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操其实早想好了,向西沿着黄河南岸,过函谷关,直到长安,从长安向北过黄河,沿着黄河北岸回到洛阳。西汉故都是被冷落了二百年的前朝都城,曹操一直想去看看,这次正好是个机会。本来想去东莱看偶像郑玄,可来回四千里,实在太远。这次是考察壮游,等下一次有机会再说。从洛阳至长安回来,也有两千多里。

曹嵩一听来了气:没想好,你就敢出去?

曹嵩认为曹操真不懂,他当年的壮游报告的题目就是曹腾帮他选择的“经学考遗”。他只抄抄写写,将经典论述变成自己的东西,不也同样以非常好的成绩毕业了吗?凭他如今又是有权有势的曹大司农,还是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帮曹操弄个报告玩儿似的,没必要冒那个风险。

曹嵩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曹操:你就别走了,我跟卫尉府打个招呼,你去那儿考察。

曹操直起身,检查所带之物是否齐备:壮游……去那儿干什么?

曹嵩解释:去荒天野地的就能看出什么道理来吗?你就先做城门防卫方面的调查,这对你将来从仕有好处。

曹操不以为然:简单的城门,有什么好调查的。再说,皇城守卫更没什么技术含量,上百年来只供人马进出而已。

曹嵩进一步解释:我在卫尉府倒有些关系,那儿虽说单调些,但好提拔,不是是非之地。

曹操完全不领情,坚定地解开缰绳,牵着马往后院走去。

曹嵩用身体拦住马头:你听见了没有?

曹操诚恳地对曹嵩说:父亲,儿子已经及冠了!您别再拿我当小孩子栓着!我要先壮游,完成报告,至于做什么,回来再说!

曹操牵着马闪开曹嵩,朝院外走去。

走到门口,曹操朝着满脸愤怒的曹嵩鞠躬:父亲,儿子出远门了,您老多保重身体。

曹嵩问:你究竟打算走哪条路线?

曹操见曹嵩不再阻拦,便简明扼要地回答:先走河南,西到长安,再走黄河以北,东归洛阳。

曹嵩点头,黄河南北都有非常完整的官驿设施。曹操出行,只要乘公差沿途关照他们照顾曹操,倒不至于出什么大事。

曹嵩牵着曹德追出院子叮嘱道:无论走到哪里,遇到困难就去找官驿,跟他们说起我就行。记得早点回来!

不知道曹操听见没听见,没答应一声就跃身上马而去。

洛阳如同温床,将曹操庇护其中。较真认死理的曹操,非要去做什么“壮游”,俗话说“在家日日好,出门时时难”。放开沿途一定会有的困难不论,什么样的民间现状,让曹操如同看到了地狱?

初闻民间疾苦声

曹嵩看着空空的院门,听到大街上渐行渐远的马蹄声,抬抬眼皮,表情无奈,转而逗曹德玩乐。

每次都这样,走之前被曹操弄一肚子气,走之后又拼命地想念他,为他担心得睡不着。只有儿子待在身边,他才能感到踏实。

曹操骑在马背上,走上洛阳的官道,就要去拥抱无限广阔的世界了,油然而生的自由如轻风拂过水面一般。他本来可以约上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考察方向。

曹操单骑匹马,准备出洛阳西路前行,只需二三百里,有老子曾经过的函谷关,历代争战之地,是千古雄关,保护中原和皇都洛阳安全。还有历代文人辈出的弘农郡,风光出奇俊秀,原始森林茂密,到处都是千年古树。然后向北,回程经过首阳山,那里曾经是伯夷、叔齐隐居让贤的地方,最后一路向东,沿黄河以北经黄河大桥回洛阳。

曹操的马经过皇城前面的官道,照例需要下马步行。

然后一路向西,他要经渑池、曹阳到郏,然后向西南去弘农,最后到达函谷关,路上再问行人,哪里有显名的私学,顺路可以拜访。这一路快马来回至少需要两个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可谓是一路风景一路春色。

从安帝去世以后,除了边疆常常获胜之外,内忧不断,“党人”遭到禁止,太监执政后所委任之人,多数是关系和派系。

他们为官到地方,只负责征收税赋、吃拿卡要,地方老百姓越来越穷,人民的生活已经贫苦到了极限。

加上地震、水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百姓更加水深火热,一个地方受灾,周围四五个郡县都不得安宁,守法的求亲靠友,不守法的烧杀抢掠,贫穷生暴乱,此箴言万古不变。

公元173年春,洛阳周边发生一场大瘟疫,死难者多为无钱救治的贫民。

家里缺少劳力,或者将谷子卖掉治病,很多人家刹那间失去粮食、土地,人口买卖市场惨淡,一是怕传染,二来连官员家庭都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省下钱来接济宗族亲友。

刚出洛阳西门二十里,曹操便发现沿途两边有等待购买他们和乞讨的人群。那些病饿的穷苦人大多在等待中饿死、病死。

看到穷人们习惯性地朝曹操伸手乞讨,曹操快马飞驰而过,看到一位老奶奶带着三个瘦得不成人形的孩子,老奶奶连痛苦都失去的脸上,悲伤不再,好像只是为了一口气存在备受煎熬。

曹操调转马头,来到老奶奶跟前,从马背上拿出炒面袋子,递给伸过来的数十双瘦骨嶙峋的手。

其他穷人们潮水般地向曹操积聚而来,离开一丈远的距离,跪地乞讨。他们害怕自己身上会有瘟气,传染给曹操。

曹操心生感动,将要濒死的百姓却懂得爱惜和尊重他的生命。

住在洛阳城内的统治者们在干什么?忙于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夺利益,置万民困苦于不见?百姓没有吃没有穿没有屋子,依然安贫乐道,试问世间到哪里找这么好的子民?

曹操心潮起伏,抬眼朝城门看去,城上锦旗招展,士兵们像城门砖一样沉默地看着城外聚集的穷苦人。

城门口有两队士兵把守,这些穷苦人不可以进城,名义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实际是为了不打扰城中的达官贵戚、皇帝太监,而把这些穷苦人挡在城外不管不问。

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们,和他们爱戴的天子只一墙之隔。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民为刍狗。”

老子还说过“天地间百姓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惜圣人已逝,真理不存。

一时间,在太学学习过的圣贤道理浮现耳边,但事实上呢?难道为这些穷苦人解决困难很难吗?他们平时纳税供养的天子呢?他们敬仰的子民之父呢?他在干什么?玩权力均衡?跟宫娥嬉戏?和太监们厮混?

曹操把马背上的袋子解下来,将所有粮食都拿出来,连同袋子一起放在脚下的空地上。父亲不是说过,有困难找官驿吗?只要是大路,沿途每隔三五十里都会有官驿,这些穷人不可能从官驿弄到钱和吃的,而堂堂大司农的儿子可以。

曹操将袋子放在地上,转身上马,穷人们蜂拥而至,哄抢袋子里的食物和钱财。

曹操不管身后的喧闹和熙攘独自上路,前路有无数驿站在等待他,吃饭睡觉这等小事算什么。人都有乐观过了头的时候,情况真的如曹嵩所说的那样容易吗?

出门方知事事难

像曹操这样骑马出游的算是条件上等,很多家境贫寒的学子们都要随身挑着行礼和干粮,步行到另一个地方。

这样既缓慢又辛苦,为了抄近路还会沿途经过村庄,需要一边问路一边赶路,遇到路途远的,方言不懂,就更不方便。

曹操很难想象,前人用什么方式相互交流,伟人们如何横刀立马踏平天下建立大汉帝国。

出了洛阳,就要奔渑池,一路上春寒料峭。一株株柳树灰溜溜地站着,好像生命已经逝去。村庄死一般寂静,田地荒芜。

时间到了中午,曹操感觉饥肠辘辘,他相信沿着官道走,就能看见路旁的驿站。

马也累了,鼻子里冒着热气,走到一处水源边,停下来让马喝水休息。突然发现不远处的水边躺着一位年迈老者的尸体,曹操上前看,好像已经死去。

早在170年,曹操就听说过河内有户人家因为没有吃的,丈夫把妻子杀掉吃了。而河东的妻子却杀了丈夫来吃。当时同学们还取笑说,将这两个吃人的男女合在一起过日子,看他们到最后谁吃了谁。

这在当时是一句玩笑话,可是今天,曹操真实看到路边有饿死的穷人。难道吃饱饭就这么难吗?这是天下难做的事情吗?

曹操曾经和曹嵩去过国家粮库,里面的粮食多得变霉,成群的老鼠在粮仓里流窜,一个个吃得肚大腰圆。只要仓库门一开,老鼠们到处乱窜,跑马一般,眼见得四野百姓比不上国库老鼠。

曹操还问过曹嵩,为什么要储备这么多的粮食。

曹嵩回答是:国家储备粮,以备打仗用,或者荒年用。

为什么如今到了荒年,国家却不把收缴上去的粮食拿出来赈灾?东汉所有统治者都知道,包括曹操他们的教科书里也强调:人的生命很贵重,人口是地区和国家实力的重要保证,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医学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以下,新生儿出生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加上灾难和兵难,人口发展一直缓慢。

为什么诸位都明白的道理,却没有人实施它?

曹操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知道全国像这样的贫穷人口太多太多,官府已经无力赈灾。

国库里就那一点粮食,给谁?给了穷人皇帝怎么办?皇家卫队和国家军队怎么办?交通又不发达,所谓“百里不柴,千里不粜”。

千里之外的粮食除了水路都要陆路人工运输,一个人最多可以运输二百斤粮食,一千里的路程往返就是两千里,按每天走五十里计算,路上需要四十天,每人每天二斤粮食,路上花费掉八十斤,是所运输粮食的一小半,既耗费人力,又浪费粮食。

偌大的大汉帝国,想要赈灾也没那么容易。即使如曹操所想发展生产自救,可粮食吃光,连种子都没有,拿什么播种?谁来帮他们度过难关?

地方官府自保都很困难,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当地人民饿得逃荒避难而去。那位水边老人并没有死,他还能睁开眼睛,曹操慌忙捧了些水滴在老人裂开的唇上,老人已经走了十八天,从遥远的永宁来找女儿,可女儿一家早在他来到之前逃难去了,老人无奈,没钱没粮又走不动,只有躺在这里等死。

曹操后悔没留点东西在身边,连印信和钱都送给洛阳城外的穷人们,这会儿没办法了。老人知道曹操没有粮食,催促曹操快走,不要管他,他已经准备好了死亡。

曹操心情沉痛地上马,大约又赶了三个时辰的路,太阳都已偏西,才看到路边有“渑池东”驿站。

小当差的以曹操没有身份证明,没有钱,还冒充当今大司农的儿子,拒绝接待。

曹操这回真的绝望,怎么办呢,驿站是不可能吃得上东西,前路漫漫,总不能现在回洛阳吧?

曹操回头望望东面洛阳的方向,摇摇头,这会儿回去,以后就更别想自作主张干点自主的事情了。

曹操眼看驿站没有凭信无法获得帮助,又不能回洛阳,只好硬着头皮前行。

一路难行,这是一条两米宽的郡道,田地里的麦苗都被挖来吃掉,留下被翻遍的土地,满地伤疤。

将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气候寒冷,空气湿润,由于人口稀少,轻易就能看见路边长有一二百岁古树。那些树越是上了年纪,越被当地人保护。

低矮的村庄,错落参差的草房,远处悠然显现的山峦,一条溪水沿着村庄旖旎而过,越发显得古朴幽深。

大约走了十几里地,这里是前两个诸侯国的边界,村庄越来越稀少,两边古树都有好几人高,中间沟渠干涸,等待春雨普降甘霖。

曹操问附近哪里有私学。一位年轻人告诉曹操,往回走五里路,有条乡间小道往西走,经过二十六个村庄,就可以碰见一所私学,在那教授的先生名叫梁衡,尤其擅长道学,可惜前几天学生们走得差不多了,他刚从那儿回来,因为家中老母需要奉养。

曹操一路快马加鞭,直奔梁衡私学。

六十里路程,天已黑透,曹操大晚才来到私学所在地,村头立有忠义牌坊,村内显然比别处繁荣,有几十所前来求学的学子们盖的茅庐,甚至还有酒肆、茶馆,可现在这些依凭学子们开设的场所,如今都已凋零,无助地随风飘去。

这个村庄似乎情况好一些,虽然没有灯光,但仍旧能听到一串狗叫和两声鸡的梦呓。

他挨家挨户问谁家是梁先生家,一位老者起床披衣,给曹操指村东大泡桐树旁的独院。

曹操实在太累,全身都在颤抖,一是太饿,二来赶路太远,在马上颠得屁股都快分家,可能大腿内侧都被马鞍磨破皮,火辣辣地生疼。曹操离开老者,老者转身嘟囔:都散得差不多了,怎么还有新来的?

曹操敲响梁衡家的门,还没等到有人来开门,眼前一黑,猛地晕倒。落此荒村,私学凋零,曹操还能有救吗?

落难得遇有缘人

梁衡端着油灯前来开门,只看见有一匹马,但没看见地上的曹操,再往地下一看,有个人晕倒。梁衡赶紧朝屋里叫道:卿儿他娘,快出来帮忙!

梁衡两口子慌忙架着曹操来到屋内,点起油灯,看见曹操面如死灰,全身汗水如雨,这是低血糖的征召,梁衡知道曹操这是又累又饿造成的,忙要夫人烧水调点稀汤面,不一会儿,面食端来,梁衡两口子端碗喂曹操喝下。

过了一会儿,曹操缓过劲来,倒地便拜,感谢梁衡救命之恩。梁衡安排曹操在灶台草堆里睡下,曹操累得很乏,很快睡去。

梁衡又出去抱些草料给曹操的马,两口子猜疑曹操的来历,不知道这位官家子弟来此作何?

第二天一早,曹操见过梁衡,把一切都跟梁衡说明白,梁衡叹息,他的一二百个学生如今只剩下十几个人,荒年艰难,实在难以为继。

学生们即使留下来,也很难再买到粮食,只能暂时先回故乡,等年景好了再回来。

梁衡得知曹操是曹嵩的儿子,便将自己做个简单介绍。他是商丘梁郡人,前几年在洛阳某私学任教,发生“党锢”之难后,被官府驱逐出洛阳,流落到这里讲学授课聊以度日。

曹操听说梁衡是梁郡人,跟桥玄是同乡,便问梁衡是否认识桥玄,谁知梁衡不但认识,而且年轻时跟桥玄有交往,只是后来桥玄迁任边疆,之间断了联系。

曹操将桥玄的近况全部告诉梁衡,他乡遇到跟桥玄熟悉的人,令曹操非常高兴。

说起当地情况,曹操问梁衡,洛阳的情况看上去还好,为什么这些地方凋敝得这么厉害?当地官员难道不管吗?

梁衡说地方官府保官而已,谁肯真正当官为民。如今士大夫受到排挤,太监当道,皇帝虚位,天下再不整治,大乱难免。

曹操惊诧,问梁衡难道那些官员不知道这样对待百姓,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吗?

梁衡叹气:怎么能不知道,他们保住官位,比保住大汉的江山和百姓的死活重要。

曹操紧皱眉头,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些官员为什么不能明白,江山没了,他们还做什么官?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哪里来的江山?

梁衡摇头叹气:许多让老百姓期待的官员,都迷上了用职位换金钱,哪里还顾得上子民的死活。过一天算一天吧。

梁衡告诉曹操:这里靠近洛阳,不久将会成为战场。你要再晚来几天,我也要迁走。

曹操皱眉:战场?边疆防务不是还很好吗?段将军早几年还打了大胜仗。

曹操理解的是外敌入侵,梁衡指的是内乱。

梁衡见曹操不明白,也不便点破,苦笑摇头。

早上八点,梁衡的十几个学生一起前来听他讲课,他们的礼仪之正规、穿衣之简朴、面庞之清瘦、目光之坚定……对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