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5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世绩问道:“军师,我们听说大帅准备让大家共商国号,不知具体怎么商量,我们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意见?”

众人都向房玄龄望来,房玄龄笑了笑道:“也没有大家想的这么复杂,今天主要听一下如何确定国号的安排,并不是今天决定,而是给大家两天考虑的时间,也不需要大家发言。”

罗士信忍不住道:“那我们有想法怎么办?”

房玄龄微微笑道:“有想法没关系,明天下午在东大营内举行军事议事,大帅要给大家讲一下将来军机台的建立,到时候也会给大家说一说国号之事,罗将军有想法那时候就可以提出来。”

一旁的苏定方道:“军师,我看好像别的大臣都很清楚国号之事,唯独我们是一头雾水,军师能不能利用现在的机会给我们简单说一说,让我们不至于糊里糊涂上朝。”

“军师,说一说吧!”众人一起恳求道。

房玄龄点了点头,“好吧!我就简单给大家说一说。”

房玄龄看了一圈众人,这才缓缓道:“大帅昨天和紫微阁相国们商议后,初步将国号定为四个选项,周、齐、魏、赵,其中后三个是紫微阁相国的意见,周是大帅的想法。”

罗士信顿时怒道:“那还要商议什么,既然大帅认为是周,那就定为周好了,为什么还要投票,有这个必要吗?”

这不仅是罗士信不满,众将都十分不满,他们一向是军令如山,大帅的军令没有什么商量余地,说出来就要执行,那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冲过去,他们着实不理解为什么要商议。

房玄龄笑道:“我理解大家的心情,大帅也有他的考虑,他希望国号有大多数人的认同感,另外也要尊重相国和群臣的意见,这毕竟不是打仗,而是治国,治国需要群策群力,关系天下民众的福祉,大帅不想草率决定。”

“那大帅为什么会选择周朝?”尉迟恭不解地问道。

房玄龄赞许地看了一眼尉迟恭,还是尉迟恭比较老持稳重,他微微笑道:“尉迟将军问得好,我也想给大家说一说大帅考虑周朝的原因,自古太平盛世惟周、汉两代,但自从汉末以来,乱世几百年,五胡乱华,武盛文弱,礼法衰败,民间交往皆以利字当头,县乡宗族倚强凌弱,朝廷不得不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秩序,所以殿下偏向于传承周礼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强调恢复道德和周礼。”

“可是突厥未灭,吐蕃兴起,中原依旧外患重重,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应该偏重于尚武较好。”徐世绩又道。

房玄龄点点头,“徐将军想法很好,但正如我刚才所言,凡事过刚则易断,过柔则易弱,武盛易生内乱、文弱易招外患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平衡,文武相济才是王道,现在的问题是武风太盛,需要以文来平衡,所以大帅才考虑引入周礼治国,这不是我们一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做到,但源头我们要做好,建立一个有意义的国号就是源头之一。”

众人都明白了,徐世绩又道:“今天会给众臣讲清这些道理吗?”

房玄龄淡淡一笑,“他们其实都明白!”

“可是万一这些文官自以为是,还是坚持魏齐国号怎么办?”罗士信直言不讳地问道。

房玄龄笑了起来,“大帅既然让你们也参与投票,罗将军觉得结果会是什么呢?”

。。。。。。。。。

临时朝会并不是国号的决定大会,只是给官员们宣布这件事,然后再给他们两天时间考虑,在第三天,他们将投出自己手中的一票。

投票表决这并不是新鲜事,紫微阁在有分歧的政务上一直沿用投票表决的形式,已经形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

但这次确定国号却把投票权扩大到五品以上官员,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尽管令人震惊,却并不令人反感,相反,大部分官员都认可这种方式,他们感觉这是对他们朝权的一种尊重。

所以这次投票在朝野中引来一片好评,如果实在要找出反对之人,那紫微阁相国们心中或许稍稍有点不舒服,这毕竟是他们的权力,现在权力却外延了。

但张铉这个决定大家又无话可说,本来紫微阁的规则中就写得很清楚,涉及需要投票表决的政务,如果异议太大或者出现四票对三票的情况,那必须提交摄政王进行最终裁决,国号这种重大政务,已经形成了三票对三票的格局,当然就应该由摄政王来最终决定。

而让五品以上官员投票表决,这就是摄政王的决定。

朝野上下这两天都沉浸在对国号的议论之中,五品以上官员进行投票,实际上就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了,给出两天考虑时间,就是给全体官员们一个参与讨论的机会。

不光朝野在讨论国号之事,中都民间市井也在热烈地参与讨论此事,形成了全民参政的热潮。

位于城北门旁边的恒山酒肆内,四名年轻官员正在靠窗的一处座位上喝酒聊天,为首的年轻正是褚遂良,另外还有卢涵、许敬宗和赵嗣良,他们四人都是同科进士,而且都留在朝廷为官,关系一直很好,今天聚会,是因为他们中间的赵嗣良被吏部任命为鲁郡和博城县县令,即将上任,大家特地摆酒为他践行。

褚遂良在去年娶了萧铣的女儿萧月仙为妻后,便离开军队调到了户部,今年升为户部郎中,许敬宗依旧出任杜如晦的参军从事,不过他已经是首席从事,再做几年他也能升为参军,卢涵则任鸿胪寺丞,按照惯例他做了三年鸿胪寺丞后,便会调去地方做郡丞。

褚遂良其实也是一样,他现在出任郎中,再上一步就是侍郎,虽然郎中到侍郎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极难跨出,必须要有十年郡官经历才有资格出任侍郎,所以做了一任三年郎中后,他也要去地方出任郡丞,郡丞政绩优秀,过四年则有望升为太守,太守也要政绩十分突出才会有机会调回京城出任侍郎。

相比之下,只有第一批跟随张铉的那批年轻文官最为幸运,李清明、裴弘、崔元翰、****、卢庆元等人,李清明和裴弘已是分别是中书和门下侍郎,其他几人都已出任太守,他们被破格提拔,而后面的文官们只能按照官场规矩按部就班来进行升迁。

赵嗣良举起酒杯道:“这两年多谢各位兄长的关照,小弟才能在中都立住脚,在此小弟敬各位兄长一杯,希望以后能得到各位兄长的继续关照。”

说完,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众人也一起喝了,卢涵给他斟酒笑道:“这次贤弟外调鲁郡为县令,也主要是靠贤弟自身的努力,我们帮不到什么忙,以后在博城县只要为官清廉,多给百姓做实事,和郡里搞好关系,考评自然就好了。”

“还有贤弟住房的问题也解决了。”

褚遂良恰到及时的补充了一句,众人一起大笑。

赵嗣良心中感动,起身施礼道:“多谢各位兄长的忠告,小弟铭记在心,以后大家去爬泰山,小弟一定会尽好地主之谊。”

这时,许敬宗缓缓道:“其实赵贤弟运气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赵贤弟明白我的意思吗?”

1124。第1124章 新周宝鼎

赵嗣良摇摇头,“小弟愚钝,请兄长明示!”

旁边褚遂良轻轻叹了口气,“县内有泰山啊!宰相出巡要去泰山,天子封禅更会去泰山,作为泰山辖地的父母官,老弟责任重大,但也机会无限。”

赵嗣良顿时又喜又忧,喜是他将来会有很多表现的机会,而忧却是万一不小心表现不好,触怒了天子,自己会不会永无出头之日?

胡思乱想了一阵,赵嗣良又低声道:“许兄,殿下会去泰山封禅吗?”

许敬宗点点头,“三年之内他一定会去,泰山封禅,君位天授,将会彻底摆脱隋朝的影响。”

几人的话题便渐渐聊到了这两天热门的事情上,褚遂良问道:“敬宗应该比我们更知道一点内情,为什么殿下不愿意选齐魏两个国号?”

三人都望着许敬宗,许敬宗喝了杯酒,低声对三人道:“你们都知道我的座位紧靠杜参军的会客房,我昨天正好听到了杜参军和房长史的聊天,我先申明,这话不好外传,你们听听就可以了,可别害我。”

“敬宗放心吧!现在小道消息满天飞,真真假假谁也搞不清,我们不会乱说。”

许敬宗这才小声道:“房长史说,齐王殿下为国号之事大发雷霆,怒骂紫微阁七相贪得无厌,得了相权还不满足,还要夺天子之权,本来国号应是天子决定,最多征求相国们的意见,但紫微阁居然要越俎代庖,为定国号进行投票,根本就忘记了紫微阁的权限。”

这个消息确实让人震惊,卢涵这才醒悟道:“我听到有一种传言,说殿下是借国号投票一事来扩大投票权,其实是在变相限制紫微阁的权力,开了这次先例后,以后重大事项都会让五品以上官员来投票表决了。”

赵良嗣也道:“这件事紫微阁确实做得过分了,听说把广陵公主嫁给齐王殿下也是紫微阁的策划,虽然说他们推动齐王登基心切,但这个度却没有把握好,手伸得是有点长了,希望他们能吸取教训,若君相不和,危害很大啊!”

“赵贤弟说得对,这次定国号投票,齐王殿下就是要给紫微阁一个教训,但也不必想得太严重,君相之间总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磕磕碰碰难免。”

褚遂良沉思片刻问道:“那殿下为什么不愿选齐魏两个国号呢?”

许敬宗笑道:“房军师说齐虽是春秋霸主,但格局还是偏小了一点,从未统一过天下,本来殿下是想从魏和周之间选一个为国号,但考虑到元氏建立的北魏和宇文泰建立的北周,殿下又有点犹豫,担心后人误以为他是想继承北周或者北魏,但军师劝他,周为国号,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北周,大家只会想到天下盛世的周天子,周已是两千年前封建的诸侯国时代,到了中央集权的郡县时代,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大周王朝,殿下这才决定放弃魏,而启用周为国号。”

“可如果官员们投票为齐魏呢?”赵良嗣担心地问道。

许敬宗不由冷笑一声,“你们太小看殿下的手腕了,别看殿下把投票权抛出去,好像扩大化了,但实际上国号决定权依旧牢牢捏在殿下手中,拥有一半投票权的军队高官会听谁的命令?这就叫明放实收,控制了军权也就控制了政权。”

众人都默默点头,他们都深深地感受到,若没有高超的政治手腕,确实很难驾驭紫微阁那帮老谋深算的相国。

。。。。。。。。。。

两天后,盛大的投票仪式在安阳大殿前举行,在近千名官员的瞩目下,约两百名文武高官在朝阳广场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投下了自己的选择,每个拥有投票权的官员都会有四张票,分别是周、齐、魏、赵,但最后只能投一张签署了名字的票,由中书省官员进行统计,御史台官员复核。

一个时辰后,由相国苏威在台阶上高声公布了票数,一共投下二百三十票,得票最低的是赵,仅只有七票,其次是齐,得二十五票,再其次是魏,得三十七票,而周得票一百六十一票,大获全胜。

就算把军队的一百零三票去掉,周在文官中也得了五十八票,依旧牢牢占据第一,这说明恢复周礼道德,已是众望所归。

“我在此郑重宣布,我们的新王朝,定国号为周,我们即将建立大周帝国。”广场上顿时响起一片震耳欲聋欢呼声。

......

国号确定后,接下来便是新帝的登基大典,这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进行筹备,苏威曾经参与筹办过隋文帝的登基大典,他不顾年迈,再次出动请缨担任筹办的主事。

尽管天气十分炎热,但人们的心更加热烈,整个中都乃至整个天下都关注新帝国的建立。

数万中都民众不计报酬,主动参与了各种建筑的修建,包括修建在洹水南岸的祭天台和杨陵山下的隋庙,修建隋庙是萧太后的建议,萧太后取消了原定的禅让仪式,而改为在隋庙迎娶广陵公主并由萧太后宣布终结隋王朝,开启大周王朝。

修建隋庙可以理解为新帝对故隋王朝的追思,对旧朝心怀感恩,这就有别于李渊和王世充的禅让登基,显出大周帝王的有情有义,饮水思源,更加能让天下人接受。

七月二十五日,张铉在新建成的隋庙迎娶了隋帝杨广之女广陵公主杨氏,并封其齐王侧妃,当天晚上,新婚夫妇便在隋庙行宫内圆房,尽享鱼水之欢。

次日黄昏,张铉携杨吉儿返回中都紫微宫,在紫微后宫又按照礼仪举行了内部迎纳仪式,杨吉儿向王妃卢清跪献香茶,卢清接下了这杯茶,正式承认杨吉儿为家庭一员。

八月初一,天刚刚亮,在数千官员的见证下,萧太后在隋庙中正式宣布北隋王朝结束,随即隋庙大门缓缓关闭,延续了近五年的北隋王朝在轰然的关门声中结束了。

“咚——咚——”

端门城楼上的景阳钟敲响了,低沉的钟声响彻中都全城,中都和附近新安县的上百万民众都走出了家门,站在大街上,满怀激动地望着紫微宫方向。

包括高句丽、新罗、百济国王,突厥使臣,铁勒各部使者等等数百名外国使臣,另外还有来自天下各郡的太守,军队鹰扬郎将以上将领,满朝文武百官等等,数千人集合在朝阳广场,紫微宫周围部署了上万骑兵维持秩序。

随着低沉的钟声响起,三千带甲武士护卫着天子龙辇缓缓进入端门了,龙辇上坐着即将登基为帝的大周开国皇帝张铉以及皇后卢清。

张铉身着赭黄色纹绫九龙袍,头戴冲天冠、腰束十三环带,脚穿六合靴,卢清则头戴皇后凤冠,身着五色袆衣,首饰花十二树,笑容柔和,端坐在丈夫身旁。

当皇帝的玉辂四望车驶入朝阳广场,上万士兵以及数千官员一起跪拜,高呼万岁,登基的气氛渐渐到了高潮。

皇帝张铉携着皇后之手沿着龙首道缓缓登阶而上,一直进入安阳大殿,后面则跟随着十六名手执长柄宫扇的宫女,以及三百名手执各种仪仗兵器的侍卫。

片刻,出任登基执礼的殿中监令赵文深走到龙首道台阶前高喝:“皇帝陛下有旨,宣百官觐见!”

文武两队百官在苏威和来护儿的率领下,列队向大殿内走去,很快便站满了大殿,在丹陛高处的龙榻之上,并列坐着新登基皇帝和皇后,这时,赵文深高声喊道:“百官叩拜皇帝陛下!”

上千大臣跪下行大礼跪拜,三呼万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铉高高在上,望着满朝文武,他心中无限感概,竟有一种恍如梦境之感。

。。。。。。。。

“史记有云,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故定年号为宝鼎,始称宝鼎元年。”

宝鼎元年八月初一,中都举行了盛大的皇帝登基仪式,摄政王张铉登基皇帝位,改国号为周,正妻卢氏为皇后,并封杨氏为贵妃,裴氏为淑妃、武氏为德妃,胡杨氏封昭仪。

同时立嫡长子张廷为太子,其余子女封亲王及公主。

前北隋太后萧氏改封隋国夫人,奉养于后宫,小皇帝杨意改封辽阳公,由于其尚年***由母抚养。

张铉随即宣布大赦天下,宣告大周帝国建立,海内沸腾,人心凝聚,人人渴盼着盛世的到来。

张铉登基一个月后,由相国韦云起为主使的大周使团队伍进入了关中,向长安缓缓而去。

1125。第1125章 于筠事件(上)

和中都的万众沸腾相比,长安的气氛就显得十分平静,甚至还有点冷清,

虽然长安物价较高,但总的来说,物价还算比较稳定,被称为物价风向标的米价一直维持在斗米两百文左右,长安民众的生活大都比较正常。

但长安街头巷尾随时出没的玄武精卫已经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