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骑战机-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的是,即使是被出局,能够走到这一步,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英雄!”

十四个候选者目光炯炯带着激动看向孙少将,他们都能感同身受体会到孙少将对他们寄托的巨大期望。

……

“蓬莱号,现在开始进入30分钟准备!”

十四名候选者分成了两个组,每组七个人,他们所面对的最后一轮培训就是进行模拟太空飞行训练。

操作用的模拟器完全按照真实的来,不过考虑到未来升级,只是采用组合式钢架进行拼装,整体看上去有点像未完工的太空梭。

候选者们身上穿的模拟用的宇航服却是和真的一样,不过衣服表面埋藏了无数个电磁体,为使模拟过程一切力求真实,既可以与外部磁场形成异性相吸,模拟过载压力,也可以形成同性相斥模拟低重力环境。

不过缺点也不是没有,两人之间的磁场反应如果切换不好的话,呃,就糟了,不是搞基就是流氓。

七名候选者开始进入驾驶舱,这个真正的驾驶舱几乎一模一样,连任何一个小按键的反馈都和真的没什么区别。

“准备填充燃料!”

“燃料二十分钟后充填完毕!氧气补充开始。”

通过无线电,耳边传来模拟发射中心的一道道命令,按照真实情况,一般会在两小时前就开始补充燃料和充电,并且进行一道又一道的仔细检查。

只有在发射前30分钟,航天员才会进入岗位,因此作为第一组的林默他们也是严格按照真实流程进行操作。

模拟太空梭的驾驶舱内是竖的,换做平时,完全可以很轻松的攀爬进去,不过现在由于穿着臃肿的太空服,又没有开启磁点,想要钻进自己的座位,非得花上不少力气不可。

当最后一个候选者钻入后,外面的密封舱门被正式的关闭,并从内部锁住。

林默有点怀念自己的“龙将”陆空两用单兵战术铠甲,虽然灵活是灵活了,还能提供行动力加成,可却不太适合长期在太空生存。

第一组里有林默、2号王学军、15号赖耀武、18号孟学军、35号祁平、39号赵跃和53号黄柏城,七个人互相拉着在太空梭的舱体内爬动,还好在内部结构设计上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花了五分多钟时间,总算把自己按到了特制的抗荷载座椅上。

机长是林默,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和王学军是驾驶员。

15号负责导航系统,18号负责通信系统、35号和53号负责载荷控制,39号负责监督任务监督。

整体训练需耗时四天,他们将在这个全封闭的模拟太空梭内吃喝拉撒、洗澡睡觉整整四天,当中涉及到的工作除了起飞、着陆和控制机体状态外,还有有涉及模拟太空实验等工作。

林默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握了一下操纵杆,基本上和战斗机大同小异,不过辅助功能更加复杂,并不像战斗机在稳定的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太空梭需要完全跨越整个大气圈,严寒到零下近100度和高温至1200度的多种大气圈环境,对适应性要求格外的高。

“18号,确认导航系统是否正常。”

“已完成自检,完成卫星与地面定位连线。”

“报告1号,通信系统连接正常,‘蓬莱号’与17个通信结点实现四通道并联。”

这个“蓬莱号”正是他们这驾驶的模拟太空梭,模拟器实体其实是一个纺锥形,而计算机上显示出来“蓬莱号”实体则是一个大三角形,机身机翼一体化设计,由于只追求速度和稳定性,不考虑作战,这样的设计在直线飞行和起降时,拥有非常出色的性能,特别是从外太空返回时经过大气圈时,可以依靠气动力布局获得足够缓冲速度。

进入各个座椅的候选者将自己开始绑定,这是非常接近于真实的飞行训练,模拟航天服最大可以模拟出10个G的过载力,可以完美模拟出现有神舟飞船的过载力(升空过载4…5G,返航3。24G)。

现在技术进步,可以控制过载力,不像以前没有上升动力装置的返回航可以达到12G的最大过载。

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第435节 一步登天

待轮到他们这一届选拔出来的航天员的真正航天器仍然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完工,这十年时间足够让他们积累全部的经验。

庞大而复杂的航天器不可能像工业生产流水线一样制造出,注定了只能靠水磨功夫一点一滴慢慢地精雕细琢,甚至需要手工操作才能完成,即便这样,配件的报废率依旧高的惊人。

“2号,检查驾驶系统,进行参数比对,我需要随时都能联接上手动。”

“比对已经完成,1号,你真得要手动?上课时陈工程师不是说起飞过程都是程序自动预设的吗?”

“以防万一!”

与其把自己的性命交待到别人的手上,还不如更相信自己,林默坚信这一原则。

“好吧!大家开始各就各位,准备好,一分钟呼吸调整,呼!……吸……呼!……吸……”

起飞前的心态格外重要,检查检查再检查,仔细仔细更仔细,在进入外太空之前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把握,作为即将成为预备航天员,这个时候心态冷静下来,就越加能找到问题。

哪怕是一点点风险,都有可能造成航天员的牺牲,在点火前,航天员拥有一票否决权,中止点火流程。

没有人能拿人命来开玩笑。

这个呼吸法是林默传授给其他人的一个小技巧,恐怕没有谁能比一个战士更能掌握放松和冷静的诀窍。

完成心态冷静后,所有人再次开始检查所有的系统和功能模块,直到起飞前10分钟才停止检查工作,等待发射。

随着一声点火,模拟器发出巨大的噪声和震动,上百个各种功率的音效单元模拟出完全真实的音效,强烈的震动就和真的一样。

舱内前方可以看到舱外的大型液晶显示屏阵列上的画面,随着一阵猛列地颤抖,发射架迅速消失在屏幕上,充斥着整个屏幕的,只有大片的蓝天。

反馈回后的尾部摄像机拍到的模拟画面,则是看到运载火箭和捆绑式辅助火箭喷射出的火焰和浓烟带来的强劲推动力,将太空俊送上天后,地面越离越远,地上的物体也越来越小。

地球的引力总是不甘心于让任何物体轻易脱离自己的引力圈,战斗机可以轻易的升入天空,自由的飞翔,但并不代表它可以脱离出大气圈外,这并不是无限往上飞就可以办到的,这需要强大无力的力量才可以。

林默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太空服上传递过来的过载,这跟战斗机飞行员遇到的过载完全是两样的体验,强大而狂暴的压力几乎覆盖到自己身上的每一个部位,哪怕头发丝也不放过,更别提动动手指。

驾驶舱内的座椅完全将航天员嵌入进去,非常舒适柔软,能够进一步抵消过载力,让航天员拥有足够的体力进入外太空。

在过载训练时的G量是超过实际情况的,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过载耐受性,冗余度对于神秘莫测的外太空环境是必需的。

若是换成普通平民,恐怕连一分钟都坚持不下来。

想吃上太空饭,并不容易,入选航天员后的人还要继续接受更高强度的训练,才能真正适应航天飞行。

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每秒钟7。9公里(相当于23倍音速)的最大环绕速度,又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如此强大的推进力才能使航天器逐渐接近这样的第一宇宙速度,真正的脱离地球引力范围,进入外太空。

航天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通过多级点火,逐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不过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除了考虑到航天员和设备的承受能力外,因为在包括电离层在内的近地大气层内,由于“热障”效应,超过6倍音速时,飞行器顶端积聚的温度就会突破1480摄氏度,甚至可超过电离层的温度。

若是在电离层以下强行达到10倍音速以上的速度,恐怕第一时间就会化做飞灰,无论什么样的耐高温材料都不行,这个速度所产生的温度甚至都能够让流星燃烧殆尽,更何况人类的航天器。

而携带航天器的运载火箭真正进入高速阶段的距离是在距离地球表面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散逸层。

常规地空导弹和空对空导弹什么的,跟太空梭发射比起来,那简直是弱爆了,根本没法儿比,也就是战略级洲际导弹还能得的一拼,其他的根本连追都追不上。

这种强大的速度和峰值过载压力,对于航天员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由于空气极度稀薄,地心吸引鞭长莫及,因此航天器更容易达到惊人的高速。

至于在失重环境的外太空环境下,没有引力,没有阻力,更没有摩擦力,连放个屁都是超音速的,随手丢个什么东西出去,射程绝对比导弹还远,甚至一个平民都可以徒手摧毁现今人类任何一个外太空造物。

卫星、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战斗机神马的,统统一砖头撂倒。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速度成为了第一致命要素。

10分钟仿佛要解体一般的强烈震荡,紧接着猛地一轻,屏幕上显现出来的天空颜色由浅蓝变成天蓝,天蓝变成墨蓝,极远尽处隐隐呈现出黑色的无尽星空。

“现在开始准备进入同步轨道!主引擎点火完毕!”林默耳边一直传来副机长王学军的声音。

1号与2号的组合,也是训练中心想看看两个最优秀的飞行员搭档,会是个什么样的表现。

负责导航的15号赖耀武和负责通信18号孟艺南的声音,与地面模拟通信结点保持着联络,相互间的对话声不断。

所有的助推主火箭和捆绑式辅助火箭都依次脱离在了大层成内,这个时候“蓬莱号”已经开始最后的冲刺,下方应该是美国的领土。

呵呵,如果是真实飞行的话,估计早就被N多陆基超大功率激光炮给锁定了,美国人的航天器飞过中国领土也是一样。

这几年美国人发射的军事卫星没少被中国人照瞎过,这种小手段连俄罗斯人都干过,谁让你看见不该看的东西。

若是太空军事侦察卫星能够保打天下的话,那老美的“欧若拉”也不必出来打酱油,七倍音速,我容易嘛?

“唔,一切正常,切换手动操作。”林默的精细操作很得训练中心的好评,他的驾驶技术是当之无愧的No。1,无人可敌,这一点,即便是王学军也不得不承认,这个1号的飞行技术,确实是比自己高那么“一丁点儿”。

经验丰富的老驾驶员甚至比程序操作还要可靠,毕竟在应付突发情况的时候,人类的大脑比起死板的计算机程序要强多了。

四天的时间内,除了第一步进入轨道,然后靠近空间站进行对接,以及返航,主要时间都花费在了太空研究和实验之中。

国家花费巨资和这么大的力气把他们送上太空,不是来旅游观光的,而是为了太空科学研究,在失重和真空环境,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许多生物物种和物质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一些种子会发生变异,更加强壮,也更加优良。

没有了引力的作用,金属冶练就会发生非常奇妙的变化,例如在地球上无法熔炼的钨铝合金,在地球上不是铝已经提前汽化了,就是冷却后变成一层层的铝和钨,根本无法融合在一起。

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钨和铝都不会再有重量,钨在铝熔液里均匀溶解,可以得到带有孔隙的海绵状钨铝合金,这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航天和通讯等高科技领域的超导体。

像这种称之为空间冶炼更可以做到零接触污染的无坩埚悬浮冶炼,通过电磁线圈制造电磁感应形成涡流加热,将融合物质均匀的合在一起,可以得到在地球上根本做不到的高纯度融合物,例如高性能半导体砷化镓材料、钇钡铜氧化物超导材料,以及高透磁性光学玻璃、高纯光导纤维、巨型单晶、高圆度滚珠轴承等特殊合金。

难怪太空中会出现另一个世界会引发强者大战的斯普利特矿石等稀有的天外金属,以及让这个世界人类疯狂的朗斯代尔石,无一不在证明,外太空绝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宝藏。

在复杂未知的环境下诞生出来的巧合,也许能够创造出神迹。

伴随着人类踏上太空,由此还产生一门新兴的学科—太空冶炼学。

龙神啊,若是林默的那头金系巨龙知道了这些,还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巅狂。

这还仅仅是合金冶炼技术,还有其他的生物、天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层面的研究。

一步登天,或许这个词形容航天事业再恰当不过,掌握了先进了太空技术,不仅仅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一步登天,甚至也能够让百姓的民生也同样一步登天。

第436节 没有失败者

如此巨大的诱惑,能够明显带动产业提升,因此各国对太空技术的热衷程度几乎达到了狂热,甚至不亚于军事竞赛的程度,即便是朝鲜,尽管经济不宽裕,也要勒紧了裤腰带,也要开展太空开发计划。

若是不能收加成本,获得必要的收益,哪个国家敢这么烧钱砸着玩。

没有战争情况下,军备竞赛就是徒耗国力,而航天工业却是实打实的在提升国家科技、工业和民生基础。

每一个航天员在太空中每分每秒都在消耗巨大的资源,不仅仅是食物、水、电力和燃料,更有氧气。

外太空得不到任何补给,消耗一分就少一分,因此一旦在太空环境下稳定下来,航天员就开始忙碌起来,和真正的航天员一样,每一个候选者每天的任务用11号字打印的A4纸拼接起来,至少也有2米长,他们的工作虽然是虚拟的,却是和真的没什么区别。

虽然这四天里的模拟测试里除了起飞、着陆和太空实验任务,其实他们面对的还有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考核,“鲁宾逊的孤岛”。

每一个人几乎都不是空闲的,都要身兼数职,航天发射代价巨大,也充满了风险,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科研专家给送上太空,更不可能送上一支科研团队,也不是每一个学者都能够拥有体质和心理素质符合航天标准的。

因此在进入外太空后,许多重要的工作都落到了每一个航天员身上,分布于不同的岗位。

在外太空,没有空气,声音不会传播,航天器周围无比安静,航天员只能听到太空舱内电子设备单调的运转杂音,几乎每一个人心底都会莫名浮出寂寞感。

学会一个人独立生存,能够控制自己,不怕寂寞,能够适应独自一人的长期工作,心理素质的训练成效就会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

太空中除了生理上必然受到失重环境影响外,心理也同样会遇到种种意料不到的突发情况。

除了沉着冷静这一必要资质外,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必需能够相合,在太空中吵架是致命的,失去理智的危险不亚于自杀。

一个疯子出现在太空舱里,外面是无垠的真空,想想都可怕。

就算对林默一直颇不服气的王学军也必需学会像个孙子似听着林默的调遣,让他往东就不敢往西。

谁让这个1号是机长,在飞行的时候,机长就是老大,哪个不听话,直接丢到外太空里去变干尸。

当然,这只是笑话,不过在任何船只还是飞机上,船长和机长的权威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也许训练中心把王学军派到林默身上打下手,何尝不是考虑这个年轻人是否真得有可造之才,若还是一副谁也不服的脾气,恐怕最后这一关也难过。

这一点,相信王学军自己也是心知肚明,骄是骄了点,可并不傻,对于林默的指令执行的完全到位,不敢有一丝违背,就算是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面,表面上不敢有半分流露。

贴近于真实的模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