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虎贲-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玄龄一到吏部,吏部尚书亲自接见,在一旁候着听命。
  听得来意,毫不犹豫的让所有吏部官员找寻刘仁轨的存在。
  不管是多小的官,只要是在大唐任职的,吏部这里都会有一个记录。
  只是一个王朝的官何止万数,没有地方没有大概方位只有一个名字,这找起来当真如大海捞针一般。唯一值得吏部庆幸的是刘仁轨这个名字有点生僻,若是大众化的名字,更让他们难受了。
  吏部五十余人几乎耗费了大半日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刘仁轨的档案。
  刘仁轨别名正则,汴州尉氏县人,现任息州参军。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小小的参军,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事迹,自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档案,能耐什么的自然看不出来。
  房玄龄也不多想,直接以大唐太子的名义让吏部起草一份公文:将息州参军刘仁轨,调入庆州都督罗士信麾下听用。
  息州就在河南附近,里长安并不远。
  在息州几乎无所事事的刘仁轨很快就收到了来至于朝廷的调命。(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


第十一章 怀才不遇

  息州是一个极小的州县,息州参军固然挂着参军的名号,所干的事情也是有限。
  参军顾名思义是军事参谋,这是一个纠结的职位。他的地位可大可小,这个取决于个人服务的对象是谁。如果是李世民的参军,那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便是地方大员也得听命从事。若是一个小小地方的小小参军,那比一个村长县长都是不如。刘仁轨所当任的息州参军便是属于后者。
  息州是大唐最小的州之一,辖下并没有军队驻扎,息州境内也是一方太平,没有任何的贼患威胁,以至于息州参军几乎等于不管事的存在。
  刘仁轨在其中干的也不甚如意,上下不得其心。关键在于能力的排斥,刘仁轨却有大才,让他在一个小地方与一群能力不出众的人混迹在一起,在共事的时候,难免会如鸭群中的白天鹅,烂泥中的黄金,有着闪耀的时候。周边的人或是嫉妒,或是不理解,也就有着一定的隔阂。
  刘仁轨才高气傲,亦不会因此解释什么,隔阂自当是越来越深了。
  “刘参军……”一个大腹便便的油头胖子拿着刚到的公文来到了刘仁轨的办公处,见刘仁轨正悠哉悠哉的看着书,边上还煮着一壶茶水,气便不打一处来:“好悠闲啊,整个府衙就参军最空闲了吧?”心中还怒骂了一句:“不识好歹的东西!”
  他叫钱书,人不可貌相。虽然钱书长得油头大耳,体胖如猪,但却是进士出生。尽管是最后一名。好歹也是一个进士。因为这个进士身份,他给安排到了息州当县令。
  钱书自视挺高的,觉得息州县令只是一个踏板,他要继续往上爬,最后位极人臣,只是一晃两年,毫无惊晋升的消息。心中焦虑也开始找关系,做一些巴结上司的官场习性。徐州总管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是李渊的亲信,深得李渊器重与信赖。而刘仁轨之所以能够在息州当任参军,便是任瑰介绍的。
  钱书曾找上刘仁轨,意欲给他县尉之职,让他在任瑰面前给他美言几句。却让刘仁轨直言拒绝。因故怀恨在心,对他不闻不问,考勤功劳簿上也无他的名字。
  今日莫名的收到来至于京师吏部给刘仁轨的公文,钱书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要让他私扣公文却也没有那个胆子,只能硬着头皮,将公文送了过来。
  刘仁轨撇了一眼钱书,将手中书本放下。作揖道了一句:“钱大人……”他为人清廉刚正,不屑于钱书这类喜欢投机取巧的人为伍。但好歹也是上司,对他保留着最基本的礼节。
  “你的公文……”钱书见他礼数周全,态度却拒之千里,心中更是不满,将公文丢给他甩袖离去了。他虽好奇,公文中的内容,却也无颜面留下来。
  其实刘仁轨对于自己的前途也有些茫然,当年他是一个芝麻绿豆点大的小官。机缘巧合之下,帮着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的文章修改了几句话,得到了任瑰的另眼相看按照朝廷的授官规定任命他为息州参军。本以为此乃仕途之起点,却不想任瑰给调到了徐州当任总管,彼此之间断了往来。
  刘仁轨亦无溜须拍马巴结上司的习性,也就在息州混了多年,一身干略,无用武之地。
  打开公文,刘仁轨看着公文里的任命,脸上出现一股潮红,双手忍不住的抖了抖,公文里的内容自然是调命,将他调至庆州都督府听命。
  刘仁轨无所事事,却不意味着不关心天下大势,庆州都督罗士信威名暴于中外,年纪虽然不大,却是大唐朝极富盛名的大将,战功彪炳,被称之为大唐王朝的霍骠骑。现在突厥内乱,朝廷将罗士信调至庆州茂守边疆,绝对不只是为了守御疆土那么简单,能够在他麾下充当任何职位,前途远胜于在小小的息州当个参军。
  “熬出头了啊!”刘仁轨轻声说着,他不知道为什么朝堂会突然下达如此命令。但他却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只要有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位子,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突然想到一人,将公文收好,大步走出了府衙。
  钱书此刻还未走远,刘仁轨恭恭敬敬的作揖道:“钱大人,朝堂下达了任命,将我调至庆州都督府下听命。刘某不日上任,继任人选,大人早作决断。”他向钱书汇报此事,是为了方便职位交接,倒也没有炫耀之意。
  但是钱书却傻呆住了,庆州是中等都府,都督府可是远远超越息州的存在,都府府里的任何以官职都要比他这个息州县令话语权重的多。
  刘仁轨已经飞上了枝头就要成为凤凰了……
  嫉恨之意,现于脸上。
  刘仁轨亦不理会钱书,先一步告辞离去。
  他并未回府,而是走向了城西的贫民区,走进了其中一家极小的酒馆。
  酒馆不大,里面杂乱不堪,人声鼎沸,四周都是吆喝着的地方百姓。热闹归热闹,难免有些乌烟瘴气。
  刘仁轨不太喜欢这里的环境,皱了皱眉头,环顾了一圈,在酒店的角落里找到了要找的人:一个与环境不相符的人物:他一身干净整洁的文士服,年岁不大,容貌带着些许的沧桑。衣服虽然打着补丁,年代已久,但却打理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喧闹的小酒馆,他独自一人自斟自饮,自得其乐,酒桌上无菜,却堆满了酒坛,细细数来已经七坛之多。只凭干饮,却喝了足足七坛子酒,足见海量。
  “马兄!”刘仁轨摇头长叹,走了上去。
  那位被称为“马兄”的青年男子,听得叫唤,抬头见是刘仁轨,笑道:“刘兄来的正是时候,快来陪我喝上几杯。老板,再来两坛子酒,另外炒几个下酒的小菜,付账的来了。”原来,他没有叫下酒菜,只是因为囊中羞涩。
  刘仁轨看着豪放不羁的朋友,笑道:“也好,我以收到朝廷调令,择日前往庆州都督府任职。今日便陪马兄,不醉不归。”
  青年男子呆了呆,带着几分苦涩的笑道:“恭喜,刘兄了,今日得势,来日必定飞黄腾达。”恭喜是真心实意的,但是笑容却怎么也挤不出来。
  刘仁轨看着那苦涩的笑容,心中也是苦闷,能够体会他的感受:这位青年男子姓马,单名一个周字。处境比他还要凄惨一些,他虽出生平民百姓的家庭,但至少能管温饱。而马周不但出生贫寒,幼时还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独自一人四处做短工,将自己拉扯长大。他讨生计之余,十分好学,不满二十便以满腹经纶,胸藏济世之才。
  但因出生贫困,性格脾气极为古怪,纵然满腹经纶,周围的人却瞧不起他,一直也碌碌无为。直到李渊即位后不久,马周才得到了出仕的机会,当上了邻郡的一名刀笔小吏。便如三国时期的庞统一样,马周觉得自己身怀济世之才,却大材小用的当刀笔小吏,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
  如此作风受到了当地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弃官而走,周游天下,至息州遇上了刘仁轨。
  他们同病相怜,皆为失意之人,相互把酒畅谈,大倒苦水,引为知己。
  相处下来,刘仁轨早已发现马周在政治上的干略远在他之上,是一个堪比傅说、管仲、萧何的人物。如此人才,却落得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叹息。
  “马兄,不如你也随我一到前往庆州?我向大将军举荐,大将军能够将我求入幕府听用,多上一人又有何妨?马兄之才,更在我之上。大将军行伍出身,身旁正缺你我一般的文士,定获重用。”刘仁轨看着马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马周心中也是一动,犹豫再三,颔首道:“也好,周便随刘兄走上这一趟。”
  两人吃喝一顿,翌日一起整备行装,前往庆州。
  他们本是知己好友,结伴而行,说说笑笑,也不寂寞。
  两人都是蒙尘珍珠,见有望在庆州放才彩,走的也是极为速度。十余日后,抵达了庆州。
  来到了都督府,送上了拜帖。
  刘仁轨、马周一脸的风尘,在等着通传。
  没等多久,便听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人未到,声先至。
  “刘先生终于到了,我盼你的到来可是望穿秋水啊……”
  刘仁轨、马周面面相觑,彼此都感讶异。
  很快他们眼中就出现了一位青年男子,身形高挑迁瘦,面貌儒雅俊俏,一身华贵的紫袍官服,让他平添了许多的贵气。
  不用介绍便知来人是谁,在大唐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身穿紫袍,整个庆州也只有镇军大将军、庆州都督、剡国公罗士信有资格穿着紫色的官服……
  看着比他们要年轻上许多的罗士信,刘仁轨、马周都忍不住露出叹服之意。
  要知道罗士信的出生比他们还要差,但是现在的他却是数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实在是他们的楷模榜样。(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到了,晚上还有一更。


第十二章 两位未来宰相

  古代是极讲究门户出生的时代,类似于罗士信、刘仁轨、马周这样的人物,想要拼出一番成就是相当不易的。
  罗士信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极为出色,年纪轻轻已经是一品国公还身兼镇军大将军庆州都督的职位。以罗士信的出生,做到这一点当真不易。
  刘仁轨、马周就算自恃才高,在罗士信面前却也不得不服。
  当然这要是在宋朝,由士大夫执掌天下的朝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是唐朝,并非是士大夫横行的朝代,根本不存在轻武的思想,反而投笔从戎的书生数不胜数,有着重武偏向。所以两人压根没有轻视罗士信这个武将,反而对他有今日的成就佩服在心。
  此时此刻,罗士信用上了望穿秋水这个词一点也不夸张,都督掌管的权柄实在太多太重。三州府事,何其繁杂,只凭一个王玄策根本忙不过来,便是再加上一个不精于繁琐事物的他亦是如此。好在李世民在任命他为庆州都督的时候,改了庆州都督府的管辖地,若如杨文干一样,掌七州府事,还不疯了。
  他可不像杨文干一样,敷衍了事的处理事务。依照他的性格,要不接庆州都督这个职位,既然接了就尽可能将它做的最好。这是他自身的原则。
  刘仁轨这个时候的抵达,便如雪中送炭一般及时。
  罗士信亲自来到都督府外迎接,见府外竟然并肩站着两个年岁相差不了多少的文士。一时间也看不出谁才是刘仁轨,便效仿着古代求贤的架势,作揖道:“罗士信见过两位先生。两位先生到府里说话!”
  刘仁轨想不到罗士信会放下身段亲自迎接,心中亦是有些激动,与马周一到走进了都督府。
  入座看茶,罗士信问起了他们的姓名,想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刘仁轨在一起的人物。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可能一并都收下了,来者不拒。先扩充他的幕僚团的数量再说,等稳定了再求质量,选择优等上位。
  “回大将军话,在下汴州刘仁轨。奉朝廷命来庆州都督府任职。”刘仁轨作揖回答。
  罗士信目光在他身上瞟了瞟。果真有几分儒雅的风采,挥手道:“跟我不用客套,也别说什么奉朝廷命来的,是我向朝廷讨要的。我在洛阳打仗的时候。听过先生的大名,我现在身负重任,缺少如先生这般的人物,也就将你要来了。虽然你有大才,不过毕竟没有什么功绩。我也不好直接将你提拔起来。这样吧,我同样给你参军事的职位。在我身旁听用,过了试用期,在将你提拔起来,你看可好?”
  刘仁轨神色激动,想不到他一来竟然直接就让罗士信提拔任用了。这都督府的参军事,可比他的息州参军重要的多。
  马周眼中也有些欣羡,亦为自己的好友感到高兴。
  “谢大将军!仁轨决不辜负大将军厚爱!”刘仁轨想着自己被如此器重,一改胸中苦闷,神采飞扬,这欣喜之余,也不忘推销自己的好友,躬身道:“大将军,这位是我的知交,博州人叫马周,论及才干,更在我之上。只是一直怀才不遇,仁轨特向大将军举荐……”他知马周脾性古怪,特地反过来说,一看罗士信是否真的能够礼贤下士,二来也给了马周一个极好的台阶。
  罗士信听到马周之名,整个人都呆住了,马周,他竟然是马周!
  目光落在马周身上,见他相貌平平,心中忍不住道了一句,人不可貌相。
  马周在后事并不是很出名,大多人只知魏征而不知马周,却不知马周的功绩才干比之魏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周因为脾性古怪,一直怀才不遇,半生奔波流离,为了生计只能投奔中郎将常何,当任常何的门客,一直也籍籍无名。直到某年,李世民让所有的朝臣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他好也做自我检验检讨。常何是个大老粗,也就请了马周代笔。
  马周聊聊千字让李世民大吃一惊,方才知道在他眼皮子底下还有如此大才,立刻派人去请马周。马周脾气古怪,直接拒绝见李世民。
  李世民求才若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请马周,这才见到了马周这位奇才。
  而马周所写的那篇文章,不但让李世民动容,四请马周,连后世的本朝太祖在看《马周传》的时候也将那篇誉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马周也因此平步青云,短短数年便成为大唐宰相,位极人臣。
  除此之外,马周不求名利的风范,在唐朝是独此一份。
  李世民擅于纳谏,马周、魏征都是出了名的谏臣。不同的是魏征,不断揭李世民的短,数落李世民的错误,还将李世民的短记载下来,怕史官不知道交给史官,让史官记录下来。李世民在魏征死后,对于魏征态度极为恶劣不无这个原因。而马周却不在乎这个名号,临死之前,让人将所有的奏章谏书烧毁。
  在贞观一朝,马周堪比商之傅说,汉之萧何。
  如此人才,落魄的时候,竟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罗士信赶忙道:“原来是马先生,在下孤陋寡闻,没有听过先生大名。刘先生说的话,想必是错不了的。罗某一阶莽夫,对于公文之事,实在是一窍不通,正缺政务能手,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他知道马周脾气古怪,若说什么久仰大名的客套话,一定令他反感。虽然他确实久仰大名,但显然这个时代的马周,屁大的名声没有半点。
  马周笑道:“大将军真是快人快语,周愿意为大将军效力。”
  罗士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