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山战图-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姓士子犹豫了一下,他比较低调,不料被同伴们暴露了身份,他当然不想去,但别人客气来请,他不好得罪人,只得对几名同伴道:“你们慢慢喝,我去去就来。”

他起身向角落一桌酒席走去,几名同伴都探头看着他,生怕他出什么事。

“在下太原王俊,请问两位先生有何见教?”士子恭恭敬敬行一礼。

酒席对面坐着两人,一个是三十岁出头的书生,笑容可亲,颇为儒雅,另一个则是满脸虬髯的男子,身材高大挺拔,看年纪也不会太大,但一双眼睛比刀还要锐利,他看了士子一眼,问道:“太原王梅公就是令尊?”

太原王氏的家主叫做王寿,自号梅公,大家都尊称他为王梅公,士子连忙点头,“正是家父。”

“王梅公的幼子是来参加科举了,但我记得并不叫王俊。”

虬髯男子瞥了王俊一眼,王俊觉得自己一切都被看透了,他脸一红道:“王俊只是晚辈的化名,晚辈叫做王君雅。”

“这还差不多,请坐吧!”

虬髯男子请他坐下,这时,旁边书生给他斟了一杯酒笑道:“刚听说了太原战事的议论,公子的情况还算是符合现实,但我们有点不太明白,既然太原围城,公子又怎么会收到父亲的来信?”

“刚才学生也说了,屈突将军放了一批民众出城,这其中就有我父亲派出的送信家人,实际上是送信家人告诉我太原战况,父亲在信中只报了平安,让我安心在中都读书。”

“原来如此,公子在太学还习惯吗?”虬髯男子淡淡笑问道。

王君雅从座位上便可看出,这名虬髯男子才是高位之人,一般而言,两人相坐,地位高的做北面,如果是东西方向,那么地位高的人坐东面,而且虬髯男子不斟酒,都是书生动手,更重要是三名随从都站在他的身后。

王君雅从气度上便感受到了虬髯男子那种居高临下的压迫,他不知此人的身份,额头上略有些见汗了,依然恭恭敬敬道:“学生在太学过得很充实,多谢关心。”

虬髯男子点点头,“这次科举你差一点就被录取,我看过你的试卷,诗写得不错,但策论稍浅,井陉在太行九陉排第一可不仅仅是因为太原郡的缘故,还要从历史上去分析,好好努力吧!争取明年考上进士。”

王君雅大为震惊,结结巴巴问道:“先生究竟是何人?”

虬髯男子呵呵一笑,“你不要管我是谁,只要记住我的话,多读读历史,多去实地走走,行知合一才能终成大器,去吧!”

王君雅深深行一礼,“多谢先生教导,学生铭记于心。”

他一头雾水地返回自己座位了,书生低声道:“陛下话太多了,恐怕会被认出,我们先离去吧!”

这名虬髯男子自然就是大周帝国的天子张铉了,他今天微服私访,特地和房玄龄一起来民间走走,正好遇到了一群唐朝士子,张铉也知道自己刚才说得太多,便笑了笑道:“好吧!先离去再说。”

他起身便带着几名侍卫离开了酒楼,房玄龄付了酒钱,这才跟上张铉匆匆而去。

这时,几名唐朝士子正在追问王君雅,刚才那两人是谁?王君雅茫然地摇摇头,“我也不知度,那个虬髯男子居然看了我的科举卷子,主考官是李相国啊!他和主考官有什么关系?”

几名士子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在这时,旁边那个眉山郡的酒客忽然一拍脑门大喊起来,“我想起来了,刚才那个书生不就是军师房玄龄吗?我就说曾经在哪里见过。”

酒客们一片哗然,房玄龄居然跑到酒楼来了,那旁边的虬髯男子又是谁?

王君雅忽然脸色惨白,颓然坐下,喃喃道:“我。。。。我知道他是谁了。”

“是谁?”几名同伴围住他问道。

王君雅忽然狠狠给自己几个耳光,带着哭腔道:“那就是大周帝国的皇帝啊!我。。。。。我真是傻到家了。”

“啊!”众人一下子惊呆了。

1170。第1170章 天下大战(二十六)

当张铉走出酒肆,藏在一条弄堂里的数十名侍卫簇拥着一辆马车出来,侍卫们也扮作了武馆武士,马车也寻常无奇,和街头的马车没有什么区别。

张铉和房玄龄先后坐进了马车,张铉笑道:“好久没有在酒肆喝酒了,尤其怀念洛阳天寺阁酒楼,虽然宫中的酒要并不比那里的差,但那种感觉却没有了。”

“有所得必有所失,坐在天寺阁酒楼喝酒的人,想必也羡慕坐在宫中喝酒的陛下吧!”

张铉哈哈大笑,“军师说得不错,是朕矫情了。”

马车出了西城门,向西市方向缓缓而去,中都以西正在扩建城池,官道两边的农田刚刚平整完成,远处的新城墙的轮廓已经出现,新城将一直扩到西市,将和西市连为一体。

“陛下今天见了那个王君雅,仅仅只是为了鼓励他一番吗?”房玄龄笑问道。

张铉淡淡笑道:“王寿的长子在彭城县当县令,次子在涿郡为官,三子在江淮盐田司,现在幼子也送来参加科举了,居然一个都不在并州,军师觉得他这是什么意思?”

房玄龄眉头一皱道:“王寿可是李渊的挚友,当年正是王寿的鼎力相助,李渊才能太原起兵成功,李渊还封王寿为太原郡公,他兄弟出任太原郡丞。”

“但军师也别忘了,王寿堂兄可是我们军队的将军,现在还是高句丽都督。”

房玄龄沉默了,半晌道:“陛下说得没错,王寿把四个儿子都送到大周谋仕,这就是明显的站队了,陛下是希望他帮助我们夺取太原吗?”

“准确地说,朕希望太原和平交接。”

“只怕屈突通不会轻易投降。”

张铉笑了笑道:“屈突通若真是那么忠诚,他就不会投降唐朝了,形势比人强,一旦天下大势已明,他是不会和唐朝这艘船一起沉没,关键是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意气用事,要着眼于天下,而不是个人恩怨。”

“陛下说得很对!”

两人不再继续说下去,房玄龄望着窗外,心中却颇为感概,他很明显感到了圣上登基后的变化,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度在他为齐王之时还并不明显,可现在房玄龄却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房玄龄忽然有点后悔了,刚才自己真不该和天子开那个玩笑。。。。。。。

马车缓缓抵达了西市大门,西市大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的马车和骡车,主要以运货为主,到处车水马龙,人潮拥挤。

五十名跟随张铉出来的侍卫留在大门前,只有五名贴身侍卫跟随张铉和房玄龄走进了西市,西市内更为热闹,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货物堆积如山,几乎所有的店铺前都挤满了讨价还价的客人。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都的商业已经全面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成为天下最大的商业中心,尤其中都西市的面积超过了三个洛阳西市,周长十余里,店铺上万家,近十万名商人、伙计在西市里做事,每天的客人人流如海,来自河北、中原、并州、徐州、辽东、关陇乃至于西域及海外的客人云集这里。

而且每家店铺背后都有河渠,通过水运可以将货物直接运到天下各地。马车、骡车运输只限于中都,而水运才是西市真正的运输主力,就连很多粟特商人也是通过黄河水运将货物运到河西走廊后,再转骆驼运输。

张铉依然是一个虬髯大汉的打扮,没有人能认出他,但五名贴身侍卫还是警惕地护卫着左右,作为天子,张铉没有必要亲自来查看市场行情,只要他一个命令,立刻会有手下人妥妥替他办好,也不敢刻意进行隐瞒,但张铉还是要亲自出来,他其实并不是专门想看什么,而是要给朝廷竖立起一种态度,凡事要去调查研究,不能坐在官房里拍脑袋写奏折。

“陛下不去看看米价吗?”房玄龄指着远处的米行低声问道。

张铉摇了摇头,“今天就不去了,我想买点文具。”

“文具?”房玄龄一头雾水,不明白圣上怎么想到了文具。

张铉笑了笑,便向东南方向的文房四宝行走去,文房四宝行也就是卖笔墨纸砚的店铺,一条小街两边大约有三十余家店铺,经营各种各样的文房四宝,它们的生意在科举期间尤其火爆,生意最好时连街道都挤不进去。

科举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文房四宝的生意进入了低潮期,店铺中客人不多,不过还是有三三两两的唐朝士子在各家店铺前出没。

张铉等人刚到路口,第一家店铺的伙计便跑出来拦住他们,“几位贵客来小店看看吧!买不买没关系,增加点气氛,小店就感激不尽了。”

伙计很会说话,张铉便欣然笑道:“那好吧!就去你们店里看看。”

“几位贵客请随我来。”

张铉跟着他向店铺里走去,房玄龄抬头看了看店招牌,上写三个字‘巫山云’,房玄龄笑了起来,“伙计,你们东主可是姓吴?”

伙计好奇地问道:“先生怎么知道?”

房玄龄指了指招牌笑道:“招牌上写得很清楚,这家店的主人叫吴雨。”

伙计鼓掌赞道:“果然厉害,先生是第一个主动看出小店招牌中的秘密,一般人都要小人自己介绍后他们才明白。”

张铉也笑道:“不愧是掉书袋子的,连起个店名都有那么多讲究,不过还是略显小家子气,我看叫书香门第不更好吗?”

“好!”

店铺里一个老者站了起来,走上前躬身道:“在下便是吴雨,这个小店的主人,请问这位兄台贵姓。”

他是向张铉行礼,张铉便淡淡道:“免贵姓张。”

“和咱们天子同姓啊!”

吴雨感慨一句又道:“兄台批评得对,其实我也觉得店名起得不好,店名中暗藏‘无雨’二字,雨乃流动之物,代表着客源和钱财,我却没有这两样东西,生意怎么做得下去,我一直在考虑换一个店铺,兄台的‘书香门第’极好,能不能请兄台留一幅墨宝?”

张铉指了指房玄龄笑道:“我的字写得不好,还是请这位先生留字吧!”

房玄龄知道张铉不肯留字,便笑道:“如果东主不嫌在下书法粗陋,我就献丑了。”

吴雨连忙让伙计铺纸研墨,房玄龄提笔一挥而就,他的书房写得龙飞凤舞,水准极高,不亚于当世大家,众人都是识货之人,连连夸赞,东主吴雨更是激动不已,连忙让伙计拿去裱糊起来。

吴雨又拱手道:“感谢两位赐名留字,不知在下能为二位做点什么?”

张铉笑了笑道:“其实我只是想了解一下文房四宝的行情,和前几年相比怎么样?”

吴雨请他们坐下,让伙计上了茶,他叹口气道:“如果说生意其实还是不错,但就是很难赚钱,获利太低了,和前几年简直不能比,一天一个地。”

“这又是为何?”张铉不露声色地问道。

“主要是前些年朝廷办了几个大工场,大量造文房四宝,价格一下子拉低了。”

吴雨取过两叠纸放在桌上,“你们看看这两种纸有什么区别?”

张铉翻了翻了,指着其中一叠纸道:“这种稍好一点。”

“是!这种确实稍好一点,另一种稍差一点的便是官方造,但它们俩的价格却相差十倍,兄台愿买哪一种?”

张铉和房玄龄都笑道:“当然是买便宜的了。”

“问题就在这里,大家都买便宜的,那我们还赚什么钱,还有笔墨砚台也是,朝廷也在大量制造,东西虽然很一般,但真的非常便宜,根本就没有利头,只能卖一些精品,多少还能赚点钱,可是买精品的人又太少,大家都买便宜货,所以生意虽不错,却不赚钱。”

张铉笑道:“朝廷之所以大量制造文具,目的是让更多人读得起书,现在读书人毕竟是少数,以后读书不再昂贵,穷人家孩子也能读书,读书人就会成倍增加,虽然每张纸赚的钱少了,但卖出的量却增加了,其实是一回事,这就叫薄利多销,商家应该不会有损失。”

“那损失的人是谁?”吴雨瞪大眼睛问道。

“世家!”一旁房玄龄接口道。

房玄龄终于明白圣上为什么要来视察文具了,也明白了为什么圣上要坚持由官府大量制造文具纸张,一旦世家不再垄断知识,那么世家就会慢慢消失了,这确实是对付世家最好的办法,釜底抽薪。

1171。第1171章 天下大战(二十七)

在返回紫微宫的马车上,张铉一直保持沉默,进了端门后,张铉终于打破了沉默,“军师似乎对朕视察文具行没有任何评论?”

房玄龄苦笑一下道:“微臣完全理解陛下的想法,微臣没有意见,但如果陛下一定要微臣说点什么,那微臣有两个建议。”

“军师请说!”

“第一个建议是要把眼光放长,这个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见效,甚至还会出现大量读书人继续依附世家的情形,但这只是暂时,陛下今天种下的种子至少要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会长成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张铉点点头,“朕明白,军师请继续说。”

“微臣说得第二个建议是科举和官学,如果说陛下大力推广廉价文具是为了让更多人读得起书,这是种下了一颗种子,那么完善的科举制度,以及遍布天下郡县的官学,就是阳光和土壤,有了它们,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这时,马车缓缓在天阁前停下,张铉下了马车,对房玄龄笑道:“多谢军师今天陪同朕出行,也多谢军师给朕的两个建议。”

房玄龄也微微笑道:“陛下不必感谢,这是微臣的职责所在。”

两人对视一笑,心领神会。

......

下午,张铉正在御书房中审阅几份紫微阁通过的重要决议,君有君权,相有相权,一般而言,军权和监察权他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行政权中除了重大军国政务以及五品以上高官任命外,政事他基本上不再过问,而对于紫微阁有严重分歧的一些重要事项,他则会召开小朝会交给百官讨论。

所谓小朝会,就是五品以上官员参加的朝会,基本上就是各部寺的重要官员参加,在小朝会上每个官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张铉鼓励官员参与政务的重要渠道。

这几天朝廷中在讨论紫微阁任期问题,这也是张铉提出的方案,相国不可能一辈子当下去,必须给后面大臣入相的机会,张铉便提出相国任期五年的制度,任期满后也可再继续出任五年,但必须由天子提名,然后由五品以上官员投票表决通过,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皇权,他张铉虽然头脑清醒,但就怕自己的子孙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犯糊涂。

当然,如果天子不提名留任,那么就直接卸任改任其他官职了,将来他会继续完善相国制度,把选择相国的权力交给百官,而不是天子来决定。

张铉为相国制度殚精竭虑,他深知良相可使国家中兴,而奸相则会使国家沉沦,他也相信大多数百官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任相国从北海郡开始算起,今年年底就将满五年了,这样,有几个不合适的相国也就可以退出紫微阁,改任其他官职。

这任相国,张铉考虑留四去三,韦云起、李纲、萧瑀、卢楚留任,而苏威、陈棱和李景卸任,然后由房玄龄、杨恭仁和张玄素接任。

不过相国改制还有半年时间,但另一项重大改革已迫在眉睫,那就是军制的改革。

众主将担任将军的时间太长,应该获得提升了,可以在将军之上再设大将军和上将军。

将军则增为三档,分别为龙骧将军、虎贲将军和鹰扬将军,再各设副职,郎将也分为三档,分别是上郎将、中郎将和郎将,也各设副职,同样校尉级别也分为三档,骑尉、羽尉和云尉,下面旅帅和队正不变。

这样改革军制的特点是扩大的中层和中高层,有利于激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