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一阵好风,就能直上青云。

王世贞前年,因为国子监会试成绩突出,从国子监祭酒一跃成为鸿胪寺卿,空下来的祭酒交给了陶大临。

之前诸大受已经提拔为大理寺少卿,改元之后,隆庆选拔饱学之士,教导太子,诸大受被选中,并且升任礼部右侍郎。

另外在唐毅离开裕王潜邸之后,他把殷士儋推荐进了潜邸,如今殷士儋已经升为户部右侍郎,有了帝师的身份,前途一片光明。

还有林润和邹应龙,这两位都走的是言官路线,因为背靠着阳明学会,加上唐毅的支持,他们的弹劾,几乎无一不中,林如已经升任右副都御史,邹应龙是左佥都御史,都是炙手可热的新星。

外官也有不少,孙鑨升任山东布政使,谭纶执掌蓟辽,还有曹子朝接任江西按察使,吴兑出任大同兵备,加上一大堆的知府知县。

在京的翰林之中,申时行,王锡爵,沈林,王绍周等等,唐毅的人马已经向八爪鱼一般,深入到了各个角落,庞大无比,也难怪老徐拿他没有办法。

只是沈明臣等人的担忧,不是无的放矢,唐毅的人马虽然不少,可是受限于资历,很少有独当一面的,不像徐阶杨博这帮的老怪物,他们的盟友,甚至后辈,都是部堂一级,位高权重,几乎无可替代。

假如借着京察的机会,拿到唐毅一半的羽翼,还真没处诉冤去。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沈明臣感叹道:“大人,我和十岳兄,鹿门兄,还有令尊唐大人,都以为应该割肉,无论如何,也要把杨博摆平。”

沈明臣接着道:“我一路上想过了,杨博最想的事情就是入阁,如果……”

“不可能!”唐毅直接摆手,冷着脸道:“句章兄,上一次我被赶出京城,是为了什么,你还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就是为了阻止杨博渔翁得利!

他们到底不是卑鄙无耻的政客,而是怀揣着强烈理想的一伙人,放杨博入阁,让晋商做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大人,既然如此,就只能从商业利益下手了,杨博一定狮子大开口,我怕咱们这边接受不了。”

他忧心忡忡,唐毅突然笑了起来。

“我给句章兄讲一个故事啊,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传说,众神之王宙斯看上了一个人间国王的妻子,并且据为己有,生下了一个拥有一半人类,一半天神血脉的儿子,叫赫拉克勒斯。”

沈明臣一听就翻了白眼,“蛮夷就是蛮夷,连神王都是个色胚,可见人更没有好东西,斗胆劝大人一句,您还是少看西方的杂书,免得误入歧途。”

唐毅满脸黑线,满肚子的兴趣都没了,气呼呼从袖子里拿出一枚银币,扔给了沈明臣。

“懒得和你说,自己看。”

沈明臣愣了一下,拿起银币掂量一下,沉甸甸的,足有一两上下,做工精致,图文漂亮,拿着就让人爱不释手。

沈明臣认识这玩意,不就是西洋人带来的银币吗,这些年贸易频繁,传过来的银币不在少数。

“大人,这玩意和什么狗屁神王,有啥关系啊?”

唐毅闷声道:“看看上面,是不是有两个柱子?”

“没错。”

“这两个柱子代表直布罗陀海峡两端的高山,传说中就是那位大力士拉开的。”

“哦,原来如此。”沈明臣恍然大悟,突然他眉头皱起,“大人,我听着这个故事怎么那么熟悉啊?对了,愚公移山,不也是派下两位大力士,把太行和王屋移开吗?我说大人,没准啊,这帮西夷就是抄袭咱们老祖宗的东西,真该好好查查。”沈明臣煞有介事提醒道。

唐毅愣了一下,还真没准!

反正传说中古希腊的文物没有一件是真的,现存的都是文艺复兴的仿品,鬼知道真假,正好又是他们接触东方文明之后,历史造假,没准真的存在……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银元!

唐毅甩甩头,把混乱的思绪重新理了理。

“句章兄,你觉得银元如何?”

“好啊,方便,轻松,容易,便捷。”

唐毅总结道:“你没发现四个词是一个意思!”

沈明臣干笑着点头,没有分辨,反而陷入了沉思。

大明通用银两,可是各地的银两成色差别很大,就拿东南来说,南京的元宝含银量是九成多一点,松江府上海县就是七成五,至于苏州,则是八成多一点,浙江的情况同样混乱。

当初唐毅执掌市舶司的时候,就想推动统一银两成色,刚一提出来,就立刻被打枪。

因为大多数的钱庄票号,包括交通行在内,都靠着银子成色的差别,通过交易套利。另外各级衙门,也利用这个缺陷,大肆征收火耗银,要不然大明朝的俸禄那么低,大家伙靠什么活着啊!

一下子动了那么多人的饭碗,当时的唐毅可没有胆子,故此就压了下来。

此时旧事重提,显然是有深刻的盘算。

“句章兄,我打算把发行银元和宝钞的权力,交给晋商,以此换取杨博在京察问题上,高抬贵手,你意下如何?”

沈明臣瞪大了眼睛,惊骇道:“杨博肯定会答应的,只是这么干,太便宜晋商了吧!”

第851章千秋功业

唐毅的三大谋士,各有所长,茅坤多谋善断,眼光格局天下少有,王寅精于阴谋诡计,暗算无双,出手必杀,沈明臣比起这两位差了不止一筹,可是他文采好,而且对民生经济,很有一套,当年胡宗宪搞得提编,就是沈明臣给出的主意。

他来到了苏州,正好能帮着唐毅一起理一理复杂的局面。

首先是京察,买通杨博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只是货币发行权,实在是太重了,落到晋党手里,只怕遗祸无穷。

“大人,别看宝钞在朝廷手里,擦屁股都嫌硬,可是落到晋商手里,以他们雄厚的资本,立时就能让宝钞活起来,至于发行银元,据我所知,一枚银元,银九铜一,也就是说,发行十两银子,就能赚一两的利钱。油水之多,谁能不眼红!”沈明臣总结道:“我觉得让出去的太多了,假如交通行和晋商联手发行银元,双方三七分账,我们占七成,让晋商占三成,已经算是天大的让步,都给晋商,不妥,实在是不妥!”

唐毅微微含笑,“句章先生,你说的都对,可如果我另有算计呢?”

沈明臣一惊,忙问道:“大人,您的意思是?”

“这是一个坑!”

唐毅翘着二郎腿,十足得意,“没有商人能拒绝发行货币的诱惑,晋商也不例外,哪怕知道凭着他们的实力,吞不下来,他们也会使出吃奶的力气,硬往下吞,而我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成熟,给晋商致命一击!”

嚯!

沈明臣瞪圆了眼睛,整个人都傻愣住了。这都是什么人啊?他觉得三观都崩塌了,徐阶借刀杀人够黑了吧?杨博两面三刀,想要坐享好处,吃干抹净,同样不是好玩意。

可这两位比起唐毅来,又差着一筹,甚至是被甩出了十万八千里。

唐毅送给了杨博一枚裹着精致糖衣炮弹,打扮的花枝招展,光彩动人。只要晋商吞下去,在某个时间点,突然炸开,外焦里嫩,骨酥肉麻,历来金融货币的危机,杀伤力都远超过真刀真枪的战争。

搞不好,这一步走错,晋商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家底儿,就会荡然无存,被榨干净,从此之后,彻底沉沦。

数之不尽的巨富之家,一夜从云端跌落地狱,万劫不复,尸骨无存,这要多黑的心肠,多强大的想象力!

服了,真的服了!

沈明臣突然很庆幸,自己到了唐毅的幕府,没有和他成为敌人,不然和他做对,这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噩梦之中了。

“大,大人,是不是本钱下的太大了?”沈明臣的舌头都有点不好使了,“要想黑晋商,光是一个宝钞就可以了,发行银元大可以留给咱们。”

“不。”唐毅摇摇头:“欲取先予,晋商之中,也都是高人,不可小觑天下英雄,如果这两件事情不包在一起,晋商未必会甘心吞下去。”

唐毅又笑道:“无论是发行银元,还是承接宝钞,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让晋商摸着石头过河,然后咱们摸着他们过河,岂不美哉!”

对付杨博那种老狐狸,阴谋诡计都没什么用,只有堂堂正正的阳谋,哪怕他看到了风险,也要闷着头跳下去,那才能行。

唐毅立刻修书一封,让人带着送给老爹,自己不在京城,唯有老爹够分量和杨博谈条件。至于沈明臣,他赶了十来天的路,已经疲惫不堪,唐毅让他去休息,脑袋一沾枕头,就睡着了,鼾声如雷。

等到他醒来的时候,见外面都黑了。

“我这是睡了几个时辰啊?”他迷迷糊糊问道。

“还几个时辰啊,都一天多了!”有侍女娇笑着跑过来,“沈老爷,您是接着睡,还是吃点东西?”

咕噜噜,肠鸣如雷,沈明臣老脸一红,还用说吗,先来点吃的。

侍女下去准备,趁着这个功夫,沈明臣洗漱了一番,饭菜送了上来,吃饱喝足,精神头也恢复了。

他循着路径,找到了唐毅的书房。

已经过了一更天,里面还是灯火通明,沈明臣一如在府邸的时候,咳嗽了两声,走了进来。

唐毅笑道:“句章先生,可休息好了?”

“好不好的,就是劳碌命。”他一屁股坐下来,随手拿起了几份公文,自然而然地看起来,唐毅也没有说什么,一直忙到了快三更,唐毅放下了毛笔,伸了一个懒腰。

沈明臣却脸色凝重,有些惊骇,“太大胆了吧!”

打压兼并,降低田租,从海外购粮……每一样都会引起大震动,偏偏唐毅放在一起干,这不是找麻烦吗!

“大人,您不是常说,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可树敌太多,您这样的作法,怕是不妥啊?”

唐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句章兄,你到了江南,天气如何,可有什么感觉?”

“热,热得邪性,我听侍女说,有一个来月没下雨了。”沈明臣叹道:“说起来这些年就奇怪,北边旱,南边涝,冬天贼冷,夏天死热,各地灾害不断,莫非,真是老天示警?”

连沈明臣一般的人物,面对着莫测的气候,也只能归咎于老天爷。

不过唐毅却知道,这叫做小冰河期!

脚下的地球温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段相对寒冷的时期,温度下降,灾害频发,粮食减产,流民四起。

与此同时,遥远的北方,逐水草而居的野蛮人,气候轻易摧毁了他们古老的生存方式,要么留下来和牲畜一起冻死,要么就拿起武器,去抢劫富庶的中原。

历史证明了,没有人会甘心冻死。

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数据,可是唐毅已经感到了小冰河期的邻近,去岁苏州下了好几场大雪,一度积雪五天才融化。

好些书生欣喜若狂,踏雪寻梅,找寻传说中的诗情画意,玩得快乐极了,可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可爱洁白,备受喜爱的雪,正是摧毁人间仙境的凶手。

杀掉野猪皮,还会有野羊皮,野驴皮,野狗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说不定还会冒出一个更加雄才大略的枭雄,麻烦更大。

关键是要在小冰河期来临的时候,建立足够的海外粮食基地,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化解汹涌而来的流民朝,只要没有流民内乱,区区野猪皮,不在话下。

沈明臣虽然无法洞悉历史,可是他却熟悉过去,李白写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苏轼被贬官杭州,也遇到过几十年难遇的雪景,他也畅饮欢歌,就像去年苏州的士子一般。

可是在这些情况出现之后,没有几十年,就天下大乱,乃至改朝换代,小冰河期,威力之强,绝非虚言!

从这个角度一看,唐毅的种种做法,就变得容易接受了。

压低国内的地租,可是海外的地租却没人管,而且到了海外之后,可以抓捕土著,用奴隶耕种,把人当成牲口,累死了随便一丢也就是了。

那些大家族实力雄厚,田租损失的一点,完全可以海外弥补,更何况还能经营工商,赚得更多。

在唐毅的压力之下,这些人陆续点头,同意把田租调江,其中上等田以五成为最高,中下等田,则是降到三成上下。

中小地主自然是反对强烈,唐毅却不想妥协了,他动用了大量的海外存粮,来冲击市场。

这是他在建立市舶司的时候,就做好的准备,朝鲜、倭国、安南、暹罗、缅甸,这一大圈,凡是产粮的地方,唐毅都安排了采购的人员。

反正这些地方除了粮食,也没有别的东西,一味购买大明的瓷器丝绸,金银外流,他们也受不了,大明能采购他们的粮食,正好平衡贸易,求之不得。

这些粮食,分别屯在了琉球、东番岛等地,此时抛出来,正好是春耕的时候,粮价最贵不过,东南的繁荣,已经被物价推高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苏州等地,一石粮最高能达到二三两银子。

这可不是投机客大肆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价格!

粮食如此之贵,也难怪地主舍不得压低田租,都是钱啊!

不过随着海外粮食的运进,情况骤然改变,苏州粮价,一天三降,被打到了一两五,还在继续下跌之中。

整个东南的情况都差不多,以往人们认准了人多地少,粮价高涨,就死命抢夺土地,可眼下情况变了,听说吕宋顶得上三个浙江大,东番岛的粮食产量也比得上福建,这就是四个省,而且还要开拓更多的海外属地。

一面是人口往外走,一面是粮食往内流,内外夹攻,粮食在未来,很难再涨起来。种田收租,利润远不及经商办工场,筹建船队,出海闯荡。

当这种论调成为共识之后,中小地主们也撑不住,低头认输,终于,唐毅以东南经略的身份,召集士农工商,包括地主,佃户,还要报业的领军人物,经过两三个月的漫长协商,终于敲定了《田租暂行办法》。

其中规定田租最高五成,并且要在未来逐年调降,同时,还有一项放在序言里,看起来不太起眼,却又无比重要的论述,土地属于百姓所有财产,神圣不可侵占,任何巧取豪夺,侵吞霸占,都应视作违法行为……

第852章赔大了

五月端午,一年中的三大节之一,对于一些人来说,却要远涉重洋,前往海外开拓。他们或许没有诗人一般的华丽辞藻,可是内心之中,却难掩酸楚,偷偷抽泣,抹着眼泪。

还有人想要逃跑,同伴死死抓住了他们。

从签约的时候,他们在大明的户籍已经消失了,跑到哪里,都是悲惨的黑户,生存更没有保证,挨打挨骂,都没地方说理。

他们只能咬牙忍着,港口之上,大船整齐排列,多数是运粮船改装,最大的有五层甲板,能容得下两千多人,宛如海上的堡垒,硕大的身躯,让人望而生畏。

接下来的一个月,就要在这上面度过,等到再次登陆,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恐惧焦虑,让所有人的手心都冒出了冷汗。

人一害怕,就比较容易出现幻觉,比如一阵阵的香气传来,大家使劲儿甩甩头,却发现香气越来越近了,还有人扯着嗓子大喊:“吃粽子了!”

大家伙揉揉眼睛,一大群粗壮的妇人,挑着担子,里面摆满了粽子,江米的香气丝丝缕缕,侵入每一个人的鼻孔。

真是太香了,哪怕几十年过去,第一代的移民老去的时候,粽子的香味依旧挥之不去,是他们记忆深处,最难以忘怀的味道。

重回故乡的时候,第一个想吃到的,就是香糯的粽子。

糯米红糖在嘴里融化,感动的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闭着眼睛,静静感受着,大家伙的心突然平静了许多。

“你们远涉重洋,替所有的炎黄子孙,开拓生存空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你们是有功于天下的英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