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张铉的及时西援,王世充终于从危机中解脱出来,他迅速整顿军队,命令侄子王仁则守伊阙县,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重新杀入襄国郡,和张铉的军队东西呼应。

双方都十分谨慎,不敢轻易发动进攻,进入一种战术对峙状态。

这天上午,三名送信兵风驰电掣般来到了向城县唐军大营,他们带来了天子李渊的紧急敕令。

很快,在李世民的要求下,远在百里之外的屈突通也连夜赶到了向城大营内。

屈突通心中有点不安,在战局十分紧张的时刻,秦王紧急召见自己,必然是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了。

唐军大营内一片漆黑,只有秦王的中军大帐依旧灯火通明,屈突通匆匆来到大帐前,有士兵上前低声道:“殿下在等大将军,请吧!”

大帐内,李世民负手站在地图前,神情十分严峻,旁边站着长孙无忌和参军张公瑾,尽管他们也是一夜未睡,但两人都没有困意,目光里也同样充满了忧虑,这时,帐外传来屈突通的声音,随即帐帘一掀,风尘仆仆的屈突通快步走进了大帐。

“殿下,发生了什么事?”屈突通急切地问道。

李世民叹口气道:“无忌,你告诉大将军吧!”

屈突通的目光又转向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缓缓道:“今天上午接到长安紧急军报,隋军突袭了河东城和蒲津关,两地均已失守,关中大门已被隋军打开!”

“啊!”

屈突通大吃一惊,急道:“是从哪里来的隋军?”

李世民注视着桌上的地图道:“应该是从河内郡轵关道北上,而河东郡和蒲津关防御空虚,被隋军一击得手,这显然是张铉的围魏救赵之策,难怪他在颍川郡引而不发,他就在等我们撤回关中。”

屈突通也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他又问道:“那天子的意思呢?”

“我父亲送来了敕令,要求我们撤一部分军回关中协防。”

李世民回头注视屈突通,“父皇要求大将军率三万军走弘农郡回关中。”

屈突通心中有点乱,他当然可以回去,但中原战役怎么办?兵力一下子少了三万,而朱桀的八万降军都已解散回乡了,他们怎么应对张铉和王世充的军队?

李世民咬了一下嘴唇道:“我可以把襄阳的一万军队调回来,加上翟让的军队,我手中就有七万五千人,依然可以和对方一搏。”

“可是。。。。殿下别忘了,隋军三万骑兵还没有出现,一旦三万隋军骑兵从侧面出现,那他们就是十一万人,比对方少了三万五千人,或许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但没有办法,大将军不回去,关中怎么办?一旦隋军打通了河内到河东的通道,他们会很快增兵,一旦增兵到三万人,广通仓就首当其冲,这对长安军民的信心打击太大了。”

屈突通沉默片刻,低声道:“卑职的意思说,我们全军撤回关中。”

李世民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何尝不是这样想,但如果全军撤队,父皇那边怎么交代?

大帐内众人都沉默不语,就在这时,外面有士兵紧张地禀报道:“启禀殿下,北隋齐王张铉派人送来一封信。”

众人面面相觑,李世民连忙道:“信在哪里?”

不多时,一名士兵快步走进,单膝跪下,呈上了一封信,李世民连忙打开信,只见信中写道:

‘致秦王李世民殿下,两国对垒,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已派尉迟恭率一万军进占河东城和蒲津关,想必殿下已知之,然后续出兵铉可明示于殿下,魏文通已率军北渡黄河,将走白陉进占长平郡,王辩将军率军走滏阳陉进占上党郡。

秋收已至,晋南粮足,三万大军军粮无忧,殿下若明大局,当尽快撤军西归,否则张铉宁可放弃中原,集中兵力攻入关中,兵临长安城下,孰轻孰重,殿下可自酌,张铉敬上。’

李世民看得目瞪口呆,半晌他把信交给屈突通和长孙无忌,两人也惊呆了,屈突通长叹一声,“有此劲敌,大唐之不幸也!”

“殿下,我们该怎么办?”长孙无忌低声问道。

李世民摆摆手,“让我想一想,大家先去休息吧!”

众人退出了大帐,大帐里只剩下李世民一人,他负手来回踱步,忧心忡忡,一夜无眠。

天亮时,李世民终于下达了命令,“放弃东征,全军立刻撤回关中。”

李世民令屈突通先一步撤回关中,又随即派人火速去襄阳通知武士彟,又派人去汝南郡通知翟让,令他们二人立刻撤军西归。

唐军主力开始缓缓南撤,李世民骑在战马上,望着五万大军拔营西归,心中不胜遗憾,但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没有错,正如张铉所言,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他必须从整个天下来考虑,不能只考虑小小的南阳诸郡。

这时,长孙无忌和他并肩骑马而行,低声问道:“卑职一夜也没有想通,张铉为何把他的战略告诉殿下,如果用王世充牵制我们,他的大军北上进攻并州乃至关中,这岂不是更有利?”

“张铉只是在纸上谈兵罢了,事情哪有那么容易,攻占了并州几个郡,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一直拥有它,我其实只是担心张铉冒险一搏,兵临长安城下,对我们大唐百官及军民的信心将是沉重打击,还是那句话,若不先安内,就不能急于攘外,不灭掉刘武周,我们还是不宜东征。”

“可就怕灭掉刘武周后,天下已经被瓜分光了。”

李世民笑着拍拍长孙无忌的肩膀,“我们以后也要学会先捡软的捏,回去休整几个月,然后我们从巴蜀出兵,东征荆襄萧铣,中原就暂时放一放!”

长孙无忌默默点头,他忽然想起一事,又问道:“那并州怎么办?殿下觉得张铉会真的北撤进攻并州吗?”

李世民淡淡笑道:“张铉若真想打并州,就不会催促我们回去了,他需要我们先替他剿灭刘武周,然后他再来摘并州的果子,如果我没有猜错,他下一步是要打江淮杜伏威,杜伏威不灭,江都就拿不稳,江都不稳又何谈经略南方。”

“那么....殿下怎么向圣上交代?”长孙无忌又担忧地问道。

李世民苦笑一声,“还能怎么交代,把张铉那封信交给父皇,相信父皇就能理解了,如果父皇实在不理解,那我也没有办法。”

大隋兴宁二年,大唐武德元年,隋军的围魏救赵之计使唐军战略上极为被动,为避免局面继续恶化,李世民不得不决定放弃东征,大军向长安撤退。

777。第777章 不当之礼

颍川郡便是三国时代的许都一带,这里是和梁郡齐名的另一个中原大郡,这里人口众多,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而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大郡。

另外这里受乱匪影响较小,也没有成为战场,社会生产力都幸运地保存下来,使得这里的经济十分繁荣。

这也是张铉坚持要占据颍川郡的重要原因,有了颍川郡,驻扎中原的军队就不用再从北方调粮。

张铉驻扎的官衙便是颍川郡郡衙,颍川郡太守叫做庾闻古,年约四十余岁,相貌清瘦,十分精明能干,他出身颍川望族,是前太史令庾质的族弟,开皇二十年科举进士,十几年来一直在颍川为官,从县令一直做到太守,当颍川太守至少已有五年,在颍川郡具有很深的人脉。

虽然王世充的军队并没有占领颍川郡,但在政治上,庾闻古却是向洛阳皇泰帝效忠,被皇泰帝封为舞阳县公。

实际上不光颍川郡,包括襄国郡、淯阳郡、南阳郡、汝南郡、淅阳郡等等,在天子杨广死在江都后,它们纷纷转向洛阳效忠,这也是地理位置决定,它们不可能向遥远的中都效忠。

但这场三国大战后,中原的局势渐渐明朗,尤其张铉公布了他和王世充的划界协议,这就意味着中原被一分为二,颍川郡以东都属于中都的管辖范围。

清晨,庾闻古和郡丞韩复正式拜见了张铉,虽然他们早已熟悉,但这一次庾闻古和韩复是作为下属前来参拜大隋摄政王。

张铉请二人坐下,又令亲兵上了茶,他笑着对二人道:“之前我接见了梁郡、东郡、东平郡等地的太守和郡丞,我都是告诉他们,中原当务之急一是要民心稳定,二是要恢复生产,对所有官员来说,恢复生产就是天大的事情,一切困难都会在民生的慢慢恢复中解决,这句话我对你们也要说一遍,希望你们能传达到下面的每一个县去。”

庾闻古和韩复对望一眼,两人异口同声道:“请殿下放心,我们一定会把殿下的话原原本本传达下去。”

“那就好!”

张铉笑着点点头又道:“颍川郡可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我在颍川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自己也感受到了,颍川县最多的店铺是卖文房四宝,最多的馆舍便是学馆,各大世家都在颍川县办学,春天时中都科举,颍川郡也应该有不少人去吧!”

庾闻古连忙道:“回禀殿下,今年中都和长安的春闱很多士子都去了,事后我们有统计,一共去了五千四百人,其中长安去了两千三百人,中都去了三千一百人,长安那边考中六个,中都则考中八个,而且有上千人考进了两地的太学,中都那边略略多一点。”

“不简单!不简单!”张铉连声赞道:“一共只有百个名额,光颍川一郡就占了八个,果然名不虚传。”

又说了几句科举之事,张铉又问:“目前颍川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庾闻古忧心忡忡道:“困难倒是没有,但我们很担心。”

“担心什么?”张铉不解地问道。

“我们很担心王世充。”

旁边韩复补充道:“殿下和王世充划了边界,颍川郡便成了首当其冲之地,我们担心假如有一天王世充和殿下翻脸,或许他想掠夺中原,他一定会首先想到颍川郡,殿下也很清楚王世充的为人,当年在清河郡他实在太残暴了,我们记忆犹新。”

张铉能理解他们的担心,便安慰他们道:“有一点我希望你们能明白,王世充将会一直面临长安的巨大压力,唐军若想向东扩张,王世充这个坎他们绕不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王世充只能有求于我,可以说,他的生存是掌握在我的手中,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侵犯我们的土地,而且我把襄阳郡让给了他,就是给他开一个向南发展的口子,让他去南方和唐军争夺荆襄。”

“殿下的意思是说,唐军还要来?”

张铉点点头,“一定会来,不过我估计他们从巴蜀东征的可能性更大,不太可能走上洛郡了。”

张铉的一番安慰让二人的都松了口气,他们又说了几句,随即告辞了。

庾闻古和韩复刚走,等在门口的一名亲兵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道:“启禀殿下,李将军从襄国郡回来了。”

张铉连忙道:“快让他来见我!”

不多时,张铉的亲兵郎将李奉快步走进了房间,单膝跪下行礼,“参见将军!”

“事情办妥了吗?”

“启禀殿下,宇文成都将军收下了战马,还给殿下一把宝剑,卑职带回来了。”

在半个月前,宇文成都率军在淯阳郡和唐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宇文成都被李世民击败,他的战马魔麟兽也不幸在战场上中流矢阵亡,没有了魔麟兽,其他普通战马承受不住宇文成都的体重和兵器重量,使他十分苦恼。

张铉听说了这件事,便让李奉将从宇文化及手中缴获的另一匹战马送去给了宇文成都,天子杨广收藏十几匹宝马良驹,全部被宇文化及所得,在宇文化及北逃时又被隋军缴获,张铉便将其中一匹颇像魔麟兽的宝马送给了宇文成都,解了他最大的苦恼。

李奉简单说了他把战马交给宇文成都的经过,又将一把黑色的短剑呈给了张铉,“启禀大帅,就是这柄剑,宇文成都用它来谢大帅赠马之恩!”

张铉当然认识这把黑色的短剑,是梁武帝萧衍仿造鱼肠剑而造,叫做胜卢,从胜邪和湛卢两剑各取一字而得名,是萧衍最心爱的佩剑之一,最后传到陈后主手中。

陈朝被灭后,隋文帝杨坚把这柄剑和大量珠宝一起赏给了杨素,后来杨玄感造反,宇文述去抄了杨素的家,这柄剑又归了宇文述,最后宇文述把它赏给了宇文成都,一直是宇文成都最心爱的佩剑,他居然把这柄剑送给了自己。

张铉抽出这把柄短剑,剑身呈黑色,黑黝黝的没有一点光泽,张铉轻轻一挥剑向案上一盏铜灯劈去,只听‘咔!’的一声,铜灯长颈竟被短剑整齐地劈为两段,当啷落在地上,果然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张铉暗暗忖道:‘看来宇文成都明白自己赠他战马的深意。’

......

唐军被迫撤退,最大的得益者却是王世充,他被李世民连续击败,被逼到了角落里,最后张铉的出手使他不战而胜,重新占领了南阳、淯阳、淅阳、襄阳、襄国、淮安等六郡,使整个中原西部都成了王世充的地盘。

王世充一方面感激张铉出手,另一方面他也必须抱紧张铉的大腿,他很清楚,一旦唐军再度东征,他王世充将首当其冲。

所以王世充很痛快地履行了之前和张铉达成的条件,从洛口仓划出五十万石粮食,同时将洛阳的两万匠户迁去中都,这件事由洛阳相国段达和中都相国裴矩来完成。

另外出于对张铉的示好,王世充特地下令将准备弃官逃跑而被抓捕下狱的卢楚一家释放,并礼送去中都。

不过有一件事却让王世充不太高兴,那就是张铉送给了宇文成都一匹帝王之马,那是前天子杨广珍藏的十二匹大宛良驹之一。

虽然这只是张铉和宇文成都个人交情,但这件事本身却让王世充感到很不舒服,他王世充尚没有享受到帝王之马,他手下大将倒先得到了,王世充觉得这对他准备禅让帝位是一种不祥之兆。

当然,他还不敢对张铉不满,便将这份不满迁怒到了宇文成都的身上,如果宇文成都识相,应该把这匹帝王之马献给自己才对。

778。第778章 不可共臣

当初杨广去江都之时,宇文成都正好生病而没有同行,杨广便封宇文成都为左卫将军,令他留在洛阳保护越王。

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后,越王杨侗在洛阳被留守百官拥立登基,称为皇泰帝,皇泰帝大封功臣,加封宇文成都为许国公,左屯卫大将军,许国公正是当年宇文述的爵位,又被皇泰帝重新授给了宇文成都。

不过在王世充借刀杀人,设计害死了兵部尚书韦津后,洛阳朝廷人人自危,迫于形势,几名处于中立的大将,包括左屯卫大将军宇文成都、右骁卫大将军张镇周等人为了自保,也不得不投书王世充,支持他为郑王。

宇文成都在这次和唐军的作战中,跟随他多年的心爱战马魔麟兽不幸中箭阵亡,宇文成都又是伤心又是苦恼,伤心是战马跟随自己多年,就俨如自己的兄弟一般,爱马头部中箭,让宇文成都心痛万分,他抱着爱马在帐篷中熬了一夜,眼睁睁望着爱马死在自己怀中。

而苦恼则是宇文成都身材雄伟,体重近两百斤,加上他二百四十斤重的凤翅鎏金镗,除了魔麟兽,任何一匹战马都载不动他,除非他不能再使用兵器,没有兵器,无疑是雄鹰没有了翅膀,宇文成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就在他十分苦恼之时,张铉却派人送来一匹天子杨广珍藏的极品大宛马,令宇文成都喜出望外,这匹大宛马通体黑如火炭,身高八尺,体长一丈二尺,四蹄粗壮如树干,能载重千斤疾奔。

更让宇文成都满意的是,这匹大宛马和他的魔麟兽一样,鬃毛极长,极像一匹西方魔马,战马原本叫黑月,被宇文成都毫不犹豫地改名为魔麟兽,以纪念他逝去的战马。

但宇文成都却不知道,他得到这匹战马已经引起了王世充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