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雪-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用看了一眼岳翻,然后抚了抚自己的胡须,装模作样道:“那在下就放心了。”

李纲顿时一愣,随后苦笑不已,指着吴用不停的笑骂。

三百一十四鹏展,你是我唯一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那一日的争论之后,朝堂里的气氛很明显的就变得比较热烈,经常是大家在一起紧急磋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做出决策,得到赵桓的首肯之后,立刻就安排各部门最强干的办事人员带着指令冲出朝堂下达诏书,然后立刻调集人力物力开始办事,没有一丝丝停歇,一个议题结束之后就是另一个新的议题,完全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

大宋的休沐日是整个古代最多的,达到一百多日,等于一整年下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沐日里度过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宋朝的文官是最幸福的文官,钱拿得多,活儿干得少,生命安全也有保障的多,不过随着靖康初年金兵南下,大宋的繁华生活被打碎,赵桓带着自己的政府拼尽全力的重组,才堪堪恢复了之前的局面。

然而这也距离之前的大宋相去甚远,整个靖康二年,大宋的臣子们只休息了七天,元日一天,上元一天,清明一天,端午一天,中秋一天,重阳一天,冬至一天,除此之外,一整年都在工作,简直都赶上朱元璋那个工作狂的架势了,累得大宋的臣子们是如猪狗一般,每日天不亮就开始工作,处理政务,每日晚间下半夜才能入睡,一两个时辰后又要起身,比起他们的前辈来,简直不知道差到了哪里去。

所以,我们是中兴之臣,所以,我们是中兴政府。

起于微末的政府很容易就进入工作状态。一直到如今,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任何一个人为了这样繁重的工作而退缩,他们虽然口里时时抱怨工作繁忙疲劳不堪,但是他们心里都有一种自豪感和自我满足感,真的,真的是这样。

所以李纲的东府要员们虽然都很年轻,但是没有一个人急躁冒进。吴用的西府要员们也很年轻。也没有一个人轻易言战,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做事情,一件又一件,赵桓的政府官员们的平均年龄低的吓人,包括最有能耐的岳翻,其实也才二十二岁而已,但是他的经验和能力,已经不在赵佶政府要员们之下了。

协助赵桓处理政务的已经从李纲和吴用转移到了岳翻身上。岳翻甚至具备一定的决策权,赵桓在很多问题上都赞同岳翻的意见,一些不太严重的事情赵桓都愿意让岳翻去处理,而自己实在是有些累了。就坐在座位上看着这一切,并不参与进去。

比如两个官员就拿着关于城内房屋修补工作的策略来请岳翻决策,一个认为迫在眉睫,一个认为可以缓一缓,岳翻听完了他们的争论,就开口道:“唐时,杜甫写过一首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对于人而言,虽然有国家不同,种族不同,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是所谓衣食住行。

这四样,是一个活着所需要的最低标准,满足了这四个,咱们至少不用担心有人造反,但是最无奈的是,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王朝一个皇帝解决了这个事情,衣服解决不了,食物解决不了,住处解决不了,出行解决不了,所以,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应从,改朝换代始于此。

如今有赖陛下圣明,打开国库赈济灾民,使得灾民们有衣服穿,有钱可以使用,有食物可以吃,所以衣食已然得到了保证,百姓们不会作乱,然而,住处呢?燕云三次大战,每一次都将燕云损毁的很严重,大家都清楚燕云被损毁到了什么地步,百姓们流离失所,失去住所,失去一切财产,才汇集到北京,不是为了瞻仰圣容,而是为了自己活命。

咱们想好了很多事情,但是咱们最该想的,始终还是百姓,记得大宋建国之初,太祖皇族曾经问过赵普,这天底下什么最大,赵普说,天底下道理最大,太祖皇帝很认同这句话,那么诸位,对于百姓而言,最大的道理是什么?很明显,便是衣食住行,满足了衣食住行,他们就能去做别的事情,包括为我们营造宫殿,承担徭役。

所以,我以为,在我等已然商讨完毕的大策略之下,安置百姓是第一位的,其余的才是第二位的,虽然不能将他们在现在就安置到燕云各地,但是至少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简易的房屋遮风挡雨,现在南边天气已经较热,北方却还有些凉爽,正是最适合人居住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他们会冻到,简易的房屋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也就够了,如此,可安百姓之心,使得百姓们都知道大宋是仁爱之国,陛下是仁慈之君。

刚刚经历过大乱,百姓们最希望的就是有仁爱仁慈之国之君能够保护治理大家,让大家过上安稳平和的好日子,这是他们最期望的,如果我们做得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燕云人心,让燕云人从心底里认同大宋之统治,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事情,为此,我们自己人苦一些都不成问题。”

岳翻的话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争执不下的两人也对岳翻的话感到认同,于是同意了意见,开始了具体做事方法的思考和讨论,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方法,这就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而这就不是岳翻的事情了,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头脑风暴。

赵桓把岳翻拉到一边,笑眯眯的对岳翻说道:“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是非常高兴的,以往只能看到朝臣们为了一点点小事情争斗不已,甚至是意气之争,而忽略国家大事,如今看到臣子们都在为了国家大事而争论,并没有包含自己的私事,我觉得非常高兴,这都是鹏展的功劳。”

岳翻躬身道:“陛下过誉了,之前的官员鲜寡廉耻,只知争权夺利,只知贪污**而不知民间疾苦,不知国家危难,大家都在为自己谋私利,陛下再怎么想要振奋国家,也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很多事情陛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如果可以的话,就不需要他们,只需要陛下一个人就可以了,陛下之所以需要臣子,就是需要臣子们来帮助陛下处理陛下处理不了的事情,而如果一个臣子做不到这些,他就不是合格的臣子。

之前的官员因为太上皇一时不察而导致国家危难,百姓困苦,家破人亡,山河沦陷,那些罪臣要负全部责任,而如今陛下将那些罪臣斩杀的斩杀,驱逐的驱逐,降职的降职,而将坚定抗金锐意进取的年轻臣子提拔上来,这些年轻人充满朝气,自然勇于进取,会做事,而不计较个人私利。

陛下又以李纲、张叔夜、吴用这类年纪较大的官员来担当最高职位,让他们来为这些年轻官员掌舵,使得这些年轻官员的锐意进取不会成为冒进,而这些年纪大的官员也是坚定的抗金之人,具有坚定的意志,不会为他人所左右,这就是这些老臣的重要作用,陛下用人贤明,朝廷自然朝气蓬勃,大宋自然蒸蒸日上。”

赵桓微笑着拉着岳翻的手笑道:“若无鹏展,哪里有大宋的今日,我是知恩图报的人,鹏展与我有恩,与大宋有恩,我不会忘记,而且鹏展之才华远在李纲、张叔夜、吴用之上,我以为,鹏展完全可以担任宰相的职位,统领百官,今日鹏展年岁尚轻,但是来日李相公退居二线之时,就是鹏展登上相位之日。”

岳翻还是推辞:“臣何德何能,担当如此职位。”

赵桓劝说道:“这几日群臣辩论之时,我很少插话,只是在看着,就是为了观察这些臣子里面那些事有真才实学可以大用,那些只是有一腔热血而才疏学浅,不可担当大任;李相公虽然意志坚定,刚烈不折,于战时有大用,但其性格颇为刚愎,有些不易听人言,而且年岁渐大,愈发固执,这些都不是一个好的宰相所应该做的事情。

吴用的确有很高的才华,善于出谋划策,宗帅之战斗,多为吴用谋划,但是正如鹏展所告诫我的,吴用才华横溢,却有些优柔寡断,不能独当一面,我才将他放在身边,时时选择我需要的策略,而不让他出去成为统帅。

张叔夜忠心耿耿,也非常果断,才华也很高,素养也很高,唯一欠缺的就是耐心和冷静,一旦事情迫在眉睫,他定然会犯错误,他们三人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都不是可以真正托付大事的人,鹏展,你不仅年轻,而且比他们更加能干,是我唯一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鹏展,你可以将争吵的群臣引上正确的道路,阻止他们继续争吵,也可以使得李纲还有张叔夜这样的人听从你的意见,让群臣都认同你的意见,从而停止没有意义的争吵,这是你最大的能耐,调和群臣,做正确的决定,帮助皇帝决断大事,这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宰相该做的事情,而鹏展,唯有你,才能做到这一点!”

赵桓紧紧握住了岳翻的手,如此说道。

一时间,岳翻有些迷离了。

三百一十五所以,岳翻这样作出决定

“所以,鹏展,你就答应陛下出任参知政事了?”回家的路上,岳飞骑在马上,笑眯眯的询问旁边的岳翻,岳翻随之点点头:“是啊,感觉若是再拒绝,也就真是不太好了,陛下诚心诚意,也算是千古罕见,如此对待,比之刘玄德三顾茅庐也差不到哪里去了,我哪里有不答应的办法呢?”

岳飞点点头,开口道:“说的也是啊,陛下变化太大了,大宋的变化也太大了,鹏展啊,现在的日子,为兄甚至觉得自己活在梦里,我们完成了多少年想要完成的事情啊!但是,鹏展,参知政事,那可是宰相副职啊,多高的职位啊,位高权重,仅在宰相和枢密使之下,三人之下,万人之上,连为兄这个兵部侍郎都在你之下太多了。

你才二十二岁,不,快二十三了,这样年轻的参知政事,也算是大宋有史以来第一个了,为兄还记得,就算是寇准寇公也是三十岁才做到宰相职位的,而立之年,还是大宋最年轻的宰相,现在李相公年岁大了,精力不济,过不了几年也要退下去了,到时候,你就是宰相,那可是比寇公还要年轻的宰相啊!”

岳翻笑道:“兄长,你也不要说这些,你不也才二十五岁吗?兵部侍郎只是个荣誉职位,但你的差遣现在可是堂堂西北制置使,还是常驻的,总揽西北军务,统帅西军二十万,守卫大宋西北边陲。手持虎符,有调兵遣将之权。突发战况可先斩后奏,及时调动兵马,不需请示,没有监军,没有文职上官,没有人来监视你。

遇紧急战况可调动西北军境内全部民政官员听从指令。文官也一样。调派粮草民夫,堪比唐时节度使啊!兄长,这可是大宋二百年来头一回,给了武将如此大的权力,陛下是多么的信任你,你也该知道吧?大宋的军将从来没有处置下属和给下属升职降职的权力,而你有,兵部都要按照你的推荐和想法来给西北军将官升职,这是多大的权力?”

岳飞也随之点点头。笑道:“陛下一改之前大宋压制武将寝室武人的国策,给我等武人很大的待遇改善,见到文官也不会低三等了,见到文职高官也不用低声下气了。也不会随便给文官杀掉了,尤其是边军将领,要处斩必须要皇帝亲自同意,否则谁也没有那个权力,连我也不行,这就给了我们多大的安全保障啊!

昔年狄青将军纵横沙场,所向无敌。却被韩琦百般欺凌,麾下猛将被韩琦罪斩,引为千古冤屈,陛下已经为当时的错误写下诏书,为那些被错杀冤杀的武将平反,并且打算为大宋诸位名将修碑立传,仿唐时凌烟阁,设立大宋自己的功臣阁庙,唤为昭勋阁,一座文庙,一座武庙,以示文武平等,若是如此,大宋武将前辈们,应当含笑九泉。”

岳翻心中也是有些伤悲的,大宋的名将们其实并不算少,只是一边被压制,一边被污蔑,少了太多太多的发展机遇,史官写史书也多是一笔带过,很少有为武将仗义执言者,当然,限于大环境和历史功绩,大家都认为宋代武将普遍不如唐代武将,这却也是历史的事实。

但是岳翻所知道的几人,都不在唐初名将之下,比如赵匡胤手下的义社十兄弟,那就是各个能征善战,就算是到了赵光义后期五代遗留下来的武将普遍凋零,宋自己的环境不适合产生高质量武将的情况下,依然有李继隆,有曹玮,有狄青,有王韶,他们的军事能力都不在唐初名将之下。

李继隆屡屡打败辽名将耶律休哥,曹玮名震西北,比起其父曹彬的“水”,曹玮才是真材实料的真名将,典型的青出于蓝;狄青就不说了,有宋一代唯一一个寒门出身却凭战功做到枢密使职位的大神级人物;王韶乃是主持北宋最大的战略进攻“熙河开边”之壮举的主要负责人,河湟战役打的极为漂亮。

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宋代,这个军事兵法被政治狠狠压制在最下面的悲剧时代,他们的一生虽然波澜壮阔,也都是忠心耿耿,却难逃被政治欺凌的下场,纷纷死于政治的阴谋,和朝廷的猜忌,而非战场。

他们却都籍籍无名,甚至不为人所知,这些民族英雄,都不为人所知,何其悲哀也!

岳飞自然不知道,岳翻在答应自己出任参知政事之前,向皇帝赵桓上了一道奏折,请为大宋诞生以来的武臣名将修碑立传,立功臣阁,然后,自己会答应出任参知政事。

赵桓在第二天就批复了岳翻的请求,然后下达诏书,仿唐凌烟阁之例,立昭勋阁,选取本朝二百年以来功劳最大的文武各十二人,分立文武两庙,并为昭勋阁,此二十四人将合称为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享受天下香火。

同时,改善军队待遇,改善军人待遇,改善武将待遇的一系列措施也下达到了最基层,大宋文人们的盛夏结束了,大宋武人们的寒冬也结束了,虽然这一天来得有些晚,但是至少还是等到了,武将再也不用见面低文官三级,堂堂三品武将还要向五品文官行礼,也不用担心被文臣责骂为“臭丘八”,这是明令禁止的,违例者将会被处以刑罚,就好象问候人家爹娘一样,属于极其无礼的行为。

看来赵桓也是被文官们的出卖伤透了心,意识到武将不能成为文官的附属品,武将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可以保护皇帝,要站在皇帝身边,随时保护皇帝,所以此次的大封赏,文官们都是小头,武将们才是大头,那些出身韩(韩琦)、富(富弼)、曾(曾公亮)等等豪门的文官们都被取消了不少待遇,而给武将的福利却要好上很多。

以往每一次大封赏,这些靠着祖上余荫享受超高待遇的文人们纷纷鬼哭狼嚎起来,向皇帝申诉自己的日子过得苦,过得不太好怎样的,结果不说还好,赵桓立刻派人去查明他们的家产,一查,就知道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圈了多少中原和江南的无主土地,如何大发国难财,甚至还差到了就这几天还有不少文人世家拿钱出来购买燕云暂时的无主土地,准备大赚一笔来着。

结果毫无疑问的,就被皇帝下令彻查,抄家的抄家,杀头的杀头,贬斥的贬斥,文官的实力再一次被狠狠打击了一下,岳翻甚至有些担心赵桓要让大宋走回唐代的老路了,劝诫了几次,这才让赵桓停止对文官世家的打击,不过赵桓的怒气还没有发泄完毕,今后还有的遭罪。

“不过兄长,虽然如今陛下给了你很大的权力,也给了西军很大的自主权,但是,你一定要注意,每十日给陛下非正式的汇报一次西军军务,每月给陛下正式的汇报一次西军军务,遇到大小战时,千万不要擅自决定,一定要及时察觉,然后给陛下送去消息,等待陛下裁决是否让你自主行事。”岳翻如此告诫岳飞。

岳飞似乎有些不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