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5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晋商二百年的金字招牌啊!

难道就要毁在他们手里吗?

第997章张允龄的努力

别看晋商什么钱都赚,但是人家能屹立一两百年不倒,自有一本出众的生意经。

唐毅在主持市舶司的时候,就筹建过不少的钱庄票号,商行工场,所有这些,只承担有限责任,股本亏光了就算完,股东家里还有多少钱,只要不属于钱庄作坊,就不用拿出来赔。

可是晋商不这么看,他们觉得人家把身家性命存在了你的票号里,就是看重你的信誉,如果出了问题,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偿还干净。东南商人的作风完全就是赖账,就是欺骗。

不得不说,晋商的条件并不好,可是他们就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打拼,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成长为大明首屈一指的商帮。

说起来东南的实力虽然在晋商之上,可是东南的商人分属闽商、浙商、徽商、苏商等等,单独拿出来,即便是最强悍的洞庭山帮,也逊色晋商不少。

自从合盛元在东南经营之后,着实挖了不少交通行的老客户。

如果按照沈梅君所说,放弃合盛元,就等于放弃了两百年的坚持,放弃了晋商立业的根本,放弃了商人的责任!

失去了信誉,哪怕有再多的财富,也是寸步难行,相反,只要保住了金字招牌,哪怕输得一无所有,也能东山再起!

张允侠,王崇观,各大股东,大家凑在一起,商量许久,沈梅君的建议被他们扔到了九霄云外。

“诸公,说句实话,我们的确可能被交通行算计了。可是天下百姓不止挤兑合盛元,他们交通行也不好受,加上东南的那些作坊和商行多半都在交通行名下,他们的损失只比咱们大,不比咱们小。做生意的人都讲本逐利,咱们和交通行之间,不见得就是你死我活。”张允侠充满自信说道:“我去找顺天官银号的吴天成谈一谈,让他们交通行拆借一笔银子给我们,如果交通行答应了,一切好说,如果他们不答应——咱们也有办法!”

众人一致同意,张允侠立刻去找吴天成。

“真是天字一号的大傻蛋,明明是交通行害得你们,还去找仇人求药方,真是蠢不可及,看着吧,保证空手而归。”

“我倒不这么看!”钟金捧着一碗茶汤,一边喝着一边笑道:“我猜他会满载而归。”

“不可能!”沈梅君气呼呼道:“你懂金融吗?你就是个野丫头!”

钟金满不在乎一笑,“我是不懂,可我知道,要是人家和你的智商一样,早就混不下去了。”

“你,你气死我了!”

沈梅君抓狂地扑上去,钟金连双手都没用,继续喝茶汤,两条长腿三下五除二,就把沈梅君给制服了。她把空碗放在桌上,拍了拍手,“你啊,脑子不够用,身手又不行,真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成了,记得把碗送到街口,交给卖茶汤的老伯。本姑娘要去睡觉了!”

“吃了睡,睡了吃,你就是一头猪!”

沈梅君在心里嘟囔着,也懒得出去,让丫鬟把碗送了出去。中午饭也没有吃,坐到了下午,张允侠竟然满面春风回来了。

谈判比想象的还要顺利,吴天成满口答应,不过眼下交通行情况也不妙,危机四伏,一万两以上的金额都要上报总行,哪能随便借款。

经过商量之后,合盛元拿出名下五十处作坊,三千处铺面,再加上一百万亩土地,换取五百万两白银。

这个价钱是要比正常的便宜许多,大约只相当于市价的七成,看起来是交通行宰了晋商一刀。

不过眼下危机当头,现金为王,多少人捧着田产作坊,想要换银子都换不了。本来张允侠都做好了打对折,甚至更低的准备,哪怕只有三成,该卖也要卖。

出乎预料,交通行竟然给了七成的价格。

哪怕有再多的怀疑,在真金白银的面前,都显得有些苍白。看起来交通行是真心要帮他们,这场危机完全是个意外……

“师父,事到如今,您老人家还不急着摊牌,跟他们打什么太极拳啊!”吴天成抱怨道:“我估算了一下,晋商累积兑换出去的白银,差不多有五千万两,而他们的现银不会超过八千万两。咱们手里还握着一大把的银行券,只要抛出去,晋商就彻底垮了,完蛋了,灰飞烟灭了,大明的金融都落到了咱们的手里!”

吴天成眼睛冒光,好像嗅到了血腥味的狼,“千秋基业,在此一举,师父,您可不能犹豫不决啊!”

唐毅拍了拍他的肩头,“你快五十了吧?”

吴天成点点头,“还差三岁。”

“难怪这么天真呢!”唐毅冷笑道:“你当晋商是好对付的?”

“怎么,他们还有什么杀手锏?”

唐毅没有多话,从怀里掏出了一封密报,扔到了吴天成的面前,他慌忙拿起来,仔细看去,突然惊得张大了嘴巴,都能塞进去一个鹅蛋。

“谢家和程家怎么会如此大胆,竟敢私下和张允龄来往?”

吴天成嘴里的谢家和程家,是徽商大户,论起地位,仅次于胡家,实力深厚,传承了几代人,两家至少有上千万的家底儿,能够影响左右徽商的选择。

就在不久之前,张允龄没有到京城坐镇,而是跑到了徽州,拜见程家和谢家的老太爷。

“交通行才崛起多长时间,人家说不定早就认识了,还想一下子击败晋商,做美梦去吧!”

对待自己的徒弟,唐毅没有什么客气,而且眼下胜券在握,他必须敲打吴天成等人,让他们不要得意忘形。

“师父,您是担心徽商会反戈一击?”

唐毅摇摇头,“你还是没想通啊,这一场危机不是晋商引起的,同样也不会因为消灭了晋商,就天下太平了。”

吴天成若有所思,“师父,那您老以为,如何才能解决危机?”

“这个吗……时候不到,说了也没用。”唐毅淡淡道:“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收缩力量,保全自己,确保交通行的命比合盛元长,今天很糟糕,明天会更糟糕,但是——后天会好起来,我们要挺过明天的晚上!”唐毅如是说道。

沈梅君错了,错得很离谱。

从头到尾,唐毅都没有把晋商当成最主要的目标,相反,他需要晋商撑下去,只有合盛元不倒,藏身后面的交通行才不会倒……

晋商最大的弱点不是他们财力不够,也不是他们手腕不成,而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永远无法预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高层固执地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就能应付危机,他们拼命拆借,变卖,恨不得把一切都变成银子。

可是这种做法,就和唐毅下令禁止存铜套银一样,本质上都会加剧恐慌,几百万两的银子,不是一个小数目。

运银子的车需要加固,在路上会留下深深的车辙,运银子的船,要比别的船吃水都深,保护银子的镖师要增加几倍不止……

种种蛛丝马迹,瞒不过已经越来越发达的报纸。

很快就有耸动的标题印出来,“晋商变卖祖产,已经山穷水尽”,“晋商存银不足,各地银行券或有违约风险”。

这些报道并非捕风捉影,但是却不乏添油加醋。

原本稍微安宁的百姓,一下子有聚集到了票号门前。

这一次的队伍比起以往都要长好多,排在前面的人甚至扛着铺盖卷儿,准备长期作战,拿不到银子,誓不罢休。

张允龄站在一座三层的茶楼上面,眺望着密匝匝的人群,心脏一阵阵紧缩。他没有去京城,就是因为他清楚,真正的危机在东南,交通行远没有表现的那么合作,即便是唐毅无心,手下的那些人也未必无意。

事实上东南的很多大户豪商已经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之中,他们落井下石,大肆挤兑,煽风点火,四处散布流言,所为者,不过是掀翻晋商,自己当老大。

你们别痴心妄想了,老夫没有那么容易认输!

张允龄咬着牙,新一天的交易开始了,合盛元的大门敞开,一下子涌进去上百人,伙计掌柜大声吆喝,拼命维持秩序。

令人惊讶的是今天的兑换速度很快,几十个箱子,装满了细丝官银,老百姓的银行券和存单都不大,最多只有二三百两银子,少的只有十几两,二十两。

兑了好半天,银子也没减少多少。

眼看到了中午,突然有几个人从外面挤了进来。

“兑银子这边请。”小伙计招呼着。

为首的汉子却摇摇头,“俺不兑银子,俺存钱。”

存钱?

没听错吧,这么多天,还是第一个来存钱的呢!

“客爷,你是要存钱?”伙计又问了一遍。

大汉不厌其烦,“我还撒谎不成?”

“不敢不敢,客爷这边请!”

兑银子的那边挤满了人,存银子的窗口却是空荡荡的,有负责的先生立刻过来招呼。

大汉搬来了一个箱子,足有十几斤重,银子成色不一,大小不等,计算起来很麻烦,需要称重折算,柜房先生忙活着。

大汉就自言自语,大肆吐槽,“头些天我就在这兑了二百两银子,都说什么放在银行不保险。我搬回家里了,就塞在床底下。谁知道啊,当天夜里就来了贼,把一箱银子都搬走了!”

啊!

周围人都惊叫了一声,大汉徐徐说道:“老子也不是善茬子,我舅舅原来是槽口的人,敢偷我的银子,不想活了!”

大汉啐了一口,“找到了俺舅舅,不到一天,就把人找出来了。娘的,那两个孙子在赌场一天就输了一百多两!幸亏俺舅舅有本事,逼着他们的头儿拿银子补上,总算是拿回了二百两。可是成色就差了许多,还要请弟兄们喝酒,给大家伙封红包,二百两银子,能剩下一百五十两就不错了!”

他刚说完,柜房先生笑道:“客爷,您说的真准,一共是一百五十三两银子,都存了吗?”

“存了,存在你们这保险,还能生利息,拿回家啊,才几天的功夫,就没了快五十两,我都后悔死了!”

大汉顿足捶胸,懊恼不已。

听到他的话,前来挤兑的众人都心里头一咯噔。

就像他说的,把银子拿回家里,的确有风险,而且合盛元兑得这么轻松,看起来人家底子雄厚,市面上的传言,不能尽信,这么大的钱庄,还能差咱们的那点银子吗?就算人家手指头缝儿里流出来的,也比我们的这点多啊!

大汉拿着存单离开,又陆续来了几个存钱的,悄然之间,挤兑的人群就少了一大截。下午兑出去的银子,只有上午的一半……

“总算稳住了!”张允龄暗呼侥幸,奔波了好些日子,年纪大了,疲惫不堪。他装备回去休息,刚转身,就有人跑到了他身边,将一份密信送到了张允龄的手里。

他随手展开,一看上面的内容,顿时天旋地转,直接栽倒了。

第998章第一块骨牌

张允龄一介商贾,能和杨博王崇古等人相提并论,能培养出一个大学士的儿子,绝非等闲之辈。

他做了一辈子生意,把人都琢磨透了。

一大堆人凑在一起,智商就是严重下降,往往最傻最冲动的一带头,无数聪明人都要跟着。

就好比街上打把势卖艺的,明明表演的不咋地,但是有人带头叫好,带头扔银子,你就会不由自主跟着喊好掏钱,等到人群散去了,你都想抽自己两个嘴巴子,可是钱还是花了。

挤兑银元也是如此,以晋商的家底儿,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调度时间,从容安排,不能一股脑全都冒出来。

张允龄悄悄到了东南,他先安抚住徽商,接着又到扬州,会见盐商代表,割了好大一块肥肉,说服盐商和他们同舟共济。

摆平了这两伙人,他又和闽商、浙商的人联络。

张允龄算计着表面上交通行没有和晋商撕破脸,还整天说着共体时艰,他索性也就装糊涂,反正东南也不是铁板一块。

交通行的真正核心只有两部分,一个是唐毅创立的盐铁塘一系,以雷七和钱胖子等人为代表,再有就是洞庭山帮,至于其余的浙商,闽商,徽商,粤商,都是相对外围。

张允龄施展浑身解数,威逼利诱,好话说尽,总算把这些人都安抚住了,大家伙全都同意不会落井下石。

只要各大商帮豪强不掺和,剩下的散兵游勇再多都是杂碎,不值一提。

果然,张允龄随随便便弄了几个群众演员,买通了几家报纸,整个挤兑的风潮就化解于无形。

张允龄也年过花甲,折腾了好些日子,浑身的骨头节就跟散了架子似的,他瘫在椅子上,连一根手指都懒得动,手下人一口一口给他喂参汤。过了一会儿,张允龄总算缓过了一口气。

偏巧这时候,又有消息传来。

张允龄看完之后,满腹的好心情一下子都没了,只是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手下人慌忙把他救过来,刚睁开眼睛,张允龄就两眼红赤,疯狂低吼道:“快,备马,老夫要去济南。”

下人都傻了,这模样还能骑马啊?

“听不懂人话吗,快备马,天要塌下来!”张允龄叫的撕心裂肺。

……

到底是什么事情把张允龄吓成这个模样啊,原来就在几天之前,鲁王一系,有两百多位宗室子弟杀到了济南的合盛元分号,每一个人都拿着合同,要求合盛元履行合约,把禄米折价,统统交给他们。

还记得当初唐毅抛出的方案吧,各地的藩王宗室,用赎买的形式,给予他们一笔银子,资助宗室转型经营,有的五年,有的十年。

张允龄找了很多人商量,觉得可以接下来,宗室子弟说穿了还都是一帮纨绔,一帮公子哥。让他们流汗挣钱,自食其力,根本是做梦。

张允龄估计绝大多数人,每年还会仰仗着禄米过日子,等到五年之后,约书期限到了,朝廷要是停了他们的禄米,这帮人还会跑到礼部去闹,不依不饶,老朱家的人,别的本事没有,耍无赖那是天下第一,本身皇帝就是最大的无赖吗!

晋商商量的时候,还嘲笑唐毅见识浅薄,想要靠着一纸约书就解决宗室问题,根本是痴人说梦!

反正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损失,相反,还能拿到藩王几千万亩田产的经营权,就按照一亩产两石粮计算,给佃农一石,运输之中再折损三成,一千万亩,就能产出七百万石的粮,不但养羊的精料都够了,还能掌控北方的粮食市场,操纵粮价,又添了一大财源。

不管怎么算都十分划算。

晋商上下一致同意,用最快的速度,最优惠的条件,把所有宗室都给签了下来。

他们的合同刚签完,悲剧就来了。

持续的白银危机发酵,东南的问题一大堆,什么作坊关门啊,工匠事业啊,银行挤兑啊,把天下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东南,包括张允龄也不例外。

可是别忘了,白银匮乏还造成了银贵铜贱,在中原地区,黄河以北,尤其如此。

现在不少村镇,找遍全村,都凑不出十两银子,城市之中更是如此,由于白银是大宗交易的结算货币,给铜钱人家也不要。

为了履行约定,很多商人不惜用五千文兑换一两银子,比起平时足足多了五倍!结果还换不到银子,据说私下里甚至有人开出一比十的天价,也就是一两银子,要换一万文,足足十贯!

不得不说,人疯狂起来,什么事情都会出的,整个大明就被弄得扭曲变形了。

宗室的公子哥们不懂经济,也不会探究其中的学问,他们只看到了一件事,银子太值钱了!

这要是手里有银子该多好啊!

有人就说了,你们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把祖宗家底儿都给败光了,还哪有银子啊?

宗室的大爷们不干了,敢小瞧我们是吧!老子手里是没银子,可是我们有约书啊!

本来大家伙都不准备拿禄米换银子,然后去创业,毕竟还有五年时间。他们就像是放假的学生,不到最后两天,绝对不会想着写作业。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