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警戒-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如何,对于那些刚刚在豪华舒适的办公椅上把屁股坐热的老欧洲国家首脑来说,瓦尔德海姆与乔华的会晤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人将对美国和苏联的战争采取行动,这种行动还将是从联合国安理会开始。原本外界以为乔华的欧洲之行只是对欧洲国家的外长于九月初访华的礼节性回访,看来,乔华此次来欧洲是“来者不善”。

新中国跟老欧洲并没有什么交情。夏尔·戴高乐时代的法国情况还好一点,但那都是美好的回忆,现在法国政界普遍不把中国当朋友看。英国虽然因为香港的问题与中国保持着即若即离的“特殊中立”,但中英两国的关系也不怎么样,特别是二战后英国紧跟美国霸权政策,加上意识形态因素,更视中国为敌人。第一次红色战争结束之时,陈兵在苏中和蒙中边境上准备闪击中国的北约集团军群里就有英国陆军第一集团军。德国与中国一般,一九五五年德国被盟军武力统一后,完全资本主义化的德国当然地敌视中国。意大利的情况也差不多。

但是欧洲的这些主要大国对华态度与意象却在上个月来了个巨大的转变。随着中国高调接待美国国务卿鲍尔斯·坎贝尔,老欧洲看到了远东海岸线上竟然已经崛起了一个巨人。在九月份欧洲访华潮后,欧洲的政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对于他们制衡越来越可恐怖的苏联具有重大作用。

至于那些东欧国家,多数是典型骑墙派。第一次红色战争东欧**政权被推翻后,新政府普遍跟随美国**。但罗曼诺夫带领苏联实现复兴后,这些已经自称为“自由国家”的政府又不得不亲苏,并且紧跟新苏联外交步伐,调整了对华政策。

无论是东欧还是西欧,它们都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集结在苏联西部边境的两百万大军,这些钢铁雄师随时可以沿着当年红军反攻纳粹的路线,攻入欧洲。因此东欧国家公开奉承苏联,暗地里却频频与西欧国家接触,商讨如何防御苏联可能的进攻。欧洲很快就发现,对付那两百万军队也许还勉强扛得住,可是美国的战事越来越令人悲观,一旦苏军完成了对美作战,把主力调回来,欧洲将被近七百万红军彻底压垮。但是老弱的欧洲却依然不愿武装支援美国,担心因此引火烧身,招惹苏联进攻。

九月份的北京外交热舞当中,欧洲惊喜地发现中国拥有足够的强大的军事实力牵制住苏联,她现有的经济力量也能够支持她打一场对苏的全面战争。特别是她那可怕的陆军部队,只要愿意,随时可从苏中边境上发动对苏联的闪击。这让富有均势外交经验的欧洲看到了新的希望,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当然,鼓动中国进攻苏联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至少目前的形势下是这样。然而,公然与中国进行军事结盟也不现实。在短期内,可行的办法就是与中国尽可能地站在同一阵线上,让苏联感受到欧洲与中国有着非正式的同盟关系,使其在做出进攻欧洲时不得不因为远东的“第二战线”产生顾虑。

中南海的决策集体在目不暇接地接见了那些紧随坎贝尔之后到来的欧洲外交官后,也了解到了欧洲不仅仅在经济上需要中国,在外交甚至军事上也需要中国。客观上讲,中国也需要欧洲,如若欧洲屈服于苏联,成为苏联的后院,中国无疑将面临苏联的全面压力。那时美国一亡,苏联必将全力攻华。虽然中国的“东风-东风”演习把苏联“恐吓”了一下,可是如果苏联集全国之力侵华,对中国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可以说,在对苏问题上,中欧有着相互依赖的地方,但双方目前的情况又决定他们不可能在军事上结盟发动对苏战争——双方各自的内部也不愿意发动战争。

因此,经过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辩后,中国的领导集体最后决定,拉拢欧洲,团结亚非拉,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调停美苏之间的战争,通过多边外交手段结束两国的战争。这就是“白鸽”计划的由来。中国为“白鸽”定了最高和最低目标,最高目标是调停成功,中国主导了联合国,并且赢得空前的国际地位;最低目标是调停失败,但应当通过此次多边外交行动拖延苏联侵美进程,确保美国不至于过快亡国,为中国防备苏联侵略创造时间,同时启动一套全面备战计划。

于是,外交部长乔华便被派往了欧洲。

第二十一节 龙行欧洲

乔华把中国援助联合国以及相关具体工作留给了钱玉副部长,自己率领其他人员离开了维也纳,前往法国巴黎。

尽管中法之间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更多的只是虚无的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总体上双方印象还不错,在西欧列强中与新中国颇有“交情”的也算法国了,毕竟戴高乐将军为中法关系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使第五共和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而且法国是一九五五年唯一一个公开反对并拒绝参与北约盟军侵苏的西方强国。也正因为这一点,复兴后的罗曼诺夫苏联对法国也抱有好感,双边关系一直非常稳定。再加上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中国关于调停美苏战争的计划如果能得到法国的支持,无疑会增大不少成功系数。

从维也纳传来的消息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中国外长此次访问欧洲,显然为了向欧洲就调停美苏两国战争寻求支持。果不其然,巴黎时间二十日下午三时,乔华见到法国外长埃米勒·让·吕贝克后,礼节性地强调了中法关系如何重要,应该加强双方在经贸、文化和政治上的进一步交流与来往后,便把话题引向了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并直接指出美苏战争正朝着不可控制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世界各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战争威胁。乔外长宣称,中国不希望看到战火断续蔓延,并继而导致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升级与扩大。中国呼吁美苏双方本着《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与为两国人民着想,停止战争行动,在联合国安理会框架内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矛盾。

法国外长对中方的看法和立场深表赞同与支持,并认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一方面是美国的传统朋友,一方面与苏联有着紧密的地缘政治关系,应该在协调美苏矛盾上发挥更富有建设性的作用。吕贝克高度赞扬了中国对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并称中国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更富有意义的作用。

乔华对法国之行感到满意,与法国的同行取得了顺利的统一意见,双方在最后达成一致,必须以多边外交手段抑制美苏之间的战争。不过,乔华并没有向法方提出任何协调美苏矛盾的实质性计划。会后的联合记者发布会上,中法两国外长共同呼吁美苏交战双方尽快停火,运用外交手段解决双方矛盾。

在受到了法国总统和总理的接见后,乔华准备于第二天飞往德国。由于在法国取得非常顺利的进展,预计在德国也不会遇到太多麻烦。

德国在一九五五虽然站在北约盟国一方,便并未派出一兵一卒——实际上也无法派兵参与战争,仅仅是允许盟军从其边境出击。苏联若进攻西欧,德国自然是首当其冲。倘若欧洲盟国竭力反击,德国的地理位置也决定其自身很有可能成为反苏主战场。无论如何,只要一战,德国遭受的灾难必将十分深重。基于这些认识,再加上已经表明态度的法国的影响,乔华自信柏林之行必定顺利。

按计划,访问德国后,乔华将在二十一日下午访问意大利。中国政务院的智囊团相信意大利对中国的看法与立场表示赞同和支持。地中海地区目前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这种和平是建立在美国第六舰队撤离地中海的条件上的。随着苏联的日益膨胀,其地中海分舰队不断得到扩充,苏联对该地区的野心也已经昭然若揭。这一点意大利是极为顾虑的。

然后乔华将从罗马飞往伦敦。考虑到英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中国外长准备花一天时间来与劝说唐宁街做出比欧陆国家更积极的反应——向美国提出中国人设计的初步和谈方案。中国的打算是由英国先向美国转达中国的想法,如果得美国的积极反应,中国再向美国正式提交“白鸽”计划。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向美国人提议却遭对方拒绝而产生的尴尬场面,同时也显现中国对英国的重视与尊重。

计划完成欧洲大国的穿梭后,乔华在西班牙短暂访问后将飞往苏联的后院,劝说那些昔日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支持中国的立场,并借助它们向苏联转达中国的想法。

乔华看着欧洲地图上那些名城,维也纳、巴黎、伦敦、罗马、马德里、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布加靳斯特、索菲亚、贝尔格莱德,最后他还将到达雅典,并飞越土耳其海峡,抵达安卡拉,完成中国外交史上空前的欧洲之行。

然而,开启和平绝不会那么简单。正当中国外长穿梭于欧洲,准备为艰难的世界局势打开一个局面之时。苏联的腹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西伯利亚荒原上,苏联增援部队正陆续赶到,苏联英雄伊戈尔正准备发动一场反攻。

叶卡捷琳堡十月二十日中午,来自东方美军接边不断的炮击和轰炸总算结束了,五列来自南方的军列陆续开进了伊夫杰利南方三十公里处安全的小镇叶卡捷琳卡。来自车里雅宾斯克的红军第一坦克教导团迅速下车,在团长亚历山大·阿纳托利耶维奇·库科夫上校的指挥下,开到了伊夫杰利,接受伊戈尔少将的指挥。

“将军同志,红军第一坦克教团全体指战员向您报告,随时听候您的调谴。”库科夫一赶到伊夫杰利的临时指挥部便大声报告。

伊戈尔仔细端详眼前年龄比自己稍大的库科夫。这个人脸形略微瘦削,但两眼却炯炯有神,嘴上还特意留着两撇紧挨在一起的浓密胡须,显得颇为冷酷。

“库科夫同志,你来得真是太及时了。”伊戈尔赞赏道,“美国佬刚刚停止了炮击,但是他们在利亚夫金卡西面构筑了防线,我估计他们不大可能在今天向我们发动进攻。但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今天晚上,我们将准备发起一场反击。”

“太好了,将军同志,我正期待着战斗呢。”库科夫兴奋地说。

第二十二节 迂回攻击

“任务将会非常艰巨。”伊戈尔一脸严肃地对满怀信心的库科夫上校说。然后他指了指地图上佩雷姆西南一处用蓝色蜡笔画上四方形阴影,说:“这里是敌人的超时空转移接收场,就在佩雷姆西南五公里处。敌军在那里铲平了一大块土地,用以接收来自美国的补给和增援。”

“您的意思是让我们出击毁了这个地方?”尽管对方年龄比自己稍小,但军阶却比自己大得多,况且其拥有的头衔也令人崇敬,库科夫尊敬地用“您”来称呼伊戈尔。

“是的。早上我就派出了侦察兵重新赶往该地,现在已经在目标南面潜伏下来了。缅沃缪夫将军已经答应我,在下午还将派出一架米格-25前往侦察。你们的任务是沿着南边这条小路……”伊戈尔说着把已经在地图上用红蜡笔描出来的路径指明给库科夫看,那条小路在伊夫杰利到佩雷姆公路南面将近三十公里的森林和荒原里,与公路和铁路平行。沿着这条小路,苏军可以绕开美军的防线,迂回到佩雷姆。“迂回到敌人的超时空传送接收场。你们下午出发,晚上可以到达,然后等到敌人进行超时空补给时发起进攻,摧毁敌人的补给和增援。”

库科夫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地图,说:“将军同志,我能问几个问题吗?”

伊戈尔感到有些奇怪,不过还是大方地说:“请说。”

“敌人今天晚上一定会进行超时空补给吗?还有,把我们抽走了,洛济瓦河东岸的防线怎么办?”库科夫担心地问。在来的列车上他已经接到了有关美军超时空闪击以及最新的战况通报,但他觉得让精锐的天启坦克团离开防线,迂回了一百多攻里,去攻击一个不好确定的超时空传送接收场很不明智。

“洛济瓦河的防线你不用太担心。现在结冰还很薄,我们还能利用炸桥来延缓敌人的进攻。只要成功地摧毁敌人的补给场,切断他们的补给,我们有限的兵力仍然可以发起有力的反攻。不过,我不敢百分之百确定敌人在今天晚上就将进行超时空补给。”伊戈尔认真地向库科夫上校解释,“敌人十九日早上通过超时空传送到达,然后占领了从利亚夫金卡到苏维埃镇的所有城镇,稳固了他们的占领区。但他们并没有马上向洛济瓦河发动进攻,而是在晚上接受了一次补给,于今天早上才开始对我们展开进攻。当然,昨天糟糕的暴风雪天气也拖延了他们的行动。”

“所以您认为敌人每活动一天都必须接受补给?”库科夫大胆地问上司。

“没错。而且今天早上的战斗,我们成功地守住防线,击毁了敌人大批坦克和装甲车,特别是敌人的‘死光坦克’。”伊戈尔一边说,一边走到指挥部的记事板前,把别在上面的有关美军新式坦克和光棱坦克的照片取下来,递给库科夫。“从缴获的残骸看,技术军官报告说敌人的新式坦克和‘死光坦克’都使用了燃气轮机。”

“我也知道这种引擎。”库科夫看着照片说,“我们的T-80坦克也采用燃气轮机。这玩意儿启动快、功率大、效率高,就是耗油。虽然美帝的燃气轮机技术结构可能跟我们的有些差别,不过我想应该也十分耗油的。”

“不仅仅是油料,早上的战斗,敌人弹药消耗也非常大。他们的大炮轰了整整一上午,刚才才停了下来,雅琴科同志粗略估算了一下,可能发射了超过一万发炮弹。我估计是炮弹打光了。基于这些原因,油料、弹药,战斗的消耗,我推测敌人一定会在今天晚上进行一次超时空补给。”伊戈尔十分肯定地说,“敌人刚来到两天不到,靠昨晚的一次超时空补给,肯定还来不及屯积足够的补给物资。而且他们昨晚来传送来了战斗机和相关的地勤装备。”

“您这么说我明白了。”库科夫语气中有些惊奇,眼前年轻的空降兵将军真如《真理报》宣传的那样,料敌如神,拥有所有斯拉夫人的天才资质与名将智慧。他现在真的有点怀疑这个苏联英雄的履历,据称伊戈尔在大学入学军训时只接受过半专业化的预备军官培训,可现在看来他却像个老道的职业军官。

“那就好。你们将在下午两点出发,届时我们在防线正面将发起佯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你们。有两名海军天启坦克教导旅的侦察兵已经目标区附近活动了,我还指派了一名他们的伙伴给你们带路。”伊戈尔说着转身准备叫人,可是在指挥部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水兵伊万·叶菲莫维奇·索罗金正贪婪地享受睡眠的幸福……

亚历山大·库科夫上校和他的天启坦克团很快就准备好了,吃过午饭,稍做休息,红军第一坦克教导团便进入战斗状态,隐蔽在伊夫杰利南边的公路旁,等待出击的命令。

随着腕表上的时针指到了两点钟上,洛济瓦河西岸隐藏在树林里的海军陆战队的天启坦克高高扬起的主炮便发出震天动地的咆哮,把一枚枚高爆榴弹打向天空,对美军阵地进行间接射击。

东岸的防线上,红军迫击炮也猛烈轰击美军阵地,步兵在交通壕里来回穿梭,摆出向前沿集结准备进攻的态势。同时,大量烟雾弹和两台发烟机迅速发烟,把整个洛济瓦河东岸淹没在浓密的白烟当中。

“出发!”库科夫上校大声命令。

排成纵队的天启坦克发出有力的颤音,开过伊夫杰利河上的铁桥。穿过佩尔西诺,来到洛济瓦河边,半身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