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纳妾记ii-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十分的平坦,远远见到艾能奇的大军黑压压缓慢往前移动。将整个地平线都掩盖了。

杨秋池的指挥部早已经竖起一根高达十米地大旗杆,上面有一个瞭望台。他这段时间除了研制加速制造弹药地方法之外,一直在抽空跟柳若冰学武功,尤其是飞索上房的轻功。已经有了几分火候。上这十米地瞭望台对他不是什么难事,当下甩出飞索,运劲上了高台。从怀里摸出一个长筒,拉开,却是一只长筒望远镜。

这是杨秋池这些天让宝庆府工匠用上等水晶精心打磨凹凸镜后装配而成。他用望远镜观察敌军部署情况。发现敌军推进到距离自己阵地还有五千米左右距离的时候,便停下了。大军部成一字长蛇阵,兵士之间有一定间距,且成纵队排列,显然是防着自己用红夷大炮发射铁心弹滚砸,另外也吸取了黔阳一战密集冲锋被自己重机枪一扫一片的教训。

在敌军一线,部署地是一长排红夷大炮,大概有上百门。

大炮后面是盾牌火铳兵,用盾牌作射击支撑,且能起到防护作用。

看那盾牌,亮闪闪的,似乎是加装了钢板。

盾牌火铳兵后面是用厚厚的钢板修建带轱辘的移动小房子,即数百辆的土坦克“轒辒车”。后面是数量最多的长矛方队。战阵两翼是持火铙、强弩和马刀的骑兵,前面是轻甲,后面是重甲。

敌军十万大军,队形整齐,旌旗招展,没人乱说乱动,显然军纪严明。难怪能横扫大明军了。

双方都将军队部署在红夷大炮最远射程以外,显然都是在等着对方首先进攻,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反击。这种战法是古代军队惯用的。

杨秋池不想等,他的战法是现代加古代,现代为主,古代为辅,所以决定先发制人。他拿起瞭望台里的一支指挥三角旗挥动,下面的传令兵立即发出指令,指挥部的十多面战鼓擂响,震天动地,发出指令,——骑兵出击!

杨秋池的骑兵一共有一千六百人,全部装备的是五发手动上膛的老套筒步枪。最远射程两千米,有效射程六百米。

骑兵分两队横列平行向前推进,进入三千米红夷大炮射程后,敌军开炮了,一轮齐射,硝烟四起,发射的是开花弹和实心弹。敌军的开花弹威力很小,只能伤及贴近的目标,对于快速奔驰的战马而言,伤害几乎可忽略不计,而杨秋池的骑兵成两列一字形横向推进,间距较大,这些骑兵又都骑术精湛,对于远远射来的实心弹,能纵马躲闪,所以,敌军这一轮百余发骑射,几乎没有造成杨秋池的冲锋骑兵的什么伤亡。

杨秋池的两千老套筒骑兵冲入六百米射程后,武麒和都强下令停止,开始射击。射击的目标主要是红夷大炮的炮手。一连串的枪响后,大炮旁边的炮手们纷纷倒下。

六百米以内是老套筒有效射程,但对于艾能奇军队装备的燧发枪和强弩弓箭而言,最远射程也不过一百五十米,有效射程只有五十米(有句话叫做“火铳打兔子,没屌准”,就是笑话火铳射程差,没准头。)。

他们的红夷大炮和弗朗机等火炮虽然能轻易打到这个距离,可为了达到最远射程,以及最大限度消除炮火猛烈的后坐力,这些火炮都是四十五度仰角固定在坚固炮架上的,能上下调动的弧度很小,设计上就没有放低炮口平射。

而骑兵已经冲入他们到射击弧度死角内,打不到,所以,他们只有挨打的份,却没办法反击。

敌军不知道杨秋池的老套筒能打这么远,都惊呆了,待看见战友们纷纷倒下死去,终于反映了过来,后面的盾牌火铳兵举着加了钢板的沉重的盾牌从火炮间隙处冲上前,企图挡住对方射来的子弹。

可是他们面对的是无烟火药发射的高速子弹,这么近的距离能轻易射穿这时代制造的五毫米厚钢板,而比这厚的钢板做成的半人高盾牌,一个人是根本扛不动的,更别说举着往前移动了。所以,只能以举得动为限的薄钢板,可是,古代钢铁冶炼技术相对落后,薄钢板硬度不够,防护能力不足,仍然被轻易洞穿,击毙后面的敌军。

虽然无数敌军倒在骑兵老套筒枪口之下,可艾能奇的部队并没有乱,这种恐怖场景他们也已经听说过,并很快发现了单面盾牌不足以对抗敌军子弹的问题,立即自发用两面盾牌叠加在一起。

于此同时,敌军两翼骑兵开始冲锋,准备按照以往惯常战术迂回包抄。不料,他们还是低估了老套筒射程远且连发的威力,虽然装弹量只有五发,但重新装填用弹夹装好的五发子弹,最多只需要十秒钟!

结果就是,两翼冲过来的骑兵成了上千支老套筒密集射击的活靶子。马嘶人叫,成堆地摔倒死去。鲜血染红了已经开始发黄的青草。

艾能奇急忙下令骑兵停止进攻,指挥盾牌兵后面的土坦克“轒车”出击!

艾能奇改进版轒辒车真的称得上是土坦克了,——四面和上面都是厚钢板外加泥水棉絮,在正前方厚厚的钢板处有一个圆孔,能发射一种特制大口径火铳,类似于微缩型的火炮,最远射程可以达到将近三百米。只不过,由于口径大,装填弹药更多,而且在狭小的土坦克里更费劲,所以差不多五分钟才能发射一枪。在四周钢板另开设有几个射击孔,用于逼进射程后使用强弩和火铳射击。

第122章 痛苦的混战

数百辆土坦克咕噜噜往前缓慢移动,一排枪响,虽然打不到杨秋池的骑兵团,却也挺吓人的。而且,土坦克战法似乎经过了训练,成三队横列分散队形,交错前进。类似于火铳的三队波次射击。第一排土坦克射击后,停下装弹,后面的继续从间歇处推进射击,然后停下装弹,再后面的继续推进。

武麒和都强发现他们的老套筒打不穿这些土坦克的用浇了泥水的棉絮披在厚厚钢板上组成的装甲,有些惊诧,好在笨重的土坦克前进速度很慢,火铳射程有限,只要慢慢往回撤,对他们骑兵团到构不成大的威胁。

杨秋池在望远镜里看得真切,骑兵这一轮冲锋,击毙两三千敌军炮兵和骑兵,已经收到成效,骑兵的老套筒没办法对付土坦克,所以,杨秋池晃动指令三角旗,下面传令兵据此发出指令,鸣锣收兵。

两个团的老套筒骑兵听到号令,迅速撤回己方阵地。

艾能奇看到了希望,指挥大军跟随土坦克慢慢往前推进。

推进到两千米距离的时候,艾能奇的红夷大炮再次发射,只不过,先前他的炮兵被杨秋池的骑兵打死了一大半,古代火炮对炮手要求很高,涉及装填弹药多少,如何夯实弹药,发射角度调整等,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现代火炮炮手的要求,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不是谁都能发射火炮的。所以,艾能奇的火炮只有一小半能发射炮弹,威力大减,且有一部分是非炮手装弹。把握不准药量,结果炸膛,造成一些自己的伤亡。

不过,这一轮火炮骑射,还是炸伤炸死了数十名杨秋池地兵士,但他的军队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训练,也能做到处变不惊了,尤其是对杨秋池恐怖武器的绝对信任,而且,杨秋池随军带有数百女子救护队。经过了他亲自进行的救护培训,见到己方将士伤亡。立即上前将伤员用担架抬到后方救治,这也稳定了军心。

杨秋池一直没有下令出击。等敌军一直推进到六七百米才挥动指令旗。

战鼓擂响,根据声音指示,前排的火炮炮手迅速调低了炮口,对准了敌军的土坦克。

打坦克当然用火炮!

杨秋池对黔阳一战缴获的敌军轒辒车进行过研究,想出了对策,用炸药炮弹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炸药炮弹数量还比较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能乱放炮,能用别的办法对付就用别地。所以,杨秋池决定用火炮发射实心铁弹对付土坦克。这就要求打得准才行,要直接打在轒辒车上。

实心铁弹有小孩皮球大小。

重达数十公斤,古代一般用于破坏敌军城防工事,砸烂城门等,杨秋池用来打土坦克,也算是活学活用了。

杨秋池想到这个办法后,下令将火炮调正角度装置改进成能调整为平直发射,攻占宝庆府之后,又缴获了一批敌军火炮,加上原来的火炮,各类火炮总数已经达到百门。其中大部分是能更换弹舱快速发射地弗朗机火炮。

火炮放平后,敌大军在数百辆土坦克的掩护下,已经推进到距离五百米,连土坦克射击孔炮眼都能看清了。

杨秋池指挥旗挥动,火炮齐射,一连串地炮声响过,冲在最前面的一排土坦克,被威力较小的弗朗机火炮发射的铁弹击中的,被砸瘪一个大坑,而被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命中的,不仅射穿钢板,而且将整个车体直接朝后掀翻,里面兵士或死活伤,惨叫声不绝于耳。

可是,敌军地土坦克数量太多,而火炮地射击精度毕竟差强人意,与瞄准的炮手地经验有很大关系,误差达到好几米,本来要打这一辆,却打中旁边一辆或者后面一辆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尽管距离只有五百米,但一小半还是没有命中目标,被击毁的土坦克只有三四十辆,庞大地土坦克群依然坚定地往前推进着。

红夷大炮装填速度很慢,大概三分钟才能发射一发,弗朗机比较快,半分钟左右就换好了弹舱,进行密闭后发射,又有二三十辆土坦克被击毁。

可是,弗朗机火炮发射实心铁弹的威力比红夷大炮小多了,击中土坦克的轮子的到还不错,坦克瘫痪不能前进,击中正面钢板的,威力不够,所以只砸了一个大坑,伤及后面贴近的兵士,但土坦克却依旧能继续往前推进。

杨秋池见状不妙,敌军用数百辆土坦克在前面掩护大军,而平原地带,重机枪无法打到后面的军队。眼看这么会功夫,敌军已经逼近到三百米,不得已只好用炸弹了。

杨秋池立即挥动指挥旗,后排装填了炸药炮弹的二十多门弗朗机火炮立即咆哮着发射。炸弹在土坦克群里爆炸。将数十辆土坦克撕裂抛上了天,躲在土坦克里的敌军的残肢断臂摔得到处都是。

不过,除了爆炸点附近的土坦克被炸毁之外,距离爆炸点较远的土坦克在厚厚钢板加泥水棉絮的保护下,挡住了冲击波和弹片的袭击,里面的兵士没有被伤害到,继续坚定地向前推进!

在弗朗机更换弹舱的这不到一分钟时间里,敌军土坦克已经冲进了三百米射程内!

土坦克的大口径火铳终于发射了,但杨秋池已经发现了情况不妙,挥动指挥旗,火炮手后面的盾牌刀斧手立即上前,用盾牌形成掩护墙,保护后面的炮手。而两翼的两支老套筒骑兵团立即疏散包抄(奇*书*网*。*整*理*提*供),从敌军侧翼射击。

不料,侧翼敌军已经灵活地使用叠加盾牌形成防护墙保护里面的骑兵和步兵,射击虽然击毙不少防护墙外的敌军,但效果大减。

杨秋池又挥动指挥三角旗,发射空爆炸弹。数十发石头开花弹在敌阵上方爆炸!

让杨秋池大跌眼镜的是,想不到敌军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面轻便地薄钢板坐皮盾牌。举在头顶!

结果,除了落点比较低的炸弹靠冲击波伤了一些敌军之外,飞散的弹片毕竟不能与高速子弹相比,靠得近的还能射穿一部分盾牌,伤到下面的敌军兵士,距离稍远的则无法穿透薄钢板盾牌,大部分弹片被盾牌挡住了。这一轮炸弹造成的伤害并不大。

杨秋池已经来不及作出调整,敌军的土坦克已经逼近到一百米以内,射击孔里伸出的火铳和强弩吐出了火舌和利箭,虽然有盾牌兵的保护。还是有不少将士中弹倒下。

敌军需要地,就是零距离混战。所以,土坦克继续推进。

这么近的距离,已经没办法发射炮弹,双方前锋接触后,土坦克里地兵士掀开后面的挡板,轮着刀剑吼叫着冲杀了出来。

杨秋池急令后队发起冲锋,同时命令炮手后撤!炮手是技术工人,是财富。可不能拿去拼刺刀。

前进地鼓声和后撤的锣声急促响起。根据节奏传达着不同的命令。

炮手们扔下火炮,扛着抬着炸药炮弹往回撤。这是杨秋池事先训练的科目之一,火炮太重,无法迅速转移。扔掉也没关系,敌军也一下扛不走,但炸药炮弹可是宝贝,落在敌军手里可不得了,所以,杨秋池事先训练炮兵时就反复强调,撤退的炮手必须将石头开花炸弹扛回来,否则军法从事。

炮手后撤的同时,后面的火铳手和弓弩手迅速交替冲上来,向冲过来地敌军开火,而敌军也有火铳手和弓箭手,这一通乱射,双方都倒下不少将士。

杨秋池地指挥塔在中军,距离混战的前锋有两三百米距离,敌军弓箭和火铳伤不到他,见双方已经混战在一起,杨秋池心头一沉,这时候,已经不需要指挥了,考验地将是双方兵士的武艺、勇敢和作战经验。

可是,混战对决这一点,己方这些大部分新入伍的兵士远远比不上经验丰富地敌军。

双方混战后,敌军很快自动组成一个个十人左右的战斗群,由什长指挥,战斗群是由长矛手、盾牌刀斧手、火铳手和弓弩手组成的混合小编队,背背想靠,跟一个个圆形刺猬一般,兵器长短结合,进可攻,退可守。而且,相邻战斗群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保护。相比之下,杨秋池这些才训练了一个来月的新兵们,根本没有形成这种默契,也不知道组成战斗群作战,完全是各自为战,显然,战斗力大打折扣,更何况,这些没有训练的新兵,论单兵对决的能力也比对方差很多。

结果是,混战后己方伤亡迅速增加,伤亡比几乎达到了三比一。死亡三个,才能击毙对方一个!

杨秋池看得心痛,这时候却没什么好办法。柳若冰也看出了情况不妙,如大鹏展翅一般几个起落便杀入了敌阵。

她不喜欢用枪,但她的袖中短剑和柳叶飞刀比枪还管用。在战阵中迅即闪动如鬼魅一般,敌军刀剑、火铳和弓箭都无法找到她的身影,刀光闪过处,敌军血肉横飞。

包抄两翼的老套筒骑兵团基本上贯彻了杨秋池训练时强调的保持距离的要求,利用战马的速度拉开与敌军的距离然后射击,只不过,这些骑兵大部分都是新近参军的新手,虽然骑术精湛,毕竟第一次打仗,都很紧张,前面的冲锋射击发现手里的老套筒的确管用后,这一紧张之下,便只想着扣扳机射击,没子弹就摸口袋掏弹夹往里压。

杨秋池这一个月白天黑夜赶着制造子弹,总共制造了十万发,这次出征,每个战士只发了二十发,也就是四个弹夹,两个团一千六百人,那就是将近三万两千发,这些骑兵紧张兴奋之下,打得痛快,却忘了节约子弹,每人二十发子弹很快就打光了。

杨秋池担心武器落入敌军手里,且这两个团一千多人的新军是自己的王牌,也不能用来混战拼刺刀(骑兵拼刺刀听起来也不象什么事),所以,他事先下了死命令,一旦混战,子弹打光后,只能撤离战场,加入混战者,军法从事。这些骑兵们只能调转马头往回撤。

发现对方骑兵没子弹后,敌军两翼铁骑挥动着马刀,狂叫着出动追击了。

杨秋池在瞭望台上看得真切,立即下令两挺重机枪出动!号角吹响,配置在了队伍两翼的两挺重机枪马车冲了出去。

“哒哒哒……”子弹如雨一般向追杀而来的敌军骑兵倾泻过去。

这一次会战,杨秋池根据上次的经验,对重机枪进行了一些改良。

设计了用于拖运重机枪的马车:由四匹并列的战马拖行,放机枪的马车车厢位置比较高,四周用钢板围起来,前方架设马克沁重机枪,左面供弹员用保弹板输送弹药,右面供水员不时给冷却管加水,马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