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5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太平,水波不兴,无数人都说他们知兵,可要唐汝楫说,是知钱还差不多。

杨博和王崇古在九边游刃有余,最大的依仗就是晋商和蒙古王公的关系,别人办不来的事情,他们花点代价,就轻轻松松退了兵,当真应了那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要是把王崇古派到西南,人生地不熟,和韦银豹斗,他可未必能占便宜……首辅大人一贯知人善任,为何自己能看出来的问题,他却看不出来?

莫非……

唐汝楫也是玲珑心肠,他没敢多说什么,连忙去安排了。

先是要求兵部提交人选,接着找到高拱,举行部推,最后上报内阁,流程走了一遍,王崇古就“众望所归”,被打发到了西南,对付韦银豹。

晋党三大巨头全都趴下了,遍观朝堂之上,失去了能和唐毅对抗的力量。

越是这种时候,就越不能得意忘形,必须小心谨慎。

首先留下来的两个空位置,要立刻填补。

张四维原本是分担商税部分,现在也需要递补一位擅长经济的阁老。

“诸般政务,财税最重,接下来完成清丈田亩,落实官绅一体纳粮,就足够忙活了,张阁老,你可还有多余精力?”

张居正摇头,显得十分无奈,前些日子照镜子的时候,鬓角多了一根白发,十分刺眼,他果断拔下了,转过天,又冒出了两根,还拔,张大帅哥,形象第一!

到了第三天,张居正泡在浴盆里,发髻打开散在水面上,他抓起水草一般的头发看了看,顿时一声长叹,再也不能拔了,不然头发都光了。

什么叫隆庆新政,分明就是熬心血啊!

他再乐于揽权,也有一个极限。

“元辅大人,朝廷动财务的大臣实在是不多,我提议递补户部尚书张守直入阁。日后我们两个分管农桑和工商,各司其职,尽快扭转财政困窘的局面。”

高拱和晋党之间算是盟友,张四维一走,他损失不小,倒是想拉一个盟友过来,但是看看手下的人,竟然没有一个够资格的。

算了,阁老就扔在一边,倒是吏部尚书,更让他在乎。

“唐阁老,吏部乃是六部之首,至关重要,不能久空。该何人接替吏部,还请元辅示下。”

“呵呵,高阁老,你有什么合适人选?”

“我,我推荐右都御史刘体乾,他这个人不错。”

当然不错了,他是你高胡子的马仔。

唐毅没有说破,而是扫视了一下其他人,“诸位还有什么人选没有?”

沉闷了一会儿,张居正突然说道:“我推荐殷士儋!”

此话一出,高胡子愣住了。

说实话,他都忘了还有这位帝师大人呢!

殷士儋前番抢夺阁老失败,不得不前往两广督军,他一个北方人,又不痴迷荔枝,跑到两广那个遭罪就不用说了,一年到头,天气闷热,身上的衣服出去一趟就湿透了,蚊虫叮咬,钻心刺骨的,殷士儋算是动心忍性,受了罪了。

这回把他调回来,也算是名正言顺。

互相比一比,刘体乾除了比殷士儋早一科之外,别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殷士儋不但是帝师,还干过兵部,礼部,吏部的侍郎,经验丰富,颇有政绩。

把他推出来,谁也没有什么意见。

很快内阁通过之后,就正式举行廷推,张守直加太子太保衔,晋位东阁学士,入阁参赞机务。

两广督师殷士儋加太子太傅衔,接任吏部尚书。

张守直留下的户部尚书,出人预料,给了王国光,右侍郎方逢时向前提了一步,接左侍郎,诸大受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另外陶大临调任刑部右侍郎,王世贞接礼部左侍郎……

廷推结束之后,高胡子就气冲冲杀到了张居正的值房。▲ωωω。Kυsυυ。cом△

“叔大,你真行啊,明知道殷士儋和老夫不对付,让他执掌吏部,不是给老夫添乱吗?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张居正垂手侍立,没有任何不敬,可是嘴上却说道:“中玄公,为国举才,乃是宰执本分,殷士儋与小弟同科,教导陛下,悉心尽力,圣上十分想念,让他接天官一职,乃是众望所归!”

“屁!”高拱可不是善茬子,三言两语就能糊弄了,“老夫也没说殷士儋不好,让他入阁不也是一样吗?”

高拱原来是打算自己兼掌吏部,只是有违体制,却是没法说出来。

“高阁老,内阁要增加懂得财政的大学士,遍观朝廷之上,还有比张守直更合适的吗?”

高拱找不出话语驳斥,气哼哼一跺脚,离开了张居正的值房。眼看着高拱离开,张居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微微冷笑。

“高胡子啊,你还看不明白吗?首辅大人要一统朝堂了!”

张居正看得不错,随着诸大受,陶大临,王世贞等人迈入部堂一级,唐毅雄厚的人才积累,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

毕竟唐毅只有一个,他的成功经验没法复制。

当初提拔唐汝楫,张四维等人入阁的时候,看起来有些草率,资历不足,唐毅还是顶着压力做了,为的就是今天,丙辰科的老同学纷纷进入高层,接下来申时行,王锡爵等人,还有罗万化,沈一贯,心学门下,唐党之中,人才一代接着一代。

十五年辛苦积淀,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随着越来越多的唐党进入决策圈子,一个比起严党,徐党,更加庞大的唐党已经初现峥嵘!

第1006章霸道

“我原是可以早些就让大家进入高位的。”

这是唐毅对一众兄弟说的开场白,他可没有撒谎,眼下他入阁柄政已经有两年了,自家兄弟当中,学历都不差,加上有唐毅在前面挡着,资历便不成问题,执掌一部,没有什么难度。可是唐毅宁可用老臣,宁可陪笑脸,就是不换上自己人,他自有盘算,今天索性就把话说清楚了。

陶大临、诸大受、王世贞、徐渭、曹子朝、王世懋、曹大章、沈林、王绍周十几个人,都侧耳倾听,不敢怠慢。

“一个人要坐稳位置,上面要器重,本身要有才干,下面还要信服,威望这种东西虚无缥缈,可有实实在在,宁愿让大家伙走得稳妥,走得安全,也不要轻易冒进。你们都加入了阳明学会,阳明学会和普通的朋党不同,无论严党,徐党,还是晋党,他们以师生、朋友、姻亲、故交、乡党抱在一起,争夺倾轧,为的都是自己的私利!阳明学会秉承阳明公教化,也秉承历代华夏先贤的理念,要救国救民。这四个字,不是空话,而是责任。天子以内阁统领百官,总揽变法,内阁以职权赋予百官,百官各尽其职,各司其命。只有大家伙把肩上的担子都扛起来,拿出足够的责任心,拿出主人的意识,去尽心政务,做好每一件事,内阁量才录用,严格考核,要是你们有任何失职的地方,我也保不住……”

大家伙和唐毅都十几年的交情,早年的时候,唐毅可是被尊为“万应公”,别管谁有了麻烦,他都鼎力相助,遇到了好事,也尽力拉拔。

丙辰科从开始就是一群苦孩子,幸好有大班长撑着,大家伙即便在严徐党争最残酷的时候,也没有损伤多少,这些年更是升官快速,遍及两京一十三省,六部衙门,谁听说你是丙辰科的人,都要高看一眼。

如今苦尽甘来,要跳上历史舞台,唐毅却板起了面孔,绝不是耍首辅威风那么简单。

唐毅的话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责任,就是承担,再联想起近些年阳明学会一再强调的权责对等,大家伙都心中了然。

尤其是徐渭,更是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明夷待访录》没有因为朝廷的禁止,而销声匿迹,相反,在学子中间,广为流行,大受欢迎,虚君实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如今的内阁比起汉唐的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学士变得“实”了,百官也就“实”了,说句不好听的,原本大家都是给皇帝打工的,美其名曰“牧民”。

这一次大家伙却打工仔,变成了老板,要各自负责一摊,处理好了,升官受奖,处理不好,就要承担责任,谁也不能逃避。

想到这里,再去品味唐毅的话,就一目了然了,你的本事不成,威望不够,做不成事情,强行推上位置,也只是揠苗助长,害了大家。

体会到了唐毅的苦心,大家终于露出了笑容。

“行之放心,我们大家伙不会给你丢脸的。”

看着大家把胸脯拍得啪啪响,唐毅既是高兴,又是忧虑。

“自从秦汉以来,虽然不断有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呼声,也不乏贤明皇帝,信任大臣,重用大臣,虚心纳谏,开张圣听。然则君臣相得,可遇不可求。大多数时候,还是君王独治,视天下为私产,视百官为奴仆,是百姓为草芥……说起这些,我们光是悲愤,光是生气,是没有用的。”

唐毅话锋一转,“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千多年,无数君王大臣,不断贡献才智,总结出了十八本帝王之术,御下之道。而且这么漫长的历史,一以贯之,就证明人家又独到之处,有强大的生命力。鄙夷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拿出真东西,证明咱们信奉的是好的,是对的,是可行的。阳明学会针砭时弊,提出了好些主张,这些东西能不能行之有效,能不能取代一两千年的传统?责任就在大家的身上,如果我们只会纸上谈兵,像那个赵括一样,要不了几年,阳明学会就会土崩瓦解,心学就会臭大街,你,我,大家伙都会身败名裂!”

唐毅可不是没事吓唬大家伙玩,历史上的阳明心学就在徐阶的手里达到极盛,结果张居正毁书院,禁讲学,心学就一落千丈,成了过街老鼠。

反而顾宪成等人以东林书院为根基,标榜实学,取代心学,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术流派,同时也种下了大明亡国的种子。

前车之鉴,不能不妨。

从在野到了在朝,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阳明弟子,必须沉下心来,现在还不是你们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

给老兄弟们上了半天的课,大家伙都板着脸,弄得唐毅也怪不好意思的。

“这个,我这里有个好消息,也有个不太好的消息。”

徐渭一摆手,“我说行之,你就别逗闷子了,赶快说吧!”

“是这样的,在几个月之前,白银危机刚刚爆发,我就派遣了几支船队,前往邻近各国,开拓市场。”

徐渭伸出大拇指,赞道:“我就知道你一肚子主意,怎么样,成功了吧?”

“怎么说呢,应该是成功了。”

见唐毅还犹犹豫豫,不说明白,大家伙都着急了,王世贞气得都攥拳头了。唐毅连忙把事情说了,他一共派遣了三支船队,现在有两支回来了,一支是从广东出发,前往安南的。

当年成祖爷朱棣打下安南,并且纳入版图,在朱棣死后几年,安南人黎利发动叛乱,驱逐明军,建立后黎朝,依旧是大明的藩属。

后来大臣莫登庸篡夺后黎大权,建立莫朝。

只是莫朝并没有完全掌控安南,后黎王室的人在郑、阮两大家族的支持之下,掌控安南的南部,同莫朝两分天下。

双方互相征伐,已经有了四十年,渐渐的莫朝出现了疲态,后黎不断反攻得手,获取大量的土地。

唐毅简要说了说安南的情况,小国也挺乱的,徐渭挠了挠头,“行之,这和咱们的船队有什么关系?”

“咱们的船队先去了莫朝,卖给了他们两千杆火铳,帮着莫朝打赢了一场仗。然后呢,他们又和后黎联系,威胁说不和大明合作,就全力支持莫朝,把他们打败。阮氏和郑氏家族还算聪明,接受了咱们船队的要求,答应了三个条件。”

“什么条件?”大家好奇问道。

“第一,是赔偿五万两白银,作为军费,第二,是租借金兰湾,作为大明船队整修港口,第三,开放贸易,准许大明商品没有阻碍进入安南。”

连着三条,一条比一条厉害。

在场的诸位,都是从小读着孔孟之道长大的,什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他们都干了什么玩意,你打了人家,还向人家要赔偿,打了你一巴掌,还要叫好,这不是欺负人吗?

至于租借金兰湾,按照朱元璋的祖训,安南可是不征之国,从安南挖了一个港口,又算什么事!

还有,逼着开放贸易,怎么看都是强买强卖,实在是失了上国的风度,好说不好听啊!

“安南已经派遣了使者,人已经从宁波上岸,要到朝廷,和大明论理。”

诸大受嘴角抽动,“这个理,恐怕不在咱们这一边,不太好办。”

“行之,还有一个船队呢?发生了什么?”陶大临好奇道。

“这个,他们是去朝鲜的,抢占了济州岛,把岛上大静和旌义两个县的官吏都给推到了大海里喂鱼了,他们占据了大静县衙,自称是总督府,要求朝廷承认。至于朝鲜呢,他们的使者已经在望京等着了。”

听完唐毅的话,大家伙都傻了,乖乖,“我说行之,你派的是使者啊,还是海盗啊?”王世贞怪叫道。

“当然是使者,是使者,只是当使者之前,是海盗。”

唐毅得到消息之后,也是一脑门子汗,他派往安南的船队,是席慕云手下人带队的。席慕云那家伙有多大的胆子,那就不用说了,别说租借一个金兰湾,他要是去了,没准就占地为王了。

至于去朝鲜的船队,是由徐邦阳负责的,没想到这位少国公不知道怎么滴,也染了一身匪气。

唐毅告诉他要务必开拓市场,好家伙,他就让人抢占济州岛,还杀了人家的官吏。

现在两个藩国都来打官司了,要是传出去,大明的水师就这个模样,好说不好听啊!眼下唐党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难保不会有御史言官做文章。

“我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相反,还值得大肆庆祝!”

徐渭突然说话了,“行之,不是东南的产品滞销吗,不是缺少金银吗,通商贸易,开拓市场,不正是需要的吗?”

“文长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么干不讲道理……”

“什么道理,天下最大的道理就是你我都是大明的臣子,都受着百姓的供养,现在百姓有了困难,咱们要替百姓排忧解难!区区两个藩国算什么!”徐渭一挥巴掌,重重拍在了桌面上。

“告诉他们,不识趣的,就灭了他们的国,大明有这个能力!”

第1007章外儒内法

“徐文长,你疯了?”陶大临尖叫道:“你这是霸道,治国要用王道,要让四夷宾服,你这么干,一肚子的孔孟之道哪去了,朝廷会乱的!”

“孔孟之道?孔老夫子教了怎么解决白银危机吗?孟老夫子教了怎么扩大需求吗?什么叫王道,什么叫霸道,眼下要的是生存之道!”徐渭毫不客气道:“行之刚刚说了什么,咱们现在被捧上了天,要是解决不了问题,到时候你我,还有阳明学会,都会摔得粉身碎骨!想让老百姓信服咱们,靠的不是仁义礼智,靠的是利益!靠的是能填饱肚子,能赚到银子!别指望老百姓会宁可饿着肚子,也去支持咱们,伯夷叔齐那样的傻蛋没几个!”

都知道徐渭偏激,没想到他竟然到了如此地步,陶大临被说的脸色铁青,诸大绶生怕他们两个打起来,急忙插嘴道:“文长兄,你说的貌似有理,可是你想过没有,一味霸道,一味强横,四夷纷纷作乱,到时候四面用兵,烽火连天。我大明要出兵,需要消耗多少军费?那些蛮夷之地,举国皆兵,加上占据地利人和,会让我们付出多少代价?远的不说,西南的韦银豹作乱,绵延四朝,到现在还没有个头儿,咱们不能用制造一个大麻烦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小麻烦。”

“小吗?我看不小了,东南百业凋敝,光是没了工作的织工就有二三十万,今年之内,不能让工场重新运转,保证有人会弹劾行之,弹劾在场的诸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