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5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靖笑道:“我想起来了,这里我曾经来过,好像是丰州交市监榆林查捕所。”

褚遂良知道交市监是隋朝主管边境贸易的官署,但查捕所是什么意思他却不太明白,他迟疑一下问道:“查捕什么?”

“当然是查捕违禁品,生铁、食盐、兵甲、做弓箭的原料等等,一旦抓到就是杀头重罪。”

“可是真的运输禁品,也不会从这里走,向北走的路多呢!怎么管得过来。”

李靖奇怪地瞥了他一眼,笑道:“你以为前朝修长城是用来做什么的,抵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吗?错了,修长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阻挡内地不良商人运送禁物北上,也为了防止中原人越境北逃,否则几百驻军的关隘能抵挡得住成千上万骑兵南下吗?管管商队和逃民还差不多。”

诸遂良愣住了,他一直认为修长城是为了抵挡草原游牧民族南下,没想到李靖竟然说是为了阻止运送禁物的商队北上,也为了阻挡内地人逃去草原,这完全颠覆了他对长城的认识。

李靖拍了拍他肩膀,语重心长道:“凡事要好好动脑考虑,长城什么时候阻挡草原骑兵南下过?”

褚遂良默默点了点头,这时,一名骑兵疾奔而来,高声喊道:“将军,张长逊的使者已抵达大营!”

李靖冷冷哼了一声,“他来得倒快,我们立刻回营!”

士兵牵来战马,众人纷纷上马,调转马头向东疾奔而去。

984。第984章 太原战役(二十三)

隋军大营就在榆关镇外,是一座占地千亩的临时大营,所谓临时大营,就是没有营墙和营栅,只是在周围挖了壕沟,壕沟内用大车围一圈,壕沟外则插满了长矛,从矛阵边缘到大帐至少相隔百步,这是防止被火箭袭击大帐,同时外围在部署了大量巡哨,防止被敌军偷营,另外,还搭建了几座哨塔,哨塔上有士兵向远处观察。

大营中军帐内,一名中年文士正心神不宁地来回踱步,他名叫杜桓,曾任马邑郡郡丞,刘武周在马邑郡造反后,他带着家人逃到了榆林郡,同时向洛阳汇报刘武周造反的消息,他因汇报及时而被越王杨侗任命为榆林郡郡丞。

这次突厥南侵并州,杜桓也一直在观望,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北隋虚晃一枪便杀到了榆林郡,这令杜桓大吃一惊,而张文逊此时在五原郡,杜桓一方面紧急派人去向张文逊汇报,另一方面他只得硬着头皮前来隋营探问虚实。

杜桓并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当初他在马邑郡任郡丞时,李靖还是他的下属,也算是老交情,他知道李靖不是残暴之人,所以才敢孤身前来隋营。

这时,帐外有士兵高喊:“李将军到!”

杜桓连忙回头,只见帐帘一掀,李靖大步流星从帐外走了进来,李靖一进帐便笑道:“原来是故人,杜郡丞别来无恙?”

杜桓略略有点尴尬,当年李靖可是向他行礼,不过现在是乱世,连刘武周都当了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平衡了。

杜桓连忙上前行礼,“多谢药师关心,我身体还好,倒是药师高升,我要祝贺药师。。。不!祝贺李将军了。”

“杜郡丞太客气了,请坐!”

李靖请杜桓坐下,又让亲兵上了茶,这才淡淡问道:“我现在不太清楚,杜兄现在是突厥的官吗?”

“不!不!”

杜桓慌忙摆手,“这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我要先申明,我和突厥一点关系没有。”

“但张长逊可是投降了突厥,现在榆林郡和五原郡都属于突厥吧!”

“也不尽然,张通守投降突厥不假,但我们并没有投降突厥,我依然是皇泰帝任命的榆林郡丞,而且。。。。。”

“而且什么?”李靖听出了杜桓话中有话。

杜桓犹豫良久道:“而且张通守已经暗中归降了唐朝,被唐帝封为丰州总管,只是没有公布罢了。”

李靖喝了口茶,不慌不忙问道:“杜郡丞意思是说,你们现在其实是唐朝官员了,对吗?”

杜桓苦笑着摇了摇头,“唐帝只封了张长逊一人,还没有顾及到我们这些中下层的官员,我现在还是皇泰帝任命的郡丞,现在这里的情况很复杂,大家谁都搞不清我们究竟属于哪里的官员?”

“那杜郡丞来找我有什么事?”李靖淡淡一笑问道。

“首先是想和药师叙叙旧,另外,药师老弟带了数万大军前来,榆林县城内人心惶惶,作为榆林郡主官,我有责任出头。”

“怎么郡丞是主官,王太守呢?”

“王太守去年已经病逝了,现在太守由张长逊兼任,只是他一直呆在五原郡,很少来榆林郡,所以榆林郡的主官实际就是我。”

李靖负手走了几步,缓缓道:“杜郡丞的来意我很清楚,想必我的来意杜郡丞也心知肚明,我就明人不说暗话了,这次我奉齐王殿下之令讨伐张长逊和梁师都,河套地区从两汉以来便属于中土,无论榆林郡、五原郡还是灵武郡都是大隋的疆土,我这次率军前来就要把河套三郡从突厥手中收回,如果杜郡丞识时务,立刻开城投降,我会禀奏齐王任命你为榆林郡太守,如果杜郡丞执迷不悟,负隅顽抗,那么大军猛攻之下,整座榆林城将被压为齑粉,孰轻孰重杜郡丞自己考虑吧!”

。。。。。。。。。

榆林郡面积虽大,但只有两个县,榆林县和南面的富昌县,富昌县只是一个很小的人,人口只有两三千人,榆林郡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榆林县,即便如此,榆林县的人口也只有四万余人,其中六成是汉民,另外四成则是铁勒人和突厥人,这里的经济主要以耕田以及畜牧为生。

农田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而畜牧业则集中在北面的金湖四周,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广袤,牲畜极为便宜,因此县城大多数家庭都比较富裕,家家户户都有十几匹畜力,有的代步,有的耕田,汉民和铁勒人、突厥人在这里相处十分融洽。

生活在县城中的居民有两万余人,九成都是汉民,铁勒人和突厥人则生活在北面不远处的金河两岸,所以县城并不大,周长只有二十里左右,城墙也不算高大坚固,城内除了两万民众外,还驻扎有三千张长逊的军队,由一名郎将统帅。

郡丞杜桓忧心忡忡回到了县城,他没有当场给李靖答复,不过他也知道自己必须面对现实,除了投降北隋外,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不过县城是控制在军队手中,不是他能说了算,他需要回去劝说军队离去或者投降。

杜桓刚走进县城,郎将秦弘武便迎了上来,秦弘武年约三十余岁,和张长逊同乡,跟随他多年,他原来是隋军武勇郎将,张长逊拥兵自立后他便被提升为虎牙郎将,率五千人驻守榆林郡,不过榆林县只有三千人,北面的云中戍城有五百驻军,最南面的连谷戍城也有五百驻军,另外在富昌县还有一千驻军。

也由此可见秦弘武的重要,张长逊一共只有两万人,他便率领了五千人。

“杜郡丞,李靖怎么说?”秦弘武拦住杜桓问道。

杜桓叹口气道:“他还能怎么说,他说奉张铉之令率大军起讨伐梁师都,五原郡和榆林郡也要一并收归北隋。”

秦弘武冷冷哼了一声,“他说得倒简单啊!他以为五原郡和榆林郡还是隋朝的地盘?”

杜桓摇摇头,“他没有这样认为,他认为五原郡和榆林郡现在是突厥人的地盘。”

秦弘武一怔,“怎么会是突厥人的地盘?”

“我也给他解释了,但他不相信,他说他只认这个!”

杜桓指了指头顶上的突厥狼头大旗,“他说既然挂着突厥的旗帜,这里当然是突厥人的地盘,他给我们一夜时间考虑,要么离去,要么投降,明天天亮后他将大举攻城。”

说完,杜桓抽一鞭战马向郡衙而去,秦弘武愣了半晌,忽然大喊道:“那郡丞打算怎么办?”

“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想回去睡一觉。”杜桓的声音远去了。

秦弘武心中乱成一团,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方可是五万大军,他的三千守军哪里守得住县城?

这时,他忽然回头问道:“总管的回信来了吗?”

。。。。。。。。。

榆林郡衙和县衙都在一起,县令叫做孟守义,延安郡人,在这里担任县令至少有七八个年头了,他是个十分胆小怕事之人,虽然杜桓的到来夺走了他的权力,但孟守义并不抱怨,只有没有战争屠杀,让他平平静静地过日子,赡养老母,抚养儿女,他也不在意自己能有多大的权力。

孟守义当然也知道五万北隋大军杀到了榆林县,吓得他心惊胆战,当杜桓从隋营回来,他便立刻跑来询问情况。

杜桓正要派人去找他,没想到他自己先来了,两人在大堂坐下,杜桓便将他去隋营的情况说了一遍,不等杜桓最后说完,孟守义便重重一拳砸在桌上,急道:“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当然开城迎接大军,我们本来就是隋朝,我觉得这不叫投降,这叫回归本朝,郡丞为什么不立刻答应下来?”

杜桓叹了口气道:“哪有这么容易,我们投降有什么用,要那一位肯投降才行。”

孟守义沉默了,他知道杜桓说得是秦弘武,半晌,孟守义低声问道:“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杜桓沉思片刻道:“你去找几大家族的族长商议,让他们去动员自己子弟开城投降,务必在今晚就投降,如果拖到明天,隋军就开始攻城了。”

985。第985章 太原战役(二十四)

杜桓沉浸官场已久,他从隋营回来便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他不可能劝说秦弘武投降,但秦弘武手下中层将领中有不少是出身榆林郡陈、林、李、许四大家族,士兵大半也是榆林郡人,只要让四大家族出面劝说各自族人率军投降,大势已去,秦弘武就没有办法了。

杜桓知道孟守义在榆林县呆了八九年,连他妻子陈氏也是出身榆林四大家族,他出面劝说比自己会更有效果,他同时向孟守义许诺,如果自己为太守,一定推荐他为郡丞。

孟守义于公于私都无法推辞,他和杜桓又商议一下细节,便起身前往岳父家去了,他的岳父叫做陈寿全,正是榆林第一豪门陈氏家族家主陈寿达之弟。

趋利避害是隋朝世家的共性,无论是天下名门,还是郡望,还是最小的县中豪族,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引祸上身,家族破败,尤其在乱世,这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护身之术。

陈家兄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孟守义和杜桓的要求,他们两人分头行动,陈寿达去联系其他三大家族,而陈寿全则去军中找侄儿陈泉,陈泉是秦弘武帐下三大武勇郎将之一,统帅一千士兵。

夜色悄降,时间已渐渐到了一更时分,秦弘武在大帐内心烦意乱地来回踱步,他是张长逊的同乡,更是张长逊的心腹,他不可能选择投降隋军,而是跟随张长逊,今天中午他已经送鹰信去五原郡,向主公请示自己该如何应对北隋大军到来。

如果主公让他撤退,他会毫不犹豫率军西撤,可问题是主公的回信迟迟不到,他便不知该怎么办了。

其实秦弘武心里清楚,主公的回信最快也要明天中午才能到自己手中,他无论如何也必须自己选择了。

守军只有三千人,县城高不过两丈,宽不到一丈,城池已经数十年未修葺,哪里抵挡得住五万大军攻城,恐怕最多半个时辰,城池就会陷落。

撤军是一定的,关键是怎么撤,是现在撤军还是抵挡不住再撤军,虽然同为撤军,但性质却完全不同,一个叫弃城而逃,一个拼死抵抗不敌而撤,秦弘武慢慢握紧了腰中佩剑,不用说他也知道自己该选什么?

既然明天一早隋军就要攻城,那他现在就必须部署好防御,想到这,秦弘武厉声喝道:“传我的命令,所有郎将立刻到我的大帐集中!”

士兵飞奔而去,不多时,郎将蒋勇和费明经匆匆赶来,应该还有两个郎将,一个是郎将陈泉,一个是郎将许孝先,这两人都是本地人,今晚他们主动请缨,一个负责守城,一个负责巡城,他们应该不在军营,没有那么快赶来。

又等了近一刻钟,这两人还是没有到来,秦弘武顿时有点急了,骂道:“他娘的,这两人喝醉酒掉茅厕了吗?怎么还不来!”

话音刚落,只听外面鼓声大作,轰隆隆的鼓声响彻全城,三人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秦弘武大步走出营帐,只见东城楼火光大作,鼓声和喊声响成一片。

“将军,恐怕情况不妙!”

蒋勇和费明经都意识到了什么,一起对秦弘武道:“会不会是隋军趁夜攻城了?”

这时,几名士兵狂奔而来,急声道:“将军,陈泉和许孝先献了城,隋军已经进城了。”

秦弘武大叫一声,他陡然明白过来,这两人白天就商量好了,才会主动请缨守城和巡城。

秦弘武气急败坏大喊道:“全军立刻上马,从西门突围撤退!”

秦弘武心中恨得滴血,就恨不得率军去杀了这两人的全家,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隋军已经进城,他再不走就要全军覆灭了。

三人翻身上马,也顾不得等候全军集合,带着已经从营帐出来的数百士兵便向西门奔去。

西城门大开,但没有隋军进城,三人惊喜万分,率领数百人冲出了城门,向城外旷野里奔去,但奔出不到百步,只听一阵鼓响,火光四起,埋伏在城外的一万军队已将他们团团包围。

这时,一名头戴银盔的大将从火光中露面,正是隋军主将李靖,他不想在城中抓捕秦弘武,便在西城外布下了天罗地网,正好将他们数百人围住。

李靖捋须高声道:“我乃李靖是也,秦将军还不速速投降?”

秦弘武只见周围数千支军弩对准自己,他只得长叹一声,翻身下马跪地道:“秦弘武不识天军之威,愿投降将军!”

蒋勇和费明经见主将已降,两人也只得下马投降,数百士兵纷纷跪地求降。

李靖心中大喜,兵不血刃拿下了榆林县,为他此次西征开启了一个好的始端。

秦弘武又随即下令富昌县以及云中、连谷两个戍城的两千守军投降,榆林郡各地扯下了突厥的狼头旗,换上了北隋的青龙赤旗。

李靖随即任命杜桓为榆林郡太守,孟守义为郡丞,责令他们二人动员民众加高加厚城墙,又令虎牙郎将韦银城率军五千镇守榆林县。

三天后,李靖率大军离开了榆林县,沿着黄河南岸向千里外的五原郡浩浩荡荡杀去。

.......

娄烦郡发生颇为戏剧性的一幕,七天前是突厥大军西撤,隋唐联军衔尾跟随,但七天后却是隋唐大军东撤,而突厥大军则在后面追赶。

关键就在于张铉看破了突厥军无法渡河西逃,只是想将自己引到西面全歼,他便不再追赶,率军退回了静乐县。

而与此同时,北隋水军大将齐亮率领百艘蚰蜒舟杀到了娄烦郡的黄河水面上,彻底断绝了处罗可汗渡河西撤的念头,考虑到他们携带的牛羊最多还能维持大军半个月,处罗可汗便破釜沉舟,不顾一切地杀回静乐县,无论如何,他们要和隋军决一死战,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但张铉此时却不肯和突厥军队决战了,他继续率军南撤,又重新返回了之前的大营,突厥军还有九万骑兵,张铉并没有取胜的把握,那么扬长避短就是他的选择了。

他要利用军营高墙,尽可能地杀伤敌军士兵,削弱敌军士气,直到最后一刻他才会出击,彻底歼灭这支南侵的突厥大军。

这天下午,隋军大营北面十几里外鼓声隆隆,号角呜咽,九万突厥大军浩浩荡荡杀来了。

隋军早已严阵以待,营墙上,一万隋军张弓搭箭,一支支锋利的箭镞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冷的光芒,近百架重型投石机也已整装待射,长长的臂杆随时可以挥出千钧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