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臣之路:帝国大佬的终局自白-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异人被立为太子之后,命运多蹇的赵姬母子总算迎来了她们的出头之日。赵国断然没有想到他们缉捕多年而不得的人犯居然成了秦国的太子妃和嫡长孙。无奈之下,他们作出了一个痛苦然而却是明智的决定——主动把赵姬和嬴政送回秦国。
  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面对如日中天的秦国,借赵国一百个胆,他们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阔别六年之后,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不,我这么说不太准确,应该说秦王嬴异人一家终于团聚了。当我眼睁睁看着自己曾经的妻儿带着苦尽甘来的笑容被秦王拥进臂弯,然后携手步进王宫时,我还能作何表情?我当然只能送给他们一个甜美的祝福的笑容。
  那一刻我知道,今晚等待我的,必然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不过,总是会习惯的。连动物都善于舔着自己的伤口安然入梦,我凭什么要让自己活在过去?!
  距离最高权力仅有一步之遥。我和异人如愿以偿,相视而笑。可我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还要等几年?老太子安国君即位的这一年,已经五十三岁。我在想,或许我们不需要像他那样熬那么久,但是等上个十年八年总是要的吧?
  没想到,我这次的预测错得相当离谱。我们并没有等十年八年,也没有等三年五年,而是等了三天。
  没错,是三天。孝文王仅仅当了三天的秦王,就迫不及待地跟着他父王走了。秦国人刚刚结束昭王之死的国丧,紧接着又穿上了吊唁孝文王的丧服。
  看着那个光芒四射而又空空荡荡的秦王宝座,我和异人惊愕得说不出一句话。
  虽然我不相信上帝,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还是不得不承认,人的命运或许只有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另一半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偶然?未知?命运?还是造化?
  我不得不承认,造化之神有时候就像一个躲在暗处一脸坏笑的家伙,而这个世界就是他信手涂鸦率性而为的作品。谁也不知道他的手随便一抹会抹出什么东西,或者是抹掉什么东西——比如抹掉在位仅三天的孝文王。
  虽然这么说对死者有些不敬,可我还是想说:这真是神来之笔!
  人的成功固然需要不懈地努力,可谁敢说他的成功完全不需要这样的神来之笔呢?在异人登基为王的大典上,我忍不住在心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随后华阳王后被尊为华阳太后,异人的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而我吕不韦也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丞相。
   。。

吕不韦:咸阳,今夜请将我遗忘(9)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
  无数。
  站在大秦巍巍的权力巅峰上,回想起当年与父亲的对话,我心中感慨万千。十年前倾家荡产所做的这笔政治投资,终于为我赢得无数的回报。
  可我知道,这一切才只是刚刚开始。当我终于握住秦国这驾铁血战车的缰绳时,我意识到上天已经赋予我一项新的使命,那就是驾驭着它奔赴一片更为辽阔的疆场,去实现五百多年来无数人为之前仆后继的伟大梦想。这就像是命运发出的一声召唤。我听见它说:你的目标绝不只是秦国,而是要通过秦国——
  问鼎天下!
  说句实话,嬴异人是一个相当不称职的秦王。对于一个国家的外交、内政、军事、经济、文化等等,他统统一窍不通。所以我吕不韦很自然地成了大秦政坛的幕后推手,亦即真正的主宰者。
  我就任丞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赦天下、表彰功臣、宽刑减赋、布施于民。其实,我这么做并不仅仅是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沽名钓誉、笼络人心,而是缘于我有一整套不同于旧日秦政的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奉行的是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这种政治思想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整顿纲纪、增强国力,可它的副作用是导致和掩盖社会矛盾,不利于长久地维系民心。所以,我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烧掉了缠绕在百姓脖子上的苛政之绳,让他们喘喘气。
  战国形势图
  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亲自率领军队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说它不大,是因为所动用的兵力、所耗费的物资都不多;说它不小,是因为这一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消灭了东周。
  自从五百二十一年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阳之后,周天子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周王室的权威也是江河日下、逐年衰弱。到我执掌秦国政权的时候,所谓的周朝天下早已名存实亡。它的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最悲哀,经济来源完全枯竭,生活窘迫,只能靠举债度日。每当债主来追债时,他就吓得躲到一座高台上,几天不敢露面。你们今天所说的成语“债台高筑”指的就是他。七年前(公元前256年),雄才大略的秦昭王断然出兵收拾了他,结束了他那落魄天子的悲剧一生。然而,周朝宗室却没有完全绝灭。因为还有一个东周君躲在小小的巩地(今河南巩县)苟延残喘。
  明明知道他只是最后一块聊胜于无的遮羞布,可诸侯之中却没人敢动手撕掉他。这是为什么?
  因为谁也不愿背上颠覆周室的骂名,授以其他诸侯国群起而攻的口实。换句话说,龟缩在巩地的东周君实际上是一块连塞牙缝都不够的肉,谁愿意为了吃他而惹一身臊?所以,如果谁胆敢灭了东周,除非他脑子进水,否则马上可以证明三点:一,国力之雄厚无人可及;二,吞并天下之心昭然若揭;三,与诸侯国的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一举灭掉东周的人就是我——刚刚在战国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角色——大秦丞相吕不韦。
  这是我跟诸侯们打的一声出人意料的招呼,也是我向他们下的一道铿锵有力的战书——我吕不韦来了,天下一统还会远吗?!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借口。尤其是战争。而自不量力的东周君偏偏自己把借口送上了门。我就任丞相不久,他便频频联络各诸侯国,准备纠集军队攻打秦国,以报当年周赧王被灭之仇。我禀明异人后,带上一支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周朝的这股残余势力。
  然而,我并没有把周宗室斩尽杀绝,而是把东周君迁到了阳人聚(今河南临汝县西),让他继续享有当地的租税。我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要刻意表现出一种高姿态,而是出于我的战争观。我认为战争和杀人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和平、为了拯救更多的人。就像我的同时代人荀况所言:“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我在后来会同门客共同编纂的《吕氏春秋》中也表达了“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诛暴君而振苦民”。所以,我极其反对毫无意义的杀戮。
  

吕不韦:咸阳,今夜请将我遗忘(10)
由于我生平打的第一场战就消灭了东周,其意义非同凡响,所以随后便被异人封为文信侯,并享有河南、洛阳的食邑十万户。
  我再度令秦国朝野侧目,并迅速在各诸侯国声名鹊起。
  我说过,你,我,还有这个生生灭灭的世界,或许都是造化之神心血来潮的作品。每一口气呼出去,我们都不知道下一口气能否如期而至地吸进来。我们忙忙碌碌,我们嬉乐宴饮,可不知道那支无形的造化之手哪一天就会点中我们的额头,说,你——给我滚蛋!
  异人在登基三年后的某个夜晚就寝时照例闭上了眼睛。可第二天早上,他没有照例把它睁开。
  造化之手点中了他。
  当秦王驾崩的消息第一时间传进我的耳中,我正在用早膳。我就那样端着碗愣了好长时间。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年仅三十五岁的嬴异人走了。所以我的儿子嬴政立刻就要成为大秦国王。可他才十三岁。所以必须由我辅政。也就是说,整个大秦的权柄接下来都要完完全全落在我吕不韦的手上。
  许久,我终于咽下残留在嘴里的那一小口饭。然后我问自己——
  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这当然是真的。嬴政即位之后,我就成了“相国”。另外,在我的授意下,我又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仲父”。
  我承认,这并非我的首创,而是我对春秋时代齐国管仲的一种掠美。当年的管仲就是以“仲父”之称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所以这个称谓寄托着我对先贤的追慕和效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不足与外人道的原因就是——我希望在嬴政对我的这种称呼中获得某种心理上的补偿。
  也许,你们都能理解并原谅我的这一层私心吧?
  〖=BT(〗五〖=〗
  从嬴政即位的这一年(公元前246年)开始,我驾驭着秦国这驾铁血战车开始了大规模的东征——
  元年,将军蒙骜平定了晋阳之乱。二年,将军麃公率兵攻打卷城,斩首三万。三年,蒙骜率大军进攻韩国,以所向披靡之势连下十三城。当年十月,蒙骜攻打魏国的畼城和有诡。由于这一年秦国遭遇严重灾荒,粮草不济,所以迟至四年春才将其攻陷。五年,蒙骜乘胜而进,大举攻占魏国的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余城……
  秦国的节节挺进令东方列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中。
  六年,韩、魏、赵、卫、楚等五国匆忙拼凑了一支合纵联军,对秦国展开反攻,一度占领了寿陵。可是,在我和秦军铁骑的眼中,诸侯就算组织起再多军队也无异于一群乌合之众。在秦军强有力的打击之下,五国联军迅速瓦解。秦军一路追击,顺势吞并了弱小的卫国。
  秦国在军事上对诸侯国具有绝对优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总觉得强悍的大秦也有它脆弱而苍白的一面——那就是文化。
  武力征服的只是城邑和土地,唯有文化才能统御人心。当大秦统一天下的日子不再遥远,我立刻意识到,必须为这个未来的帝国打造出一整套相应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以此作为嬴政的治国教材,以备将来统御四方的臣民。所以,秦国亟须一大批能够著书立说、传播思想的文人学士。尤其当我看到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等人的府上一贯宾客如云、人才济济时,我就更是替强秦感到羞愧。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面向天下人发出了最富有诚意的求贤榜。很快,各诸侯国的文人学士便有如过江之鲫纷纷投奔到我吕不韦的门下。我让人统计了一下,人数竟然多达三千。
  我笑了。看来,人们对我的诚意领略得还算充分——我在求贤榜上公布的养士待遇是所有诸侯国中最优厚的。除此之外,我提出的不拘学派、兼容并包的原则也是能广泛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在我的三千门客中,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小说家等等。也就是说,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我便来者不拒。所以,其时我门下的食客可谓精英荟萃,皆为一时之选。其中就有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后来辅佐嬴政建立大秦帝国的楚国人李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吕不韦:咸阳,今夜请将我遗忘(11)
人才有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著书立说。我提出了一套编撰的思路,然后命所有门客各自阐发他们的学术思想,最后由我亲自修订。不久之后,一部荟萃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总揽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长达二十余万言的皇皇大作终于问世。内容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我给它取名叫《吕氏春秋》。
  这本著作的问世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因为,再大的事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明日黄花,而思想却能传之久远——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研习读诵中焕发出永不泯灭的光芒。
  书成之后,我特意把它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悬榜邀请各诸侯国的辩士学者前来观看。我在告示中称:“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你们今天所说的成语“一字千金”就源于此。
  在书简的旁边,赫然悬挂着那仿佛唾手可得的一千斤黄金。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增删一字而获重赏。我的门客都面露得意之色地对我说,在吕相国的亲自指导和统一修订下,《吕氏春秋》真可谓是一部完美之作。我笑着对他们点了点头。可我心里说:不,你们错了!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吕氏春秋》也不会例外。之所以没人提出异议,并非他们不能,而是他们不敢!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可以看出它的瑕疵,却没有人敢于触犯我的权威。真相不过如此。
  这一点,后世的人都看得很清楚。比如东汉的王充就曾在他的《论衡》中指出:“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
  王充之言,可谓确论。而这点自知之明,我吕不韦还是有的。但是这并不会削弱我的成就感。我之所以仍然为之骄傲,并不是因为它是完美的,而是因为它是唯一的。
  无论如何,它都是我吕不韦生命中的唯一。换句话说,它是在我吕不韦的肉体无论消失了多久之后,都仍然承载着我生命价值的唯一的东西。
  难道不是吗?
  自从异人死后,年纪轻轻的赵姬就成了尊贵的大秦太后。可是,外在的显赫与荣华却难以弥补她孀居生涯的空虚和寂寥。在她的一再暗示之下,我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走进了后宫,并且很自然地迈上她的床笫,开始与她旧梦重温。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暌隔多年之后,赵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女性魅力依然是那么令人难以抗拒——无论是她的容颜、她的笑靥、她的眼波,还是她那无懈可击的美妙胴体……所以,在刚开始的几年里,我的激情就像一条冰封的河流突然解冻一样肆意地奔腾着,给赵姬带来了深深的满足和欢愉。然而,这种缠绵悱恻的情欲生活逐渐让我感到空虚和倦怠,甚至隐隐生出一种负罪感。到后来,我和赵姬的情事越来越像是一种单调乏味的例行公事。每当我大汗淋漓地从赵姬的身上爬起来,我总是仓促地穿上衣服,然后像逃离深渊一样头也不回地匆匆离开赵姬的寝殿。留在我身后的,是赵姬意犹未尽和困惑不已的目光。
  我意识到,我必须对这场来势汹汹却有些不合时宜的中年情事做一个了断。
  我之所以这么想,并不是因为我不再爱她,而是因为我所处的位置、我所承担的责任和我对自己的期许都不允许我过度沉溺于情欲之中。在其时的秦国,我是权势最隆的男人,而她是地位最尊的女人。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当面阻挠或指责我们。可我知道,任何人都可能对我们进行腹诽或议论。而我的地位又决定了我不可能无视朝野的舆论。更重要的是,我不能把自己可贵的生命能量一味地虚掷于温柔乡中,从而影响到我逐鹿天下的千秋大业。
  当然,促使我最终斩断情丝的原因还有一个,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我的儿子——秦王嬴政。
  这些年来,嬴政已经从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变成一个心事重重的青年。曾经对我怀有的敬畏之感已经从他的眼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让我无比陌生的阴鸷和冷漠。每当我走向赵姬的寝殿,背脊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寒意。我总是下意识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