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转机:勒瑰恩十五篇跨次元旅行记-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置身在缺乏兴趣的游客之间,他有点无聊、有点寂寞,当他发现我乐意听他讲话(当然不是头一个或最后一个,但当下是仅有的一个),便很高兴地告诉我关于他族人的事。在天气温和的长长夜晚,我们对坐啜饮大杯冰萸,泛紫的黑暗夜色遍染星光,粼粼海潮中满是发亮的生物,一群群萤火虫有如浮云,在羽毛树的羊齿叶间阵阵明灭。

他说,打从开天辟地以来,安沙拉克人一直遵循一种「道」,称之为马丹。我族人之道,做事之道,事物本然之道,该走的道路,藏在向来这个词里的道:跟我们的语言一样,他用的这个词也都具备这些意义。「然后我们偏离了道。」他说。「短暂偏离了一阵子。现在我们重回我们向来遵循的方式。」

人们总是告诉你「我们向来这样做」,然后你会发现他们的「向来」指的是一两代,或者一两个世纪,最多一两千年。跟身体的、种族的方式和习惯比较起来,文化的方式和习惯只是昙花一现。很少真有什么事是我们这个次元的人类向来都在做的,除了觅食觅水,睡觉,唱歌,说话,繁衍,养育子女,然后很可能聚集在一起到某种程度。事实上,我们非做不可的行为之少,正可视为我们的人类本质。我们是多么具有弹性,可以找到新的事情去做,新的道路去走。我们是多么巧妙地、富有创意地、焦急绝望地寻找正确的道路,真正的道路,我们相信自己早已在错综复杂的新奇和机会和选择中迷失了那个「道」……

安沙拉克人要做的选择跟我们有些不同,也许比较有限,但仍不乏其趣。

他们那里的太阳比我们的大,距离也较远,因此尽管那世界的自转速度和倾斜角度跟地球很接近,但一年约等于我们的二十四年,而四季也因此又长又缓,一季等于我们的六年。

不论在哪一个次元、哪一种气候,只要有春天,就一定是繁衍的季节,新生命诞生的季节;而对寿命只有几季或几年的生物来说,初春也是交配的季节,新生命开始的季节。安沙拉克人也是如此。他们的寿命是当地时间的三年。

他们居住在两大洲,一个洲在赤道及赤道略北一带,另一个洲则朝北极延伸;两者之间有一长条崇山峻岭的陆地连接,就像美洲,不过整体规模比较小。此外就全是海洋,加上若干群岛或四散的大岛,但都无人居住,只有跨次元事务署征用的这个岛例外。

克艮梅格说,一年开始之际,在平原的城市和南方的沙漠里,「年僧」会发布消息,于是群众大量聚集,等着看太阳爬到某座塔顶、或者破晓时一道阳光如箭射中某个标靶:那就是春分到来的一刻。接下来,天气会愈来愈热,晒干南方的牧地和长着野生谷物的大草原;在漫长的旱季中,河流的水位会降低,城市里的水井会干涸。春天跟着太阳往北走,融化那些遥远山丘上的雪,为山谷带来亮眼的绿意……而安沙拉克人也会逐太阳而居。

「唔,我走啦。」城市街道上,老友对老友说。「回头见!」将近一岁的年轻人——用我们的算法,他们是二十一、二岁——会渐渐离开自己的家和朋友群,离开大学和运动俱乐部,去到城里如同迷宫的公寓大楼、集体住所和旅店,寻找去年夏天跟他们分道扬镳的双亲之一。他们会一副没事人的样子晃进去,说道:「哈啰,爸。」或「哈啰,妈。看来大家都要回北方了。」那位父亲或母亲在这年轻人的半辈子之前走过那条漫漫长路,但会小心地不主动表示要带路,以免孩子觉得受到侮辱,只说:「是啊,我也一直在盘算。要是你跟我们一起去就太好了。你妹妹正在房里打包呢。」

就这样,他们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地丢下城市。如此大批离开的过程很长,没有任何次序。有些人春分过后不久便离开,其他人则说:「他们还真急呀。」或者:「仙娜赶着第一个去,是想抢到以前住的那块地。」有些人一直逗留到城里几乎全空,还是无法下定决心离开那些炎热沉默的街道,那些悲哀、没有树荫、空空荡荡的广场,之前长达半年的时间这里曾充满人群和音乐。但他们最终还是出发上路,前往北方,而且一旦启程便全速前进。

大部分人带的东西都很少,不超过一个背包的容量,或者一头卢巴能背驮的分量(从克艮梅格的描述听来,卢巴有点像长羽毛的小驴)。有些在旱季发了财的商人则带上一整队驮着货物财宝的卢巴。尽管大多数人都是独自成行或与少数家人结伴,但在人潮较多的路上,彼此前后的距离相当近。如果到了较难走的地方,年纪较大、身体较弱的人需要人帮忙采集、背扛食物的时候,众人就会暂时组成较大的团体。

往北的路上没有孩童。

克艮梅格不知道安沙拉克有多少人,但猜想大约几十万,也许一百万。所有人都加入迁徙的行列。

来到崇山峻岭的「中陆」,他们不会成群结队,反而四散走上几百条不同的小径,有些人多,有些人少,有些标示清晰,有些模糊得只有以前走过的人才知道该在哪里转弯。「这时候有三岁的人同行就很有价值了。」克艮梅格说。「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两次。」他们行囊简单,快速前进,一路靠采集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维生,除非来到干旱贫瘠的高山上,才(照他的说法是)「减轻背包的重量」。在这些高山隘口和峡谷,商人车队里吃苦耐劳的卢巴开始踉跄绊跌,快要筋疲力尽、饥寒交迫而死。如果商人还想逼它们继续前进,路上其他人就会卸下它们背上的东西放走它们,也同时放走自己带的驮兽。这些小动物一步一拐、跌跌撞撞地往南走,回到山下的沙漠。它们原先驮的货物最后散落在路边任人捡拾,但没人会拿任何东西,除非必要,才会取用一点食物。他们不想多背东西,免得拖慢速度。春天,清凉甜美的春天就要来了,来到山谷的草地,来到森林,来到湖泊,来到北方明亮的河川,而他们想及时赶到。

我边听克艮梅格讲述边想象,若能从空中俯瞰这场迁徙,看见这么多人全沿着千百条步道小径前进,会像是看着一两个世纪前我们美国西北岸的春天,当时每一条河流,从宽达一哩的哥伦比亚河到最小的小溪,都被逆流而上的鲑鱼染成红色。

抵达目的地之后,鲑鱼产卵,死去。有些安沙拉克人也是落叶归根、回去等死的:那些第三次向北迁徙的人,那些三岁的人——照我们的算法是七十岁以上了。有些人撑不到终点。他们因饥饿和劳累而体力透支,逐渐落后。若看见老人坐在路旁,人们或许会跟他或她说说话,帮忙搭个小小的遮蔽处,留下一点食物,但不会劝老人跟他们一起走。若老人很虚弱或病得很厉害,他们可能会待个一两晚,直到也许有另一个迁徙者来接班。若在路边见到死去的老人,他们会加以埋葬,遗体呈躺姿,双脚朝北:那是回家的方向。

往北的路旁有好多好多坟墓,克艮梅格说。从来没有人迁徙过第四次。

较年轻的、正在进行第一或第二次迁徙的人,继续匆匆前进,在高山隘口挤聚成一团;来到山脉以北,中陆逐渐变宽,他们随之更加四散,沿着无数步道穿过大草原。等到终于抵达北方,原本的滚滚人流已经分散成数以千计的小河,在北方蜿蜒向西、向东。

来到一处草地已绿、树梢已长出新叶的宜人山丘,其中一个小团体停下脚步。「唔,我们到了。」母亲说。「就是这里。」她眼中含着泪,发出安沙拉克人特有的喀喀作响的柔和笑声。「舒古,你记不记得这地方?」

做女儿的离开这里时还不到半岁(等于我们的十一岁左右),此刻惊诧又不敢置信地环顾四周,笑了,叫道:「可是以前明明比较大呀!」

然后,舒古的眼神也许会越过她出生地这半似熟悉的草地,望向视野尽头那家最近的邻居的屋顶,心想不知津米密和他父亲是否已经抵达、住下;他们父子俩在路上跟她们巧遇,一起露宿了几晚,然后便加快速度径自前行。如果他们已经到了,津米密会不会过来打个招呼呢?

这些人在太阳下的城市里住得非常紧密,过着非常社会化、杂交不断的生活,同住一房,同睡一床,一同工作和玩耍,所有事情都跟团体和群众一起做,现在则全部四散分开,家人离开家人,朋友离开朋友,每个人都各有一间单独小屋,各自散居在这片草原,或北边一点的起伏山丘,或更北边的湖区。但尽管他们像打破的沙漏里的沙散落各地,彼此之间的牵绊却并未打破,只是有所改变。现在他们不再聚成团体和群众,不再以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为单位,而是两两成对。

「唔,你来啦!」舒古的母亲说,看着舒古的父亲打开门,从草地边缘另一栋小屋走出来。「你应该只比我们早到几天吧。」

「欢迎回家。」他严肃地说,眼神闪亮。两个大人手拉着手,稍稍抬起长着鸟喙的窄头,这是一种特殊的行礼方式,一种亲密却也正式的问候。舒古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他们这么做,那是好久以前了,当时他们住在这里。住在她的出生地。

「津米密昨天还问起你呢。」父亲对舒古说,发出轻柔的喀喀笑声。

春天来了,春天降临在他们身上。现在他们将进行春之典礼。

津米密从草地那一头前来拜访,跟舒古聊天,在草地上、溪流旁散步。不久,一天或一两星期后,他问她是否愿意共舞。「我不知道耶。」她说,但看见他站得笔直挺拔,头略略上扬,摆出舞步开始的姿势,她便也站起来。她虽站直了身,起初却低着头,双臂垂在身侧;但之后她便想高高抬起头,大大张开双臂……想跳舞,想与他共舞……

而舒古的父母和津米密的父母,又在菜园或旧日果园里做什么呢?当然是同样的事。他们面对面,抬起骄傲的窄头,然后男人双手高举过头,跳跃一大步,深深鞠个躬……然后女人也鞠躬……就这样,求爱之舞开始了。此时,整个北方大洲上,人们都在跳舞。

再度求爱、重缔婚约的年长夫妇不会有人干扰,但津米密则最好提高警觉。一天晚上,有个舒古从没见过的年轻男子越过草地走来。他出生在好几哩之外,听说舒古很美,慕名而来。他告诉她,他正在盖一栋新屋,在一处树丛间,那地方很漂亮,离她家比他家近。他想请她给点盖房子的意见,也很希望有机会能与她共舞。也许就在今晚,在他离开之前,只跳一下下就好,一两步就好?

他的舞跳得非常好。在初春夜晚的草地上与他共舞,舒古感觉自己仿佛乘风而飞,她闭上眼,双手从身侧伸出,仿佛就乘着那阵强风,碰到他的手……

她的父母会在草地旁的那栋小屋一起生活。他们不会再生小孩,因为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但他们仍会如新婚之时那样频繁做爱。舒古会从追求者中选择一人,事实上她选的是新来的那个。她会去跟他住在一起,在两人合力盖好的那栋小屋里做爱。他们盖房子,跳舞,种花,吃饭,睡觉,所做的一切最后都变成做爱。不久舒古便怀孕了,然后生下两个宝宝,两个各包着一层坚硬的白膜或说外壳。这对父母用喙、用手扯开这层保护膜,里面是蜷成一团的小小新生儿,抬起小之又小的喙,盲目发出啾啾叫声,已经张着大嘴,贪求食物,贪求生命。

第二个宝宝比较小,不贪求,发育得不好。尽管舒古和丈夫都温柔关怀地喂养她,也尽管舒古的母亲过来暂住,用自己的喙喂她吃东西,她一哭就抱起来摇晃逗哄,但宝宝还是日渐衰弱。一天早上,她在外婆的怀里一阵扭动,拼命喘气,然后便再也不动了。外婆哭得很伤心,想起了舒古那个甚至比这宝宝还短命的弟弟,同时也试着安慰舒古。孩子的父亲在新屋后面挖了个小坟墓,四周都是在长长春季抽芽开花的树,边挖土边掉泪。但另一个较大的女娃,琪琪莉,则又是啾啾叫、又是喀喀笑,吃得多,长得好。

差不多到了琪琪莉开始奋力学站,朝父亲叫「爸!」、朝母亲和外婆叫「妈!」、被大人阻止做什么时会大叫「不要!」的时候,舒古又生下一个宝宝。跟很多第二胎一样,这胎只有一个孩子,是个健康的男孩,很小,但很贪吃,长得很快。

在他之后,舒古将不再生儿育女。她和丈夫仍会兴之所至地做爱,享受开花时节和结果时节的欢愉轻松,在温暖的白天,在温和的夜晚,在清凉的树荫下,在炎夏正午的草地上,但那将是安沙拉克人所谓的「奢侈的爱」:不是为了繁衍后代的实用目的,只为爱而爱。

安沙拉克人生儿育女的时间仅限于北方的初春,也就是回到出生地之后不久。有些夫妇养大四个小孩,许多夫妇也有三个小孩,但通常,如果第一胎的两个都长得好,就不会再有第二胎。

「你们很幸运,不像我们会过度繁殖。」听了克艮梅格叙述的这一切,我对他说,并告诉他一点我那个次元的情况,于是他也表示同意。

但他并不希望我以为安沙拉克人在性爱或生育方面完全没有选择。一般而言,伴侣的感情都能历久弥坚,但人的意志和矛盾也可能改变、扭转或破坏两人关系,他也谈到那些例外。许多伴侣是两男或两女,这类伴侣和其他没有孩子的夫妇常会向有三四个孩子的夫妇领养一个,或者收养孤儿。有些人没有伴侣,也有些人同时或陆续有好几个伴侣。当然有人通奸,也有人强暴。女孩若置身在很晚才从南方出发的人之间,是件很不好的事,因为这些殿后的人性欲已很强烈,年轻女子常不幸遭到轮奸,抵达出生地时已饱受摧残,没有伴侣,却怀有身孕。找不到伴侣或对伴侣不满的男人可能离家出走,四处贩卖针线,或者磨刀补锅;人们欢迎这些游荡者的货品,但对他们的动机则抱持疑心。

在阳台上吹着轻柔海风,聊了好几个星光闪烁、天色泛紫的夜晚之后,我问起克艮梅格自己的人生。他说,他在各方面都遵循「马丹」,那项规则,那个「道」,只有一处例外。他第一次迁徙北上之后就有了伴侣,妻子第一胎生下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平安长大,后来当然跟他们一起回南方。第二次迁徙北上时,全家人再度团聚,两个孩子也在附近成家,因此他跟五个孙子都很熟。在南方的第三季,他和妻子泰半时间都相隔两地,身在不同的城市:她是天文学教师,到更南方的天文台去了,而他则留在特克基特跟一群哲学家一起做研究。她因心脏病发猝逝,他参加了她的丧礼。不久后,他便和儿子及孙子一起北上。「在回到家之前,我并不想念她。」他实事求是地说。「但回到我们的家,独自住在那里,没有她为伴——我实在受不了。然后我凑巧听到这里在征人,负责迎接来到这岛上的陌生人。先前我一直在想怎么死最好,而这里似乎有点像个中途站:海中央的一座岛,没有任何其他同胞在这里……不完全算是生,也不完全算是死。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就来了。」他早就过了安沙拉克的三岁,照我们的算法已届八十高龄,但除了肩膀有点弯、头上的羽冠变成全白之外,看不出他年事已高。

隔天晚上他告诉我往南迁徙的情形,以一个安沙拉克男人的经验,描述北方夏日逐渐退去变短时的感觉。收成工作已经结束,谷物存放在密封的粮仓留待来年,长得慢的块茎类作物已经种下,任它们在地底过冬,下一个春天就能收成。小孩都窜高了,活泼好动,愈来愈待不住,对家里的生活感到无聊,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