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话怎么说?”来护儿不解地问道。

“当初孟海公率数千残部藏匿在庐江郡,准备渡长江去江南,但江淮士族出卖了他们,当时大帅率领数万大军就在历阳郡,可以轻而易举将孟海公歼灭,但大帅却默许了孟海公去江南,当时大帅就知道孟海公迟早会成为江南会心腹大患,他对裴弘说:“既然江南会想引狼入室,为什么不成全他们?”

来护儿慨然叹服,人人都说张铉深谋远虑,现在他才终于体会到了,居然在孟海公渡江之前便料到了数年后的今天,这是何等睿智,有这样的主公,何愁天下不定?

“那李长史觉得我们该怎么做?”

李清明想了想道:“关键是孟海公是否已决定翻脸,如果他只差一个借口,我们可以成全他,如果他还想继续隐忍,那我们暂时按兵不动。”

“这怎么知道呢?”

“这个只要派人去一趟会稽郡就知道了,我可以略施小计,试探出孟海公的真实心态。”

来护儿捋须欣然笑道:“陈将军推荐李长史来江都,一点都没有看错人!”

。。。。。。。。。。

江南地域广阔,土地富饶,人口众多,在隋军势力北撤后,江南便渐渐形成了两大势力,沈法兴势力和孟海公势力,这两大势力都属于江南会,分占南北诸郡。

沈法兴以吴郡为中心,占据了余杭郡、吴郡、毗陵郡和丹阳郡四郡,而孟海公则占据了会稽郡,遂安郡,新安郡、东阳郡和宣城郡五郡,虽然孟海公地盘比沈法兴多一郡,但遂安郡、新安郡和东阳郡主要以山地为主,人口稀少,只有会稽郡和宣阳郡有点人口。

随着孟海公势力逐渐增强,他开始不再服从江南会的调度,已经有脱离江南会的想法,尤其数年前他为儿子求娶袁氏之女为妻,被一口回绝,孟海公始终怀恨在心。

另外他一直认为余杭郡应该属于自己的地盘,但江南会却将余杭郡划给了沈法兴,令孟海公极为不满,加上他野心渐生,孟海公开始有了称帝之心。

这天上午,会稽郡东门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无数农夫向城门走来。

“发生了什么事?”守城校尉走上前喝问道。

众人纷纷闪开,只见一名农夫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巨大的白玉石,像一枚西瓜大小的鹅蛋,校尉愣了一下,上前看了看,只见白玉石上面有六个大字。

“这是什么?”校尉上前好奇地问道。

“小人也不知,。”

旁边有名识字士子低声对校尉说了几句,校尉吓了一大跳,连忙对农夫,“速跟我去见越公!”

校尉带着农民匆匆来到了城内军衙,孟海公虽然是江南会的人,但他同时也被洛阳朝廷封为越国公,孟海公正要去军营,听到禀报,连忙来到前院。

这时,卵形白玉石已被放在一张铺有红布的桌上,周围数十名侍卫远远围观,窃窃私语。

有士兵大喝一声,“越公驾到!”

侍卫们纷纷单膝跪下,孟海公在几名宫装侍女的簇拥下缓缓走来。

一名从事正要禀报,孟海公却摆了摆手,“我看见了!”

他走到桌前,打量着这枚白玉石,眼睛竟慢慢眯了起来,只见白玉石上写着六个大字,‘吴越主,凤鱼生’。

前面三个字很好理解,但后面三个字恐怕就让人迷糊了,但孟海公心里却很清楚,凤鱼就是他出生的村庄名,他出生的村庄因有人看见凤凰入水化为鱼而得名,曾有方士预言,此村必出贵人,孟海公一直认为这个预言是在说自己。

“你是哪里人?是怎么发现这枚白玉?”孟海公问农夫道。

年轻农夫战战兢兢道:“小人住在会稽山下,昨夜见田里闪着白光,一早起来就在土里挖出了这个。”

“是有人夜里去你田里?”

“绝对没有人,小人在田里没有看见外人脚印,只有小人脚印。”

“你说得可是真?”孟海公目光锐利地盯着农夫。

“小人句句是实,若有一句欺骗大王,小人全家不得好死!”

孟海公见他发了毒誓,倒也信了,他心中暗暗思忖,‘难道真是天意?“

孟海公吩咐左右道:“赏他五百贯钱!”

“谢大王赏赐!”

农夫连连磕头,千恩万谢走了,这时,周围数十名将领纷纷祝贺,“恭喜越公天降瑞兆!”

孟海公笑着嘴都合不拢,捋须对手下道:“准备一辆上好马车,把它运出去向全城展示。”

会稽山下发现龙蛋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城,会稽城内议论纷纷,讨论它的真假,但它的寓意却没有分歧,自古以来,出龙蛋之地必出真龙天子。

消息不仅在会稽城传播,数日之内便传遍了整个江南。

......

江都城留守府内,李清明和来护儿一起仰天大笑,来护儿竖起大拇指赞道:“果然是绝妙之计,孟海公居然将它向全城展示,由此可见他称帝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李清明捋须笑道:“其实里面颇有漏洞,比如那农夫会发现他自己的鞋被人穿过了,所以田里只有他的脚印,再比如全村犬吠,这显然是有人进村了,只是这些漏洞孟海公不愿去面对,他宁可相信这是真的天意。”

“是啊!早知道就不要浪费一块上好白玉石了,找几个人在城下装狐狼叫,再喊几句‘吴越兴,孟海王’之类,或者编几首童谣去唱唱,一样有用,花百贯钱买块白玉石,真他娘的可惜了。”

两人再次大笑,来护儿又问道:“那我们下一步怎么办?”

李清明微微一笑,“不瞒老将军,下一步我已经安排好了!”

。。。。。。。。。

江宁城外,几匹战马在官道上狂奔,为首之人正是孟海公之兄孟希德,孟希德年约五十岁,在家乡他只是一个种田农民,叫做孟大,孟海公派人把他接来,起官名为希德,让他代表自己成为江南会第五士族。

就在今天上午,孟希德接到孟海公的急信,让他立刻离开江宁返回会稽县,否则会有性命之忧,吓得孟希德简单收拾一下细软,带着两名随从骑马奔出江宁城,沿着官道向南奔去。

大约奔出二十余里,后面隐隐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孟希德一边打马一边向后张望,只见后面黄尘滚滚,一支追兵越来越近,吓得他魂飞魄散,拼命抽打战马。

就在这时,一支箭嗖地射来,正中孟希德后背,他大叫一声,翻身落马,但一只脚却套在马镫内,战马拖着他狂奔,足足奔出一里路,随从才终于拉住奔马缰绳,只见孟希德浑身血肉模糊,头颅只剩一点皮连着脖子,脖子被地上石块割断了。

这时骑兵追上来,为首骑兵校尉厉声喝道:“孟希德既死,就饶尔等一命,你们去转告孟海公,再弄什么天命瑞兆,会主一定会取他的狗命!”

骑兵校尉一挥手,“我们走!”

数十名骑兵调转马头向江宁城方向奔去,渐渐消失在官道尽头,两名随从死里逃生,只得大哭一场,他们埋葬了孟希德的尸体,带着人头返回会稽郡了。

748。第748章 最后一注

孟希德之死成了江南会分裂的关键,听闻兄长被江南会所杀,孟海公暴跳如雷,立刻举起了造反大旗,自封吴越王,亲自率三万向余杭郡进兵,两天渡过浙水,富阳县的三千守军投降,孟海公随即将降军中的十几名江南士族子弟斩首,用他们人头祭祀自己的兄长。

此举震惊了江南士族,也使江南会极为恐慌,但沈法兴早料到会有这个结果,在孟海公起兵的同时,他便派大将张奉率领六千军火速南下余杭郡,抢先一步进入余杭郡治钱唐县,钱唐县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是江南运河起点,城内有五十万石的大粮仓和无数盔甲军械,是兵家兵家必争之地。

孟海公随即率大军杀到钱唐县,开始强攻县城,双方在钱唐县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江南内乱由此拉开了序幕。

。。。。。。。。。

江南内乱刚刚爆发,但许军和瓦岗军在徐州的战役已经打了大半年,由瓦岗军二十万大军对阵六万许军,虽然兵力上处于劣势,但许军的前身便是隋军中最精锐的骁果军,大多是关中子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以六万对二十万大军,丝毫不落下风。

双方都杀红了眼,谁也无法后退一步,双方在彭城郡和下邳郡土地上打了大大小小五十余战,战斗异常血腥,双方皆不留战俘,对方的伤兵和战俘全部的处死,半年多绞肉机般的血战使得双方损失极其惨重,六万许军只剩下不足两万人,而二十万瓦岗军也只剩下七万余人。

不仅士兵伤亡大半,对两郡的数十万普通民众也同样是灭顶之灾,双方士兵烧杀****,抢掠粮食,数十万民众逃离家园,向南面的江淮地区和北面的琅琊郡及东海郡逃亡。

民众倾数逃亡的最大恶果在入夏后渐渐显示出来,原本富庶的下邳郡和彭城郡变成千里赤野,城池皆空,粮食产量锐减八成以上,只有宇文化及所在的‘都城’,也就是彭城县附近还有一点麦田,其余各县土地全部荒芜。

但彭城附近的一点还远不够宇文化及自己的挥霍,更不用说军粮,宇文化及不得不下令杀马,以战马为食,但这样还是无法解决日益紧迫的军粮和兵源问题。

宇文化及空旷的御书房内,几名重臣正在激辩抢粮征兵方向,宇文智及道:“陛下,现在看来只有谯郡可以解燃眉之急,战马已经杀尽,军粮只能维持十天,如果十天后再找不到粮食,除了以人为粮,真没有别的办法了。”

听到以人为粮,宇文化及不由一激灵,由于纵欲过度,宇文化及的眼睑都变得十分浮肿,眼睛通红,就像一只患了白化病的蛤蟆,他凶狠通红的眼睛扫向元敏,“元相国的意见呢?”

“微臣赞成宇文大将军的建议!”

元敏几次想找借口离开宇文化及,但都失败了,宇文化及对他已经有了疑心,要不是宇文智及极力保他,宇文化及早就将他杀了,元敏从此以宇文智及马首是瞻,宇文智及说什么他就同意什么。

宇文化及知道问他没有用,目光又落在户部侍郎崔召的身上,嘶哑着声音道:“崔爱卿是户部侍郎,筹集粮食是崔爱卿的职责,朕想听听崔爱卿的意见。”

崔召躬身道:“启禀陛下,微臣派人去谯郡调查过,去年中原大灾,谯郡也同样灾情严重,至今没有恢复,斗米五百文,大多逃去江淮的人口还没有回来,现在又有十几万徐州民众逃去谯郡,微臣以为,从谯郡弄到粮食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兵源倒有。”

崔召刚说完,旁边宇文智及便恶狠狠问道:“既然你说谯郡不行,那你说哪里可以?”

崔召缓缓道:“其实有一个地方有粮食,而且是座粮仓,里面至少有十万石以上的粮食,距离下邳郡不过百里。”

宇文智及眼睛一亮,随即又暗淡下来,他哼了一声道:“你是说东海郡的朐山县粮仓吧!那可是张铉的地盘,说它有屁用。”

经过一次淮河拦截后,他们对张铉已经害怕之极,虽然明明知道隋军主力在征伐高句丽,但他们却始终不敢越境一步,唯恐遭到张铉的报复。

崔召手一摊,意思是说他也没有办法了。

宇文化及却没有吭声,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回头问崔召道:“谯郡真没有粮食吗?”

崔召点点头,“微臣派人去了谯郡所有的县,官仓里一粒粮食都没有,一路上看见饥民剥树皮为食,如果我们手中有粮,倒可以在谯郡迅速征募数万军队。”

此时宇文化及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只要有一线翻本的希望他都绝不会放弃,虽然张铉可怕,在灭亡的威胁下,他已经顾不上隋军骑兵主力就在江都一带,随即对宇文智及和元敏令道:“大将军和相元国可率领驻扎在下邳郡的六千军队进攻东海郡,抢夺朐山县的粮仓,不得有误!”

宇文智及和元敏对望一眼,两人万般无奈,只躬身答应了,“微臣遵旨!”

。。。。。。。。。

入夜,彭城县城门紧闭,为了防止奸细入城,早就几个月前宇文化及就不准开启城门,只有持有特殊通行令牌的人才能进出城。

彭城县也是徐州地区没有被兵灾波及的一个县,但四周的难民却不准入城躲避战乱,不仅如此,为了减少粮食消耗,宇文化及还下令将一半的居民迁出县城,使城内居民只剩下三万余人,只有从前的三成,城池内十分空旷,几乎所有的空地都种上了豆子和蔬菜。

但收获却和居民无缘,所有食物都被搜走,城内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每个居民每天得到的一点点微薄稀粥仅够勉强生存,一旦生病,那就很可能意味着死亡。

不仅居民饿得瘦骨如柴,就连户部尚书崔召也同样面有菜色。

崔召是少数跟随宇文化及的大臣,尽管宇文化及封他为博陵郡王、太傅,但崔召却没有半点喜悦,相反,他每天都在惶惶不可终日中度过。

崔召早已被博陵崔氏免去家主之位,不仅如此,就在两个月前,所有的崔氏长老在宗祠一致同意将崔召逐出家族,彻底割裂了崔氏家族和弑君乱贼宇文化及的关系,但这件事崔召还不知道,不过崔召自己也知道,他的下场将十分悲惨,能隐居终老都是一种奢望。

崔召住在一座占地十亩的大宅内,但他身边只有一名已跟随他二十年的随从,整个大宅空空荡荡,布满了灰尘,他所有财产只有几十部书和一匹瘦马,那是他作为郡王的待遇,可以骑马代步。

豆大的灯光下将书房照得十分昏暗,崔召负手站在墙边,眯着眼睛注视着墙上的一幅画,那他自己所画的青山独钓图,画上青山如黛,河水似碧,斜风细雨,垂柳依依,一个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老者坐在大石上垂钓,神情悠然自得,崔召呆呆地望着画上的老者,那就是他自己,他渴望自己的后半生能像画上的老翁一样平淡从容。

但他办得到吗?崔召此时也和宇文化及一样,只要有一线机会他都不会放过,作为户部尚书,他没有同意宇文智及去谯郡抢粮的计划,而是建议宇文化及去抢东海郡的大粮仓,这本身就是他最后一次人生赌博。

崔召转过身,拾起桌上的出城令牌递给随从道:“我给你一份公文,你佯作去下邳公干,但你实际上是去淮河,那边应该有隋军驻扎,你告诉他们,宇文化及已决定派六千军队进攻东海郡,骑上我的马立刻就走。”

随从默默点头,“老爷放心吧!我一定把口信送到。”

749。第749章 反戈一击

在粮食不足的紧迫驱动下,许军的进展十分迅速,两天后,宇文智及和元敏便率领六千军队进入了东海郡境内,军队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不足以支撑他们抵达朐山县,只能靠沿途掠夺来补充军粮,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三十里外的沭阳县。

一路上元敏十分沉默,事实上,在年初时元敏便接到叔父派人送来的信,告诉他元家已不可能再取代李氏了,家族已决定放弃立国的计划,催促他尽快返回长安。

几个月来,元敏几次想离去,但都被宇文化及察觉,宇文化及盛怒之下要杀他祭旗,多亏宇文智及力保才被宽恕,但宇文化及还是不放心,下令宇文智及负责监视他,并威胁兄弟,如果元敏跑掉,他宇文智及也将同罪。

也正是这个缘故,宇文智及去哪里都要带上元敏,包括这次去东海郡抢粮。

宇文智及瞥了他一眼,有些不满道:“元兄怎么整天郁郁不乐的,就像欠钱被逼债一样。”

元敏若有所思,缓缓道:“其实我之前就给陛下说过,我们应该和王世充联手,南北夹击瓦岗军,瓦岗军必败无疑。。。。。。。”

不等他说完,宇文智及便冷冷道:“然后就派你出使,等走到一半时,你就转道去长安了,多吧!”

“这话怎么说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