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6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河西走廊一共有三个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和敦煌郡,李靖在夺取武威郡郡,又随即率领大军向西进发,五天后进入张掖郡,兵临张掖城下,太守李长卿开城投降周军。

李靖安抚李长卿,继续让他出任太守,又命虎牙郎将周琼率三千军坐镇张掖县,他自己则率数万军继续西进,向敦煌郡进发。

这天中午,李靖率三万大军抵达了玉门关,正值一场沙尘暴即将袭来,天边漆黑如涂墨,李靖见形势不妙,急令军队就地驻扎,三万军队在短短半个时辰内便扎下了上千顶大帐,士兵和战马都拥挤在大帐内躲避呼啸而来的沙尘暴,不多时,整个天色都黑暗下来,沙尘肆虐,狂风怒号,天地间变得一片漆黑,俨如末日来临。

李靖的大帐内点燃了一盏琉璃灯,昏暗的灯光将大帐映照得忽明忽暗,李靖负手站在帐门前,透过帐门的一条缝隙望着外面令人恐怖的天象,他叹息一声道:“相比天地之威,人力何其渺小。”

大帐内也躲了二十几名文职官员,参军杨信笑道:“敦煌郡正好是草原和戈壁的交界处,天气变化很大,有时候还是艳阳高照,可转眼间便会下起滂沱大雨,现在是春天,沙尘暴就会经常关顾了,到了张掖那边就好得多,卑职从小在敦煌长大,这种沙尘暴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它看似来势凶猛,但杀伤力并不大。”

李靖又好奇地问道:“那什么杀伤力最大?”

“冰雹!”

大帐中都笑了起来,“杨参军说笑了,冰雹能有多大的杀伤力?”

杨信摇摇头道:“那是各位没有见识到,走在戈壁上,忽然鸡蛋大的冰雹铺天盖地砸下来,连躲的地方都没有,轻则受伤,重则丧命,更夸张的是,在大业二年春天的一场冰雹,大小如柚子一般,死了上百人,牲畜死了几千头,当年的小麦几乎绝收,所以敦煌人都把冰雹视为第一灾害,这个沙尘暴倒真不算什么?”

李靖呵呵一笑,“这样说起来,每个士兵都要带一面圆盾才行。”

“将军也不必太担心,冰雹虽然可怕,但并不是每年都能遇到,而且也不是整个敦煌郡都下雹子,只是很小一片区域,大业四年那次正好是敦煌县城遭灾,所以才损失惨重。”

众人又纷纷说起自己家乡的灾害,有人说旱灾可怕,有的对水灾记忆犹新,李靖坐回位子,取出一封军师的亲笔鹰信,细细看了起来,这是他们夺取武威县时送来的一封鹰信,圣上对西域以及河湟各郡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果西域各郡已被吐谷浑和西突厥攻占,他们便可缓行,暂时不要攻打,等统一天下后再集中兵力收复。

李靖拿起琉璃灯走到地图前,仔细察看地图的西域各郡位置,他知道杨广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郡,大业六年设伊吾郡,实际上五个郡,隋末乱了这么多年,那边早就没有军队,既然这五个郡没有归附唐朝,那就说明它们极可能都失陷了。

沉思良久,李靖向杨信招招手,请他上前来,李靖指伊吾郡问道:“杨参军知道伊吾郡现在在谁的手上吗?”

杨信年约三十岁,大业四年进士,曾任济北郡东阿县丞,后来又出任肥城县县令,因为他是敦煌人,资历也足够了,所以张铉调任他为李靖帐下参军,就是打算让他出任敦煌郡太守或者郡丞。

杨信摇了摇头道:“卑职大业四年进洛阳后,便再没有返回敦煌,如果将军问敦煌郡的情况,卑职还略知一二,伊吾郡实在不知,其他几个郡也不清楚,不过将军明天就可以了解到。”

“为什么?”李靖不解。

“因为玉门关内一定有躲避沙尘暴的商队,从这些商人的口中就打听到。”

“敦煌郡的官员们不知道吗?”

“官府就算知道,也是很久以前的消息了,只有商人才会带来最新的消息。”

李靖缓缓点头,明天他一定要问到情况,这个问题关系到他是否分兵两路的军事决策。

1164。第1164章 天下大战(二十)

沙尘暴肆虐的一天一夜,直到次日清晨才终于停息,天空又恢复了宝石一般绚丽的朝霞,若不是帐篷上盖满了厚厚一层沙土,怎么也不想到昨天曾出现过沙尘暴。

提心吊胆了一夜的周军士兵纷纷从帐篷里钻出来,望着朝霞满天,士兵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李靖心情大好,他知道士兵大多一夜未睡,便下令再休息一天,明天一早出发。

一个时辰后,杨信从玉门关带来了守关将领和几名商人,守军将领是一名唐军郎将,姓吴,在玉门关已经守关十年,他着实有点惭愧,上前单膝跪下,“末将吴法明,参见李将军。”

李靖看出了他的惭愧,连忙扶起他安慰道:“将军为国守关十年,这种毅力和精神令人佩服,不管是唐王朝还是大周帝国,你都当之无愧!”

“多谢将军夸赞,吴法明受之有愧。”

李靖拍拍他肩膀,示意他一旁坐下,这时几名商人上前磕头行礼,李靖见他们长得高鼻深目,和中原人大不一样,也不像河西胡人,便笑道:“几位可是粟特商人?”

“正是!我们是史国人,在下史林。”为首的商人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道。

“我找你们其实也没有别的事情,主要想问一下伊吾、鄯善和且末三郡的消息,不知你们是否了解?”

几名胡商对望一眼,史林欠身道:“三郡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一点,不知将军想问哪方面的?”

“我想知道,当初隋朝在三郡设置的官府还有没有?”

“回禀将军,鄯善郡和且末郡的官府没有了,几年前就已经被吐浑谷军队占领,但伊吾郡的官府还有,我们就是从伊吾郡过来,还见到了王太守。”

李靖顿时又惊又喜,他本来没有抱什么希望,没想到伊吾郡太守居然在,那就说明伊吾郡还在中原手中。

这时,旁边玉门守将吴法明道:“将军,虽然郡衙还在,但将军也不要想得太好。”

李靖不由暗骂自己糊涂,很明显玉门守将更了解情况,自己居然还问商人,他让士兵带几个商人出去,这才问道:“吴将军刚才这话是什么意思?能否具体说说。”

“启禀李将军,现在伊吾郡实际上是被沙陀突厥人控制,但他们效忠了西突厥,所以西突厥便不再窥视伊吾郡,而把伊吾郡交给了沙陀人,沙陀人比较聪明,他们只占领草场,没有动伊吾县,官府也就保留下来了,其实所谓伊吾郡,实际上只有伊吾一座小县。”

“那伊吾郡太守为什么没有效忠唐朝?”李靖不解地问道。

“关于这件事,卑职只是听说了一点传闻,是否准确卑职确实不知。”

“你说就是了。”

“回禀将军,卑职听说王太守也想效忠唐朝,但敦煌郡李太守不同意,派兵拦截了王太守的使者,使者只好又返回伊吾县了。”

李靖很惊讶,敦煌郡也投降了唐朝,为什么太守却不准伊吾郡归降唐朝,这里面是什么缘故?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这个。。。。卑职不敢乱说。”吴法明低下头,显得有点紧张。

李靖注视他片刻道:“我们皇帝陛下一向厚待边疆将领,像吴将军这样为过戍守边疆十年,会比一般将领更容易得到提拔,甚至还会被加封爵位,给子孙留下余荫,但前提是忠诚,如果将军不肯忠于天子,将会失去人生最大的一次机会,将来追悔莫及,我不勉强吴将军回答,但请吴将军三思。”

吴法明沉默良久,终于长长叹了口气道:“卑职原本是隋将,若不是妻儿在敦煌县,又怎敢说假话,正是卑职拦截了王太守派去长安的使者,使者中箭重伤而死,就埋葬在玉门关,这当然是李太守的命令。”

“李太守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

吴法明既然已经说开,便不再隐瞒,他坦诚地说道:“李太守名义上归降了唐朝,但实际上他依然割据敦煌自立,原因也很简单,李太守实名叫做李勋,他的兄长就是大凉王李轨,李勋表面上对唐朝称臣献土,但他骨子里十分仇视唐朝,卑职名为唐将,实际上也是被他控制。”

“李勋有多少军队?”李靖又追问道。

“大约三千人,这是敦煌郡能供养军队的极限,但听说李勋有意投靠西突厥,想得到统叶护可汗的支持,但不知这个消息是真是假。”

李靖负手在大帐内来回踱步,吴法明这番话无疑颠覆了他的判断,也改变了他的原计划,他原计划派杨信和一支军队去敦煌县,他自己率军去伊吾郡,但现在看来,他必须集中精力处理好敦煌郡。

“将军,还有一个重要消息。”

“什么?”

“李勋的军队大概有三百名沙陀人,为首之人是沙陀贵族,叫做朱邪翰,他和现在的沙陀酋长争夺酋长失败,逃到敦煌来,被李勋藏匿在军中,李勋想利用他招揽沙陀部族,但此人和现在的沙陀酋长有杀父之仇,如果将军抓到他,将有利于将军和沙陀人谈判。”

李靖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

。。。。。。。。

第二天一早,李靖率领数万大军离开了玉门关,向西南方向的敦煌县而去,玉门关距离敦煌县约一百五十里,六十里处有一座戍堡,叫做柳园戍,柳园戍正好位于西去伊吾郡和南下敦煌县的交汇处,交通和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平时戍堡有五十名士兵驻守,属于玉门关管辖。

另外,围绕着戍堡形成一处小小的集镇,七八家店铺,二十几户人家,给沿途商旅提供歇脚补给,虽然这一带风沙很大,环境艰苦,但生意都还不错。

大军在柳园戍稍作休整,士兵们吃了午饭,大家又再次出发,向九十里外的敦煌开去。

黄昏时分,在距离敦煌还有数里时,一队士兵护卫着十几名官员从敦煌县而来,为首是一名四十余岁的官员,正是敦煌太守李勋,后面还有郡丞、县令等等,事实上敦煌郡就只有三个县,最东面靠近张掖郡的玉门县(玉门县和玉门关无关,双方相距数百里),还有晋昌县,然后便是敦煌县。

李勋是割据河西称帝的李轨之弟,李轨的凉王国被唐军所灭后,李渊便放过了河西李氏,李勋也向唐朝及时请罪归降,从而得到了宽恕,李渊虽然也想过把敦煌太守李勋换掉,但一方面考虑到河西需要稳定,另一面疲于应对张铉的扩张,更换太守之事便迟迟没有落实,李勋也趁这几年秘密发展军队,他已经拥有三千军队,事实上已割据了敦煌郡,一旦李渊更换太守,他就立刻投降西突厥。

李勋在中午时接到了玉门守将吴法明的鹰信,吴法明在信中告诉他,李靖率三万大军西征并不是为了敦煌郡,而是为了夺回鄯善郡和且末郡,这让李勋稍稍松了口气,但为了瞒过周军,李勋还是让心腹手下带领军队躲藏到大水井一带。

这时,李靖的大军停下,李勋带着一班官员上前拜见李靖,“下官敦煌郡太守李勋,欢迎李将军前来敦煌郡。”

“参见李将军!”众人纷纷躬身行礼。

李靖打量他们一眼,淡淡问道:“怎么只有你们这几个官员?”

李勋回头看了一眼众人,不解道:“县尉以上官员都在这里,其他小吏地位太低,就没有必要来见将军了。”

“李太守误会了,我是说,怎么都是文官,没有武将?难道敦煌没有郡兵?”

李勋有点心慌意乱道:“敦煌只有一千郡驻军,玉门关有五百人,阳关三百人,还有两百人分布在四座戍堡,柳园戍是其中之一,将军应该已经见到了,敦煌城没有军队,只有一百多个衙役维持治安,由县尉率领。”

“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李太守还漏算了两千人?”李靖失笑非笑地注视着李勋。

李勋的头嗡地一声,仿佛炸开了,他知道一定是吴法明出卖了自己,望着李靖严厉的目光,他腿一软,竟然跪倒在地上。

李靖冷冷道:“你想对抗唐朝我不怪罪,但你准备投降西突厥,我却绝不饶恕,来人,将他们抓起来!”

1165。第1165章 天下大战(二十一)

十几名敦煌郡官员被周军控制后,李靖随即率军进驻敦煌县,数千周军开始挨家挨户抓捕李勋的同党,包括李勋几个族弟以及十几名门生在内的党羽被周军一网打尽。

但还有两千军队却不知去向,李靖问了众多郡衙文吏和地方大族,他们都不知道李勋把军队藏到哪里去了。

李靖沉思片刻,便令道:“把敦煌县令带上来。”

不多时,县令酒仲武被带到李靖的面前,李靖看了他片刻问道:“知道我什么会把你们抓起来吗?”

酒仲武点点头,“我当然知道,但将军也乱抓了无辜。”

“比如你,对吧!”

李靖冷笑一声,“你明知李勋准备勾结突厥,割据自立,却不及时向朝廷禀报,身为朝廷命官,你觉得自己真的无愧于心,真的没有任何过错吗?”

酒仲武叹了口气道:“人微言轻,说了也没有用。”

“好吧!这个问题我不跟你争了,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了,我找你来,是给你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希望你能证明自己和李勋无关。”

听说自己可以立功赎罪,酒仲武当即向李靖表达了自己愿和李勋撇清关系的意向。

“卑职确实和李勋无关,卑职是敦煌郡本地人,当然不愿意跟随他勾结突厥,请将军明鉴!”

李靖当然不可能将敦煌郡的官员一网打尽,就算他任命杨信为太守,但毕竟杨信离开敦煌郡十几年了,他还是希望从当地官员中挑一个罪行稍小的人辅佐杨信,县令酒仲武无疑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酒仲武并不是李勋同党,他的罪行是知情不报,这个罪行可追究可不追究,在用人之际,李靖便不打算追究了。

李靖点了点头,“那酒县令应该知道李勋将两千士兵藏到哪里去了?”

酒仲武思索半响道:“卑职还真的知道!”

李靖大喜,“军队在哪里?”

“卑职需要地图!”

李靖一挥手,立刻有亲兵在桌上铺了一幅地图,酒仲武缓缓道:“卑职先要说清楚,军队藏身处是李勋的绝密,除非他的心腹,没有人知道,卑职是身为敦煌县令,有牧民向卑职告状,说军队修建大营占了他的牧场,卑职才知道李勋秘密修建了一座军营,这件事李勋从来就没有告诉过我。”

“这个我能理解,县令请说!”

酒仲武指着地图上的河流道:“这条河叫做甘泉河,是敦煌的母亲河,由大雪山融水汇集而成,穿过敦煌城外,一直流向北方,形成大大小小十几个湖泊,诸如大井泽、四十里泽、盐池、兴胡泊等等,我所知道的一处军营就在这里!”

酒仲武一指大井泽的北面,“在大井泽和四十里泽之间,那里面有一处很隐蔽的牧草,入口很小,走了两里后才是一片狭长的牧长,四周被森林包围,在外面很难发现,在湖里倒是能看到。”

李靖仔细看了看地图,距离敦煌郡也就是半天的路程,他便对酒仲武道:“请酒县令派一个向导给我,我用骑兵前去剿灭。”

酒仲武诚恳地说道:“将军务必将他们全歼,一旦他们逃走向西突厥求援,卑职怕给敦煌带来无妄之灾。”

李靖点点头,回头喝令道:“速让秦用将军来见我!”

。。。。。。。。

大井泽和武威郡的休屠泽一样,也是由祁连山雪水融化后汇聚而成,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湖泊,而是由大大小小数十个湖泊组成,湖泊之间分布大片森林和一片片小牧草。

在大井泽和四十里泽之间有一片很小的牧草,大小约数百亩,最多只能放千余只羊,四周沿湖边围着一片森林,南北两端各有一条很狭窄的入口,使这片牧场十分隐蔽。

但此时牧草已经变成了军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