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做首辅-第5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哪怕你章台走马,架鹰斗狗,做一个纨绔子弟,爹也不会管的。”

“不会吧?”平安真的吓了一跳,“爹,没喝多吧?是不是病了?”他伸手往唐毅的脑门上摸,唐毅一摆手,把他的爪子打一边去。

“臭小子,你爹好着呢!”

“好着呢,为什么说疯话?”平安嘟囔道。

唐毅叹口气,想摸摸儿子的头,结果只搭到了肩膀。

“平安,在五年前,陛下要替太子选伴读,你和平凡都在其中,爹没有答应,你可知道原因?”

提到了这事,平安真的感动了。

给太子当伴读,多荣耀的事情,非是亲自的重臣根本捞不到机会,能经营和下一代皇帝的情谊,对一个大家族何等重要,当时张居正、张四维、唐汝楫、包括殷士儋,都把孩子送了去,唯独唐家的两个宝贝儿子,一个都没去。

唐大少爷早就打听过了,陪着太子爷读书,那可不是什么享受的事儿,早起晚睡不说,犯不得一点错误,太子犯了错,先生不敢骂太子,只能骂伴读的,太子生气了,还要拿着你出气,功课好了不成,那是超过太子,忘了君臣本分,不好了也不成,说你拖累太子,不思上进。

另外宫中的规矩太大,神仙太多,几年的功夫,唐汝楫的幺子比平安还小一岁,就弄得跟小老头似的。走路低着头,说话慢声细语,看人的时候,眼神闪烁,活脱一个谨小慎微的小官僚。

其他几个孩子也都差不多,平安觉得让自己,或者二弟变成那样的人,保证能把他折磨疯了。

“爹,多谢你了!”

唐毅呵呵一笑,“知子莫若父,其实咱们都挺像的,叛逆、乖张、大胆、不服管束、藐视礼法……”

唐大学士竟然这么看自己,不知道多少人要跌破眼镜。

“可惜,爹当年就是个穷小子,没有办法,不得不循规蹈矩,去念四书五经,吃前人嚼过无数遍的馍,忍受着严寒酷暑,任由士兵脱下衣服,在比狗窝大不了多少的号房考试。好不容易考中了状元,披上了官衣,又要伺候着一大堆的婆婆,皇帝不能怠慢,内阁要恭敬着,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也要称兄道弟,就连一身尿味的太监都要巴结,大把大把送银子……”

谁能想得到,被无数人视为偶像,成功典范,励志标兵的唐大首辅,心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不甘?

回想二十年的路,唐毅实在是不算幸运,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最残酷的斗争中渡过。

东南抗倭,走马灯一般换人,他身在东南,好容易回京了,严徐党争,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他又是风暴中心的那一个,左支右绌,用尽了心力,护着这个,算计那个,对当时官职还很低微的唐毅来说,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任务。

好容易熬了过来,接着徐阶,高拱,杨博,这些人又掀起一场场波澜,可以说,直到唐毅坐稳了首辅,大明的朝局才安稳了两年。

也正是这段宝贵的安稳时光,军制,财政,吏治……统统就大为改观,事实证明,文官集团只要能拜托党争,真正用心做事,他们是有本事治理好这个国家的。

平安第一次听到老爹的心声,想不到老爹也有这么多的无奈。他鼻子头发酸,默默低下了头。

“儿子错了!”

“哪里错了?”

“儿子不该任性。”

“又哪里任性了?”唐毅笑呵呵问道。

平安低声说道:“孩儿今天不是因为给大楼起名字的事儿,孩儿是……”平安没有说下去,唐毅却接下了话头,“是不愿意磕头,对吧?”

“爹,你怎么知道?”平安瞪圆了眼睛,显得惊骇不已,仿佛什么了不得的心事被戳穿了一样,都傻了。

“还是个孩子啊,好几年了,陛下请我进宫赴宴,你哪一回不是扭扭捏捏的,爹还能看不出来。”唐毅翻着白眼道。

平安涨红了脸,“爹,您不是说了吗,人和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哪怕是父子,也不该总是跪啊跪的,礼节过了就是屈辱,就是失了尊严。”

平安字斟句酌,低声说着,唐毅欣然一笑。

算起来自己的门人弟子众多,受自己影响的人何止千万,但真正得到了真传的,其实是自己的两个儿子。

反对权威,追逐自我,崇尚个性,蔑视礼教,有点叛逆,还有些大胆……唐毅笑了,由衷地笑了,他的教育成功了。

“爹,孩儿不是小孩子了,所以孩儿不该由着性子胡来,陛下荣宠,关系到咱们家的从兴衰,孩儿会想办法讨好陛下,做一个好儿子,好臣子!”

平安仰起头,信誓旦旦保证。

唐毅气得眉毛都立起来了,“小混账,你脑袋抽了?爹辛苦了半辈子,为了什么,不就是你们以后不用走爹的老路吗?你给我听好了,只要不违背良心,不对不起自己,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爹不会拦着你的。”

“当真?”

“废话!”唐毅吐出了两个字。

平安彻底刷新了对老爹的印象,原来他比自己还要叛逆啊!温良恭俭让全都是装出来的,只能说,您藏得太深了。

激动之下,平安主动给唐毅倒了一杯酒,他也喝了一杯,酒劲儿上来,平安胆子也壮了。

“爹,我这一次去了倭国,我发现他们都太笨了,什么织田信长,羽柴秀吉,都是没开化的猴子,只要有孩儿几年的功夫,就能把倭国折腾一个天翻地覆。”

“然后呢?”唐毅饶有兴趣问道:“你还有什么打算?”

“有啊,孩儿研究了海图,我发现从吕宋向东南航行,一直走下去,会有一个巨大的岛屿,几乎和大明一般大,从倭国出发,一直往东航行,也有两片相连的大陆,对了,运到大明的银子就是从那里出产的。”平安兴冲冲道:“孩儿想折腾够了倭国,就用他们的人力去开辟这些地方,等到把西夷肃清了,土著赶走了,田地也开发出来,再从大明移民,打造一个海外华夏,您的《四夷志》里面不也写了,要让天下都成为炎黄子孙的天下吗!”

好小子,志气比你爹都大!

其实唐毅早就想过了,与其几代人都留在中原,在一个泥潭里面纠缠着,倒不如主动走出去,开辟新的天地。

他不让儿子当太子陪读,不教他们四书五经,不让他们走十拿九稳的科举之路,就是存了这个心思。

唐毅本来还想着要找个机会,用尽办法说服儿子们,让他们不再沉溺大明的繁华,努力开拓进取,走出一条更精彩的道路。

哪知道没有自己教,平安就想到了,唐毅真是又惊又喜。

“平安,大海波涛浩淼,生活艰辛,你不怕吃苦吗?”

小平安白了他一眼,“爹,您老怎么也像那些人一样了?只要有银子,有势力,到了哪都是天堂。孩儿在倭国的时候,从上到下,全都要巴结孩儿,除了织田信长之外,其他的人都要拜倒在我的脚下,早晚,我要让织田信长也给我磕头求饶!”

敢情还是不想磕头啊!够执着的。

扪心自问,谁又不想当大爷呢?

“罢了,烦心的事情爹帮你们解决了,未来的路你们自己来!”

五天的时间飞快过去,这一回不光是隆庆,应天的六部官吏,总督巡抚,统统到了苏州,不下二十个藩国的使者,带着庞大的使团,齐聚万国宫之外。

鼓乐惊天,路上洒满鲜花,隆庆骑在龙驹上面,在群臣的簇拥之下,接受所有人的朝拜,这一刻,他处在登基以来,荣耀的巅峰!

第1039章隆庆改制

隆庆在苏州的日子,远比在京城要舒服多了,简直可以用惬意形容。

苏州的繁华和京城不遑多让,但是这座城市和京城的气氛完全不同,京城的繁华是几千名官吏,还有大量的勋贵,宗室,宦官,禁军支持起来的。

而苏州则是彻头彻尾的商业化城市,市民是这个城市的核心,没有那么多官员,也没有那么多规矩,一切都显得自由自在,生机勃勃。

天下所有的好,都汇聚到了这里,连隆庆都不得不感叹,生而为苏州人,真是天下一大幸运!

不光苏州的盛景让人迷醉,唐毅的种种安排,更让人熨帖舒心。

万国宫接见四方藩国,自从永乐朝之后,唯独隆庆有如此荣耀,接受数十个藩国朝拜。除了惯常的进献礼物,回赠赏赐之外,隆庆还代表大明,发表了掷地有声的宣言。

他告诉所有使者,大明朝励精图治,国势日盛,秉承成祖皇帝仁慈爱民之心,大明将护佑藩国,维护法统。近几十年来,西夷漂洋过海,侵入东方,杀戮百姓,抢夺土地,攫取财富,狡诈狡猾,无恶不作。各国限于国力,难以抗衡西夷,大明愿意倾尽力量,扶住各国,共同驱逐西夷……

这一条显然击中了南洋诸国的要害,他们的确被西夷袭扰,苦不堪言。而且西夷有大船,有火铳,战力不凡,非是他们能够抗衡。

而且西夷到处抢掠,杀戮成性,相比一百多年前的郑和船队,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人一个鬼。

他们巴不得大明能够出兵帮忙,替他们撑腰。

隆庆得到了各方的盛赞,有人甚至把他比作天可汗,隆庆美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真正的使命,驱逐西夷只是个口号,或者说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要把所有藩国都纳入掌控之中。

隆庆代表大明,提出互通有无,富国强兵,并且大方选拔,将对各国的货物免除关税,同时将大明的四书五经,唐学三书,还有农业、天文、历法等等书籍,优惠出售各国,帮助藩国治理国家,提升文明程度。

又承诺在万国宫的对面,建造展览中心,推销各国商品,帮着他们从大明赚钱……这一套的东西,和对付倭国的大同小异,不过里面埋藏的地雷更多一些,比如鼓励各国到大明贸易,显然要用银元结算,各国的商人把大明的银元带回去,要不了多久,他们的市面上就都是大明的货币。

试想一国的货币被人家捏在了手里,下场又该如何?

那些傻乎乎的藩国使者根本不明所以,还讥笑大明傻帽,也不知道谁是傻子,你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你,隆庆别提多开心了。

见过了各国的使者,隆庆又去了位于苏州府学对面的阳明公祠。

王襞、钱德洪、王畿、季本、李贽,包括唐毅的老师,年近九旬的曲圣魏良辅都亲自驾到。

其余东南的鸿儒才子,来了不下上千人,其余闻讯而来的读书人更是不可计数。

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大家都是阳明公的弟子,都信奉心学。

虽然眼下心学的主流已经渐渐脱离了阳明公原本的主张,渐渐倾向唐学,不过唐毅没有和王阳明分道扬镳,而是积极吸取心学的养分,壮大唐学。心学好比是一棵大树,而唐学就是树上最耀眼的花朵。

几次整合之后,原本的心学七脉抛弃了门户之见,以求同存异为方针,抛弃学术纷争,把精力用在解决实务上面。

近十年来,大明的科举几乎把心学囊括,就拿隆庆五年的会试,心学占了七成名额,高段位的三鼎甲都是心学门下,二甲进士更是有八成是心学弟子。东南治学之人,首先供奉阳明公,其次奉行知行合一,求真务实,世人把王阳明和唐毅并称“王唐”,大有立地成圣的架势。

心学如此兴旺,但是压在所有人心头,还有一块大石头,那就是朝廷承认的显学依旧是理学,心学还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

几乎每个人都在琢磨着,要如何取代理学。

唐毅拿出了他的方略,在肃穆的音乐声中,隆庆亲自给阳明公的坐象上香,献祭,朗读祭文……

隆庆随后又对着前来觐见的心学士子语重心长道:“阳明公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今日祭拜先生,得偿夙愿。愿天下士子,尊奉阳明公之教诲,修文习武,增加见识,砥砺品行,报效大明。”

隆庆见过之后,又追赠王阳明太傅,越国公之位,下令刊行阳明公著作三万册……这些举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告诉天下人,阳明公是陛下认可的圣人,阳明心学同样是官方承认的显学。

对于心学士人来说,这一条太弥足珍贵了。

他们丝毫不在乎腐朽的理学,只要公平竞争,理学根本不堪一击。

阳明公在天之灵看见没有,弟子们给您老争来了名誉!

所有人还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但是聪明人都深知一件事情,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隆庆抬举王阳明,给阳明公面子,肯定是要拿到东西的,那隆庆想什么呢?

“启奏陛下,臣已经和东南的几大商帮世家通气了,他们都同意开征商税,只是税种有哪些,税率要多高,还有如何征收,需要进一步征求意见,拿出草案。”

唐毅信誓旦旦,向隆庆保证道:“依照臣的预测,全面开征商税之后,明年岁入就会超过三千万元,三年之内,达到五千万元,没有任何难度!

这次不单单是岁入倍增,而是多了这么钱之后,朝廷的实力大增,水师整合,组建大明皇家海军,以吕宋为基地,经略整个南洋,开疆拓土,打开市场。随着海外殖民,商贸发展,我大明还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国内的人口外移,减轻人地矛盾,地价下降,士绅没法压榨佃农,等于是釜底抽薪,原本潜藏的危机纷纷减轻,甚至消失。

开拓海外,又会带来无穷商机,庞大的海外市场,刺激商业发展,到时候商税数额又会增加。

原本大明处在下降的循环,兼并加剧,民生凋敝,流民丛生,朝廷开支增加,横征暴敛,刺激出更多的流民,国将不国……如今是流民外移,海外的粮食涌入,压低粮价,百姓负担减轻,国内的市场扩大,商业进一步繁荣。

要不了几年,商税就会占到朝廷收入的七成,甚至是九成,我大明彻底摆脱财政危机,就在眼前了!”

唐毅滔滔不断,把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隆庆频频点头。

“先生真是朕的管仲啊!”

隆庆十分喜悦异常,从登基以来,一直有一个亡国的阴影压在他的肩头,总算能解决了,哪怕立刻去面对朱家的列祖列宗,他也有胆气了。还有一件喜事,隆庆南下,身边自然不会少了女人,有一位焦美人,陪了他一路,昨天一查,竟然怀了孕,算起时间,正是隆庆的种!

在皇宫那么多日子,不见多少妃子怀孕,出了京城,这么快就有了孩子,隆庆真有点乐不思蜀。

“唐师傅,朝廷大事,由你打理,朕也放心了。不知道先生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朕一定鼎力支持。”

唐毅忙笑道:“陛下,要说起来,臣真有一个事情要和陛下建议。眼下开征商税之后,以户部来说,要管理全国的户口,要负责田赋,还要负责商税,关税,盐税,编制朝廷预算,发放俸禄,事务之繁杂,非是一个尚书和两位侍郎能够承担。”

自从变法以来,缺官的问题就日益严重,以往碍于财政困窘,没有办法,眼下困局打开了,唐毅自然要重提此事。

“朝廷肩负万民之望,不能为了所谓轻徭薄赋,精兵简政,就把该做的事情,该承担的责任都放弃了,这并非明主所为。臣斗胆谏言,要增加尚书数量。”

隆庆吸了口气,“唐师傅,您的意思朕自然明白,可是六部古已有之,骤然增加,要用什么名义?”

“陛下,臣以为可以裁撤南六部?”

隆庆更加惊讶了,“师傅,到底是裁官,还要加官啊?”

“有裁有加。六部之制诚然不能随意打破,但是我朝南北二京,有两套班子,南六部早就没有了实际作用,只是给一些官吏养老之用,与其浪费朝廷俸禄,不如裁撤了。不过名额不宜废除,就把南六部并入京城六部,其中吏部,户部,兵部,各增加一位尚书,两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