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韦云起默默点了点,“将军是想让我回一趟京城,是吧?”

张铉淡淡一笑,“这件事我只能拜托先生了。”

。。。。。。。。。。

时间到了十一月中旬,京城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降临了,一夜之间,洛阳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世界,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宫殿、民居和道路,漫天飞舞的大雪给这座大隋帝国的都城带来了一丝岁末的宁静和闲逸。

这天下午,一辆马车缓缓停在裴府大门前,正在大门前指挥家丁清扫积雪的管家连忙迎了上去,下这么大的雪,居然还有客人来访。

车门开了,头戴脱浑皮帽,身穿厚厚皮袄的韦云起从马车里走下来,搓了搓笑问道:“杨管家,还认识我吗?”

“你是——”

管家忽然认出了韦云起,“你是韦县尉!”

“我已经不是县尉了,请问老爷子在府上吗?”

“老爷刚刚回来,要不先生稍候片刻,我去通报一下。”

“麻烦杨管家了。”

管家知道韦云起是老爷很看重之人,以前常来府上,他连忙跑回府去给老爷报信。

今天因为下大雪的缘故,百官们都提前下朝了,裴矩也刚刚回到府中,书房里温暖如春,他换了一身舒适的衣服,正坐在火盆前悠闲地看书。

这时,管家在门外禀报道:“老爷,韦先生前来拜访!”

裴矩一怔,“哪个韦先生?”

“就是以前的韦县尉。”

裴矩立刻反应过来,是韦云起来了,但韦云起已经成为张铉的幕僚,难道是张铉有事找自己?

“请他到外书房稍等,我马上就到!”

裴矩却不急着起身,他还要理一理思路,这是他的习惯,谋定而后动,韦云起来找自己,必然是张铉的有事,那张铉会有什么事呢?

裴矩负手来回踱步,沉思着张铉派韦云起来找自己的用意。

就在昨天,他得到了族侄裴仁基的快报,张铉已任命裴行俨驻守东莱郡,论资历,裴行俨比不上沈光,论心腹,裴行俨也不能和尉迟恭相比,但张铉却让裴行俨驻守东莱郡,这无疑是给自己看的。

从这一点,裴矩就知道张铉有事求自己,难道他想成为北海通守?

裴矩还是决定先去见见韦云起,看他会提出什么要求,他披上一件外套,不慌不忙向外书房走去。。。。。。。

韦云起正坐在裴矩的外书房喝茶等候,这个地方他已经很熟悉了,但事易时移,他此时的身份和心态都完全和过去不一样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韦云起一直是裴矩的接班人,但裴矩最后却选择了崔君肃为自己的接班人,放弃了韦云起,一方面固然是韦云起比崔君肃年长十岁,精力和前途都比不上崔君肃。

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韦云起出身关中士族,而崔君肃却和裴矩一样属于山东士族。

在两个人都很优秀的前提下,地域认同感往往就是最后的砝码,其实这种地域认同感在后世也是一样,比如找工作时,本地人总比外地人占一点优势,再比如刚进大学时,找同乡胜过于找同学。

所以韦云起最终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此时他是代表张铉来见裴矩,尽管他心中还是有点不安,但至少他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感到局迫。

这时,韦云起身后传来脚步声,紧接着是裴矩呵呵笑声,“云起,好久不见了。”

韦云起连忙起身行礼,“云起参见裴公!”

“我们是老朋友了,不用这般客气,请坐!”

裴矩笑眯眯请韦云起坐下,又命侍女再上两杯新茶,他很有兴趣地笑问道:“不知山东那边下雪没有?”

“暂时还没有,不过河流已经开始结冰,我估计这两天也该下雪了。”

“家人怎么样?”

“家人还好,这次我回洛阳,也是想顺便把妻儿一起带去山东,把他们留在洛阳,我还是不太放心。”

“这是应该的,你不是朝廷命官,这一点朝廷不会干涉。”

裴矩又关心地问道:“我记得云起比较怕冬天,山东那边的冬天能适应吗?”

“多谢裴公关心,那边气候还不错,比河西要好得多。”

或许韦云起只是无心之言,但他无意中的这句话却使房间里的气氛变得有点尴尬起来。

韦云起被贬黜河西多年,以裴矩的能力完全可以把他调回京,或者调去气候宜人的内地,甚至可以调去韦云起的家乡关中。

但裴矩没有这样做,看似公正大义,实则是放弃了韦云起,双方都明白,只是没有说破罢了。

裴矩干笑两声,问道:“不知张将军近况如何?”

裴矩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之上,他不想再纠结和韦云起的私人恩怨了。

“裴公没有看到张大帅的战报吗?”

裴矩淡淡一笑,“战报我看到了,这几个月张须陀打得不错,连灭三支悍匪,圣上在朝会大为夸赞,战报上张铉的战功排在第一位,这些我都知道,我只是想问问他别的方面,比如他和其他将领相处是否融洽,比如他驻守北海郡和东莱郡,有没有什么想法等等,随便说说吧!”

韦云起心中猛地一跳,裴矩怎么会知道张铉驻守北海郡和东莱郡?张须陀可没有向朝廷汇报此事啊!只是说防止乱匪再起,决定分兵驻守,就这么简单了一句话,但裴矩却知道底细。

韦云起立刻意识到,这一定是裴仁基给裴矩暗中报信了,难怪张铉要提拔裴行俨来守东莱郡,果然是有深意啊!

此时,韦云起不得不佩服张铉的远见。

他从怀中取出张铉写给裴矩的信,放在桌上笑道:“这是张将军写给裴公的亲笔信,请裴公过目。”

裴矩笑着指了指韦云起,“云起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还藏着掖着,难道还有什么担心吗?”

“没有!我只是怕打扰裴公休息。”

裴矩打开张铉的信,大致看了一遍,原来张铉是求自己在兵部那边说说情,助张须陀一臂之力,并非他想做北海通守,看来自己是想多了。

但另一方面,裴矩却明白了这封信的深意,张铉愿意投效自己,否则他去求窦庆岂不是更加方便。

尽管这一点张铉没有明说,但从他提拔裴行俨来看,便已经表现出态度了。

裴矩沉思了片刻,便点点头道:“好吧!我会尽力而为,云起回去转告张将军,他的事就是我的事。”

。。。。。。。。。

186。第186章 武川易主

韦云起告辞离去了,裴矩负手走到窗前,望着院子里厚厚的白雪,他心中还是有一种意外的喜悦,他半年前在涿郡种下的种子,现在终于慢慢发芽了,张铉果然接受了自己的笼络。

作为河东最大世家的家主,裴矩对家族的前途命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眼看大隋乱世将至,他必须给家族寻找一条未来的道路。

一方面他在关中购买了庄园,企图靠近关陇贵族,在关陇贵族那边打开一条路子。

其次他也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不仅朝廷势力和地方官府势力,在军队上他也必须有所建树。

裴矩其实是看中了张须陀,但张须陀对大隋忠心耿耿,不可能受他拉拢,那么他便退而求其次,拉拢有前途的年轻将领,张铉无疑就是第一人选。

现在看来,他的这一步已经成功迈出去了。

但仅仅有一个张铉还不够,最近裴矩又发现了另一个极有前途的年轻将领,正在淮南一带剿匪的淮南通守王世充,此人作风强悍,善于带兵作战,剿匪也同样屡战屡胜,战功卓著,不亚于张须陀。

更重要是,王世充不像张须陀那样迂腐,是一个比较容易拉拢的后起之秀。

有了张铉和王世充这两支军队作为自己的后盾,不管将来是哪一支势力取代隋杨,都能保证裴家的利益继续延续下去。

.......

一个月前,武川府也发生了巨大的人事变动,窦庆为了避免关陇贵族走向分裂,被迫辞去了武川府会主之职,由独孤顺提前接任武川府会主。

与此同时,窦庆的副手,左候卫将军长孙炽也辞去了副会主之职,由元旻接任,窦氏派系基本上退出了武川府,独孤派系完全掌握了武川府大权。

这是武川府的重大变化,也意味着关陇贵族做事风格的改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独孤顺和元旻各自做了一件大事,独孤顺是彻底清理武川府中非关陇派系的人,保证武川府的血统纯正。

这也是独孤顺一直在倡导之事,也是他和窦庆的最大矛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独孤顺便将窦庆所拉拢的三十三名非关陇俊杰清除出了武川府。

而元旻所做的大事就是解散玄武火凤,并不是玄武火凤没有作用,而是玄武火凤是窦庆一手创立,元旻解散他们,是为了建立忠心于自己的玄武火凤,他自己也养了一批武艺高强的死士,元旻利用他们成立新的玄武火凤。

这天上午,在武川楼三楼的会客堂内,元旻正在接见刚从瓦岗寨赶来的魏征,会客堂也就是从前窦庆在武川府的官房,但现在有关窦庆的一切痕迹都被抹掉了,甚至包括会客堂和内室之间的槅门也被换成了新门,元旻连窦庆留下的一丝气息都不能容忍。

由于独孤顺喜欢在幕后决策,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武川府,武川府的很多实际事务就完全由元旻说了算。

“这是我家的将军献给元公的贺礼,只是一点心意,请元公笑纳!”魏征打开一只锦盒,里面是两颗核桃大的明珠,光彩夺目,他将锦盒恭恭敬敬放在桌上。

元旻阴沉着脸,他连正眼也没有看这对明珠,他为翟让的无礼而异常恼火,竟然只派个随从来拜见自己,一个草寇也有那么大的架子吗?

“翟让架子很大啊!难道他是想让我去瓦岗拜访他吗?是不是还要给他下跪,称呼大王万岁?”

这句话,元旻几乎是从牙齿里一个字一个字迸出来。

魏征愕然,他没想到元旻竟然说得这么直接粗鲁,虽然他能体会到元旻的愤怒,但他心中还是暗暗叹口气,这个元旻远远不如窦庆圆滑练达。

但魏征也并不慌乱,他依旧不慌不忙道:“回禀元公,翟将军当然渴望能亲自来拜见,只是他目前进京还不安全,而且瓦岗军现在鱼龙混杂,一旦他离开,他担心会出乱子,我们保证在半年之内,翟将军一定会来拜见元公!”

“你们现在有多少军队?”元旻又冷冷问道。

“回禀元公,瓦岗军目前有八万人。”魏征恭敬地回答道。

“不是说才五万人吗?”元旻取过半年前的一份报告,翻看了一下。

“这几个月来投奔瓦岗军的各路英豪很多,短短三个月就增加了三万人。”

元旻脸上的怒气略略消退了一点,他有点动心了,八万军队,如果能归自己,这将是他建立元魏王朝的根基。

而且他对李密并不感冒,李密就算再听话,也无法和自己家族的人相比。

“李密为何不跟你一起回来?”元旻又若无其事地问道。

尽管元旻的语气似乎漫不经心,但魏征还是敏感地捕捉到了元旻语气背后的关注,他心中跳了一下,元旻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回禀元公,二将军的情况卑职不太了解,他在瓦岗寨的时间并不多。”

“这样吧!我的侄孙元勇骁勇善战,也能带兵打仗,我决定让他也去瓦岗锻炼几年。”

魏征立刻明白元旻的意思,他是在打瓦岗军的主意了,他让孙子去瓦岗,恐怕不仅是取代‘李密’那么简单,恐怕他还想让孙子取代翟让,彻底控制瓦岗军。

魏征心中一阵暗骂,不过他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继续恭敬地说道:“卑职明天返回瓦岗,元公是想让他和卑职一起前往吗?”

“这个倒不急,我还要和独孤会主说一说,你可以先去通知翟让,让他先准备一下。”

“卑职明白了,元公还有什么事吩咐?”

“暂时没有了,你去吧!”

魏征行一礼,慢慢退了下去,元旻沉思片刻,他也知道这件事必须得经过独孤顺的同意,不是自己一拍脑袋就能决定下来,元旻随即也离开了武川府,乘马车前往独孤府。

.......

在武川府北面的骑射场内,两匹战马在场内疾速奔跑,激起滚滚黄尘。

为首的战马之上,李世民张弓引箭,一箭射向百步外的箭靶,这一箭极为精准,正中靶心,他收起弓得意地对另一名骑手笑道:“无忌,看你的了!”

另一名骑手年约十八九岁,身材高大,长一张棱廓分明的方脸,粗黑的眉毛下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他是前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名叫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一起在武川府读书,两人交情十分深厚。

由于关陇贵族是以武立国,对子弟的武艺极为重视,几乎每一个子弟都善骑射,精刀法,兵法谋略也是他们学习的重点。

李世民和长孙晟不仅学习文韬武略,而且每天都要练习半个时辰的骑射,长年累月,他们都练就一身高强的箭法。

长孙无忌大笑一声,骑马飞奔数十步,仰面躺在马鞍上,反手一箭,只见箭如闪电,百步外正中靶心,这却是长孙无忌的家传,他父亲长孙晟就号称天下第一箭。

“世民,还不服气吗?”

李世民自叹不如长孙无忌的箭术,他收起弓笑道:“要不我们比比兵器吧!你若觉得我不行,那就去和我四弟比一比,怎么样?”

长孙无忌苦笑着举起双手,“你饶了我吧!我还想多活几年,和玄霸比武,我就是找死!”

李世民大笑起来,就在这时,骑射场门口跑来一人,向这边招招手,高声喊道:“世民!”

李世民一回头,见是姐夫柴绍,他连忙翻身下马,迎了上去,“姐夫有事吗?”

柴绍向长孙无忌笑着点点头,这才低声对李世民,“父亲有事找你,快回去吧!”

“姐夫知道是什么事吗?”

“这里不好说,你回去再说。”

李世民点点头,回头对长孙无忌笑道:“无忌,我先回府一趟,晚上还是老地方喝酒!”

长孙无忌笑着拱了拱手,“不见不散!”

李世民跟随柴绍离开了武川府,向自己府宅而去。

......

187。第187章 盒中之物

李世民和柴绍来到了李渊的书房前,书童替他们禀报一声,出来行礼笑道:“老爷正在等你们,快请进去吧!”

李世民和柴绍走进了书房,李世民发现房间里除了父亲之外,竟然还有一名道士,道士约三十岁左右,颌下留半尺黑须,头戴竹冠,身穿褚色太极道袍,略显得有些破旧,但他目光清亮,格外炯炯有神。

“孩儿拜见父亲!”李世民跪下向父亲李渊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李渊是专程回京城探亲,为了消除杨广对他的疑心,他把妻儿留在了京城,并且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回京一次,呆上三五天再回太原。

“吾儿免礼!”

李渊笑着让李世民起身,又给他介绍身边的道士,“这位是魏道长,是你兄长在瓦岗山的挚友。”

魏征和柴绍很熟悉,却是第一次见到李世民,他连忙合掌行礼,“贫道魏征,见过二公子!”

李世民回礼笑道:“原来是魏仙长,不知我兄长在瓦岗可好?”

“他很好,为人宽厚谦虚,瓦岗上下都很敬重他。”

这时,李渊对李世民和柴绍又道:“魏道长这次进京是代表翟让前来拜见武川府新会主,但他刚刚得到消息,元旻要派族孙元勇前去瓦岗,很显然,他也在打瓦岗军的主意了。”

李世民和柴绍面面相觑,眼中都露出震惊之色,如果是这样,大哥建成就危险了,柴绍顿时急道:“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除掉这个元勇,我建议在半路设伏。”

李渊见次子李世民沉吟不语,便问道:“世民的想法呢?”

李世民躬身道:“孩儿在想,如果元勇上了瓦岗,未必完全是坏事,至少元旻不敢拿大哥身在瓦岗来说事了。”

李渊点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