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又过一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三环设计院,老李见到了三环的负责人关总。关总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主要问题是图纸互相对不上,局部建筑方案有些调整。对于第一次和关总接触的老李来说,不好有什么不同意见,只好将问题全带回来了,一起和何总商量如何解决问题。凭内心说,老李是不想再趟这混水了。

    见到何总后,老李将情况作了一些汇报,并以最近比较累,住宅小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处理为由,不想再管小学这项目的后期了。何总最后让杨峰主要负责联络工作,老李主要负责把一下技术关,具体修改图他另外安排人去做。

    过了两天,何总在外面找了一套人马修改学校的另两个楼,有一个楼由杨峰负责修改,另外两个楼的联络工作还由他做。老李基本从这项目中出来了。

    这期间,又处理了一下住宅小区中的商业修改问题,老李安排了周爽来具体画图,老李只和程刚电话沟通。

    在施工的项目基本上天天有问题,老李成天为了应付工地上的问题,忙的焦头烂额。

    回家累了,也偶尔和老婆发几句牢sāo:太累了,没法干了。老婆只好宽慰老李:都差不多,到哪里都一样。

    老李想改变一下这样的状况,却又不觉得如何改变,陷入了十分迷惘和徬彷中。

    偶尔上同学群中和高中及大学的同学聊几句,也没什么话说。每天上班和回家的路上,想着这二十年的经历,总是感觉不如人意。四十多岁的老李真不知道下面的路该如何往下走了。就这样的蹉跎下去,老李感觉没法再在建筑上做了。;
第十四章 无法推脱
    六月中旬,某个周未的下午,老李接到何总的电话,说是中铜院有个项目要老李去和他们院的关斌关工对接一下,具体情况由第二天对接完后再说。

    第二天,周ri下午四点多,老李去了中铜院,找到了关工。

    关工将这个项目的情况介绍了一下:这是08年做的一个别墅区,现在的工作需要做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前做了10多幢楼,由于这几年规范修改了,所以以前做的施工图要根据现有规范修改,同时,过了这么多年,以前做这个项目的人也不在了他们院,唯一一位建筑负责人也于两周前住院做手术了,现在他们院也没有其他人手接手这项目,他也只能作为一个协调人;

    另一部分是,有几个楼需要做建筑施工图,总其是三种户型拼接而成的,总共有30多个楼,具体怎么分,由老李他们拿回去后再定,现有成果是有建筑的方案和效果图,建筑的方案和效果图还有一定出入,需要根据效果图来调整方案。还有就是总平面的图也要做一些调整,主要是根据现在这个甲方的意图。

    出图时间有两个,一个是修改施工图部分,7月5ri交电子图;新做施工图是7月25ri交电子图。

    老李将所有图拷完后,一出中铜院的门就给何总打电话。

    老李:何总,图我拿到了,事情比较多。也比较难办,时间比较急。

    何总:你先拿回家,明天一早再安排。

    老李:为什么非要接这种半拉子项目?

    何总:这个是必须接的,中铜院的林总在咱们远程是有股份的,所以中铜院经常会给远程一些项目。现在这个项目中铜院没人手,咱们帮着做一下,经济上也不用我们考虑。

    老李:可是咱们这边也没人手啊。

    何总:这个我明天一起来想办法吧。

    老李:那也只能先这样了。

    周一一上班,何总来了之后,老李就和他开始商量把这个项目的事情安排下去。最后决定修改部分和新做的两种户型的施工图由自己做,另一户型由何总找了一个在老家我外援做建筑和结构,水暖和电气由何总在京都找了另几个人。

    周三,老李又被何总叫到办公室说事。说是在京都找的水暖和电气出了点问题,原因是那个负责水电的人从社会上找的人出问题了:找来找去找到了中铜院水电所的人,人家一看是自己院的项目,不能做了,绕了一圈子,又回中铜院了,这事还好他们院的林总不知道,要不然何总也不好说了。只能又安排了另外一拔水暖和电气的人和他老乡做另一户型的施工图。

    紧赶慢赶,老李带着一帮人,终于在约定的ri子把第一版施工图的电子版发过去了。

    过了几天,中铜院又提出修改部分的图缺很多计算模型和其他的一些报表。老李心中暗骂,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比这更不要脸的,自己做完的施工图,本来就有这些东西,这边本来就改一下与新规范要求不符的地方,怎么就成了这边给的东西少了。于是,又将这事和何总说了,自己内部的人都不愿接这个事情,何总又从外面找了一拔人处理这事。

    经过这个项目的工作,老李觉得不能再在这个地方呆了,每个项目都找外援,老李成了一个传话筒,每天都要打很多的协调电话,工作的太没意思了。
第十五章 寻找出口
    远程的项目模式让老李干的很不愉快,每天的电话沟通十分费力,也没有工作效率,老李十分想改变这种工作状态,既然不能适应这种工作环境,只好远离了。

    远离的想法产生后,老李也曾犹豫过,毕竟上班才几个月,再次选择不一定比这地方更好,现在整个行业不景气,有项目的公司不多,招人的单位也比前几年少多了。但现实工作环境让老李觉得在远程不能多呆一天,每呆一天对老李来说都是煎熬。

    近几年,老李虽然一直做的是施工图设计和后期工地服务的工作,但他心中一直想做一个有影响的建筑师,所以无时无刻不关注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的前沿。

    在南方某个小乡村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老李,内心中总是很留恋乡村的生活:村子虽然都是一栋栋平房,有的是几百年的木结构的老房子,有的是好几十年的青砖瓦房,也有近几年建的红砖瓦房,还有的是土胚茅草房。房了还挨着房子,联成一大片,形成了村子。

    很多房子有一个小天井,有的房子有很多个天井,一栋房子会住很多家人。因为这种房子从早上打开大门之后一直要到晚上才会开上,只有各家的房间才会上锁,没有经过主人允许是不能进去的。各家的客厅就成了大家的过道,老李小时候经常在各栋房子之间串来串去。

    房子和房子之间主要通过小巷子来分隔,有的巷子是漏空无屋顶的,有的巷子是有屋顶的,显得比较暗。巷子都不是很大,多数时只能容两人通过,有的让道时,其中一人还要侧一下身子。

    虽然房子与房子之间基本上没什么空隙,但由于每栋房子和其他的房子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房子交接的地方就可能出现上些或大或小的院子。

    小的院子可以成为几家人吃早饭时的聊天的场所,聊天时每人端一个碗,存上饭,饭上再夹上菜,或站或坐就聊上了。坐的地方也简单,就是在地上打几个木桩,再找一段比较粗的毛竹,打上几个眼,眼不打透,只打一边,安在地上的木桩上,人们就坐在上面聊天了,那毛竹经常被人坐的溜光溜光的。

    大的院子则可能成为很多家人的活动场所,除了可以吃饭聊天外,还能做为晒场,阳面边上栽上用毛竹立杆,立杆毛竹的枝没有齐根砍掉,而是留下了六、七寸长的短枝,每结两个,与主杆一起形成了一个能搁住竹篙的支,一根立杆留有十个左右这样的枝点,这样的立杆南方称作“棱角叉子”,两个棱角叉子一起就能放一组竹篙了,三个棱角叉子就能放两组竹篙了,一般一组晒两根竹篙。竹篙虽然是叫“竹”,其实多数时候是用很细长的杉木做的,直径只有一寸左右,长则有一丈五六。晒衣服时都是将竹篙穿过两个衣袖或一个裤腿来晾晒的,湿衣服的水很快就往下滴,衣服也很容易干。棱角叉子在外面ri晒雨淋,很快就干脆了,每过几年就要换一次,更换下来的棱角叉子一般最后用来给南瓜架子做横杆用,然后再在下一年更换南瓜架子时,一起当柴火烧了。

    边上的晒衣服和被子外,中间的场地一般可以用来晒谷子或别的农产品,铺上竹篾做的晒垫,就可以晒东西了,很多时候不用看着,偶尔需要赶跑鸡鸭,一般都是小孩子的事。

    再大一点的院子就有可能用来做菜园了,也有可能是被一棵大古树霸占或者是一片小果树林或几棵大果树。这样,房子和树木就挨得很近了,白天树上常有鸟叫,夏季时还有蝉鸣,晚上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常在树下乘凉,一边扇着蒲扇一边聊着闲天,偶尔用蒲扇打打蚊子。

    这种乡村生活景象常出现在老李的脑海中,老李做了这么多年的建筑设计,观察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前沿,现代人却再也没有能够营造出这类生活场景来,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少,城市生活成了从一个了无生机的建筑到另一了无生机的建筑,中间是艰难的挤公交或地铁的过程。老李觉得这一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了。

    ;
正文 第十六章 巷道与民居
    老李觉得现代建筑一定是在某一方面出现了一些致命的不足,才会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到底是什么,老李一直想的不是特别明白,于是在7月份老李一直在默想着这个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来解决现代建筑的问题成了他的心病。

    脑海中经常出现南方小镇上雨中的小巷和北方常见的胡同。

    所有能见到的关于民居的照片,很多时候都巷道的生活场景。而且巷道或廊道随着房子的扩大而自然向外伸展。

    传统村落中,户外交流的便捷xing为居民的交流提供了可能xing。一般出了大门便是巷道,大门口巷道有足够的宽度满足人们的交流,并且不影响其他人的通行。户与户之间是有机的简单联系体。

    人们平时的邻里交流活动主要是在巷道和广场,这些活动包括了聊天、下棋、游戏、会议。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增进了邻里感情,加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互相联系却又各有体系,彼此相安无事。于简单重复中随地而变。不变的是青砖灰瓦,变的是尺度。没有单栋的设计,只有每间房间彼此通过巷道或廊道的联结。将一间间的房联结成院,再成村,成镇,成市,巷道或廊道就象每个村的血管或神经。血管或神经通畅,则村落和城市充满活力。

    老李终于明白,几千年的居住文化就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分隔的巷道文化,巷道将各家各户有机的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守望相助的社会小团体——村落。

    民居很多不按栋建设,而是以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得以创造出不少诗意的空间。

    庭,堂阶前的院子:庭院。藜棘树于中庭。——《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注:“堂下谓之庭。”又如:庭落(厅堂);庭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庭炬(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庭阶(厅砌。堂前的台阶)堂阶前的地坪。在传统民居中,庭是用来和天地呼应联络的场所。

    任何地域的民居都对天表现了十分的敬重——接天气(天的气场,下同),很多地方的民居都以院落和天井来组织建筑布局,院落是人们可以在里面活动的接天气的场所,天井是人们不可以在里面活动的接天气的场所。通过院落和天井,人们只要在居住空间中活动,都能很好的接触到天气。从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中国民居为什么没有巨大的室内空间,而需要通过一进进的院落来组织各种生活空间。

    北方四合院、皖南民居、江浙民居、sc民居、xj的阿以旺等都具有明显的院落或天井空间。陕豫晋的窑洞、吊角楼、竹楼、内蒙的蒙古包其实是将院落式或天井式民居减化后的结果,这个在地人合一中再详述。比较特例的fj客家土楼,是将院落式民居的异化和巨型化。

    民居的外形基本都是四方的,从建筑外观不一定能判断出建筑的功能。人们居住的各种生活功能都被装进了这种四方的建筑空间:居住、办公、商业、仓储、教育、宗教等所有功能基本都在这种四方空间中解决。

    民居属于一种泛边界状态,无论是乡村和城市。空间之间通过各种廊道、院落联结成一体,通过这种廊道、院落又将更多将来的功能空间联结起来,打破了建筑栋的概念。建筑的数量单位也不是栋,而是非建筑空间的院。最大的建筑群体如b市的故宫。

    我国民居五千年来没有很大的变化,一直在四方的建筑空间中发展着。后人并没有完全否定前人的居住理念。

    民居中的院落与巷道相组合,开成了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