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再启动-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我没有背景,来自最落后的地方,因为当时中国很快就要进联合国了,要一大批学英文的,所以才从贵州的山沟里面选了两个人到北京来,我因此有了这个发展的机会。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公平的,它是从各个地方挑选学习成绩最好的。现在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自己去找工作,自己找工作很多是凭关系找工作,除了自己找工作以外,我觉得学校和单位也应该建立一个推荐和考察机制,使那些真正品学兼优、没有背景的人能够真正走上为国家做更多事情的岗位。

    其实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处在过渡时期,如果说马上就消除那些靠关系找工作的社会现象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政府应该设计一种机制,一方面在分配方面基本放开;另一方面也确实应该吸收之前比较好的做法,使得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就像入世谈判有一个过渡期一样,在我们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法治的、公平的机制之前,如何建立起一套过渡期措施来保证相对公平,减少不公,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这是我们在深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的。
第27页 :无艰难,不青春
    无艰难,不青春

    ◎白岩松

    和前辈不一样,80后这辈人被称为“史上最难管的一代”。我们现在要重新关注青年问题,因为青年问题已经重新成为社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实的压力比过去更明显,比如以蜗居为代表的住房的压力,以蚁族为代表的“北漂”一族。当然,我只是用它做代表,并不是在北京漂的就是“北漂”。还有某些电视剧体现出的职场焦虑,等等。

    第二,机会不如以往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再像前两代人比如50后、60后,甚至部分70后那样,机会随时可见。大家觉得好像很痛苦,其实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正常的时代,机会相对平均,而不会是属于某一两代人的特有情况。

    第三,青年心理问题。以“富士康连跳”以及整个就业环境为代表,“宅”也好,“剩男”“剩女”也好,反映出年轻人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和合适的舒缓,将会演变成为社会的巨大冲突。其实,我这话说早了,从西亚到北非所发生的一些局部动荡,其实跟所在国家青年人很高的失业率有很大关系。北非有些国家青年的失业率甚至达到30%~40%,这些国家的冲突最初来自年轻人的绝望。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绝望是一无所有,现在中国的冲突可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某种利益。比如陆续出现的“拆迁风波”,是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在一无所有下的绝望。有很多年轻人可能会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体现出来的焦虑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要重新看待。

    第四,同样是打工,与过去的期待不一样。我们还在想80后问题的时候,90后已经以更加生猛的姿态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讨论农民工城乡冲突问题的时候,连90后也都已经走上了打工的道路。也就是说大家对80后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的时候,90后快把80后拍在沙滩上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们和过去的期待不一样。50后、60后、70后打工的时候,他的全部梦想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是为了改变家庭的境遇。

    中国最早的农民工出现的时候,他们什么样的压力都能忍,什么样的艰苦条件都能忍,因为他们的身后永远有自己的年迈父母,还有成长的弟弟妹妹的压力,反而心理问题和冲突很少。但是现在不同了,80后和90后的这批人,即使在农村,也没有沾过土地。他们从小在现代的互联网环境中长大,县城里的网吧比城市里更凶猛,很多孩子只是跟爷爷奶奶长大,而没有跟父母。他们拥有一种更宽松的、纵容的东西。现在去一些小的县城和乡镇,那里网吧和孩子的发型,要比大学里更现代化。这代人,背负的并不是家庭命运的改变,背负更多的是自我实现。

    现在年轻人没有人再回头看那几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挑战。哪一代的青春容易呢?季羡林先生离开母亲去了德国,“二战”爆发,回不了国,十年啊。大家有机会可以看《巨流河》这部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四川、重庆,写抗日战争那个时候。看一看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似乎一切都好,那个时候女生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待遇,住庙里,不错了,每天的战斗就是和臭虫的战斗。但是我依然看到了齐邦媛在回忆那段日子里,轻描淡写地写出这段苦难,当然也写出了那么多诗情画意的地方。没有一代青春容易。我们再说1949年共和国成立的那一代青年人,他们比哪一代都惨,十二三岁该长身体时,三年自然灾害吃不着东西,17岁该上大学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19~20岁该谈恋爱了,男女又不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那段时间,中国的男女分不出来,中国的邮票上表现的都是铁姑娘,男女都一样。等到想结婚的时候,突然恢复高考了,一下子面临抉择:要家还是高考?等到想生几个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计划生育了。等到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自己下岗了。容易吗?

    幸福是谈判谈出来的

    ◎龙永图

    大家都有一种感受,实际上忙的人比闲的人幸福感多一点。忙的人会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或大或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人过得充实,生活目的明确,就会感到幸福。

    我们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其实奋斗的过程是非常幸福快乐的,反倒是达到目标以后那种幸福感会很快消失。比如说我们那时候谈判,一共有500多页的文件要逐一谈,每次一个段落结束,敲锤子定下来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因为又前进了一步,就想一共是500多页,现在有400多页已经过了,快了,最终目标就要实现了。但到最后真正签字的时候我快乐不起来了,我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前面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了,再没有争吵和激情了。

    所以我觉得快乐存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要享受这个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提享受奋斗过程这个话题。如果你不享受这个过程,只是一门心思盯着那个目标,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这会让你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奋斗的过程当中充满了成就感以及其他一些美妙的东西,要去细心感受这些东西,这样你收获的就不仅是最终的成功。所以,不要浪费了这个过程。

    我经常引用基辛格讲的一段话: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没有达到,也许他是很悲哀的。但是一个人在达到目标之后,却发现这个目标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就会更加悲哀。确实是这个样子,有些人觉得买大房子是最大的快乐,结果把房子买到以后,背了很多债,欠了很多人情,最后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快乐。

    所以对于整个人生价值的追求,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总是打麻将、晒太阳这种思想至少对现阶段的中国人来讲是很不合时宜的。我觉得我们中国还是要提倡奋斗的精神,在奋斗当中来追求人生的快乐,这个应该成为我们主流的价值观,而不是说我们大家都晒太阳去。当你晒太阳的时候,肯定有一部分人在辛苦地工作,这样才能弥补你晒太阳所损失的那些东西。

    这是奋斗中的幸福,那么当奋斗的进程遭遇挫折怎么办呢?

    如果确实是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困难和逆境,要学会和它和谐地相处。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只能自己去平衡,自己从外在的、内在的、情感的、精神的或者是物质的等各种因素去平衡,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书房挂了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忧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特别喜欢。

    每个季节都有它最美丽的风景,每一个阶段都有它最有价值的东西,不要老是把烦恼放在心里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心态。我就希望我们每个年轻人在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都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

    不同处境,要有不同的态度,当面对困境的时候,可能就需要一种积极的“妥协”。

    妥协的目的就是赢,而且是双赢。你要使人家得到一点东西,自己也得到一点东西,这样才能够幸福。在一个家庭里面只有一个人是幸福的,这个家庭是不可能幸福的。所以这绝对是一个互相妥协的结果。

    妥协就是双方给予对方选择。比如当谈判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清楚我们的方向,也知道了自己谈判的底线,就能设计出第一、第二方案,然后把各种选择提供给对方。

    给对方提供选择会传递给谈判对手两个信息:第一,你是有诚意的,你愿意妥协;第二,你是专业的,懂得妥协。因此,当你给对方提供选择的时候,对方也会给你各种选择,这样大家就有了继续谈判下去的空间和可能性。

    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相信还是有一些灰色的地带,是大家能够妥协、形成双赢的地带,这是对双方都好的。顽固地坚持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只能带来更激烈的冲突,很容易就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学会谈判和妥协,追求幸福的过程没必要那么剑拔弩张。

    幸福,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去追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