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铉走到她身后,将她搂入怀中,低声问道:“喜欢这里吗?”

卢清依偎在丈夫怀中,轻轻点了点头,小声说:“夫君,这里和涿郡真的不同,有时候很怀念涿郡,可我真的喜欢这里。”

她忍不住展颜一笑,“我一眼就看上了。”

“我们要在这里至少呆两年,很有可能我们的孩子就会出生在这里。”

说到孩子,卢清的美眸亮了起来,她有些羞涩说道:“我昨晚就梦见我们有了孩子,是个小女孩,长得又白又胖。”

张铉笑了起来,“如果是个小公主,我希望她和你一样美,为了早日得到孩子,我们还要再努力。”

卢清回头白了他一眼,娇嗔道:“尽找借口,这些天你努力得还不够吗?”

“我也是想早点当爹嘛!”

“厚脸皮!”

小玉拳捶打在张铉的肩头,“你明明只是想欺负人家。”

两人正嬉戏说笑,外面传来敲门声,只听梨香在门外道:“将军,房先生来了。”

张铉点点头,对娇妻笑道:“马上要到江都了,先收拾东西吧,我去见见房先生,回头再聊孩子之事。”

卢清白了他一眼,“你去吧!我也要收拾一下了。”

卢清去找阿圆和梨香收拾东西,张铉则走出了套舱,只见房玄龄笑眯眯地站在船舷边,张铉笑道:“军师似乎很高兴?”

“眼看要到江都了,心情当然不错。”

张铉和房玄龄来到隔壁的议事舱坐下,房玄龄缓缓道:“这次将军南调江淮,虽然权力增大,但挑战更大,尤其士兵都是青州籍人,能否适应江淮湿热的气候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建议将军先稳住阵脚,然后步步推进,绝不能再急于立功。”

张铉点了点头,“我这几天也仔细考虑过江淮之策,所思所虑和军师略同,既要给朝廷一个交代,但又不能损伤自己力量,我打算分三步走。”

“将军不妨说一说,具体哪三步?卑职愿洗耳恭听!”

“具体细节我还没有考虑好,但方向定了,第一是恢复通济渠运输,这是当务之急,朝廷和天子就在盯着这件事,只要恢复了南北交通,也算给朝廷一个交代。”

房玄龄笑着点点头,“凡事有轻重缓急,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应该优先处理,然后呢?”

“然后就是招募一支江淮水军,虽然我们歼灭了那些水鬼,但只是因为我们料敌在先,但想想也是很可怕,那些水鬼令我们防不胜防,我想来想去,对付水鬼的最好办法就是我们自己也要拥有一支水鬼军。”

“如果将军再招募士兵,朝廷会有说法吗?”

“只招两三千人的话问题不大,而且我理由很充满,我想朝廷应该不会反对。”

“不知将军第三步是什么?”

张铉笑了笑道:“第三步就是想办法和青州建立联系,其实我仔细想一想,江都郡和琅琊郡之间就只隔一个东海郡,如果我们军队能进入东海郡,那就和琅琊郡打通了。”

房玄龄暗暗苦笑,他来找张铉就是想和他谈一谈这件事,想办法在江淮建立自己新的根基,但张铉还是念念不忘青州。

房玄龄便没有在继续说下去,他意识到现在还不到说这话的时候,只能等以后找到机会再慢慢劝张铉。

就在这时,外面有士兵大喊:“江都到了!”

张铉大喜,站起身向舱外走去,房玄龄也跟了出去,只见远处隐隐看见江都城巍峨的城墙,俨如一条黑龙横卧在邗沟西岸的平原上,气势十分壮观,他们终于抵达了天下第三大城,江都。

。。。。。。。。。

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位于大运河畔和长江北岸,它就像一颗纽扣,将南北两片衣襟扣了起来,因此,它在刚刚结束了南北数百年分裂的隋朝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扬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它是大隋王朝背靠北方控制南方地根基,事实上已经成为隋朝的第三都城,仅次于洛阳和长安。

隋帝杨广在大隋灭南陈后便一直生活在江都经略南方,在这里度过了整整十年,在隋帝杨广心中,江都又有另一种难以替代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杨广的第二故乡,是他梦萦魂绕之地。

江都城虽然位于江都郡内,但和江都郡没有一点关系,目前江都留守由大将军陈棱兼任,但具体管事之人却是长史韦铮,另外江都郡衙也位于江都城内,张铉到来后,江淮招讨使的军衙也将设在江都城。

张铉的船队缓缓驶进了位于江都城北的陵湖,这里是天下南巡的龙舟停泊处,张铉带来一百余艘大船,停在码头会影响到江都的货运,他的船队也直接停在了陵湖内。

两万军队也纷纷在陵湖西岸下船,他们的驻地兵部已经安排好,就是岸边的骁果军军营,这里条件非常好,营房宽大,训练场地足有上千亩,还有马厩和养殖场,以及十几座大仓库,可以让张铉的士兵享受到骁果军的待遇。

但张铉的大船却没有在湖中停泊,大船带着几艘家眷船只继续南下,在数里外的江都码头上停了下来。

码头上鼓乐喧天,彩旗飞扬,一群江都官员已等待多时,包括江都留守长史韦铮,江都郡太守王均浩,驻江都守将公孙上哲,以及郡丞、县令、各曹参军等等数十人。

这时,张铉的座船缓缓在码头上停稳,搭上了船板,张铉快步走了下来,在岸边等候的官员们迎了上来。

417。第417章 公孙上哲

为首之人正是长史韦铮,韦铮是京兆人,和韦云起是同族,由于大将军陈棱率军南下对付江南乱匪沈法兴,江都城实际上就是韦铮主事,连虎牙郎将公孙上哲也得听从韦铮的指挥。

韦铮原是兵部侍郎,认识张铉,他笑呵呵上前见礼,“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张将军盼来了,从此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不用担心乱匪破城,真心欢迎张将军到来!”

“韦长史太客气了,剿灭乱匪是为将者应尽职责,希望我们能通力合作,早日平息江淮匪患。”

“这也是我们的期待。”

韦铮呵呵一笑,给张铉介绍其他官员,“这位是江都郡太守王使君,也是北海郡人。”

王均浩年约四十余岁,长得颇为富态,他连忙上前向张铉见礼,张铉听他也是北海郡人,顿时有了几分亲切感,回礼笑道:“王使君是北海郡哪里人?”

“下官是临淄县人,老父现在还在家乡,多亏上次将军保住县城,下官心中感激不尽。”

张铉官任江淮招讨使兼御史中丞,江淮六郡都要被他节制,这个王均浩也不例外,所以他很会说话,一句‘感激不尽’就无形中拉近了他和张铉的距离。

张铉呵呵一笑,“王使君不必客气,说起来我还要麻烦王使君,我一些将领的家眷也随军前来,恐怕还要王使君安排一下住处。”

王均浩有些为难,如果人少的话没有问题,如果人太多就有麻烦了,他看了一眼韦铮,韦铮立刻问道:“请问将军,需要安排多少户人家?”

“需要九十三户——”

张铉看出了他们的难处,又道:“不一定是官宅,民宅也可以,我们出钱租下来。”

王均浩顿时松了口气,九十三座官宅他当然拿不出,但九十三户民宅倒没有问题,何况对方还愿意出租金,就算江都不够,江都南面的江阳也可以。

想到这,他拍拍胸脯道:“下官这就和周县令商量安置房源,两天之内办妥。”

“那就多谢王使君了。”

这时,又走上一名穿着军服的将领,不用韦铮介绍,他主动行一礼道:“卑职公孙上哲,参见张将军。”

张铉听说他就是兵败盐城的公孙上哲,不由仔细打量他一眼。

.......

张铉的招讨使军衙已经事先设立,位于江都城北,紧靠北城门,这里原来是江淮转运使的官衙,从去年开始江淮转运使官衙改设到长江对岸的延陵县,这座官衙便空了出来。

原本江都郡衙想搬过来,但正好张铉被任命为江淮招讨使,这座官衙便改为招讨使军衙,江都郡衙只好继续使用原来的旧衙。

招讨使军衙占地约三十亩,包括旁边一座占地约十亩的小军营和两座占地五亩的仓库,这一点让张铉很满意,他的亲兵就可以驻扎在旁边的小军营内。

军衙也和其他官衙一样,分为前衙后宅,前面官衙约十亩左右,后面官宅是主官的住处,只是略小一点,只有五亩左右。

本来王君浩已经给张铉安排了一座八亩的官宅,就在军衙斜对面,但张铉决定把官宅当做文官们的宿舍,他和家眷还是住在军衙的后宅内,他们家里人口不多,虽然宅子小一点,但也够住了。

一连三天,青龙军上下都在安顿生活的忙碌中度过,士兵们要驻扎下来,家眷要搬进新家,九十三户人家一半住在江都县,另一半住在距离江都只有数里的江阳县。

军衙开始运转,房玄龄被任命为长史,几名参军还在前来江都的途中,另外还有十几名文书从事,都是从江都官学内招募的年轻人,可以说这是大隋最年轻的官衙,年纪最大者不到三十岁。

虽然几名参军还没有到来,但十几名从事已经开始忙碌地整理军队档案,另外张铉最关心的江淮六郡地图以及地形详图也从各郡送来,张铉下一步就是要打通通济渠,彻底解决杜伏威对通济渠的骚扰。

军衙大堂左侧的议军堂内铺满了地图,从各郡送来的江淮地图足有几大箱数百幅之多,各郡官府也不知道张铉需要什么地图,都一股脑地将地图全部送来。

几名从事正在忙碌地整理地图,张铉则盘腿坐在榻上,细看一幅已经发黄的地图,是当年数十万隋军南征陈朝的行军作战地图。

这种作战地图一般一式两份,军队留一份,上缴兵部一份,张铉没有想到江都居然也有一份,上面还有平南长史高熲的印章,这应该是留军方那一份。

虽然时隔三十余年,但这份地图依然保存着大量有用的行军作战信息,何处可以驻营,何处有桥渡过,何处容易被设伏,何处有高地可以设岗哨等等,在地图上一目了然。

这二十几幅南征地图让张铉爱不释手,对他的作用太大了。

这时,一名士兵在堂下禀报道:“启禀将军,公孙将军求见!”

是公孙上哲来了,前几天的初次见面中,张铉只和他寒暄了几句,还有很多事情想问问他,张铉便吩咐道:“速请他进来!”

不多时,公孙上哲被带进了侧堂,他见满堂地图,不由呆了一下,张铉走上前笑道:“没有时间去各地巡视,就只能通过地图来了解。”

公孙上哲年约四十岁,长得虎背熊腰,十分威猛,目前他官拜虎牙郎将,虎牙郎将是虎贲郎将的副职,也算是中高级将领,而且公孙上哲担任虎牙郎将已经有五年,资历比张铉深得多,而且他是陈棱的左膀右臂,一向为人高傲。

不过半个月前他在盐城被杜伏威杀得全军覆灭,他很害怕朝廷处罚,便失去了往日的傲慢,尤其他需要张铉替自己向朝廷美言,所以他的姿态放得很低,恭恭敬敬向张铉行一礼,“卑职参见招讨使将军!

“不必客气,请进来坐!”

张铉将公孙上哲让进大堂,请他坐下,又命亲兵上茶,公孙上哲打量一下满屋地图道:“江淮一带河流太多,河流时常泛滥改道,这些地图如果时间太久,将军也不要太相信了。”

张铉点点头笑道:“多谢公孙将军提醒,看来我还得再派人去具体探查确认一下,防止被地图所误。”

这时,亲兵给他们上了茶,张铉端起茶碗喝了口茶,缓缓问道:“将军能不能给我仔细说一说盐城之败,我想了解一下杜伏威的用兵。”

公孙上哲叹了口气,“盐城之败是我的奇耻大辱,但又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其实不是杜伏威,而是苗海潮,此人实在是奸猾无比,步步设伏,最终令我上了当。”

“我愿闻其详!”

“苗海潮抢掠了官粮后,大将军立刻令我找回官粮,并疏通通济渠交通,当时我率五千军北上,行至高邮县时,意外发现一艘民船正是失踪的运粮船,我便追问民船来源,那名船夫说他盐城县的亲戚花三十贯钱在盐城榆桥一带买到,我便怀疑粮草就藏在盐城,立刻率五千军杀向盐城。”

“公孙将军应该在盐城找到了船队!”张铉笑道。

“将军说得没错,我连续发现线索,最终在盐城一片滩涂芦苇荡中内找到了失踪了粮船,十万石粮食都在粮船上,但很快发现,粮包内根本不是粮食,而是沙子,就在我意识到上当之时,芦苇荡起了大火,将我的士兵全部包围了。。。。。。。”

泪水从公孙上哲眼中流出,他狠狠用拳头一锤桌子,哽咽着声音道 :“当我拼死逃出火海返回盐城县时,发现那些给我指路的酒肆、茶棚都被火烧毁,后来才知道那些店已经荒废多年,就在我来之前才修葺一新,我甚至连苗海潮是什么样都没有见到,五千弟兄就全军覆灭!”

张铉默默无语,他能理解公孙上哲的痛苦,也暗暗感到心惊,如果连杜伏威的手下也是这样狡猾的敌人,那么杜伏威岂不是更加可怕?

“不知杜伏威的老巢在哪里?”张铉暂时不问苗海潮,他更关心杜伏威。

“杜伏威的巢穴很多,至少有二三十处地方,他具体老巢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我知道化明县是一处,苗海潮就驻兵那里。”

张铉忽然想起一事,低声问道:“将军能否对我直言,江淮六郡还效忠朝廷吗?”

公孙上哲苦笑一声说:“张将军也是从青州过来,当初青州一带是什么情形,江淮就是什么样子,完全一样。”

张铉缓缓点头,果然被自己猜中了。

418。第418章 何处破局

张铉和公孙上哲谈了半个时辰,这才送他离去,并一口答应替他向朝廷美言。

张铉回到军议堂,却见房玄龄站在堂前,房玄龄刚从江都留守府衙回来,他走上前笑道:“将军今天应该收获不错吧!”

“和知情人谈一谈,心里多少有了底,军师那边情况如何?”

房玄龄今天是去办理粮食交割手续,兵部承诺给他们十万石粮食,天子杨广也批准了,从江都粮库中支付。

房玄龄跟随张铉走进大堂,两人坐下说道:“韦铮答应分两批把十万石粮食交割给我们,先五万石,然后每月给一万石。”

“他为什么不一次性给我们,还要分批交割?”张铉不解地问道。

“他们也难办,本来库存五十万余石,结果十万石被杜伏威劫走,他们还得再送十万石进京,这就只剩下三十万石了,然后给我们十万石,兵部给大将军陈棱那边也批了十万石,最后粮食库里只剩下八万石左右,韦铮告诉我,他怕再出什么事,压力就太大了。”

张铉负手来回走了几步,回头对房玄龄道:“如果韦铮要运粮北上,还是要面临被劫粮的威胁,本来我打算先招募三千水鬼训练,现在看来时间上不允许了,我们必须尽快行动,打通通济渠的运输线,也只有先给朝廷一个交代,我们也才有理由招募水兵。”

房玄龄完全能理解张铉略有些急切的心理,只有成功迈出第一步,他们才能在江淮站稳,这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房玄龄沉思片刻道:“将军打算对哪里下手呢?”

张铉缓缓道:“公孙上哲给了我一个重要线索,我打算从化明县着手。”

。。。。。。。

两天后,抵达江都的隋军终于出兵,张铉留裴行俨五千军协防江都,他自己亲率一万五千大军和八十艘战船,水陆并进,沿着邗沟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此时杜伏威的势力早已渗透进了江都郡,在邗沟两岸甚至江都城内布满了探子,隋军刚刚出发,立刻有探子用飞鸽传信紧急通知杜伏威。

杜伏威是个十分多疑的人,在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