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6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到酒宴结束的时候,周延儒才说出来了一番话,也是很大胆的一番话,大概意思是大明王朝恐怕要遭遇到巨大的灾难,如今的问题不是在辽东,而是在南方,逐渐强大起来的大晋王朝,将是不可阻挡的,犹如一股涛涛的洪流,卷走一切阻拦的力量,让这些障碍灰飞烟灭。
  史可法和王道直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京城恐怖的局面,令两人也不会多说话,来到京城一直都是很谨慎的,但两人非常明白,朝廷的文武大臣,早就有想法了,或者说是出现分裂了,恐怕有人做好准备,投奔大晋王朝,效忠苏天成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机会之把握'

  苏天成称帝的消息,早就传到辽东了,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闷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尽管说身体有所好转了,但遭遇了那么多的事情,被损坏的身体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全恢复的,甚至是不能够彻底恢复的,经历了那么多的磨砺,皇太极早就将这点看开了,朝廷里面的寻常事情,都是豪格处理,皇太极基本不过问了。
  苏天成称帝,被皇太极视为了最大的威胁,以前他可以想办法,只要苏天成还是大明的官员,就可以通过诸多的办法来进行限制,造谣中伤、挑拨离间等等,令苏天成在关键时刻无法施展出来能力,可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这就是对大清国致命的威胁了。
  尽管还没有和苏天成见过面,但两人神交已久,皇太极视苏天成为最大的障碍和威胁,认为将来大清国若是要亡国,也是要倒在苏天成的手里,皇太极穷尽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有能够算计到苏天成,在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满八旗和汉八旗悉数都败在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手里,没有能够获取一场战斗的胜利,苏天成用兵神鬼莫测,江宁营军士异常的骁勇,面对这样的军队,代善和多铎都是遭遇惨败,就更不用说汉八旗的军队了。
  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就意味着要统一中原,意味着要最终对付大清国,也就是说,大清国与大晋朝廷之间的战斗,是无法避免的。
  但这里面也有机会,作为一生都在鏖战的皇太极,岂能看不出来机会。
  苏天成称帝了,成立了大晋王朝,那么也就意味着苏天成与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也成为了你死我活的对手,双方相互之间的厮杀一直都在持续,而且这种厮杀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灭亡,稍有理智的人就会明白,大明王朝轰然倒地的时间屈指可数了。整个的南方都被苏天成占据了,北方还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一旦苏天成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开始再次用兵了,也就是大明王朝最终倒塌的时间了。
  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机遇,尽管大明、大晋和大清三方表面看上去,都是不可调和的对手,但利益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点,譬如说大晋非常强大了。直接威胁到大明和大清了,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和大清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面联合起来,共同来对付大晋王朝。
  类似的商议进行过好几次了,但还没有牵涉到联合的事宜,多尔衮好几次提到了机会的事宜,也就是趁着大明与大晋之间交手的时候,趁机占去辽东的大片土地。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皇太极和豪格商议之后。要求户部拨付了大量的银子,趁着秋收之后,购买了大量的粮草,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开始慢慢朝着辽东方向集中。而且越过了辽河安营扎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遗憾的是辽东边军依旧是虎视眈眈,而且兵力达到了接近三十万人的规模,若是这个时候展开进攻,不能够有充足的把握。故而多尔衮暂时按兵不动。
  善于把握一切机会的皇太极,不会错过机会的,他决定要采取行动。
  崇政殿,豪格、多尔衮、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都在这里等候,多尔衮是从辽东匆匆赶回来的,代善则是从大草原赶回来的。
  皇太极的精神很好。
  “二哥,草原的情形如何。”
  “禀皇上,草原的局势整体还是不错的,因为苏天成称帝,成立了大晋王朝,故而草原诸多的部落,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臣也曾经派人与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进行了接触,不过这两个部落,态度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不愿意归顺我大清国,但诸多的小部落,态度出现了动摇,草原诸多部落,除开被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占据的地方之外,其余的都表明了态度,服从我大清国的统治。”
  “至于说在草原征伐的事宜,臣以为时间上与对手上都不合适,征伐必然牵涉到粮草的消耗,草原上补给很是困难,若是满八旗在草原上征伐,恐怕要消耗太多的精力,我大清国的重点,还是应该在辽东和中原。。。”
  皇太极频频点头,代善的这个认识,早就得到了他的认可,依照大清国的实力,两面征伐肯定是吃不消的,草原上能够慢慢出现改变,就很不错了,再说草原上几个大的部落,悉数都是服从大清国统治的,也就没有必要展开征伐了,最为关键的是,在草原上展开征伐,得不到任何的好处,那些地方本来就贫瘠,出去消耗粮草,根本得不到补给。
  草原上能够维持稳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次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过代善还是要继续驻扎在草原,慢慢促成一些更多的改变。
  代善说完之后,皇太极转向了多尔衮。
  “十四弟,你那里的情况如何。”
  多尔衮的精神一样很不错,在辽东的慢慢扩张,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
  “禀皇上,辽东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本月初,臣带领大军越过了辽河,在辽河对岸安营扎寨了,臣的想法,就是想着辽东边军前来进攻,如此臣就能够有征伐的理由了,可惜辽东边军没有什么动作,那个辽东巡抚史可法,臣听说还不错,可也是缩头乌龟。。。”
  多尔衮的汇报,众人听起来很是舒服,曾几何时,满八旗在辽东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要不是因为关宁锦防线的阻断,八旗军早就拿下大明的京城了,不管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清国必须要拿下关宁锦防线,才能够顺利的入主中原,否则大军就有遭遇到分割包围和缺乏补给和支援的危险,自从和大明王朝签署了臣服的协议之后,朝廷上下都认为,进攻大明的突破口,还是在辽东,在关宁锦防线。
  多尔衮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部署的,曾经因为江宁营的强悍,大清国失去了辽东的大片土地,满八旗和汉八旗损失惨重,迫不得已向大明王朝表示臣服,可如今的局面出现变化了,那个令大清国头疼的苏天成,已经成为了大晋王朝的皇帝,占领了大明南方的大部分地方。
  朝廷之中有不少人认为,苏天成既然称帝了,占领了大明南方绝大部分的地方,接下来主要的任务,恐怕是稳固自身的统治,暂时不会将手伸到北方来,说不定时间长了,苏天成安于享乐了,不打算进攻也有可能了。
  包括索尔滚都是这样的看法,不然为什么在局面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九月份突然停止进攻了,其实苏天成在拿下南直隶之后,从山东方向朝着北直隶进攻,那是很方便的事情,这条进攻的路线上面,可没有什么关宁锦防线的。
  若是苏天成沉湎于满足之中了,大清国的机会就来了,趁机攻破关宁锦防线,彻底推翻大明王朝,占据中原,与大晋王朝形成对峙,相互积聚实力,或者干脆划定边界,各自相安无事。
  皇太极的脸色慢慢变得严肃了,朝廷之中满人权贵的一些想法,他也是清楚的,那些想当然的思维,以及总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设想的念头,是万万要不得的,是要害死人的,依照他对苏天成的了解,苏天成占据南方之后就满足的可能性为零。
  事实就是很清楚的,为什么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依旧在草原坚持,为什么辽东边军没有任何的调动,尽管说苏天成已经成立了大晋王朝,但边关依旧是岿然不动,这里面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之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仔细的考虑。
  众人都说完之后,皇太极开口了。
  “二哥驻扎在草原,十四弟驻扎在辽东,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朕非常欣慰,朕早就说过,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可朕有些事情,必须要提醒你们了。”
  “朕了解苏天成,就好比是朕了解自身一样,你们以为苏天成会满足现状,那是误判,朕可以断定,不久之后,苏天成就会带领江宁营,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而且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苏天成会以最快的速度,占据中原,接下来就要开始对付我大清国了。”
  说到这里,皇太极顿了一下。
  “朕今日召集你们商议,就是要想好如何面对如此的局面,坐山观虎斗是行不通的,因为下一步就可能轮到我大清国了,苏天成若是统一了中原,凭借着雄厚的物力人力,大举展开进攻,我大清国是难以抗衡的,故而如今就是机会,我大清国必须要采取行动。”
  “朕考虑了,再次派出使者,与大明进行洽谈,这一次洽谈的目的,是共同来对付苏天成,大明的那个崇祯皇帝,以前依靠的地大物博,调集人力物力进行征伐,可如今没有这样的优势了,已经成为弱势的一方了,这个时候,联合大明共同来对抗大晋,对抗苏天成,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化敌为友?'

  济尔哈朗秘密进入了京城,尽管身为大清国的亲王,可这次肩负的使命太过于重要了,好在辽东的通行很是方便了,济尔哈朗对大明京城也是非常熟悉了,所以说来到大明京城,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要说满人进入到大明境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发,不过进入十月之后,天气渐渐寒冷起来,戴上帽子,也不会令人疑心的。
  皇太极的认识,总是朝前一些的,也正是凭着这些睿智,能够得到满人权贵的拥护,能够被努尔哈赤确定为接班人,能够被草原诸多的部落拥护,登基称帝,成立大清国。在与大明朝廷联合的事情方面,皇太极就表现出来了不一般的认识。
  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都认为,苏天成登基称帝是最好的机会,大明的实力将要遭受到极大的损害,这个时候从辽东方向展开进攻,就能够获取到最大的好处,可惜皇太极不是这样的看法,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皇太极也想着能够从中渔利,但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皇太极否定了这样的观点,而且要求多尔衮率领大军,返回到耀州和海州一带,准备与苏天成率领的江宁营作战。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化敌为友的举措,可不是轻易能够做出来的,满人权贵的顶尖阶层,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辩驳之后,终于接受了皇太极的观点,这也是因为诸多的满人权贵,的确知道了苏天成和江宁营的厉害,若是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导致大明王朝轰然倒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直接帮助苏天成和大晋王朝。就会导致大清国遭受到更加严酷的打击,这种违背自身利益的事情,还是不要做的好。
  济尔哈朗是从内心里面接受皇太极的意见的,其实最早的时候,他就提出来了这样的观点,恐怕要采取联合的态势。
  济尔哈朗参与了连续几次的谈判。对于大明朝廷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在大明京城的时候,也听到了很多的议论,同时也搜集到了一些情报,对于苏天成的所作所为,济尔哈朗只能够用恐惧来形容,苏天成进入到大明朝廷之后,所过之处,老百姓都能够过上好日子。赋税就能够增加,特别是在满目疮痍的登州和莱州等地,创出一片富庶的局面,这种能力,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出来的。
  了解情况的济尔哈朗,同样认为大清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苏天成,也就是如今的大晋王朝,至于说大明王朝。能够维系的时间不多了。
  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和豪格秘密商议了好几次,对于采取联合大明朝廷。对付大晋王朝和苏天成的观点,是高度统一的,但这里面也有微妙之处,也就是在联合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才能够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大清国臣服大明王朝。前面签署的有协议,故而这次济尔哈朗到大明京城,是非常低调的,不可能张扬,这也就表明了。这一次的谈判,不一定非常的顺利,大明朝廷不一定会答应联合的主张,甚至会直接要求大清国出兵攻打苏天成,如此的情况,济尔哈朗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面子上的失去不算什么,关键是如何进攻,从哪个方向进攻的问题。
  谭泰和贾吉涵搜集到了很多的情报,这些情报表明,江宁营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到了南直隶一带,包括山东等地,复州、宣州和盖州等地,驻扎的军士不是很多,而且苏天成的主要精力,也就是在占领南方之后,朝着北方推进,进而统一中原的。
  这里面就有机会了,皇太极命令多尔衮返回到耀州和宣州,其实就是选择这边作为进攻的方向,至于说迎战江宁营的主力大军,那是大明朝廷的事情和任务,与大清国没有关系,这样大清国就能够从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了。
  而且这样的部署,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明朝廷可以调动辽东边军参与厮杀,不管怎么说,近三十万的大军,也足够苏天成头疼了。
  苏天成面对的是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就算是江宁营骁勇无比,可要面对这样的局面,也难以应付。
  至于说大清国,从这里面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大明朝廷与苏天成展开了绝命的搏杀,两边都会受到致命的伤害,而且辽东的防御空虚了,不管是大明朝廷获得了胜利,还是大晋王朝将要统一中原,休养生息的大清国,完全可以出兵占领整个的辽东,甚至是趁着机会,在苏天成喘息养伤的时候,开始对大晋王朝的征伐。
  这就是皇太极的全部打算,是皇太极和大清国所需要追求的最大利益,也是济尔哈朗这次到大明京城来的目的。
  济尔哈朗来到大明京城,携带了大量的财宝,通过这些财宝,他很快就见到了大明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周延儒见面之后的交谈,情况并不是很好,济尔哈朗从周延儒的言行之中就看出来了,周延儒对这个计划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也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这其中的难度,济尔哈朗是非常清楚的,皇太极之所以要求他来到大明京城,之所以还是要求他采取卑躬屈膝的态度,骨子里当然是为了大清国的利益,所以说,只要周延儒愿意见面,这就是胜利了。
  接下来见到大明内阁次辅陈新甲,态度就有些不一样了,陈新甲听得很是仔细,虽然对于联手的方案未知可否,但济尔哈朗能够从陈新甲的态度之中,感受到明确的不同之处的,这令济尔哈朗的信心大增了。
  济尔哈朗来到京城之后,所有的行动都被朝廷掌握了,济尔哈朗能够顺利的见到周延儒和陈新甲,其实也是皇上的安排,若是没有皇上的点头,如此的非常时刻,济尔哈朗就是带着金山银山来到大明京城,也不可能有多少的路子可走的,毕竟牵涉到生命的安危,没有谁会过于的看重钱财了。
  紫禁城,养心殿,朱由检正在认真听取周延儒和陈新甲的禀报。
  周延儒和陈新甲两人的意见有些不大一致,与济尔哈朗接触,从目前的局势来说,还是绝密的事情,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