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雪-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了江北人种的绝大多数,鲜卑等异族政权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之后,也开始更改姓氏,企图融入汉族之中,而渐渐不再提起自己的原本种族。

江南是汉人的避风港,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江北异族屡次攻打南方,不知杀戮多少汉人,羯人余孽曾在江南腹地展开大屠杀,几乎再一次造成种族危机。

宋齐梁陈四代都不是强大的朝代,但是都是汉人朝代,尤其是陈朝,为汉人保存了最后的火种,随着陈朝的覆灭,江南汉人也开始与江北的汉化人所渐渐通婚,融合,隋唐时代的稳定治世给了双方的融合一个大好时机,江南汉人与江北的汉化人就在这段时期内融合。

时至今日,讨论血统问题依然没有太多的意义,汉人和汉化人也没有太多的差别,最早的汉人也是华夏族和苗族黎族等古民族融合而来,现代社会的主流民族基本上都和古代的本民族有较大的差异,血腥的民族融合随时都在发生。

更别说此时并没有产生的民族意识,大家唯一认同的就是孔子的学说,儒家学说,圣人言谈,而血统问题被刻意淡化了,没人愿意提起自己是曾经这片土地上的征服者的后代,有着征服者的血统,真要严格说起来,大家都是混血,所以,你不说我,我也不说你了。

三百八十六这是终结,也是开始(一)

文化上的认同远远比血统上的认同要广泛得多,党项人经历了几代皇帝的汉化政策之后,尤其是引入大量汉族士人做官,引入汉人妃子做皇后皇妃之后,越来越脱离了党项人原本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加认同汉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之前的方式。

强大而又绵软的汉文化能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失去对本民族的认同,时间越久远,就越没人提起他们祖先茹毛饮血般的野蛮生活,甚至后人都为自己的祖先感到耻辱,偷偷改掉自己的异族姓名,或者抱着汉人王者赐给的姓氏死不松手,认为自己也是汉人。

小如西夏,大如辽国,虽然军力上比大宋还要强出很多,但是连辽国皇帝都抱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态说什么中华的意义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有了中华文化,我也是中国人……这种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产生于中华文化对异族文化的绝对碾压与凌驾,所以与其纠结于无法探究根本的血统问题,倒不如静下心来,保护我们的文化。

而对于目前的西夏来说,实际上,党项人的统治已经终结了,就算小皇帝李仁孝能够有长成的机会,他也不会有重新确立党项统治的机会,深谙这方面问题的赵忠在进行血腥屠杀之前很久,就已经拟定了详细的计划,党项贵族几乎被一网打尽,就算是散布在各地的分支族人。也会慢慢地被宋军所解决。

赵忠不打算给西夏更多的生存机会了,这一次。就要终结掉西夏的命运。

而撺掇西夏政府的迁移,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如今的朝臣全部都是宋的叛臣,他们恐惧宋政府更甚于恐惧党项皇帝,因为他们是叛徒,或者是叛徒的后代。在宋政府的档案中。他们始终是叛逆,如今的宋政府对不合作的叛逆是不会手软的,而他们本身所处的位置,注定得不到宋政府的原谅。

地位越高的叛徒,就越是死心塌地的为新主子卖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所以,这群人注定会被团灭。

和岳飞保持联系的赵忠已经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岳飞,岳飞会配合赵忠的计划。终结掉这将近两百年的夙愿。

靖康四年九月初八,西夏中央政府宣布迁都西凉府凉州,以“宋兵锋强锐,与之硬拼非上上之策”“宋军远道而来。国库空虚,不堪久战”“需待其师老兵疲,我则以逸待劳,必可一战而破之,或使之不战而退”“当其时,失地必复矣”。

这也是典型的逃避战术,认为自己国内的纵深足够。宋军战备不足,打到西平府和兴庆府已经是极限,不可能往更西边打,此时此刻只需要把中央政府往西边迁移,说不定不用到西凉府,宋军就已经耗尽粮饷,自己退却了,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失地全部光复,岂不美哉?

曹氏接受了赵忠的谋划,大臣们也纷纷称赞,宋军打到这个地步,把西夏最后的名将仁多保忠都给杀了,他们实在也是没什么把握,手里满打满算就剩下五千多御林军和三万多民兵,御林军有战斗力,但是人数太少,民军人数多,但是都是乌合之众,最后的中央正规军都在静怀二州被宋军给吃掉了,现在他们手里没有病理可以调动。

往西边走,西边还有之前西夏政府为了防备其余部族安排的边防军,还有几个重要军府的驻军,距离远,消息闭塞,这些人还不知道中央政府所发生的情况,也不知道皇帝死了,党项贵族都被干掉的消息,现在他们赶过去,以小皇帝的名义,完全可以指挥的动剩下来的大约三万人左右的西夏正规军和边防军。

那样的话,凑个几万人,西夏还有复国的可能。

不过他们都露算了一步,也没有想到赵忠是大宋朝的高级间谍,这样做,这样建议,完全是出于自己的考虑,西夏表面上占据千里土地,幅员辽阔,实际上的精华地带就在黄河流域这一块土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于此,剩下的领土,不是草原就是戈壁,或者是寸土不生的荒漠,统治的人口稀少,几乎无法进行农业劳作,失去了兴庆府为中心的肥沃土地,西夏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那些铁了心要跟着西夏走到死的臣子们表示质疑,认为失去了肥沃土地之后的西夏根本就没有和宋国动武的实力了,国土面积是大,可大多数都是草原和荒漠,没有适合的农业地区,人口也少,维持不了足够的军队数量,这种情况下不是找死吗?到时候不需要岳飞,一名宋将带着一支偏师就足以灭掉西夏了。

曹氏也表示质疑,觉得这样做太冒险了,一个不好大家都要完蛋,赵忠双手一摊:“谁愿组织指挥兴庆府保卫战?并且战胜宋军?”

臣子们纷纷哑了火,之前的西夏精兵猛将尽出,被宋军连砍带杀弄了个干干净净,一个不留,现在的他们,完全没有办法和宋军精锐战斗,武将们低着头,一句话不说,大气不出一口,曹氏无奈地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郁闷道:“那,撤吧!”

中央政府的撤离,再也无法阻止兴庆府的全城撤退,甚至于出于争取时间打算的象征意义上的兴庆府保卫战都难以组织,武将们跑得最快,大臣们也一个个跟飞毛腿一样跑的来了个快,完全没有平常老气横秋的样子,一个个的跟小伙子一样,比平民跑的还快。

甚至于他们不讲规矩的搬运细软用具等等的车辆堵塞了道路,引发了剧烈的官民冲突,出自平民的民兵甚至还和御林军打了起来,死了好几百人,赵忠亲自弹压才没有酿成惨剧,斩杀了几个带头闹事的军官之后,才稳定住了局面,可是曹氏看在眼里,担忧在心里,对赵忠说:“他们都这副模样了,就算撤到西凉府,咱们还能打回来吗?”

赵忠说道:“本来也没指望过靠他们,咱们最大的指望就是宋军耗尽粮草,自己撤退,咱们再回来,花一点时间重整旗鼓,接着再战。”

曹氏犹豫道:“再战?朝廷精兵猛将尽丧,十年之内也拿不出多少兵马和宋军征战啊,宋军兵马精锐,又有了养马之地,十年之后,怕是能有十万铁骑,咱们直接投降算了!”

赵忠真的很想赞同,但是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赞同了,估计下一秒就要人头落地了,所以他附和道:“宋军这一次攻势猛烈,怕不是冲着什么简单的目的来的,估计就是想灭了大夏国,咱们可不能投降啊!”

曹氏这才稍微有些放心,对赵忠说道:“满朝文武,只有你能让我放心一些,那你来决定之后的事情吧,我只想快些到西凉府安顿下来,之后要打还是要和,你自己和其他人商量着办,反正别人都能投降,唯独我等不能投降,一旦投降,下场正如鲁肃所说的孙权一样!”

曹氏读过史书,知道自古以来投降的人主都没什么好下场,这是一定的,所以从来就不打算投降,如果宋军想割地赔款,那是最好不过的,答应就答应了,她是女人,虽然有权力**,但是很讨厌打仗,这是天性,但是如果宋军是抱着灭国的想法而来的,那么她就不得不战斗了,为了自己的生活和性命,女人也什么都做的出来。

西夏中央政府就这样迁移离开了百多年来的首府兴庆府,从李元昊称帝到李乾顺死去,西夏的命运似乎也在逐渐的明朗着。

我是说,似乎。

没人会想到,西夏的命运会以这样的方式走向终结,被自己最信任的背叛的痛苦,从李乾顺到曹氏,终于也都体会了一遍,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想杀死李乾顺的计划,可不是赵忠主动提出的,而是曹氏主动提出的,如今有这样的下场,估计也是她意想不到的。

岳飞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西夏政府迁移道路上的时候,曹氏的心理是崩溃的,且不说留在兴庆府的用来保全颜面拖延时间的将近一万军队没有起到任何效果,沿途他们所不值得三道防线似乎就和没有一样,要说岳飞率领的全部都是骑兵,也能理解,但是他们迁移的具体路线,宋军到底是怎么得知的?

还没有等曹氏把怀疑目标转移到赵忠身上,岳飞的喊声就将她打入十八层深远地狱了:“赵兄弟,此时不战,更待何时?!千古流芳,就在今日!”

赵兄弟?掀开马车帘子一脸懵逼的曹氏觉得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一把雪亮的刀横在了自己的脖子前,而怀里抱着的小皇帝也被持刀人夺走,嚎啕大哭起来,赵忠往日忠厚的脸上流露出来的狂热神色让曹氏觉得此人是如此的陌生,仿佛根本就不认识一样,迁移团队里不知多少人也在那一瞬间拔出了腰刀,横在了自己所认为的重要人物的脖子前,一场足以震惊天下的变故就发生在岳飞的眼前。

三百八十七还是终结,也是开始(二)

岳飞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所写下的自传里,着重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各种征战经历,而在所有经历过的战争里,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这场灭国之战。

他觉得,无论是他,还是别人,如果说是正统的灭国之战,最后一定是尸山血海,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所有敢于的抵抗的全部杀掉,自己也会损失惨重,但是这一场仗,似乎没那么正统,一开始的确是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但是越到后面,西夏的抵抗力度越小。

兴庆府皇城之下,汉人守将陈嗣忠开城门,领一万民兵献降,递上了足以证明自己间谍身份的文件,兵不血刃,西夏的百年国都兴庆府就被拿下,在陈嗣忠的带领下,宋军迅速收拾了全部的反抗力量,然后陈嗣忠为岳飞指明了道路,岳飞把巩固战果的任务交给了张宪,自己率军猛扑向正在迁移途中的西夏政府集团,而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兴庆府没有抵抗就投降了。

三道阻碍的三个汉人主将,一个是间谍,两个膝盖一软就投降了,还很殷勤的指路,说什么高官欺人太甚,让我们送死他们逃命,谁愿意啊?只要我们能活,怎样都行!我们也是汉人,真正的汉人,也有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问题只是之前误入歧途,从现在开始我们会竭尽忠心为大宋服务!

岳飞被这种态度恶心的想杀人。但是此时此刻,却不能这样做。强自按奈下心中想杀人的冲动之后,岳飞临时委任了他们一些职位,让他们带着兵马和自己一起直扑曹太后,于是,便有了之前的那一幕,曹氏本以为四道防线可以争取十天左右的时间。结果。一天都没能争取到。

岳飞大军如神兵天降,一举擒获了所有的西夏政府人员,从上到下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而且是兵不血刃——赵忠带着自己的间谍团队把高层一网打尽,失去了指挥的下层护卫士兵群龙无首,在威逼利诱之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顺顺利利的被宋军缴械,第二天。岳飞押着这群人胜利回师。

从此,西夏就在事实上不复存在了,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全部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皇族还是精华地带。宋军这次没打算撤退,虽然无法一口把西夏的国土全部吃掉,但是对于大宋来说,西夏最有用的国土也就是这一块而已,虽然长城还没有完全光复,但是也只是时间问题。

西夏皇族被一网打尽,不过经过了赵忠的大清洗之后。西夏的权贵集团基本覆灭,能翻云覆雨的也就那么寥寥数人,还被杀掉了,西边那一大块戈壁荒漠是否收入进来,其实现在并不重要,宋军暂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攻西夏西边的领土,但是皇族覆灭,政府覆灭,西夏已经覆灭。

自本朝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李继迁叛宋开始,至靖康四年,前后一百四十七年,西夏和大宋的故事终于告一段落,被大宋始终认为是一个地方叛乱政权的西夏,并不被大宋承认为国家,始终认为是臣属,作为臣属,屡次叛宋,屡次进攻挑衅,所以,大宋不认为这是灭国之战,而是大宋建立以来最大的平乱之战。

靖康四年九月三十日,宋西北制置使、西北兵团总帅岳飞上表称西北平叛之役大获全胜,西贼自伪“皇太后”曹氏以下,政府文臣武将权贵悉数被擒,之前攻取兴庆府之时才得知西贼伪帝李乾顺暴毙而亡,其子李仁孝年五岁,继“帝位”,一起被擒,现关押在兴庆府,等待陛下进一步指令。

岳飞措辞很是平稳,根本看不出什么激动的情绪在里面,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一百四十七年的宋夏战争,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以大宋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一百四十七年以来所有为了对抗西夏而战死的人们,他们的灵魂,都可以安息了。

得知此消息的赵桓龙颜大悦,虽然不曾在朝臣面前表露出来,但是事后赵桓亲自去祖宗太庙告慰诸位先帝在天之灵的举措,已经昭告天下他是何等的激动和自豪,七八位帝王没能完成的事情,在他的手里得到了最终解决,有了这份功绩,赵桓心中最后一丝担忧也终于消失了。

靖康四年十月十日,赵桓的圣旨抵达了兴庆府,表示对于此战的结果非常满意,着总帅岳飞迅速理定已攻取西贼国土范围内的政务和防务,可暂时指定临时军政负责人,留下兵马镇守当地,安抚降众,继而率有功将士和西贼俘虏回朝受赏。

十月十六日,岳飞留下张宪率领三万兵马留守河西之地,自己率领两万多有大功的将士押送党项皇族和被俘文臣武将启程回北京。

从官方认定来看,这并不是一场正规的灭国之战,因为就算是李元昊,也只是在内部称帝,外部称帝了几年之后和大宋打仗,虽然仗打赢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把李德明留下的财富败的七七八八,所以到后来分别击败了辽宋之后,还是分别臣服于辽宋,对外宣称削去帝号,名义上称臣。

虽然是名义上的,而且实际上李氏皇族还是在党项国内称作皇帝,一切都和皇帝一样,并无什么差别,可是这一切对于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大皇帝来说,也就够了,也有足够的理由说,西贼叛乱,大宋平叛,绝非灭国之役。

官方史书依然认为这是平乱之战的终结,虽然持续的时间太长,但是正统名义上,这始终是平叛之战,也正因为坚持这一点,大宋才有出兵的最好理由,在道德上占据制高点。师出有名,因此。这场战争并不算是真正的灭国之战。

十一月初,岳飞率军抵达北京,赵桓的身体又出了问题,已经不能亲自出来迎接了,宰相赵鼎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