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唐朝堂之中,多有前隋大臣,如今被她的目光一扫,不由瑟缩了一下身躯。

“萧瑀、屈突通、裴矩、陈叔达,还有你、你、你、你,你们都是大隋的朝臣,我大隋亡了,不知竭忠殉国,反倒投了李唐!你们这些卖主求荣的东西,总有一天,不得好死!”被赶过来的两名士卒钳住了身体,义成公主却是歇斯底里的大声吼叫,声音似哭似怨,大声的咒骂着朝臣,咒骂着李唐。

李世民面色铁青的一扬手,两名士卒顿时拖着义成公主便往外走。其余士卒靠上来,押着颉利等人也离开了太庙。

隔着高高的院墙,张允文似乎仍能听见那义成公主的骂声。

经过义成公主这一闹,李世民也没有心情继续下去,匆匆的的结束了这场告祭仪式。

正文 第二百二十六章 献舞

 这献俘仪式结束之后,众位朝臣各自返回。说起今日之事,却是闭口不言。尤其是萧瑀等被义成公主指名道姓骂卖主求荣,不得好死的几人,更是心头郁郁,萧瑀、屈突通年纪一大把,更是因此大病了一场。

李世民返回太极宫的时候,脸色还是非常阴沉的,不过在长孙皇后的劝慰之下,心头的愤愤之气才消去不少。

“观音婢,你且说说,太上皇晋阳举兵,为的是这苍生,这天下,为何就成了乱臣贼子了?若是义成这妇人在民间胡说八道,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啊!”说道这里,李世民面色又有些阴沉了。

长孙氏闻言一怔,柔声劝道:“二郎,今日的事臣妾也听说了,但你又不是不知道义成的脾气!再说了,她也只是嘴上说说,逞逞威风威风而已,陛下何必和她生气呢!”

李世民闷哼一声,不再言语,但脸色却比刚才好多了。

长孙氏又笑道:“二郎,今日萧姐姐可是来过的,见她那支吾的样子,臣妾猜测她可能就是为义成求情来的!”

长孙氏口中的“萧姐姐”,却是在定襄城中,被康苏密送往大唐的萧皇后。

李世民闻言,转过头,有些诧异的看着长孙氏。

长孙氏起身拉起李世民的手,柔声说道:“二郎,既然萧姐姐都开口了,你就不要再深究了!”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微微点点头。

长孙氏顿时展颜一笑,一时间满室生辉:“好了二郎!既然我大唐打了一场大胜仗,就不要这样子了!来,好生收拾一下,晚上还要大宴群臣呢!”

华灯初上夜未央。

当夜幕缓缓降临时,一盏接一盏的宫灯慢慢点亮,在二月的寒风之中轻轻的飘动着。

当张允文偕同尉迟敬德等一干武将进入凌烟阁的时候,那早已候在门边的内侍顿时呼道:“来了,将军们来了!”

此时的凌烟阁内还没有挂上所谓的二十四功臣像,毕竟此时才贞观四年。当听到凌烟阁这三个字的时候,张允文不由想到,若是李世民画功臣之像挂于这凌烟阁中,自己会不会在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呢?

来到楼下,只见整个凌烟阁从走廊到檐角之上,尽数挂着宫灯,明亮的灯光洒下来,如同白昼。

迈步上了凌烟阁,通过狭长却又明亮的走廊,进入凌烟阁的大堂之中。

刚到大堂之中,便听见一阵丝竹管弦之声悠悠传来,曲词明快,听之有金鼓之声,仿佛置身沙场一般,只觉热血上涌,恨不得立刻拿出刀枪,与敌人拼杀一番。

“呵呵,陛下又在奏破阵乐了!”走在前面的刘弘基停住脚步,笑着对众将说道。

众将同时笑了笑,立在门外,满脸激动的听着渐渐激昂的丝竹之声。

待一曲终了,屋内传来李世民爽朗的笑声:“诸位爱卿立在门口作甚,还不快些进来!”

众将推门而入,只见大堂内明亮如昼,三面大铜镜立在三架烛火之后,反射着烛火发出的光芒。场中铺着厚厚的绣着大朵牡丹的毛地毯,四角各搁置着一具散发这丝丝热气的暖炉。

大堂之中,数列几案摆放,一边已经坐满了人,细细一看,却是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众文官,皆是当今肱骨。上座之上,却是坐着太上皇李渊、皇帝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等人。

这是张允文自玄武门之变后一次见到李渊。此时的李渊已经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了。由于长期处于深宫中,他的皮肤显得很是白皙,但身体状况却是差多了,不时发出一两声咳嗽。

而在朝臣之中,也有一人不时的咳嗽一声,却是杜如晦发出的。

在一个角落里,坐着两排乐工歌女,刚才的破阵乐想必便是他们弹奏出来的。

众人正要行礼,李世民却是连连摆手道:“众爱卿不必多礼!先入座吧!”

众武将抱了抱拳,渐次坐在几案之后。

众将刚刚坐下,那魏征便起身道:“陛下,臣有本奏!”

霎时间,大堂上众人的目光尽数集中在魏征身上。张允文悄悄的看了一眼李世民的脸色,果见他脸上有不虞之色。

只听那魏征说道:“启禀陛下,臣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陛下自登基以来,无不躬行节约,克勤克俭,今日陛下赐宴凌烟阁,臣却见此处灯火甚多,然很多宫灯皆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裁撤。这样定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李世民“嗯”了一声,淡淡的笑了一下:“魏卿严重了!今日乃是欢赐群臣之时,所以朕才令人张灯结彩,点下众多灯火!今日过后,朕自会躬行节俭的!”

魏征点点头,躬身道:“微臣也是防微杜渐啦!”

正在这个时候,大厅门口再次出现两个人影,其中一人便是今日献俘的颉利可汗,另一人却是河间王李孝恭。

二人来到大厅当中,先是见过李渊、李世民、李承乾三人,然后默默的坐在几案之后。

李渊一见那颉利可汗,顿时露出一丝不敢相信的神色。

李世民在一旁笑道:“上皇,孩儿当日便曾说过,定要执颉利于面前,由上皇发落!今日已执颉利可汗于上皇面前,还请上皇发落!”

李渊听罢,顿时默默不语,凝视着下面的颉利,一时间陷入回忆之中。半晌之后,他长叹一声,说道:“昔日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儿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叹完之后,李渊笑着说道:“既是如此,那就请颉利可汗为吾献舞一曲吧!”

此言一处,颉利面色一变。虽然在李孝恭过来请他的时候,他就想过可能会受到的耻辱,然而听到李渊说起献舞一曲时,他依然不由自主的皱了皱眉。

然而,就在他皱眉的时候,一股压力传来。颉利一看,却是李世民一双眼睛正盯着他,那目光好像在说:“今日朕可是饶了你一命啊!”

颉利顿时冒出丝丝冷汗。勉强一笑,站起身来,向李渊行了一礼,便在乐工歌女的伴奏之下跳起了舞来。他跳的是突厥的传统舞蹈,虽然舞姿不甚优美,但却让李渊及众臣看得津津有味。

一曲终了,颉利停下来,垂着头回到见几案之后,然后再也没抬起头来。但是,张允文清楚的看见了他衣摆处的斑斑泪痕。

此时,张允文忽然想起一首词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颉利舞罢之后,众人便开始一杯接一杯的喝酒。当然,喝的不是什么神仙醉,而是宫廷酿制的美酒。

一旁乐工奏乐,场中舞女翩翩,文武群臣则是在喝着美酒,吃着佳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酒酣之后,李渊拍手狂笑,竟然从一名乐工手中抢过琵琶,开始轻拢慢捻,弹奏起来。而李世民一见李渊手挥琵琶,当下笑道:“父皇,你要谈琵琶!儿可伴舞一曲!”说完,李世民一跃而起,跳过几案,来到场中,腰肢一扭,跳起了胡旋舞。

原本那些跳舞的舞女一见李世民的这般模样,纷纷听了下来,慢慢退到一边,留出大片空地给李世民。

看着李世民转了一圈又一圈,张允文不由暗笑,人家喝醉之后,不过是说几句胡话,动作大的还打打人,而这俩父子,一人弹琵琶,一人跳舞,这还真有意思。

一众文武大臣也齐齐为这二人伴奏,很多大臣已经半醉了。

这场欢宴一直持续到大半夜,文武官员当夜也就留宿在皇宫之中。

正文 第二百二十七章 争议

 整个二月间,从岭南到赵代,从山东到陇右,整个大唐都沉浸在战胜突厥的喜悦。各地歌功颂德的奏章不时的传上中枢龙庭,看得李世民又是高兴,又是下令申斥。

长安城内更加热闹了,借着这胜利的消息,长安城的居民们一直将正月的热闹延长到了二月末。整个二月间,时常可以听见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颉利可汗等人居在在太仆寺里,每日吃喝供着,却不准其离开。虽然李世民说过要留其性命,可是这每日面对房梁黑瓦的的生活让这位居住惯了毡房穹庐的大汗感到非常的不适应。

义成公主没有死,自太庙之上大声咒骂之后,李世民便再也没有去关注这位隋朝公主,分明是想让其自生自灭。至于其他的突厥贵族,大部分被赐了宅地,或是在长安,或是在洛阳,甚至有些还在益州,限令这些贵族离开长安,到达那些地方去报道。当然,同时还让当地地方官员看管着他们。恐怕终其一生,只能在当地官员的监管之下了。

而那些比较顽固却又在突厥中有莫大影响力的突厥贵族,如右贤王等人,同样被关在太仆寺中,恐怕会在此处终老一生了。

这千余突厥贵族还算不了什么,真正令人头疼的还是那二十万突厥牧民。如今,十万牧民在胜州,另外十万在朔州以南的区域。皆由当地官府和府兵看管着。

在朝堂上,对于这安置突厥之事,已经吵了一整天了,李世民无奈的下令退朝,明日接着吵。

二日张允文上朝时,发现一众文官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昨日意见相左的几位官员在进入太极殿的途中,还不时那眼神戳着对方。看到这番情形,张允文心头不由暗笑。

待那内侍刘贤用尖利悠长的声音宣布早朝开始的时候,一名官员已经按捺不住的从人群中站出来说到:“陛下,臣有本上奏!”这人穿着一身绯红色的官袍,却是一名五品的御史台官员。只听他说道:“今陛下雄才大略,荡平漠南,立不世之功,实为亘古未有。然臣以为,突厥虽灭,且大部为我所掳,余者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漠南遂空。降我大唐者,臣以为当尽迁其众,以实兖豫!”

这人刚一说完,另一名身穿绯红官袍的四品官员也上前一步,出言说道:“陛下,微臣附议!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此人却是秘书省少监。

这名官员的话音一落,七八名朝臣尽数出列,齐声道:“臣等附议!”

张允文看这些官员,皆是一身绯红官袍,多是五品、六品的官员。

李世民听得他们的上奏,却是面色沉寂如水,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时候,一人越众而出,站在大殿上向李世民行了一礼之后,不慌不忙的说道:“陛下,臣以为突厥、铁勒皆上古所不能臣,陛下既得而臣之,请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永无患矣。”

这人却是中书侍郎颜师古。

颜师古刚刚说完,先前那位秘书省少监当即便道:“侍郎大人此言谬矣!若是放归突厥豫河北,以突厥习性,十年即刻添丁十万,到时必成尾大不掉之势,重新为祸中原!”

颜师古还未说话,另一名礼部侍郎李百药却道:“少监大人此言却是严重了!”

“哦?那李大人也赞同颜大人之言?”

李百药却是摇摇头:“本官亦不太赞同颜大人所言!”说着,转过身来,面朝李世民恭敬的说道,“启禀陛下,下官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纵欲存立阿史那氏,唯可使臣其本族而已。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

李世民听了李百药的话,亦是不语,只是默默的摸着下巴沉吟起来。

李世民不言,这几位大臣却是开始了唇枪舌战,三方各执一词,当庭辩论起来,其中引经据典,更是从轩辕黄帝征伐蚩尤,到周穆王伐犬戎,再到秦汉逐匈奴,说起历史上对待蛮夷的方法,一点一条,尽是详尽。而另一方也不甘示弱,说起五胡乱华,说起南北乱世,不知不觉间竟然从安置降众问题扯到汉夷关系上。

张允文再环顾一下众文武,只见武将们尽皆靠着立柱闭目养神,好像面前的吵闹似乎与自己全然没有半点关系。而那些三品以上的尚书、中书令、左右仆射等人,却是时而抚须微笑,时而皱眉沉思,看来对于众人之言,也是颇有想法的。

虽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是张允文的脑子也在不断的转动着,思考着这安置之法。他清楚的记得历史上李世民就是采用温彦博的方法,叫着什么“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得突厥回到漠南草原上,渐渐成了气候,在武则天时期,突厥复叛。

想到这里,张允文向温彦博的位置望去,只见他正一脸沉思的在考虑着什么。

而大殿之中,三方人也吵得差不多了,声音小了起来,言语也少了起来,不像刚才那般高谈阔论,口若悬河了。张允文估摸着这几人是说得口干舌燥,没有水喝,这才歇下来的。

李世民见他们不再争论,当下冷笑道:“吵啊?怎的不吵了!吵上两句就可以决定朝廷大事么?若是如此,还要朕干什么,还要文武百官干什么!散朝!”说完当先离开了。

看到李世民有些生气的模样,众臣无奈的对视一眼,悻悻离开。

散了朝会,张允文回道家中,径直来到书房,脑海中仍在思量着对突厥的安置措施。综合历史各朝对少数民族的安置,沉吟片刻,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唰唰的写了起来。

从中午时分一直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写完了这份奏章。

搁下笔,伸了一个懒腰,收拾起这五页宣纸,张允文思忖了片刻,便拿起这五页纸张来到李宇的房间。

“相公,做完了?”李宇给张允文到了一杯茶,柔声问道。

张允文点点头,然后一把抓过李宇抱在怀中,嬉皮笑脸的在她娇嫩的脸上亲了一口,然后在李宇的娇嗔中说道:“呵呵,汝南妹子,相公想拜托你一件事!”

李宇顿时昂起脑袋,笑着问道:“唔,什么事?”

“呃,就是把这几页纸送到你父皇那里,请他过目一下!”

李宇伸出柔荑接过几页纸,草草看了下:“咦,这不是安置突厥的办法么?相公你怎的自己不去送啊?”

张允文苦笑道:“这个时候我可进不去皇宫!”

李宇歪着脑袋思忖了一下,点点头:“好吧,妾身这就去!不过妾身也有个条件,那就是过两日你可要到咱们的铺子里去看看!”

听到这个要求,张允文自是满口答应。李宇走了之后,他默默的端起茶水喝了起来,心头却是有些忐忑,他不知道,自己的几页纸会不会改变李世民的看法,或者说自己的方法能不能胜过温彦博的说法。

终于,约莫一个时辰之后,李宇才在几位宫中卫士的护卫下返回家中。

一见李宇回来,张允文连忙帮她倒了一杯水,然后用深切的眼光望着李宇。

李宇面色一红,接着看到张允文的的目光,顿时一乐,不由“咯咯”的笑了两声:“相公想知道父皇怎么说么?”

见张允文点点头,李宇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