摆手,拦住了众人,迈着坚定的步伐,到了吴太监面前。

“草民王補,拜见公公。”

“你就是王補?王艮的四子,王襞的兄弟?”

提到了老父和兄长,吴太监直呼其名,很是不敬,王補强压着怒火,“不才正是草民。”

“哈哈哈,这么说,妖人何心隐就是你们一伙的?”

王補脸色狂变,忙说道:“何心隐虽然早年向家父请教过学问,可是近六七年,他都不知所踪,草民同他更无任何往来,还请公公明察!”

“推得挺干净的。”吴太监轻蔑一笑,随后大摇其头,撇着嘴道:“你们这些念书的,就是没义气,平时都是好朋友,遇到了事情,就躲得老远。真是让人不齿啊!”

面对一再挑衅,王補的怒火蹿到了脑门,又压了下来。

“启禀公公,草民等人,的确多年不见何心隐,也没有什么来往,您让我们承认什么?”

“你说没有就没有?”吴太监突然狰狞地叫道:“搜!”

一声令下,番子们就往书院里面冲,他们宛如凶神恶煞,花花草草,盆景,养鱼缸,大家伙精心制作的装饰,都遭了难,番子们天生就是破坏者,看什么好,就摧毁什么,大家伙的心越来越下沉。

王補看不下去,干脆闭上了眼睛。砸吧,抢吧,只要人没事就好。反正早就得到了消息,有什么犯忌讳的东西,早就烧毁了,也不怕他们找。

差不多半个时辰,突然有几个番子跑了过来,手里捧着两本书。

“干爹,儿子们找到了妖书。”

吴太监接过来,见两本书的封面赫然写着《明夷待访录》。

“哈哈,铁证如山,还有什么好说的,都给咱家拿下!”

番子们一拥齐上,把书院的十几位教授,还有上百位的学生都给拿下了。王補眼睛瞪得溜圆,他惊呆了,书院里怎么还会有《明夷待访录》,究竟是谁私藏的,想害死大家吗?

突然,他看到了吴太监嘴角的冷笑,王補一下子明白过来,老头子气得眼眉都立起来,破口大骂。

“吴公公,你这是欲加之罪,是陷害我们,妖书不是书院的,是你带来的!”

王補这么一喊,其他的师生也都跟着,纷纷叫嚷。

吴太监毫不在乎,“王補,私藏妖书就是死罪,又诬陷朝廷钦差,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了!给咱家带走!”

和靖书院被抄,接着是鹤山书院、文正书院、金乡书院……苏州百姓,花了十几年时间,建立起来的辉煌学府,一夕之间,都打回了原形,近千位儒者士人被捕,恐怕除了当年方孝孺一案,再也没有这么多读书人下狱了。

朝廷要焚书坑儒,要杀光读书人了!

苏州上下,酝酿着肃杀之气。吴太监丝毫没有察觉,他还沉浸在狂喜之中,书院不光有人,还有各地的捐赠,数额惊人,他的腰包里已经多了五十万两。

吴太监满怀得意,向着松江进发,他的人马还没出苏州城,就发现城门口有无数的马车拦住,把道路给封锁了,从四面八方,数以万计的百姓,向着他的队伍涌来……

第814章天狗食日

依据苏州府志记载,嘉靖四十五年七月初,东厂珰头吴诚率众番子一日之间,捣毁苏州学院八座,锁拿师生数千人,苏州百姓十万之众,以马车封锁城门,跪地请愿,吴诚不从,谓百姓皆乱民,阻钦差队伍者,死!又命缇骑开路,撞伤百姓数十人,有三人死于马蹄之下。

苏州百姓益愤,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旂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前后毙杀东厂番子七十八人,伤一百余人,捕东厂珰头吴诚,当街毙命,解救师生数千人。

阉竖之祸,自太祖成祖,绵延不绝,横行无忌,荼毒天下,目无法纪,私设刑堂,忠贞者蒙冤而死,良善者惨遭杀戮,民众喂阉党之祸,犹如洪水猛兽,谈虎色变。

唯吾郡百姓,奋起一击,倡天下,不十年,东厂废,诏狱止,皆曰苏州之功也……

谁都喜欢说过五关斩六将,走麦城的那一段就要藏起来。

苏州人也不会例外,最初大家伙只是想请愿,把抓起来的师生救下来,至少带走几个领头的无所谓,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少年郎,是苏州的子弟,大家的亲人,谁能舍得让太监带走。

可俗话说打人没好手,骂人没好口。动起手来,人群当中突然冲出了一帮精壮的汉子,他们身手矫健,没人一条硬木哨棒,那些张牙舞爪,嚣张跋扈的东厂番子,只要挨了一下,保证筋骨断裂,摔倒马下。

百姓们都眼红了,看到有人带头,就什么都不怕了。

一顿乱战下来,吴太监和带来的人几乎都被一勺烩了,只剩下少数脱了衣服,逃窜出去,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可是这些人再也不敢横五霸道,纷纷逃回应天,躲进了织造衙门。

织造太监苏伟森也吓得没了人色,立刻去求救魏国公徐鹏举,徐鹏举这些年越老迈昏庸,身体肥胖,别说骑马打仗,就算是走路,都要人搀扶。

听说苏州大乱,他哪里有本事平乱,竟然下令紧闭城门,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向京城求救,言说吴地尽反,请朝廷派遣大军平叛。

这一道奏疏送到了京城,宛如一颗炸雷,凭空炸响,把所有人都炸得外焦里嫩,晕乎乎不知所措。

苏州可不是寻常的地方,那是东南纺织中心,市舶司卖出海外的货物,近一半来自丝绸,而苏州又包揽了七成的丝绸出产。

苏州出了事情,市舶银立刻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这还仅仅是一个最小的影响,眼下京城每年需要五百万石漕粮,其中湖广四川的粮食都要顺流向东,到苏州编组,更换海船,再北上天津,保守计算,三百万石的漕粮要受到影响,搞不好京城就会有几十万人挨饿。

另外苏州又是东南的金融中心,交通行包揽了东南七成的交易结算,囤积着几千万两的白银,是整个东南金融体系的压舱石。

如果产生恐慌,各地争相挤兑,交通行又拿不出银子兑换,整个东南,乃至大明的金融体系都要崩溃。

相比起传统的小农经济,工商繁荣,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分工更详细专业,却也造成了社会更加脆弱,牵一而动全身,往常苏州乱了,最多就是周围的几个府受到影响,如今的影响波及整个大明,甚至海外都要震动。

当徐鹏举的奏疏送到京城,先就落到了袁亨的手里。

重新得到嘉靖重用,又把老对头黄锦推翻,独揽内廷大权,袁亨志得意满,他派遣吴太监南下,查禁书院,亲自坐镇京城,调遣东厂锦衣卫,监督百官,凡是送到内廷的奏疏,都要先经过他的检查,徐阶拟定意见之后,他再批复。

论起权力之大,简直连刘瑾也望洋兴叹。

袁亨甚至私下里想,当年刘瑾号为立皇帝,正德是坐皇帝,如今嘉靖是躺皇帝,他袁亨就是站皇帝。

爽,真是爽啊!

嘉靖一朝,不论是麦福,还是黄锦,本来凌驾百官的内廷,被他们变成了一条哈巴狗,被锦衣卫压制着,还要看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