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6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说与苏天成有关系却没有遭遇到牵连的,也就是大太监王承恩、秉笔太监秦三德,以及锦衣卫都督佥事董昌了,这些人因为主持清理事宜。自身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朝廷对这次的清洗行动,反应很是强烈,有不少的文武大臣,在清理的初期,对锦衣卫和东厂有着太多的怨气和怨恨,甚至直接在朝堂上面说出来,可到了后来,这种声音渐渐的少了。因为说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其实朱由检的心思也经历了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清洗的初期。他也感觉到这样做有些过分了,很有可能影响到朝廷的稳定,不过随着对苏天成怨恨的增加,特别是朱审烜、杨嗣昌、范景文和卢象升等人投靠苏天成,激起了朱由检内心的怒气,这股怒气无处发泄。只能够转移到朝廷文武大臣的身上了,凡是与苏天成有过联系的文武大臣,都被视作是与朱审烜之类人是一样的,甚至连已经致仕的秦良玉也不能够幸免。
  随着苏天成取得南直隶战斗的胜利,彻底控制了大明的南方全部地盘。准备朝着北方进攻的时候,朝廷里面的气氛变了,一些文武大臣不再说抵抗苏天成的事情,也不提剿灭江宁营的建议,甚至内阁都是这样的态度了。
  如今的内阁,也不是很齐整了,钱谦益被苏天成生擒了,范景文直接投靠了苏天成,剩下的周延儒等人,整天的愁眉苦脸,没有什么建议,也没有什么办法,似乎就在等待着苏天成进攻北方,最终占领京城。
  这等的局面,岂是朱由检所能够接受的。
  朝廷里面也有大臣建议,是不是与苏天成议和,规劝苏天成降服朝廷,朝廷可以封苏天成为王,管辖南方等地,封地也可以明确在南方某个地方,朝廷不会予以干涉的,不过这等幼稚的建议,几乎没有得到什么相应,谁不明白,苏天成的目的就是统一中原,人家也有着足够的实力,大明最为富庶的南方,悉数被苏天成占领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这样的情况下,人家会心甘情愿的臣服大明,岂不是痴人说梦。
  朱由检也感觉到这样的建议过于的幼稚,断然否定了,局势到了如今的这一步,他准备要赌博了,胜败在此一举,尽管朝廷里面很多的文武大臣都是反对的,但他也要坚持发下去圣旨,可谓是动用全国之力,来剿灭苏天成了。
  养心殿。
  周延儒、陈新甲、刘遵宪、张国维,以及辽东巡抚史可法,大同总督王道直等人,都在这里,朱由检的面容很是严肃,带着强烈的悲愤情绪。
  “朕已经决定了,调动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进驻保定府,太原府,开封府,苏天成不是占领了南直隶吗,不是在南京称帝吗,朕就要亲自率领大军,直接进攻南直隶,进攻南京,朕就不相信了,难道说朕的子民,都会跟着反贼苏天成走。。。”
  朱由检还在说话的时候,周延儒等人的脸色就变化了,就连站在朱由检身后的王承恩,脸色也出现了变化了。
  这个观点,皇上早就提出来过了,但遭遇到强烈的反对,就算是皇上雄心勃勃,但内阁一致都不同意,就连王承恩和秦三德、董昌等人,都不看好这个计划,毕竟后金鞑子还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蒙古鞑子也是虎视眈眈,要不是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守住了边关,大同方向早就处于重重危险之中了,而且因为苏天成的造反,辽东的局势已经是很不乐观了,用危如累卵来说,也是不过分的。
  驻守在耀州和海州等地的多尔衮,早就将大军照着辽东的辽河方向移动,首先是在距离辽河不远处设立了军营,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接着在明军接连遭遇到败绩、无法稳住南方的时候,越过了辽河,在距离广宁不过一百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这样做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一旦辽东方向的力量削弱了,多尔衮肯定是要率领大军进攻的,要占领广宁、西平堡、黑上以及大凌河城等地方,直接威胁关宁锦防线,直接威胁京城。
  若是从辽东大规模调兵了,恐怕后金鞑子的进攻就无法阻拦了,说不定京城就真的会遭遇到危险了,那个时候,大明各地恐怕没有勤王的军队了,京城若是被后金鞑子攻破了,辽东也失去了,大明王朝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这样的种种可能性,诸多的文武大臣全部都分析过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说苏天成占据了南方,占领了南直隶、山东、福建、浙江、湖广、四川、广西等地,不过朝廷还可以依据北方,看看局势会不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而且苏天成还要花费精力稳住南方,还要占领云南、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等地方,才有可能完全稳定南方,否则这些地方都是非常麻烦的地方,少数民族居多,喜欢造反,喜欢自立为王的。
  这样的分析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可朱由检不是那样看的。
  看着默不作声的众人,朱由检再次开口了,语气显得有些阴森了。
  “朕知道你们想些什么,认为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不能够调动,若是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借机进攻了,京城都有可能失去的,朕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你们说说朕该怎么办,难道等着苏天成前来进攻吗,等着苏天成占领京城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又能够做什么,饮鸩止渴的道理,朕岂能不知道,可朕不调动这些军队,拿什么来对付苏天成,如何能够剿灭苏天成的叛乱。”
  还是没有人说话,这样的气氛令朱由检感觉到窒息,其实这里面表现出来的意思,他是知道的,他更是清楚,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认为苏天成是不能够抵抗的,江宁营是天下无敌的,攻打京城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诸多文武大臣的建议,也就是文火炖青蛙,让朝廷慢慢的消亡,结果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满朝的文武大臣,对于苏天成和皇太极两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皇太极毕竟是异族,若是占领了中原,那就真的是汉人亡国了,苏天成占领了中原,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这天下依旧是汉人的。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铁青,他准备要拍板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哪里还管的了那么多。
  就在这个时候,周延儒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边军暂时不能够调动,若是皇上想着调动兵力,可以调整大同边军,皇上给予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首领圣旨,要求他们镇守边关,防止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的偷袭,大同共有十五万的边军,全部调动问题也不是太大,加之北直隶卫所军队,以及部分的京营将士,组建二十万以上的大军,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朱由检站起来了,没有给予众人讨论和争论的时间。
  “就按照周爱卿所言,调动大同十五万边军,同时在河南、陕西、山西、宁夏等地,招募十万大军,组建二十五万大军,朕的要求是明确的,一月之内,大军必须要招募到位,吏部、户部和兵部,全力以赴,若是不能够按期完成任务,朕一定会责罚。”(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内部的分裂'

  (感谢快乐的挥剑、moonchenli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有关大同边军和辽东边军不能够调动的事宜,其实有苏天成的影子在里面。
  苏天成和周延儒之间的联系,没有彻底的消除,特别是锦衣卫和东厂开始在朝廷大规模的清理文武大臣之后,周延儒已经敏感的意识到了,朝廷若是这样的发展下去,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了,他也必须为自己想到后路了,而且他的家乡在南方,那里已经被苏天成占领了,不过他的家人没有遭受到什么虐待,也没有遭什么罪,生活和以前差不多的,并且家人专门来信说了,地方上的治安情况,比较以前好了很多,官府的官吏,做事情都非常的小心,不敢随便的欺凌老百姓,因为上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来信之中反映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苏天成做皇帝,似乎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人家没有认为苏天成是造反。
  这些消息给予周延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杨嗣昌、范景文等人,投靠苏天成之后,依旧是高官厚禄,而且杨嗣昌是中书省的中书令,范景文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都是顶层的官员了,苏天成在设置官吏的时候,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度,这也预示着大晋王朝恢复了宰相的设置,大臣的权力更大了。
  如此的情况之下,周延儒是不会断绝与苏天成的联系的,只不过这种联系非常的隐秘,不会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大都是通过家人或者是其他的取道联系的。
  苏天成的态度很是明确,辽东不能够出现任何的意外。后金鞑子的凶残是举人皆知的,而且在以前和朝廷的较量之中,吃了很大的亏,可以说内心的怨气达到了临界点,一旦辽东疏于防御,被后金鞑子找到了进攻的机会。甚至是进入到关内了,那么北方诸多地方的老百姓,将要遭遇到最为悲惨的命运,而且后金鞑子在辽东若是取得了胜利,必然会刺激到蒙古的部落,导致大同和宁夏一带,也出现危险,到时候就是全面崩溃的局面。
  苏天成赞成的是采用比较和平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这一点在山东等地。包括南直隶,都完全表现出来了。
  退一万步说,周延儒宁远苏天成做皇帝,也不愿意后金鞑子占领了京城。
  苏天成与周延儒之间这种间接的联系,直接影响到了周延儒的态度。
  史可法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从南直隶直接到辽东,史可法很快适应了,他到辽东去的时候,局面还是很乐观的。也是较为平静的,后金鞑子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可惜随着苏天成的造反,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后金鞑子开始蠢蠢欲动了。
  史可法当然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一度甚至准备关闭设在广宁的互市。
  史可法也接到了苏天成的信函,来信的意思非常明确,必须要尽全力守住辽东。守住关宁锦防线,不能够给予后金鞑子任何的机会,否则就是大汉民族的千古罪人。
  史可法当然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所以在被皇上召到京城的时候,坚决反对调动辽东边军。虽说辽东边军经过了扩充,总数接近三十万人了,但分布在广宁、西平堡、义州、黑山、大凌河城、锦州、宁远以及山海关等地,并非是那么的充裕,加之占领了辽东大部分的地方,不仅仅是城池里面需要驻军,诸多的堡垒里面也需要驻军。
  按照皇上的意思,调动二十万大军,留下几万人固守辽东,那就等于是讲辽东拱手相让给后金鞑子了,辽东边军的素质参差不齐,后来招募的军士,包括不少的军户,素质只能够说是一般化,甚至不会比老百姓强多少的,好在有以前的老底子撑着,辽东边军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也正是因为这等强力的反对,令皇上犹豫了。
  史可法在南直隶好些年的时间了,熟悉南直隶和浙江的情况,苏天成在南直隶的征伐,诸多的情况,他也从官吏和朋友的来信之中知道了,史可法根本就没有想到,苏天成能够如此轻易的剿灭三十余万的明军,拿下了那份大部分的地方,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就算是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联合起来了,也不一定能够与苏天成抗衡。
  史可法更加清楚的事实就是,后金鞑子的残忍是出名的,早在天启年间,努尔哈赤带领后金鞑子在辽东征伐的时候,攻下来城池之后,将青壮劫掠一空,余下的老弱妇孺全部残杀,没有能够留下来一个活口,皇太极刚开始也是一样,只不过在大凌河之战之后,可能感觉到如此处理有些不妥,才稍微收敛一些了。
  苏天成率领江宁营,将后金鞑子打的灰头土脸,甚至是剿杀了后金的亲王多铎,灭掉了八旗军之中的好几旗,这对于后金鞑子来说,是奇耻大辱,是憋不住的伤痛,一旦有机会了,后金鞑子会疯狂的反扑,加倍的发泄怨气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史可法格外的注意后金鞑子的一举一动,多尔衮的诸多举措,史可法都注意到了,他曾经给朝廷呈报奏折,禀报了后金鞑子的异动,可惜朝廷根本就关心不到辽东的事情,苏天成造反已经牵扯了朝廷全部的精力了。
  史可法也直接给多尔衮写信了,明确的斥责多尔衮,后金已经向大明王朝俯首称臣了,还有人质在京城,为什么还在辽东有着很多不友好的举措,可惜史可法写去的信,没有得到丝毫的回应。
  史可法一怒之下,准备关闭广宁的互市,但手下的幕僚和军官都劝谏了,朝廷不是很安稳,这样的时候,后金鞑子正好想找到厮杀的借口和机会,若是后金鞑子因为关闭互市的源头,在辽东展开大规模的厮杀,朝廷就真的无法支撑了。
  其实辽东的窘境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苏天成的造反,朝廷的银两开始严重不足了,辽东和大同大规模的招募军士,需要军饷,朝廷是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军饷的,刚开始还能够维持,可过了秋收季节,户部就开始叫苦了,这也难怪,富庶的南方都不上交赋税了,朝廷还怎么能够维持,目前最大的依靠,就是辽东的互市,以及靖边和安宁堡的互市了,其次就是陕西还能够足额的上缴赋税。
  来到京城之后,史可法与王道直见面了,两人说到南方的局面的时候,都是愁眉苦脸的,两人都在南直隶做过事情,史可法曾经是南直隶的兵部尚书,王道直曾经是应天府府尹,对于南方的情况都是非常熟悉的,但两人关于辽东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辽东是绝对不能够松懈的,否则京城将要遭遇到灭顶之灾。
  两人对今后的前途,看法都是很悲观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朝廷想要继续维持下去,难度太大了,刚刚成立的大晋王朝,在很多方面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已经成为大晋皇帝的苏天成,只要做出来北进的决定,朝廷就危险了,京城也危险了,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辽东边军守住了关宁锦防线,还有什么意义。
  到了那个时候,皇上要调遣辽东边军,恐怕没有谁能够反对了。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回到京城之后,也专门去拜访了内阁首辅周延儒,说是拜访,其实是周延儒的关键周康通知的两人,说是有事情商议。
  三人说到的也是辽东和大同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比较,三人一致认为,辽东边军不能够动,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全数调动大同边军,将大同的防御交给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抽调的大同边军,巡抚赶赴北直隶的保定一带,做好全面的部署,防止江宁营从山东直接进攻北直隶。
  至于说河南、山西和陕西、宁夏一带,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御,若是苏天成暂时不进攻北直隶,想办法拿下河南和陕西、山西等地,朝廷只能够干瞪眼了。
  三人商议的意见,基本就是最后的意见了。
  史可法马上就要回到辽东去了,尽管说京城的局面还是很不好,但周延儒还是为史可法饯行,至于说王道直,就留在京城了,调遣大同边军的圣旨,已经发下去了,王道直在京城等候就可以了。
  这一次吃饭饮酒的时间很长,奇怪的是周延儒、史可法和王道直等人,都没有说什么话,偶尔的几句对话,也是充满了悬念了,大家似乎都想到了今后该怎么办,也似乎都没有想好今后有什么道路可走。
  一直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周延儒才说出来了一番话,也是很大胆的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大明王朝恐怕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