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侦察兵-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宇面色一红,接着看到张允文的的目光,顿时一乐,不由“咯咯”的笑了两声:“相公想知道父皇怎么说么?”

见张允文点点头,李宇顿时粗起嗓子,学着李世民的声音道:“呵呵,允文这小子,什么事都喜欢掺和一下!不过这次他倒是掺和对了!”

听到这话,张允文顿时放心下来:“嗯,那陛下诏我去奏对了没有?”

李宇顿时摇摇头:“这个好像没有!不过父皇对于相公上的那几张纸倒是很上心,妾身离开太极宫的时候,看见父皇还在灯下研读呢!”

张允文这才放下心来,心想既然李世民对于自己的意见上了心,那在考虑温彦博这些腐儒的意见的时候,就不会那般轻易接受了。

二日朝会之上,李世民坐下龙椅不久,便有人上奏道:“启禀陛下,夏州都督窦静有奏章一封,今日方到,尚来不及报中书省!”

李世民点点头:“既是如此,那卿家念出来就是!”

那位官员“喏”了一声,便开始念诵窦静的奏章:“臣窦静惶恐进奏: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馀,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籓臣,永保边塞。”

听了窦静奏章,李世民不由微微皱眉,对那官员道:“窦卿的奏章,先搁在那儿吧!”

这个时候,只见温彦博上前两步,大声说道:“启禀陛下,老臣油画要说!”

张允文一看是温彦博,便立刻竖起耳朵,听他说话。

“爱卿有话,直说便是!”

“这两日朝廷之上为突厥之事争论不休,然大部分朝士皆以为应徙突厥于兗豫之间。然老臣不以为然,老臣以为徙于兗、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温彦博一句一顿,慢吞吞的说道。

李世民听罢,沉默不语,一双剑眉时而舒展,时而皱起,直看得张允文心头狂跳:“喂,李世民啊,你可千万别听那些腐儒的话啊!

正文 第二百二十八章 廷论

 就在张允文有些忐忑不安的时候,只见文臣这边一名身穿紫袍的官员出列,沉声说道:“陛下,臣以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今降者众近二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馀年,伊、洛之间,遂为氈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故老臣也不愿迁胡人入兖豫之间,免趟覆辙!”

这人却是魏征。

见魏征都如此说了,李世民顿时“嗯”了一声,说道:“魏卿此言有理!”

这时候,那温彦博又道:“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李世民点点头,目光在其他朝臣上扫过:“其他爱卿呢?难道你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么?”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顿时齐声道:“臣等附议!”

李世民见状,微微一笑,身旁的刘贤处拿过几张纸,然后笑道:“朕昨日收到一封奏章,上面记载的便是关于这突厥的安置问题,诸位爱卿可以传阅一下!”

说着,又递给刘贤,让他送至阶下。

于是,张允文手书的五张纸便在众臣之中慢慢传阅开来。

众臣看了这纸张之后,或是闭口不言,作高深莫测之状;或是轻轻一笑,不置可否;或是冷笑一声,随手递给下一人。就这样,薄薄的五页纸很快就在众大臣手中传完了。

张允文也做了个样子看了一下,然后便将纸张递给下一人。

这时候,张允文感觉有人在看自己,抬头一瞧,顿时瞧见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意味深长的目光。

“诸位爱卿,看了这奏章,可有何看法啊?”李世民笑问道,见众臣不言,他咳嗽一声,沉声说道,“此本奏章,共献三策。其一,拔突厥之中健者编练成军。其二,迁突厥之众于江南。其三,凡突厥未嫁之女子,皆嫁汉家男子,男子皆娶汉家女子。其四,令突厥皆习汉话汉文,不得说突厥语,书突厥文。其五,凡突厥十岁以下者,须集中起来教授儒家典籍!呵呵,诸卿以为这五策如何啊?”

见李世民又问了一遍,那温彦博顿时出列道:“微臣以为,此策谬矣!其一,那编练突厥成军,其军何人可控,何人能驭?其二,为何迁突厥于江南,而非燕赵,要知江南之地,气候大异于塞外,如是水土不服,其必生乱。其三,通婚嫁娶之事,若是由官府强行要求,恐怕会有后患啊!”

此言一出,那魏征也出列道:“若是远迁江南,所费巨靡,恐得不偿失啊!”

李世民沉吟片刻,向其他大臣问道:“众位卿家的意思呢?”

长孙无忌捻须笑道:“微臣对着五策倒是挺赞同的。尤其是后面三策,与突厥通婚,禁其文字,教其幼子,几十年之后,这些突厥人那里还会记得突厥,只会说汉话、写汉字,只记得自己是大唐人!此三策甚妙,微臣赞同!”

房玄龄也说道:“选江南之地,看似遥远,却是非常合适!有运河之便利,二十万众数月即可到达江南。虽说其间会阻绝航道,但若欲求长远,断这短短的数月又有何妨?至于水土不服,生出乱子,我大唐既然能在草原上灭了突厥,难道还害怕那些离开草原的突厥人么?况且其精壮已在军中,他们有何能力可乱?待到婚姻一通,风俗文字一变,谁还会去乱?所以微臣亦是赞同此五策!”

李世民闻言,不由微微颔首。

张允文听得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如此支持自己,心头当下松了一口气。

这时候,李世民却点名道姓的说道:“张允文张爱卿,你且说说你对这五策的意见?”

顿时间,朝堂中众人的目光尽数集中在张允文身上。许多人开始猜测,为什么李世民别人不叫,偏偏叫这个张允文呢?

张允文心头暗暗叫苦,昨夜你还通过汝南之口,让自己少掺和朝廷中的事,今日怎么把自己给推上前台来了?心头虽是叫苦连连,但脸上却无半点异色,口中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此五策尚有不足之处!”

李世民顿时颇感兴趣的说道:“哦,那你且说说,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便由当地组织一场忆苦思甜大会,让突厥人好好回忆一下当初他们在草原上是如何的吃不饱,每年要靠掠夺粮食维持生计,而如今,到了大唐,顿顿有饭吃。要让他们不要忘了大唐的恩德。在每次吃饭之前,都得高声说道:‘我是大唐人,我深情的爱着大唐!’之类的话语。这样反复的做下去,五年十年即可见效!”

“嗯,还有,安置时一定要彻底的限制突厥人的习俗,取消继婚,甚至不允许他们放牧,只准其耕作。至于那支突厥军队,只要大唐将其亲眷家属掌握手中,就不怕他们怀有异心。况且可以派遣军事学院毕业的学员在其中担任低级军官,这样就可以牢牢控制住这支军队!”

张允文说道这里,便讪讪住口:“呃,陛下,微臣能想到的就这些!”

李世民点点头,还没说话,一边的孔颖达却是冷冷说道:“挟人亲眷而逼其作战,此乃不仁之举!难道张将军要让陛下背上不仁之名么?”

张允文听得这种那个言论,不由哂笑一声:“孔大人此言严重了。将士在外作战,亲眷留质国内乃是必须之事,怎能算得上不仁呢?再者说了,这突厥军乃是做募兵之用,专司战斗,岂能不留着一手?”

孔颖达自知此言难以驳倒张允文,也不再言语。

而这时,温彦博却道:“突厥风俗岂是那般易移?一个不好,即要造成动荡!”

张允文看了一眼温彦博,又看看房玄龄:“房大人刚才说过,突厥当年身在草原,我等便不惧,如今在江南,又岂会怕突厥?微臣认为此言很有道理。自古一乱一治,大乱之后方得大治!不要怕出现动荡,只要能扑灭动荡之后,雷厉风行,力行大治,那社稷昌盛,国家富强便指日可待!”

张允文说完,大殿中顿时寂寂无声,可闻针落。众臣也无人再行辩驳这五策。

李世民见状,顿时说道:“允文此言,确实在理啊!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异议,那朕便下旨,按这五策来处置突厥降众!”

长孙无忌、房玄龄顿时带头一揖:“陛下圣明!”

于是,贞观四年关于突厥安置的问题,便告一段落。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第二百二十九章 迁移

 虽然这五策是张允文提出来的,但是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幕后进行的,知道是他出谋划策的人却是不多。即使朝堂之上李世民专门询问张允文的意见,众臣看出了些蛛丝马迹来,但仅仅是猜测,并不是肯定。

当日廷论之后,李世民将张允文招了过去,让他列出安置突厥于江南的具体措施。张允文在一张几案之后,思忖良久,才蓦地开始动笔,龙飞凤舞的写了两个多时辰,足足二十页纸,直到天色将暮,这才初步完成。上面以五策为中心,详细阐述每策需要做的措施,将每个步骤都一一分解,甚至还做了初步的支出估算。

当张允文将这份文件递给李世民时,李世民拿起一看,顿时便被上面文字给吸引了自顾在旁边看着,不去管张允文。

张允文工作了一下午,本是有些饥渴。四下一望,却见几案之上放着一碟子嫩红色的糕点,当下偷偷的瞅了李世民一眼,见后者毫无察觉,便伸出手来,拿起一块糕点,放在嘴中慢慢的吃了起来。甫一入口,仿佛是嚼到了一掬梅花,只觉满口尽是梅花香气,丝丝滑腻的香甜在口中化开,当真是回味无穷啊!

猛地看到旁边一盏洁白如玉的酒壶壁上荡漾着一层暗红,张允文一手抄过,打开一闻,不出所料,果然是葡萄酒。于是,他毫不客气的就着这葡萄酒吃起了碟中糕点。那毫不客气的样子看得周围的侍女们掩嘴轻笑。

当他吃完碟中糕点,意犹未尽的舔舔嘴,准备再找些吃食的时候,李世民放下手中纸张,轻叹一口气,对张允文道:“允文啊,你这份文书可是事无巨细,尽数记载其上啊!若是我大唐官吏人人都按允文这般做法,恐怕天下之间会是井井有条啊!”

张允文顿时说道:“陛下过誉了!此等计划虽然详尽,下属执行起来也是有案可循,但是,若是皆照此法,久而久之,难免会让下属头脑僵化,失去活力,办事尽照章程,不顾实际!所以此法之用却还是要视情况而定。”

李世民沉思片刻,点点头道:“允文此言在理!”说着连翻了几页纸张,又指着上面的数字道,“那这些数字又是如何估量出来的?”

张允文笑了一笑,说道:“这些数目不过是草草估计,仅仅是给陛下做个参考而已。至于详细的预计支出情况 可以请户部派专门掌管度支的官员前来估算!”

李世民摸了摸唇下的髭须,片刻之后,抚掌笑道:“允文此法甚妙!不光是此次迁民,凡民事,如开河挖渠,修岸筑堤,皆可用此法!事前估量大概支出,事中派专人监督使用情况,事后统计总结,寻找利弊。这样下来,民事支出一目了然,这财钱的使用效率恐怕会大大的提高啊!”

张允文顿时高声赞道:“陛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真是一代英主啊!”

听得张允文的话,李世民顿时得意的笑了两声。

“既然允文已经定出条目,那朕明日便公诸朝堂,集思广益,拾漏补阙,待众臣已定完毕,朕便下诏行于天下!”李世民站起身来,满是豪气的说道。

“陛下英明!”张允文再次赞道。

李世民哈哈一笑,眼睛瞟了一眼几案上空空如也的碟子和酒壶,顿时大声说道:“来人啊!上酒宴,今日朕要和允文爱婿好好的喝上一杯!”

张允文顿时一滞,摸了摸有些鼓胀的小腹,刚想找个借口拒绝,还没等话说出口,便见两名一名名宫女端着盘盘珍馐,盏盏美酒,鱼贯而入,认命似的坐在李世民对面,彻底放开肚子,和李世民对饮起来。

贞观四年三月十二,李世民颁下诏令,令于二十万突厥降众之中,拔其健者三万,组成骑兵,号“游骑军”。设大将军一名,由阿史那思摩担任。将军三名,由执失思力、康苏密以及程名振担任。于军事学院骑兵系选拔百名学员担任旅正、团正。令十余万降众迁欲河北,然后沿运河顺水而下,直达江南。十余万降众分诸江南十府,与汉民土著杂居。令突厥间不得相互通婚,突厥诸人婚姻,须是汉胡联姻。令禁突厥语、继婚等一切突厥风俗。令江南各府县,加设学馆,所有突厥稚子,须得如学馆学习儒家典籍。

这连续的诏令一下,突厥内部掀起滔天巨浪。那些普通牧民倒还不觉,而那些突厥中的有识之士,顿时大声疾呼,这大唐分明就是想断我血缘,灭我种群,其用心之狠毒,实在让人惊心。号召突厥降众起来抵制大唐的这些命令。

但是,手无寸铁的突厥牧民面对的全副武装的大唐士卒时,他们选择了沉默,继而接收,开始默默地往河北道迁移。

而这一次,他们没能带走自家的牛羊,唐人告诉他们,在江南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农具,这些牛羊根本就带不上,并且每头羊出钱五百文,牛出钱七百文,马出钱一贯,强行收购牧民手中的牲畜。凡是不从者二日便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不见。于是,这场收购进行得异常顺利。

十余万突厥降众的迁移不是一个小的工程。从关内道、河东道到河北道、河南道,再到淮南道、江南道沿途官府民众皆被提前通知,令其做好准备。大运河上也集结了各式船只,几乎将宽阔的大运河水面给遮住了。这些船只大部分是官府征召的,还有一部分是大唐水军的战船。

这场迁**动从贞观四年三月一直持续到贞观五年四月,历时一年多,所耗财货高达三百万贯。但经此一次,江南平添人口二十万,对于江南的开发具有莫大的作用。

而在迁移途中,出现过大小百余次逃亡,唐军斩杀逾千,并将首级悬于沿途之上。而那些老老实实牧民,则是每日饱饭。两相对照,那些动了逃亡念头的突厥人纷纷老实下来。

到六月的时候,户部呈报上来的消耗财物便已经达到了百万贯,几乎耗费了国库的十分之一。所以,官员们纷纷要求停止迁移,就地安置突厥。李世民也开始有些犹豫起来。这时候,张允文枯坐书房一日,写了一份七八页的报告,又让李宇带着李世民。

当天夜里,李世民在灯下花了足足两个时辰才算是将这份报告彻底的读完了。

二日朝会上,李世民坚决的说道:“迁移之事不能停。它不光关系到这二十万突厥人的安置,还关系到我大唐百年之后的社稷传承!朕愿拿出内库财货,以助迁移!”

见到李世民态度如此坚定,众朝臣在齐呼“陛下圣明”之余,也感到了一丝丝惊诧,到底是什么让李世民会有这样的决心来做这件事呢?

正文 第二百三十章 耕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